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宁娜》,一种凄凉感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
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
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
列文无疑是成功的。
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
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
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
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1、就外因上讲,造成她的悲剧性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以卡列宁为首的贵族官僚。
安娜的追求,首先就直逼卡列宁。
长期以来,她“尽力去爱丈夫”,以便做到爱情和母爱的统一,家庭生活的和谐。
可是家长制的虚伪等障碍阻挡了她,使她无法产生对卡列宁的爱;她企图在母爱中寻求解脱,但是母爱愈深,就愈感到爱情的可贵,就愈需要爱情;母爱愈深,也就越发不能填补爱情的空白,两者之间的不能互替,也就愈加分明。
因而,安娜追求母爱和爱情统一的想法就愈加炽热。
是否可以用别的追求来代替这种想法呢?不能,因为,比如寄情于书本,而读书是“追踪别人的生活”。
关键在于安娜本人要生活,她是个活生生的人,她需要生活,需要爱情。
爱情和生活在安娜眼里就是一组同义词。
所以,别的精神生活追求不能代替活人真实的感情要求。
生活战胜了抽象的思维,这是安娜身上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
应该特别指出,托尔斯泰明确地说明:安娜“要自己来生活的欲望太强烈了”。
这不仅使她丢弃了书本,更可贵的是使她更执着于现实生活,从中发掘爱情和母爱统一的条件。
安娜这一形象超越了一般妇女形象之处,恰恰在于:她既不寄情于幻想,也不依托于书本,而是把生活与爱的权利结合为一体来追求,并使其能在现实中实现。
安娜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与她的追求的无比理性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
安娜不仅缺乏卡列宁所拥有的政治权利,而且也没有社会舆论与社会力量的支持。
这就导致了安娜所承受的压力不只是来自于卡列宁个人,宗教、法律、社交界的舆论都是卡列宁的支柱与后盾,而这些同时也是安娜所必须承受的压力。
这从实际上将要摧残安娜。
但是,作为一个争取个性解放的正面力量,安娜看到了这一切,也十分清楚,这一切的力量尽管巨大,她却毫无畏惧地与之斗争。
她身上的那种被压抑的生气促使她做出如此大胆的抉择,宁肯背上抛夫弃子的罪名,宁肯和整个社交界决裂,宁肯与专制官僚制度及其工具直接冲突,也要保护好自己纯洁的道德面貌,实现自己合理的追求,毫不妥协,义无反顾地斗争。
安娜光辉品质与精神由此而激动人心,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性。
回顾她和卡列宁的婚后生活,安娜伤感而又充满愤懑之情地诉说:“他们(指上流社交界)不知道八年来他是怎样摧残我的生命,摧残了活在我身体内的一切
东西……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而活着的女人。
”因而,她才发出了“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的呐喊。
这里,既反映出安娜追求爱情,是和争取生活权利的愿望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揭露了一个重要事实:整个社会的同情都在卡列宁那一边,整个社会力量都在支持卡列宁。
从而把安娜推到了“叛逆者”的孤零零的角落,其力量的单薄可想而知。
对卡列宁,安娜认识得很清楚。
他是一架官僚机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是他灵魂里所有的东西,至于高尚理想,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许多敲门砖罢了。
”可见,安娜与卡列宁之间的斗争,不只限于爱情。
对生活的态度、高尚理想、文化修养等,二人之间,都是格格不入的,毫无共同之处。
卡列宁的官僚气质,官僚习惯和官僚生活方式和一个正常人的兴趣、爱好、感情与理想等等都是无法相容的。
所以,安娜要挣脱卡列宁家,厌恶他的虚伪和家长制式的家庭结构,讨厌这种毫无生气的生活。
实质上,这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向世人提出了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妇女主权问题。
渴望生活,争取合理的生活与追求真挚的爱情是统一的,有机联系的。
安娜认定了这一点,所以,她既不愿苟同社交界的庸俗,也不安份于已经定型了的生活方式。
“她的精神追求具有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个合理的追求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就无法实现。
其次,安娜所追求的渥伦斯基的爱情,也是海市蜃楼,只是一种美妙的幻景,并不能成为真实的存在。
安娜本人意识到这一点,她早察觉到渥伦斯基不纯真的动机和不牢固的感情。
她对这种察觉也有精神准备,起初是用儿子来平衡,即使失掉爱情,她仍然有儿子相伴,仍然有母爱来支撑自己;可是,当失去了儿子时,她的悲剧命运就已经注定。
她企图用自身的爱情来维系、拴住渥伦斯基,为此,她甚至于利用她一贯鄙视的,不屑一顾的手段来笼络渥伦斯基,这就更加深了她的悲剧性。
时代没有为她提供更高的理想人物,而真正的英雄,又是她所不能或不愿接近的。
她明显地察觉出渥伦斯基厌倦了她的爱情,而她本人也无力自拔,没有出路,这说明了从主客观两方面看,条件都不成熟。
而安娜的母爱,既不能在卡列宁的家庭中与爱情相统一,更不能与渥伦斯基的那种脆弱的爱相统一。
安娜因儿子被夺走,拒绝与卡列宁办离婚手续,这必然加深了母爱的尝试,但也反映出安娜内心的复杂与矛盾,她不忍离开她的儿子,也不愿背负弃子的罪名。
抛夫,她是大胆的,勇敢的,义无反顾的;但弃子,她却是感到成分痛苦的,难以割舍的。
但是,这个母爱更不能与渥伦斯基的爱情相统一。
因为渥伦斯基不爱她的儿子,儿子也敌视这个陌生的男人。
显而易见,占有渥伦斯基的爱,即使儿子回到她的身边,爱情与母爱,家庭与义务也不能相统一。
这个纠集在一起的矛盾仍无法解决。
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渥伦斯基并不想使爱情化为家庭。
因为这种爱情是有限度的,不纯正或不坚定的。
所以,他并没有准备要承受义务,受家庭的束缚。
而安娜把安尼视为自己生活的苦果,违背自己天赋感情而不爱他,这既激化了她和渥伦斯基之间的矛盾,促使爱情危机加剧,同时也加剧了她内心矛盾与痛苦的深化。
二者相互消长,促使悲剧因素不断发展。
处在各种矛盾的纠集点上,而安娜主观上的道德力量又不容许她对客观的压力妥协、迁就与屈服。
这诚如恩格斯所说的“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托尔斯泰在展示安娜的斗争时,把她冲击家长制度的斗争与她整个社会的
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呼应。
家长制的家庭,是妇女解放遇到的第一个牢笼,而粉碎这个牢笼,绝不能局限于狭窄的家庭圈子,必然要面对社会,伸向社会,触及社会。
社会是个大牢笼,只有整个社会的问题获得解决,家庭中的爱情与义务等因素才能和谐有力地准确解决。
基于这种构思,托尔斯泰既让安娜对卡列宁提出了“我要生活,我要爱情”的呐喊,也向渥伦斯基宣示了“把关系搞明确并不在乎形式,而在乎爱情”的原则。
他们之间的斗争,形式上多属于感情冲突,道德对立;而实质上触及了家庭的基础——社会制度。
这就使爱情、婚姻、家庭等各方面的问题都展示在整个社会的历史背景之上,并不只是个人生活权利与爱情权利的问题,而是向广大读者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内因与外因的交织,更主要的是外因势力的强悍、凶猛。
说到底,神权、夫权与爱情的幻灭等因素的累积交织在一起,更加注定了安娜无法避免与挽回的命运悲剧。
2、就内因而言,安娜的悲剧性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
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
嘴S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
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
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
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
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
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
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一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
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选择一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
她没有错,喜欢她的个性,敬仰她的勇敢,她就像个天使,只是那个环境那个时代不允许。
现实是残酷的,真诚的人们却活的很辛苦。
无奈,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压抑着自己过活,披着人皮在人群中穿行,我们很无可奈何的。
我们的真被残酷现实压抑着。
安娜只是我们的崇拜者,她的悲剧说明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必须遵循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照样会重现。
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
一个人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带着绝望的那颗心,那可反叛的种子,是否,就是在这个时候,留在了这里?
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可是我我依然很喜爱她,因为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
虽然她有时所作所为让人不理解,我欣赏她的活法和生活方式。
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有着快乐也很辛苦。
现实生活中,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纵使爱情一直存在,没有保障的爱情让人恐慌让人累。
我欣赏安娜的勇气和勇敢。
她活的很真,很纯粹,我喜欢她的真。
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去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认识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好像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面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因为“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诚实…”我爱安娜,她是一
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当她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喜欢欣赏她。
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
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
如果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流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
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
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
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了安娜内心的持守。
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