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作为管理人的中心内容;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在和谐校园的构建目标上,应实现主导性与多样性相协调,历史感和时代感相统一,体现制度化与人性化兼备的统一以及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的协调。

标签:高校;和谐校园;构建;意义;核心;目标展望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增强,在这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人际关系淡泊、价值追求迷茫、道德失衡等人文精神缺失危机,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判断以及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各方面矛盾不断加剧,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校园,既是对这种社会变革现象的有力展现,也会对社会现实和公众生活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大学校园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在这巨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期也表现出日益凸显和加剧的趋势,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谐校园及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和谐是一种理想社会的美好模式,充分体现“和而不同”的特征,即在遵循事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强调和谐统一,是一种健康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状态。

学界一般认为,和谐校园是集人性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律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高校。

它以校园文化构建为载体,整合多元文化,优化教书育人氛围,创设学生、教师发展空间最优化、最大化机制,协调运转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良性互动的整体教育系统。

具体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及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等。

和谐校园意味着办学理念、教学科研环境、高校管理体制、校园文化氛围、内外部人际关系等方面均达致一种和谐状态,而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其应有之义。

首先,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转型期社会出现诸多的重大变革,如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所导致的各阶层经济地位的重大变化,从而形成各种利益冲突;多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出现形成思想文化冲突;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产生行为方式的冲突。

社会上的这些矛盾冲突也普遍存在于校园,市场经济的生存发展规则被高度复制到校园内,校园生活高度社会化趋向明显,因此,从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校园和谐是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由于利益、文化、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的存在,追求校园和谐与平衡就成为当务之急。

否则,问题的堆积将会爆发激烈的冲突。

构建和谐校园,依民主法制、公开施政,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建立正常的协商对话机制,相互沟通,消除误会,化解矛盾。

同时以“主流文化引领,多种文化并存”的高校发展模式,达到校园多种文化之间的协调、均衡、有序的良好状态,从而实现校园安定有序、增强校园创造活力、促进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其次,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明等重要任务的完成。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有些高校在教学管理上还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以教学为中心,在教学管理中人际关系淡漠和紧张,缺乏凝聚力,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消极现象的存在,同时,校园管理手段滞后、思想教育方式陈旧等一系列问题也亟需解决。

构建和谐校园,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充分体现,它立足“以人为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更强调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通过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师生的关系、干群关系,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和谐校园环境下,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的组织效能,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教学相长,形成团结和睦、共同育人的局面。

在和谐环境和氛围中灵魂才能得到净化,人格才能得到升华,高校各主体才能够自觉地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促使高校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明等重要任务。

最后,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大学作为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和谐校园具有特殊育人功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思想基础和智力保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同时,由于大学在社会上及人们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和谐的校园文化对整个社会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大学里各种利益的有效协调,多元文化的汇集融合,对整个社会会起到示范作用,对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
近年来,学术界对构建和谐校园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运作模式已基本形成。

我们认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校园是社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人的主阵地,因此,和谐校园构建应以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为其立足点,体现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目前大学校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基本都是因为缺乏对人的基本关怀而引起的。

如在物理环境方面,由于过分强调集中教育资源、降低行政成本而忽略了对人文内涵的追求,使得师生们的精神生活很难与校园的物理空间环境达成协调。

其次,在制度层面,官本位思想盛行,存在高校的真正主体——学生和教师在体
制上被边缘化的现象,学生真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的正当要求得不到实现,这恰恰与“以人为本”这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相背离,这将成为建立一个管理有序、高效公正的和谐校园的最大障碍。

再次,精神层面不和谐现象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由于对人文精神的拒斥而产生的。

在目前思想交流活跃、多元观念碰撞的转型时代,文化的凝聚功能不断减弱,而社会上唯经济取向的价值观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冲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高校群体对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导致精神追求物化和平面化以及文化价值取向上迷失与混乱,根本原因在于大学人文精神的旁落。

通过对以上这些不和谐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其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第一,以人为本,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

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理顺干群之间的利益关系,干群之间能够团结互助、谅解与宽容,是构建校园和谐的关键所在。

重新界定师生关系,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校园活力,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第二,以人为本,实现从管理型体制到服务型体制的转变。

高校的管理机制要以人为本,务实创新,实现以“管理”为目的到以“服务”为宗旨的转变,高校行为的立足点应实现从“便于管理”到“完善服务”的转变。

高校要尽量完善教育设施,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以良好的服务与管理机制保障和谐校园构建。

第三,以人为本,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

努力消除官本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使学生和教师成为制度关注的中心,在制度上保证教师安于教学,学生乐于学习。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公平、公正的制度发挥着引领、保障、促进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作用。

第四,以人为本,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和谐校园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和陶冶功能,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长期稳定及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和谐校园构建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

因此,和谐校园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作为管理人的中心内容;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促进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明等重要任务的完成。

四、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和谐校园应集中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校园,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继承和借鉴中西方和谐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兼备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统一、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等多种特征的新型校园。

第一,和谐校园在思想文化上应实现主导性与多样性相协调
高等院校是古今中外文化荟萃之地,在经济全球化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所面对的利益关系日益复杂、思想空前活跃、观念碰撞激烈、文化深度交融,各种文化与思想观念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若不对此加以协调解决,就会引起混乱,直至导致社会主流价值思想的缺失、科学与文化创新活力的不足、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间的失衡、管理与人文之间的矛盾突出等校园不和谐状况的发生。

为此,就要在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保护文化与学术发展所必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使和谐校园构建有一个可靠的思想保障。

第二,和谐校园在精神气质上应体现历史感和时代感统一
大学精神是和谐校园的神韵,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精神风貌,也是推进高校取得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大学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传统和当代语境中经由历届师生累积、共同建构、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动态精神资源,它既反映国家、民族和本质的优良传统,同时也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与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相呼应,并兼具了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是历史传承和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是学习、借鉴、继承与客观判断、理性反思、价值重构和不断创造的统一。

和谐校园就是在与大学精神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精神能够促进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则能够进一步丰富大学精神的内容,促进大学精神的升华。

第三,和谐校园在管理体制上应体现制度化与人性化兼备的统一
和谐校园的实现离不开制度化、规范化的有序管理,而促进和谐校园构建的管理制度,不是冷冰冰的、毫无人情味和高高在上的,而是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通过全力解决好广大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力保障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公平公正的教育资源分配、诚信友爱与充满活力的人际环境,实现科学发展与服务社会相协调的良好态势,真正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孔子曾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德与礼则可被理解为是在刚性的管理制度中融入的人性化因素,只有将制度的规范化与制度实施的人性化结合起来,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因素充分体现在校园的各种管理制度之中,才能使和谐校园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人性化的保障制度。

第四,和谐校园在发展中应实现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的协调
以提高质量为主旨的发展既是最大的发展,也是最好的发展。

高等教育取得高质量的发展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始终是我国高校发展所追求的目标。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但要以适度的规模和合理的结构为基础,而且要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
展的要求相适应。

这种适应就是要使高等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立足实际、面向社会,脚踏实地、关切民众,展望未来、胸怀全球,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与社会服务之间和谐共进;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重点,实现高校在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协调,并最终实现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