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艺术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往往是以设问开始的,向学生提供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并以脚手架式的问题链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所以说“设问”是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重要体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艺术呢?
一、面向全体、分层递进、用词明确
1.面向全体
教师的设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设问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忽略了另一部分的学生,那么问题的有效性就值得商榷,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值得怀疑。
2.分层递进
教师应该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按照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教师要设置由低到高六个层次水平的问题。一般把回忆、识别水平的提问和理解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差和稍差的学生回答;把应用性水平的提问和分析水平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
学生回答;把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设问的对象既是面向全体,又能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使各个类型的学生得到思辨的机会。
通过教学实践,感觉应以班级中等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能维持高水平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在中下等
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设疑,为这些学生铺设梯度,使他们拾级而上,所以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递进。
3.用词明确:
教师设问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师应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触动学生的心灵,触发他们思考探索的兴趣。教师的问应该是有的放矢,指向明确,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空泛,似是而非,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教师应该明确问的是概念、定理的阐述,还是解答、证明的过程,或者是简单的是非判断等等。总之,要注意目标清晰,组织问题的语言精练,使学生能明确的作答。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起立回答问题时,嗯嗯啊啊,其中有很多是因为教师的设问不够明确。比如,有教师问“是不是那样啊?”而其实是想问“产生这个结果的理由是什么?”,由于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真正所问,回答当然是不尽人意了。
二、选好角度、难易适度、及时调整
1.选好角度
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或者根据新课、复习课等不同类型的课时,精心设计设问的角度,有时是以点带面,小切口引出一系列的探究;有时是系统设问相关知识体系,从而引出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有时是开门
见山,直面要领;有时要“无心插柳”,旁敲侧击。或从新颖的角度、或从实用角度,教师应该巧妙切入,科学的设计便于学生找到问题的入口。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不管从哪个角度设问,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设问,针对学生“不易领会”的地方设问。
2.难易适度
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脱口而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无效的设问,学生盲目以是或非应答,在热闹的表象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习积极性。甚至养成习惯后,会人云亦云,不知所云。
如果问题太难,缺乏相应的铺垫,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那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噤若寒蝉,望而却步。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做到难易适度,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问题情境,获取学习体验。
3.及时调整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是在不断地发展的,教学环境也会随时改变,在一个班级、一种环境下成功的设问,并不表示这种模式就是最佳的。当授课班级改变、上课时间的不同、学习氛围发生差异,同样的设问也许就是无效、失败的。
三、适时适量、掌控节拍、及时反馈
1.适时适量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径,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把握设问时机的同时,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数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设计了大量问题,教师声声问,学生急急答,其表面热闹,其实学生缺少探究的时间,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太少的设问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既然问题不多,或者老师自问自答,那么学生就只好沦为配角或者成为观众,失去思辨的机会,成为“填鸭式”教学的又一范例。
2.掌控节拍
节拍是指“设问”的表现方法,有时是一次性呈现所有的问题群,同时保证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时是一问一答接一问一答,分层次慢慢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短;有时是严谨周密,有时是轻松幽默,掌控好不同问题的表现方法,
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思维动力,减轻学生因为连续思考产生的疲劳感。
3.及时反馈
所有的“问”是为了学生的“答”,而教师及时的点评、反馈又可以使设问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继续设问成为可能。
从学生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这样既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火花,通过分享,引导全体同学发现思辨之匙,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纠正探究的偏差,从反面提醒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纠正偏差,提高效率,使课程的学习更加立体、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