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知识点: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合集下载

《导游基础知识》3-1中国民族民俗概述课件

《导游基础知识》3-1中国民族民俗概述课件

“说一说”“民族”的概念和“民俗”的含义
民族的概念:人们怎在样历学史习上“形成中的国一民个族有民共俗同”语?言、共 中 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国
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也可指处于不同社会 民
发展阶段的人们共同体。


民俗的含义:即民间风俗。一般由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 俗 成的社会习俗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形成的习俗叫 概 “俗”。具体内容包括服饰、饮食、居住、生产、交通 况

广西壮族
自治区
“看一看”民族分布图
请分析:我国 民族分布的格
怎样学习“中国民族民俗”?
局如何?
中 国






民族分布呈现以汉族为主题,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 局。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市云南省。
“看一看”人口分布图
怎样学习“中国民族民俗”?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民 俗


请思考:
我国人口分布格
局如何?
导游“民俗”用多少?
请浏览“云南民俗风情游”接待任务表,分析“在
导游工作中,需要怎用样到学哪习些“民族中民国俗民知族识民”俗? ”?


产品名称 云南民俗风情5晚6日游


简要行程 杭州-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楚雄-昆明-杭州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最集中的省份,本线路
“看一看”民族分布图
维吾尔族
蒙古族
回族
满族怎样学习“中国民族源自俗”?中国民
藏族
畲族


中国民俗文化知识第三章(第一节 我国汉民族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民俗文化知识第三章(第一节 我国汉民族民间传统节日)

兴。
3.年夜饭、守岁
• 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叫“除日”、 “岁除”、“年关”“除夕”和 “年三十”等。
• 吃完除夕晚饭,开始守岁,这一 天夜里是不能睡觉的,人们边吃边 玩,迎接春节之日的到来,这就叫 守岁。
• 民间传统讲究“大年三十的火, 正月十五的灯”,这一天,不光做 饭的火要又大又旺,晚上守岁取暖 的火也要烧得又旺又久,寓意幸福 的日子红红火火、长长久久。

在乡村,初一起就有大锣大鼓伴奏的狮子舞
挨家挨户拜年贺喜的传统习俗。此俗大约源于南
北朝时期,希望狮子那威武勇猛的形象能驱魔辟
邪为大家带来和平安宁的好日子。狮子舞拜到哪
一家时,哪一家都会鸣炮礼接,并象征性地送上
多少不等的红包致谢。
拜年
舞狮
知识点二:元宵节
• 古代称夜为 “宵”,因为正月十 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 月圆之夜,所以叫 “元宵节”。又因道 教将此日称为上元节, 故此节旧称上元节; 由于有张灯、观灯的 民俗活动,又称为灯 节。
糕,购买果品零食、鞭炮、年画、春联和神像,准
备过年吃的丰盛饭菜等。我国南北各地风俗不同,
过年的各种吃食也不尽相同。

俗话说“大人盼插田,小孩子盼过年”,孩子
们最悠闲,也最热切地翘盼着新年快点到来。
2.贴春联、挂年画
贴春联
春联就是对联。内容以表达人 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对新 春到来的喜庆为主。像“天增岁月 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天 下都乐人长寿,四海同春花盛开”、 “接天瑞霭千家乐,献岁梅花万里 香”等。中国贴春联的历史悠久, 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
有人家都扫尘土、净庭户,以祈求新岁之安。现在
民间流传的顺口溜:“腊月(农历十二月)二十五,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版)第3章 第三节 华东地区各省市民族民俗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版)第3章 第三节 华东地区各省市民族民俗

四、安徽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 安徽省属少数民族散居省份。 ➢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安徽
省有55个少数民族成分。 ➢ 回族、满族、畲族为安徽省世居少
数民族。少数民族在全省呈“大分散、 小聚居”状分布。
民族 宗教
四、安徽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 回族是安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 少数民族。
民俗风情
建造 服饰 嫁娶 庙会
二、江苏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建造
➢ 第二阶段以“请期”,也称 “送道日”开始,然后“铺 床”“饿嫁”“拜堂”“闹 房”。
服饰 嫁娶 庙会
二、江苏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建造
➢ 第三阶段于婚后第二天起有 “开脸”“讨红喜蛋”等仪式。
➢ 婚姻形式有买卖婚、典妻婚、 表亲婚、交换婚、童养婚、指 腹婚、冥婚、自愿婚等。
服饰 嫁娶 庙会
三、浙江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 浙江省是少数民族散杂居的省份,少数民族 人口总量不多,但民族成分较多。
➢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浙江省少数民 族达53个(仅缺德昂族和保安族)。
➢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达3997万。 ➢ 人口数在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7个,分别是
畲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回族、壮族 和侗族。
民俗风情
建造 服饰 嫁娶 庙会
二、江苏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建造
➢ 腰兜两侧有细密的褶皱,腰带上缀 有流苏,腰兜上也绣五色图案。
➢ 太湖渔民则喜爱穿对襟格子土布衫。
服饰 嫁娶 庙会
二、江苏省
1 民族与宗教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版)第3章 第五节 华南地区各省自治区民族民俗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版)第3章 第五节 华南地区各省自治区民族民俗

A黎族
B.彝族
C.苗族
D.壮族
三、海南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 农历正月十五的换花节; ➢ 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为期10天的
“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 的民间奉祀活动;
民俗间节歌庆节
三、海南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 农历三月初三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 福的传统佳节“三月三”;
➢ 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 的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 民俗、体育、经贸为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 节庆活动;
民俗节庆 民间歌节
三、海南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 每年中秋的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 要活动内容包括儋州山歌、调声对歌 比赛和“赏月”等项目;
2 民俗风情
➢ 广东省是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省 份。少数民族人口341.07万,占 全省总人口的39%。
➢ 世居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畲 族、回族、满族。
民族 宗教
一、广东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 广东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 教和基督教。除中国本土的道教 由北往 南传入广东外,佛教、 伊斯兰教、基督教皆由海路经广 东传入中国。
苗族的节 侗族的楼 侗族的桥
历年真题
【答案】D
【2017年真题·单选】 下列省区中,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总数在全
国居第一位的是( )。 A.新疆 B.内蒙古 C.云南 D.广西
历年真题
【答案】A BCE
【2019年真题·多选】 下列我国少数民族习俗中,列入广西民族风
情旅游“四绝”的是( )。 A.苗族的节 B.瑶族的舞 C.壮族的歌 D.黎族的戏 E.侗族的楼和桥

导游基础知识(37第三章第七节)

导游基础知识(37第三章第七节)

五、朝鲜族
朝鲜族长期以垦荒为业,开发培植我国高寒水稻,为 种植我国东北优质大米作出了贡献。
五、朝鲜族
(一)朝鲜族概况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 少数杂居的朝鲜族居民通用汉语文。
五、朝鲜族
朝鲜族没有全民族性的统一的宗教。他们的先人中曾 有儒家、道教、佛教信徒,18世纪末以后又曾有基督教信 徒。
三、瑶族
(二)瑶族民俗 瑶族的重要节日有讨念拜、讨寮[liáo]皈[guī]节、成 人礼(度戒)、达努节、牛节、盘王节等。其中,盘王节为 最盛大的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
三、瑶族
(二)瑶族民俗 瑶族的禁忌主要有: 路途相遇要热情打招呼,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 平日里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 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 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 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
三、瑶族
(二)瑶族民俗 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 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 形棚居建筑式样; 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 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 楼”式建筑; 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 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 与壮、汉住宅相同; 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 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 叠式,幢[zhuàng]屋毗连, 层次分明。
一、侗族
(二)侗族民俗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 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 落夫家”)的习俗。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 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男子继承家 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一、侗族
(二)侗族民俗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 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 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 安葬。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总结(3)西南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民俗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总结(3)西南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民俗

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藏族分布区域贵州、云南、湖南、重庆、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市区。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以及贵州等地。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在四川、西藏,以及云南、四川间的泸沽湖畔。

西双版纳、德宏两自治州,其次为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等自治县。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主要聚居区是西藏自治区,其次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

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

建国后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通用汉语文。

属汉藏语系,彝文属音节文字,经整理的规范彝文已正式使用。

属汉藏语系,通晓汉语言文字。

属汉藏语系,东巴文和哥巴文仅是东巴教东巴使用的文字;通用汉语文。

属汉藏语系。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卫藏、康巴和安多三种方言。

藏文是七世纪前期参照梵文创制的宗教信仰信仰万物有灵或多神鬼,也信仰天主教、基督教。

流行多神崇拜,祭司称毕摩。

属多神信仰,多数人信佛教,少数人信道教。

奉祀“本主”(保护神)是白族宗教信仰的明显特点。

普遍信仰东巴教,部分纳西人信仰藏传佛教,极少数信仰道教、基督教。

普遍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

早期信奉原始宗教苯教,七世纪开始信仰佛教,大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

文化艺术银饰工艺品、蜡染、织锦、刺绣等享誉国内外。

常用歌舞表达感情,有“飞歌”、芦笙舞、铜鼓舞、踩堂舞等。

大理古城、石钟山石窟均具有鲜明的白族民族文化特点。

白族调是民间音乐。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即大研镇);东巴文及哥巴文书写的东巴经数千卷;《创世纪》等三部史诗;丽江古乐和丽江壁画。

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艺术。

有自己的历法、文献和民间文化艺术。

著名的孔雀舞和“赞哈”(歌手)演唱民间叙事长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古代建筑以布达拉宫为代表,有众多的藏传佛教寺庙;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以藏医名著《四部医典》与藏传佛教经典《甘珠尔》、《丹珠尔》为代表的古典文献遗存在全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藏医学、藏戏、唐卡、“锅庄”、“热巴”、“羌姆”等藏族民间舞蹈举世闻名。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篇) 考点汇总整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篇) 考点汇总整理
民族特色的宗教,域外传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也能在汉文
化的土壤中植根发展、广为传布。
2.民俗
1.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鱼肉、蔬菜为副食;
2.1.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米的地区以米食为主;
2.2.种植小麦的地区则以面食为主;
2.3.其他的粮食作物如玉米、高粱、谷类、薯类等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
饮食 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2018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俗 考点汇总整理
中国民族民俗--我国民族民俗的基本概况(2018 考试大纲要求了解)
1.中国的民族:狭义上的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
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 定的共同体,如汉族。
2.中华民族是 56 个民族的总称,按民族人口多少依次排列为汉族、壮族、满族、回 族等。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91.51%,其他 55 个民族 的总人口只占 8.49%。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2.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而独步世界。
1.北方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主要代表,黄土高原上是错落有致的窑洞,南
方以天井式瓦房居多,闽赣粤地区的客家人则是居住大围楼,另有徽派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2018 考试大 纲要求熟悉)
居民
建筑、江南水乡居民、上海石库门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2.长期以来,对汉族居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水术”定下的范式,“风
生活
历史上,汉族是典型的以家庭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民族,形成了悠久 的农耕文化。汉族聚居的全国广大地区,资源众多,物产丰饶。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时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语言文字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民俗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民俗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民俗1.什么是民族?狭义概念:指人们在一事实上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如汉族。

广义概念: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2、中华民族:中国境内56 个民族的总称。

3、民俗的范围;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

4.导游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风俗习惯应持的正确态度:应持尊重其“保护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态度,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5.中国民族的人口结构及少数民族的含义:根据1990 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汇总资料,截至1990 年7 月1 日零时,我国大陆人口为113368 万余人,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 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

因为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小,所以称为少数民族。

人数最多,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珞巴族。

6.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特点: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原汉族居民,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这种居住格局决定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领带的密切关系。

7.中国民族的语言:除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 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

8.汉族的族源: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是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讲课稿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讲课稿
(二)民俗பைடு நூலகம்
1、民俗的概念:
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 的传承性事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 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类型:
经济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游艺民俗
3、民俗的特性: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 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性。
过年的程序
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年 禧”,通称“春节”。这是全民性的盛大传 统节日。春节期间,按习俗,一般有祭神、 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访亲友,游览先坛庙 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等活动。具体内容 有:腊八、扫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 元旦、祭财神、开市、"人日"、顺星等。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 民俗(汉族)
第一节 民族民俗概况
一、民族民俗的概况:
(一)民族
1、狭义的民族: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 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 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 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广义的民族:
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 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
门神的传说 :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 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 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 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 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 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 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 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的一些旧式 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 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秦 叔宝。

导游基础知识(31第三章第一节)

导游基础知识(31第三章第一节)

二、中国民族发展简史
(二)中国民族分布 我国自古以来就生活着众多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岁月 里,各民族之间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发展成现在的56个 民族。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总 人口为13.7亿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 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6亿人,占91.51 %;各少数 民族人口为1.14亿人,占8.49%。
二、中国民族发展简史
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各地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国 民党统治者,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经过历史的风风雨 雨,各族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伟大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开始了新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民族发展简史
发展历程: 综观中国的历史,虽然政权有分有合,但国家统一和 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基本趋势。
三、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与数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国家。汉族人 口众多,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 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 间并无明显界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 的汉族居民,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交错居住的格局。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这种居住格局决定了中国各 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
四、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语言是民 族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同 时也是民族文 化的表现形式。 除汉、回族使 用汉语外,其 余54个民族都 有各自的语言, 大体上分属于 汉藏、阿尔泰、 南亚、南岛和 印欧五大语系。
四、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我国是汉藏语系的发源地,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的人绝 大部分在中国。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版)第3章 第四节 华中地区各省民族民俗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版)第3章 第四节 华中地区各省民族民俗

赶秋节 打背节 跳香节
三、湖南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 打背节流行于富宁县的部分 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
到十五间举行,是苗族男女
青年的节日。
➢ 节日中,男追女逐,欢蹦乱 跳。
➢ 打累了,相互倾吐蜜语衷情, 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
择吉日成亲。
赶秋节 打背节 跳香节
三、湖南省
1 民族与宗教
朝武当习俗
二、湖北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崇阳人的老 风习
➢ 湖北武当山有很多习俗,最著名的是朝武当习 俗,意思就是上山去拜祭山神,跟清明时候所 做的扫墓踏青差不多,可以在祭拜山神的时候 踏青游玩,也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吃粽子和赛 龙舟
朝武当习俗
三、湖南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 湖南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700多
观多; ➢ 有影响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和港
台湘籍人士较多。
民族 宗教
三、湖南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 农历立秋日到来之前,四面八方的苗 民都去赶秋集会举行对歌、跳鼓、打 秋千及其他娱乐活动,纪念神农先祖 与秋公秋婆。后来,赶秋节插入英雄 美女的爱情传说,使赶秋节成为具有 祷念神农取谷种伟业和歌颂自由爱情 意义的群众性娱乐节俗活动。
2 民俗风情
➢ 这天是龙抬头节,也叫青 龙节,河南的乡村会炒黄 豆。相传除非金豆开花, 玉帝才能饶恕玉龙。
腊八节 祭灶
二月二炒黄豆
庙会
一、河南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 河南有许多赶庙会的风俗,如农历 三月三,盘古山庙会,一般持续5天, 善男信女抬着整猪整羊等供品,一 路焚香燃表,吹吹打打到盘古寺祭 拜,之后会安排戏班唱戏等活动。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

十三、傣
• (一)概况

• (二)民俗
• 1、饮食 • 2、服饰 • 3、居住 • 4、婚丧 • 5、节日 • 6、禁忌
十四、布依族
• (一)概况
• (二)民俗
• 1、饮食
• 2、服饰
• 3、居住 • 4、婚丧 • 5、节日 • 6、禁忌
感谢聆听
•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 范人民,又深藏于人民的行为、语称。 • (二)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 • 1、汉族主要分布在东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无 明显界线; • 2、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 3、少数民族的分布面积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 • (三)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 1、语言: • 2、文字: • (1)非拼音文字 • (2)拼音文字
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
• 狭义的民族,指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
即指各个具体的民族共同体。
• 对民族的界定,通行以斯大林的为准,指具有共
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
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二、民
• 1、人民的风俗习惯。

• 2、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 • 3、民众,百姓。 •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切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 文化。
二、汉族民俗
• (一)饮食
•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
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 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 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 讲究并善于烹饪,是汉族的一大饮食特点。
•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
•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版)第3章 第四节 华中地区各省民族民俗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版)第3章 第四节 华中地区各省民族民俗

2
民俗风情
➢ 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中国许多地方 的风俗。然而这一习俗是因纪念 屈原而来,这使得在屈原的家乡 湖北,此俗更甚。
崇阳人的老 风习
吃粽子和赛 龙舟
朝武当习俗
二、湖北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崇阳人的老 风习
➢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湖北各地均有赛龙舟、吃粽 子的习俗。
吃粽子和赛 龙舟
朝武当习俗
1.民族介绍
2.语言文字 3.民族信仰 4.文化娱乐 5.建筑 6.民族服饰 7.饮食 8.节日 9.民族禁忌
【土家族介绍】
土家族的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1.民族介绍
2.语言文字 3.民族信仰 4.文化娱乐 5.建筑 6.民族服饰 7.饮食 8.节日 9.民族禁忌
【土家族介绍】
土家族恋爱“以山歌为媒”自由择偶,婚礼 中有“哭嫁”习惯。
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10.23%。
➢ 湖南是全国土家族、苗族、侗族、瑶 族、白族的主要分布区域,5个民族 人口均超过10万。
➢ 省内少数民族分布广泛,遍及全省14 个市州及所辖各县市区。
民族 宗教
三、湖南省
1 民族与宗教
2 民俗风情
➢ 湖南历史悠久、四教并存; ➢ 信教人数多、民间信仰多; ➢ 宗教活动场所多、有影响的寺
11民族与宗教民族与宗教22民俗风情民俗风情崇阳人的老风习崇阳人的老风习吃粽子和赛龙舟吃粽子和赛龙舟朝武当习俗朝武当习俗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们早早就把龙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龙舟便纷纷下水了条条黄龙白龙红龙青龙劈波斩浪箭一般前驶锣声鼓声吆喝声喝彩声响成一片江河两岸观看赛龙舟的人黑压压一大片场面极其壮观
朝武当习俗
二、湖北省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教学教材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教学教材
几千年来,汉族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 理教育,由孔孟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 汉族的宗教信仰和理念产生着深刻影响。
二、汉族民俗
(一)汉族住宿
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和保暖;以木梁承 重,以砖、石、土砌墙;以堂屋为中心,以 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华北地区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 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统节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 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一天就开始了。 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 徒中称腊八为"成道节"。民间有熬粥供佛、馈 送亲友邻居、自食,以及有来泡"腊八蒜"的风 俗习惯。
(二)民俗
1、民俗的概念:
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 的传承性事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 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类型:
经济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游艺民俗
3、民俗的特性: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 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性。
门神的传说 :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 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 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 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 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 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 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 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的一些旧式 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 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秦 叔宝。

中国民族民俗:民族民俗概述

中国民族民俗:民族民俗概述
中国民族民俗
民族民俗概述
课件提纲
一、民族民俗类型 二、民族民俗特点
民族民俗类型
(一)经济民俗 是人类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通过生产、生活形成的群体在结合与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构成。
少数民族服饰
民族民俗类型
(三)意识民俗 是一种深层次的民俗事象的总和。它体现的是人们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
活动和操作行为。
伊斯兰教朝拜
佛教朝拜
民族民俗类型
(四)游艺民俗 包括民间文化娱乐、竞技、杂技等。
杂技
杂技
民族民俗特点
(一)社会性和集体性 (二)类型性和模式性 (三)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播布性 (四)稳定性和变异性
麦西来普舞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泛指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他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

狭义的民族概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壮族等。

广义的民族概念认为,民族一词的含义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现代发展的民族概念主要指文化的概念,而淡化了语盲、历史、宗教的问题。

比如同一个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可以有不同历史渊源;相反,不同的民族也可以使用相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也可以在后期融合成新的民族。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一节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一、中国的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确定的民族有56个,即: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枯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汉族人口比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1%。

其他55个民族的总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
8.49%,故称为少数民族。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一)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
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汉族聚居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人居住。

人口分布呈现出了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东北平原。

其他少数民族虽然所占的人口比例很小,但分布的地区却很广,呈“C”字形分布在从东北、内蒙古到华北、西北、西南的广大边疆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二)中国民族的语言与文字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除汉、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共有l0个语族、16个语支、60多种语言。

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外,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使用的文字。

我们可以将这些文字分为非拼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两大类。

前者包括汉字、音节文字(如彝文);后者可按字母形式和来源分为印度字母变体体系(如藏文、傣文)、阿拉伯字母体系(老维文、老哈萨克文)、回鹘字母体系(蒙古文、满文、锡伯文)、朝鲜文字母体系、拉丁文字母体系和斯拉夫字母体系(俄文)。

二、中国的民俗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

比如我国56个民族在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统称为中国各民族的民
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类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