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中国的新闻改革)【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
第十七章中国的新闻改革
一、概念题
1.法制现代化
答:法制现代化意味着从人治到法治的过渡,从传统法制到现代法制的过渡。

其内涵为:以非人格化的权威否定人格化的权威,要求法律规则的明确性、连续性和法律体系的完备相统一,讲求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力的有机平衡。

2.二级电视
答:二级电视是指在中央、省市级(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立广电集团(或广电总台),除了经济发达的地市级保留适当的广播电视台外,其余的归集到省市级广电集团麾下,成为其子公司。

为实施二级电视的设计,国家广电总局于1999年4月宣布县级台“不再完整自办电视频道”;2000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在其工作要点中明确“推进我国广播影视管理体制向中央和省两级管理,地市以下实行由省垂直管理的方向发展”。

2000年11月17日,国家广电总局明确“广播、电视、电影三位一体;无线、有线、教育三台合并;省级、地级、县级三级贯通”。

3.制播分离、编营分离
答:制播分离、编营分离都是我国传媒业运行机制上的改革。

制播分离是指电台电视台只制作新闻节目以及部分核心节目,大部分节目(主要是娱乐类、社教类节目)由独立制作公司提供;对所有媒体来说,编营分离就是将内容生产(编辑部)和经营活动(经营部)分开,内容生产在不受经营的干扰下独立完成,以保证其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实施制播分离、
编营分离有助于确保媒体集中精力做好新闻节目;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吸纳传媒业特别缺乏的经营人才,引入企业经营的灵活机制,实行真正产业化,从而迅速把传媒业做大做强。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答:(1)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
①从1978年底到1999年,中国新闻改革在整体上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从微观上看是一种自觉行为,但从整体上看却是自发的。

改革的缺陷:缺乏系统性;缺乏整体性;缺乏全面性。

②新世纪之初,中央及中央主管部门掌控新闻改革的主导权。

新闻改革由自发走向自觉,即从过去以自下而上的改革为主变成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主。

中国的新闻改革成为整体的、宏观的、全局性的改革。

中国传媒业的体制、宏观结构、运作模式等,在中央的主导下正在并继续发生重大的变化。

(2)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动力
20世纪80年代信息概念的引进,引发对传媒功能的重新认识。

20世纪90年代重新确认传媒业的性质,媒体具有双重性成为学界、业界的共识。

传媒从此理直气壮地走向市场。

目前,中国的新闻改革正遭遇着制度壁垒。

中国传媒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都涉及新闻体制,只有制度创新,才能为中国传媒业进一步发展创造广阔的平台。

中国的新闻改革已开启了制度创新的新阶段。

(3)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
中国的新闻改革是从边缘突破开始,这个边缘主要指传媒业微观层面上的经营管理,恢
复广告经营、自办发行、扩版扩台等。

新闻报道是整个传媒业的核心业务和支柱,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各国都是如此。

目前,中国的新闻改革正逐渐从边缘走向核心——着力于新闻报道的改革。

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时政报道的突破将成为中国新闻改革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4)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党报打造主流媒体
①中国的新闻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增量改革:70年代末:从“一报一台一统天下”变为“一报(党委机关报)两台(广播电视的新闻综合频率、频道)”。

80年代:一报两台开始裂变——创办子报、子台(经济类报纸、经济台)。

90年代:快速裂变,大众化浪潮袭来(周末报、晚报、都市报,广播电视增设影视、时尚、体育、财经等各类频率、频道)。

②党报历来处于中国传媒业的核心地位,现在核心正在走向边缘化。

我们要盘活存量——下力气改革党报,让党报重回其应有的核心地位,打造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

2.简述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答:(1)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
①建立新闻法: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20世纪末,中国大众传播法制化尚处在一个不够完善的过程之中,仅仅建立了一些有关大众传播的规则条款,但都不能涵盖立法的整个精神层面。

新闻立法将成为21世纪新闻传播的重要课题。

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建立,对中国法制化从人治转向法治将是一种巨大的促进。

②提升大众社会权利: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未来的大众传播法制化将从重义务轻权利转向权利义务并重。

媒介应该享有法律保障的舆论监督权利;大众应该享有法律保障的政策、信息的知晓权,隐私权,更正权,接近、使
用媒体权等。

③建立理想的制度——大众传播真正从人治走向法治。

中国走向新闻法治,是大众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现实社会的积极走向。

未来的大众传播法制化将要从重权力阶段转向重法律阶段,真正按照社会需求去立法、执法和守法。

(2)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①相对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的特点
相对自由竞争阶段:从1978年到1996年的媒介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媒介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形式单一、过多地依赖行政或行业的特点。

垄断竞争阶段:从1996年报团试点开始到21世纪,媒介竞争摈弃市场低级状态的粗放型特点,而代之以集中优势媒体,创造更高级的媒体形式——集团形式。

②从相对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的具体表现
出现跨行业联合。

行业联合开始。

多功能报纸依附主报产生,形成了同行业的集中和兼并。

联合为跨地区兼并奠定基础。

③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对现实的影响
这种集中对媒介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报业集团的出现有利于媒介从无序竞争逐步走向有序竞争。

媒介以其雄厚的实力走向世界,并有效地和国外媒体展开竞争。

(3)媒体取向——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
传者为中心和受者为中心,代表了两种经济体制下的媒介运作方式。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在:
①传者的角色转化:传播者的社会角色的强制化、权威化特点逐渐减弱,服务特点逐渐加强。

新闻传播者开始从“发号施令”者向服务者转化。

②受者的角色转化:受众开始被认为是新闻信息理所当然的“消费者”,享有知晓新闻
信息的权利。

③媒介风格的转化:传统的党报风格政治宣传味较浓;而媒介把视角转向受众时,媒介品种多元化,出现了适应受众不同口味的新闻,尤其是晚报、都市报以及信息类报纸,不仅带给受众有关新闻信息、娱乐、消遣等多方面的需求,而且这些需求反过来刺激了媒介多元化风格的形成。

(4)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
①受众的分化:受众从大众化向小众化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媒体市场化程度加深,受众被细化为小型的群体。

从而实现了雅俗共赏向雅俗分赏的过渡。

②媒体的分化:媒体从单一性向多元性过渡
雅俗共赏向雅俗分赏的过渡,还表现在媒体的变化之中。

即媒体依据受众分化的走势,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众的兴趣越来越影响媒体的运作。

单一的政党报向党报、大众化报纸并存的格局转化;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出现了高级严肃性媒体与生活大众化媒体的分化;受众分化现象也决定了媒体从传统的巨型走向小型。

(5)媒体运作——从单一媒体走向媒体融合
进入新世纪,几乎所有媒体都向多媒体方向努力,纷纷建立网站。

与媒体融合相适应,在新闻报道上,也逐步向融合新闻方向推进。

各媒体利用网络,推出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全方位、立体式的新闻。

(6)新闻理念——从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
传统新闻学存在着开设课程老、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缺少定量、研究范围窄等弊病。

传统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已不足以应付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新闻理论自身必须进行改革。

尤其是面向21世纪,新闻学需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吸取大众传播学的养分,转化为自身
的机能,才能担当为实践引路的艰巨任务。

因此,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受众理论,把它作为学科框架内的重头戏,加以深入研究。

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

3.竞争给中国新闻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有哪些?
答:新闻媒介在经营上走向市场,竞争立刻在新闻市场上展开。

竞争的直接目的是争夺受众,最终目的是争夺广告。

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成为媒介的成败标志,广告成了媒介的生命线。

竞争既在各大媒体之间展开,也在各个媒体内展开。

竞争给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主要有:
(1)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
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对媒介采取大包大揽政策,人财物、产供销完全由国家掌握着,媒介不过是一个生产单位,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宣传的决策者决定。

对受众来说,你生产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

当新闻媒介一旦走向市场,受众就成了媒介的衣食父母。

竞争推动了媒介内容的变化,各报台都花样翻新,不断追逐社会热点、受众关注焦点,但总的趋势是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市场、贴近受众。

(2)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
为适应新闻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各媒介都对内部结构作了大的调整,力图建立起“分工合理、人员精简、反应灵敏”的新机制。

大致的变化是:提升经营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有些媒介已实行社长负责制,社长以下,总编辑和总经理双驾马车处于同等地位;试图打破按政府行政部门对口设置部室的老模式,建立条块结合、采编合一、对外反应灵敏的新结构;精简冗员,竞争上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3)扩充硬件,扩大容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