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理论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民族认同理论概述
1、民族认同的界定
“认同”(identit妇原本是一个哲学的研究范畴。
根据西语词源学的资料,“认同”一
词在历史上的意义较完整地保留在其衍生的释义词组“the same”之中,它最初来自拉丁
词ide。
当它转变为英语的Identity时,常用于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或者就
是它本身[z}。
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曲一词最早是由弗
洛伊德提出的。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3]。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形式。
后来
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进一步对认同进
行了解释和阐述,并且进一步将同一性分成“自我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两种[[4]a 按照弗洛伊德的提法,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
看,弗洛伊德更加看重认同的心理防御和进化作用。
有些社会心理学家,像Helms等在解
释民族认同时虽然也强调民族认同的个体防御功能,但是,大多数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在
解释认同时却更看重民族认同的情感功能和由此衍生的行为后果。
这种强调重心的转移可
以从他们对民族认同的界定看出来:Phinne尹}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不但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而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
活动的卷入情况等。
而Carla J等则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
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6]。
当然,他们所提出的民族认同只是一种狭义的民族认同。
其实,
广义的民族认同不仅包括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卷入,而且还包括个体对他民
族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卷入情况[7]a
客观地说,目前还没有一个有关民族认同的定义被广大的心理学研究者所广泛地接受。
Phinney对自1972年以来有关民族认同的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的分析后发现,大约有
三分之二的研究并没有对民族认同进行确切的界定。
而在那些有所界定的文章中,有关民
族认同的界定则是异彩纷呈,各不相同[}s}。
这种异彩纷呈的局面可以从不同研究者研究民
族认同时关注兴趣的不同看出来。
有些研究者认为自我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核心,有些认为
归属感和承诺感是民族认同的核心,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对内群体的态度是民族认同的核
心,而另外一些则认为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核心。
[8][9][10][11][12}除此而外,还有部分研究者强调民族认同发展中个体的积极作用,认为民族认
同是一个达成的动态产物,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获得「13]a
不同研究者对民族认同核心成分的分歧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专业背景不一样,关注的
焦点也不尽相同。
但同时也反映了民族认同界定上的巨大分歧。
但是一般而言,从现代民
族认同研究的视野来看,发展心理学家往往强调自我认同在民族认同中的核心地位,社会
心理学家则往往强调民族成员共享的价值观、民族归属感、民族态度和行为卷入在民族认
同中的核心地位,而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则强调民族认同中的文化认同、语言认同和民族
历史的认同等。
民族认同本身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上述界定虽然各有长处,但是它们很
难
考察民族互动和民族交往中的民族认同情况。
基于此,本研究综合上述有关民族认同的界
定,认为民族认同是指民族成员在民族互动和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基于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反
观和思考而形成的对自民族(内群体)和他民族(外群体)的态度、信念、归属感和行为卷入,以及其对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等的认同。
2.民族认同的特性
1、长期性
民族认同是具有长期存在性的,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认同的存在,这是不言而喻的。
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国家消
亡之后,民族才会消亡,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民族认同作为民族存在的一个构
成要素,也将长期存在。
2、复杂性
民族认同是具有复杂性。
民族认同是个人对属于某民族的身份归属认知和情感态
度,内容上包括民族历史、法律政治、生活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
内容范围很广,反映在政治、文化、宗教、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
而且民族认同在不同
的时期,受不同条件的影响,又有不同的表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3、强度弹性
从前述己可以看出,民族认同其实是一个弹性很大、包容性很强的概念,不同的人
对民族的认同程度是不同的,即使相同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层面上对民族的认同也会
存在差别。
显而易见的是,个人由于地域、宗教、职业、年龄、阅历等等方面的不同,
对民族的认同肯定是有区别的。
个人对民族的认同是一种由初级到高级、由低层次到高水平的线性发展,但实际上
每个人在不同时间点、不同事件上对民族的认同程度是会发生左右摇摆和变化的。
为了
衡量这种认同程度上的弹性,根据民族认同的特点,我们可以指出影响民族认同程度的
两个变量:一个是个人对民族的期待程度,一个是个人感觉民族对这种期待的满足程度,
从而得出四种不同程度的民族认同,见表2-1:
表2-1四种不同程度的民族认同[’]
┌──────────┬────────────┐
│对自己民族的期待程度│感觉民族对期待满足的程度│
│├──┬─────────┤
││高│低│
├──────────┼──┼─────────┤
│高│奉献│不满│
├──────────┼──┼─────────┤
│低│世故│冷漠│
3.民族认同的理论结构
关于民族认同的层次划分,借鉴亨廷顿所讲
“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
来界定白己”}ta},民族认同可划分为文化认同、价值
认同、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
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各占一定的地位和起相关的
作用,有力地拓展和深化了民族认同的理论内涵,
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理论。
(一)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础
任何民族都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共同的文
化渊源是族群的基础,族群是建立在一个共同文
化渊源上的”[l5]。
亨廷顿也曾指出“文化认同对于大
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l6],不同民族的人
们用某种象征物作为表示白身文化认同的标志。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认同包括价
值认同、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这里所指的主要是
狭义的文化认同。
民族认同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
素表现出来,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神话史诗、图腾
崇拜、语言、宗教、节日习俗等都是民族认同的要
素。
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不光汉族文化
中随处可见,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比比皆是。
汉族
民问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的会龙节,在西南
的苗、壮、布依族等和东北的赫哲、鄂温克等少数
民族聚居地区也流行;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统一了国家,龙的传承始终如一。
龙
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大
融合的见证物,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
族气质、民族气魄等整体性特征。
(二)价值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先导
价值在哲学中是一个关系范畴,反映现实的
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问的一种关系,是指客观
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由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
属性两者之问的关系构成。
价值认同则指“个体或
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等)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
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或以某种共
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实现白身
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与定向,并形成共同的
价值观”qty。
价值认同是人们对价值规范所采取的
白发认识、白觉接受、白愿遵循的态度,它包含个
体和群体两个层面。
个体价值认同是个体对白我
角色、身份、地位的确认,群体价值认同是群体成
员对群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有和分享,是维
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
当前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最本质的是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中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为例,这是中华民族及其各族群的传统和
先导。
历史上的土尔启特部东归、抗日民族英雄马
本斋与回民支队,当代的汉川、玉树地震抗震救灾
中谱写的民族团结赞歌,厚重的历史性与强烈时
代感都说明爱国主义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
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
进步的精神支柱。
(三历史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前提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人们追寻白身过去的独特
的、超越时空界限的记忆,其普遍意义在于法国历
史学家费尔南·布罗岱尔(Fernand Braudev所讲的
“国民意识”的建构,即历史给人们提供关于“故
乡”的回忆,使互不相识的人一提到共同的故乡就
有“同乡”甚至“同根”的感觉。
因此,历史认同的先
决条件是保留“历史记忆”,一个失忆的民族不可
能会产生历史认同。
“有了‘历史认同’才能产生
‘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所以,中国古代学者有
‘国可亡、史不可亡’的警语;历史失忆必会产生
‘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结果而不白知,‘历史
认同’发生错乱,必然会产生对民族或国家的疏离
感,逐渐地也就不认为是这个民族的一份了了,可
见‘历史认同’之于‘民族认同’具有何等重要的地
位。
[‘8],,如中国神话中影响最为深远、涉及民族最多、文化积淀历史最长、流布面积最广的葫芦创世神
话,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族群的历史同根意识;而近
年来海外华人、两岸三地同胞共祭黄帝、炎帝、蛋
尤中华三祖的祭祖大典,遍及世界各地的孔了学
院,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民族人民对共同历史记
忆的认同,表现出其积极主动向中华民族整体靠
拢内聚的趋势。
(四)政治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延仲
罗森堡姆曾指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
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
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白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
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
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l9]。
因此,政治认
同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对政治组织、政治
制度、政治行为等的情感倾向、意识归属及责任
感,与人们的心理活动密切相连。
在政治社会化过
程中,人们“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目标确定
白己的身份,把白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
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
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白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
求来规范白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
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20]
如有调查显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对中华民
族、中国体现出高度的政治认同,其中95.7%的人
以“我为白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94.7%的
人认同“每一位中国人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是中华
民族的一员”;92.4%的人赞同“当中华民族受外敌
入侵时,每一个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都应奋起反
抗”;95.7%的人认同“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
的大家庭,,[2u
由此,民族认同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
意义,是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理论的拓展和创新。
我
们要在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两方面重视民族认同
理论,在理论意义上要重视民族认同的双重属性,
在实践价值上要强化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历史认
同和政治认同。
唯有如此,中华民族凝聚力才能得
到进一步更新、增强和重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
和爱国主义教育才更有实效性。
同体的各个具体民族。
马戎教授曾于2004年撰文、2009年重
申,建议保留“中华民族”的概念,把56个“民族”改称“族
群”,在这样的概念框架下强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逐
步淡化目前各“民族”的“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