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知识点: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合集下载

导游基础知识44第四章第四节课件

导游基础知识44第四章第四节课件
问题: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一、春节
春节俗称“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共 同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汉武帝太初元年始定夏历(农历) 的正月初一为“岁首”,这一天称为新年,年节的日期由 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过 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春节活动因时因地而异,主要有以下的内容:操办年货、 做新衣、掸尘、祭灶、祀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 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 饺子、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五、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此时是一 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 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 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 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 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 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我 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节俗各异,但都很热 闹。
二、元宵节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 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 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 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二、元宵节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 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 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Fra bibliotek一、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公历纪元的决议。 当时就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 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 节”,俗称阴历年。

《导游基础知识》3-1中国民族民俗概述课件

《导游基础知识》3-1中国民族民俗概述课件

“说一说”“民族”的概念和“民俗”的含义
民族的概念:人们怎在样历学史习上“形成中的国一民个族有民共俗同”语?言、共 中 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国
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也可指处于不同社会 民
发展阶段的人们共同体。


民俗的含义:即民间风俗。一般由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 俗 成的社会习俗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形成的习俗叫 概 “俗”。具体内容包括服饰、饮食、居住、生产、交通 况

广西壮族
自治区
“看一看”民族分布图
请分析:我国 民族分布的格
怎样学习“中国民族民俗”?
局如何?
中 国






民族分布呈现以汉族为主题,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 局。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市云南省。
“看一看”人口分布图
怎样学习“中国民族民俗”?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民 俗


请思考:
我国人口分布格
局如何?
导游“民俗”用多少?
请浏览“云南民俗风情游”接待任务表,分析“在
导游工作中,需要怎用样到学哪习些“民族中民国俗民知族识民”俗? ”?


产品名称 云南民俗风情5晚6日游


简要行程 杭州-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楚雄-昆明-杭州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最集中的省份,本线路
“看一看”民族分布图
维吾尔族
蒙古族
回族
满族怎样学习“中国民族源自俗”?中国民
藏族
畲族


导游基础知识(46第四章第六节)

导游基础知识(46第四章第六节)

(二)民俗 黎族多同姓聚居。在五指山腹地住茅草泥房,房屋形 式变化较多,有船形、金字塔形等。船形屋建筑有铺地型 和高架型两种。高架型的地板离地面约2米,上住人、下 养牲畜,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形式。 黎族饮食比较简朴,以稻米、玉米、番薯为主食,多 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日进三餐,喜 稀不喜干,并习腌制生鱼、生肉。竹筒烧饭是黎族日常生 活中独特的野炊方法。嚼槟榔是黎族人的一种嗜好,槟榔 是待客、订婚不可缺少的佳品。
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与民俗
第六节 壮族、土家族、苗族和黎族
一、壮族
(一)概况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90%以上聚 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4个地区60多个县、市。其余分布 在云南省文山、湖南省江华、广东省连山和贵州省从江等 地。
一、壮族
(一)概况 壮族主要从事农业。 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文是 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文字,已在壮族地区全面推行使 用。 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唐宋以后,佛教、道教传 入壮乡,对壮族农村影响较深。
二、土家族
(二)民俗 赶年,就是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月 大在腊月二十九,月小在腊月二十八,也有在二十七、二 十六的,所议称为赶年或调年会。过赶年的习俗,相传跟 土家族祖先为了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出发迎战有 关系。 土家族的禁忌有:禁食狗肉;客人不能与少妇坐在一起, 但可以与姑娘坐在一条长凳子上。
三、苗族
(一)概况 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重庆、广西、湖 北、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 的聚居区。其中以贵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自治州 最集中。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族原无统一文字,建国后创 制了拼音文字,并通用汉文。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篇) 考点汇总整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篇) 考点汇总整理
民族特色的宗教,域外传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也能在汉文
化的土壤中植根发展、广为传布。
2.民俗
1.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鱼肉、蔬菜为副食;
2.1.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米的地区以米食为主;
2.2.种植小麦的地区则以面食为主;
2.3.其他的粮食作物如玉米、高粱、谷类、薯类等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
饮食 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2018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俗 考点汇总整理
中国民族民俗--我国民族民俗的基本概况(2018 考试大纲要求了解)
1.中国的民族:狭义上的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
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 定的共同体,如汉族。
2.中华民族是 56 个民族的总称,按民族人口多少依次排列为汉族、壮族、满族、回 族等。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91.51%,其他 55 个民族 的总人口只占 8.49%。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2.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而独步世界。
1.北方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主要代表,黄土高原上是错落有致的窑洞,南
方以天井式瓦房居多,闽赣粤地区的客家人则是居住大围楼,另有徽派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2018 考试大 纲要求熟悉)
居民
建筑、江南水乡居民、上海石库门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2.长期以来,对汉族居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水术”定下的范式,“风
生活
历史上,汉族是典型的以家庭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民族,形成了悠久 的农耕文化。汉族聚居的全国广大地区,资源众多,物产丰饶。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时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语言文字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民俗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民俗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民俗1.什么是民族?狭义概念:指人们在一事实上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如汉族。

广义概念: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2、中华民族:中国境内56 个民族的总称。

3、民俗的范围;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

4.导游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风俗习惯应持的正确态度:应持尊重其“保护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态度,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5.中国民族的人口结构及少数民族的含义:根据1990 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汇总资料,截至1990 年7 月1 日零时,我国大陆人口为113368 万余人,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 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

因为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小,所以称为少数民族。

人数最多,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珞巴族。

6.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特点: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原汉族居民,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这种居住格局决定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领带的密切关系。

7.中国民族的语言:除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 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

8.汉族的族源: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是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讲课稿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讲课稿
(二)民俗பைடு நூலகம்
1、民俗的概念:
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 的传承性事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 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类型:
经济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游艺民俗
3、民俗的特性: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 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性。
过年的程序
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年 禧”,通称“春节”。这是全民性的盛大传 统节日。春节期间,按习俗,一般有祭神、 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访亲友,游览先坛庙 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等活动。具体内容 有:腊八、扫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 元旦、祭财神、开市、"人日"、顺星等。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 民俗(汉族)
第一节 民族民俗概况
一、民族民俗的概况:
(一)民族
1、狭义的民族: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 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 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 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广义的民族:
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 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
门神的传说 :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 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 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 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 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 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 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 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的一些旧式 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 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秦 叔宝。

导游 导游基础知识——4民族民俗

导游  导游基础知识——4民族民俗

第四章民族民俗民族概念。

狭义: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壮族。

广义: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中华民族。

民俗特点。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与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与布播性。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等。

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

第一节汉族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一春节(蒙古,壮,布依,朝鲜,侗,瑶也过春节)二清明节(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等也过清明节)清明前两天为寒食节,所以人们常合称为清明寒食节。

三端午节(蒙古、回、藏、布依、苗、彝、壮也过端午节)到清代时,钟馗为端午之神四中秋节(蒙古、回、彝、壮、布依、朝鲜也过中秋节)第二节福建少数民族及民俗福建有54个少数民族,其中畲族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

1畲族。

全省有畲族人口37。

5万主要聚居在连江、罗源、蕉城、霞浦、福安、福鼎、古田,其余分布在上杭、漳浦、安溪、仙游等地。

全省有17个畲族乡:连江小仓,罗源霍口,蕉城金涵,霞浦盐田、水门、崇儒,福安坂中、康厝、穆云,福鼎硖门,永安青水,宁化治平,上杭官庄、庐丰,龙海隆教,漳浦赤岭、湖西。

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大都杂散于山区或半山区的汉族村落中。

畲族自称山客,山哈,三哈(雷蓝钟三姓。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称苗夷。

1956年正式批准了畲族这一名称。

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

主要文学形式是山歌——《高皇歌》(又称《盘瓠歌》《盘古歌》)。

保存着一种古老的图腾崇拜——盘瓠,盘瓠传说被绘成画像,称为祖图。

过去住房部分是草寮,毛竹为架,编竹为篱。

新中国后为木构瓦房,一般为方形,屋顶呈金字塔状,一厅堂,前后两间,左右厢房。

2021年导游资格考试大纲《导游基础知识》

2021年导游资格考试大纲《导游基础知识》

2021年导游资格考试大纲《导游基础知识》2021年导游资格考试大纲《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基础知识》总体目标:通过本科考试,检查考生对福建概貌、旅游发展、中国历史、民族民俗、主要宗教、古代建筑与园林、旅游景观、风物特产、饮食风味及台港澳地区概况等导游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准,检查考生灵活、综合使用相关知识的水平。

第一章福建概貌考试目的:检查考生对福建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事业与人民生活状况的掌握水准。

考试内容:一、自然环境(一)熟悉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征。

(二)了解全省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大致分布情况。

二、政治建设(一)掌握福建省行政区划情况以及9个设区市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和习惯上的别称、通称等知识。

(二)了解全省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三、经济建设(一)了解全省经济建设情况。

(二)熟悉福建省交通设施情况和主要产业在全国的位置。

四、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了解全省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旅游发展考试目的:检查考生对旅游活动、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组织的概念、分类及发展状况的掌握水准。

考试内容:一、旅游活动及其分类(一)熟悉旅游活动体系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掌握关于旅游和游客的概念。

(二)熟悉旅游活动的种类。

二、旅游业(一)熟悉旅游业的定义和旅游业的构成。

(二)了解我国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旅游市场(一)了解旅游市场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熟悉国际旅游六大市场的划分并了解其基本特点。

(二)熟悉我国我省海外客源市场的构成,以及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的主要特点。

四、旅游组织(一)了解旅*政组织的模式与职能,了解旅*业组织的基本职能。

(二)了解我国旅*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熟悉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

(三)了解国内外主要旅*业组织的概况,掌握世界旅游日的日期和背景知识。

第三章历史知识考试目的:检查考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准。

考试内容:一、中国历史(一)掌握王朝更替的顺序、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熟悉属于当时世界水平的科技成就。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分析香城浪子第一章:旅游业概述●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旅游的基础条件是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进步。

●游客----------旅游活动的主体。

旅游吸引物----------旅游活动的客体。

旅游服务及其设施-----------旅游活动的媒介。

●游客的基本条件:旅游动机、可自由支配收入、空闲时间。

●自然旅游资源: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天象和气候景观类。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

●旅游业三大支柱:旅行社业、交通客运业、饭店住宿业。

●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的作用:A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B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C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

D带动相关经济部门或行业的发展。

E增加政府税收。

F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

●旅游业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作用:A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B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世界和平。

C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D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E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

●旅游业态:旅游业以产品创新为竞争内容,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组织方式和经营形态。

●红色旅游: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A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B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C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国内旅游的主要特点:规模庞大、短程旅游比重大、散客比例高、出行方式多样、人均消费水平低。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简述1.长江流域父系公社代表: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

第四章 中国民族民俗概要

第四章 中国民族民俗概要

• (四)禁忌 • 不杀狗、不穿戴狗皮衣帽;在满族人家里 做客,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赶狗,更不能说 狗的坏话,否则主人会认为你是当面侮辱 他;忌讳打喜鹊和乌鸦;以西为上,特别 忌讳一般人尤其是青年人坐西炕。
• 二、朝鲜族主要民俗
• • • • • • • • (一)语言文字 (二)宗教 (三)住房 (四)服饰 (五)饮食 (六)社交礼仪 (七)传统文化和节日 (八)禁忌
第七节 壮族、土家族、黎族主要民俗
• 一、壮族主要民俗 •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90%以 上的壮族人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 分布在云南文山、湖南江华、广东连山等 地。现有人口1617.8万余人(2000年)。
• • • • • • • •
(一)语言文字 (二)民间信仰 (三)住房 (四)服饰 (五)饮食 (六)社交礼仪 (七)传统节日 (八)禁忌
• 民族的名称,简称为族称。 • 在我国56个民族当中,汉族人口最多,约 占全国人口的91.51%,少数民族人口约占 全国人口的8.49%(2010年统计)。少数 民族当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700多万人。 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 彝族、蒙古族、藏族人口也较多,在500万 人以上。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 二、民俗的分类 • 对民俗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民俗的表现 形式,可将民俗划分为物态民俗、行为民 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四类。
三、民俗的特点 • (一)集体性和社会性 • (二)地域性和民族性 • (三)传承性和播布性 • (四)稳定性和变异性
四、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 (一)民俗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服饰
汉族的传统服饰宽大松缓,袖长腿 宽,注重等级。民国时期出现了中西 合璧式的服饰中山装。民国时期还改 进了满装旗袍,使之成为女性的首选 国服。

最新导游资格考试《民俗文化》重点知识四

最新导游资格考试《民俗文化》重点知识四

导游资格考试《民俗文化》重点知识四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特殊服饰、代表食品:A、满族:东南开门,其结松形似口袋,三面设炕,西炕供奉祖先神位,俗称“口袋房,曼子炕”;其服饰以袍服,因八旗制度而被称之为“旗袍”,经改良已成为中式女装;主食是小米,喜粘食。

善于养猪,喜食白肉血肠、猪肉酸菜炖粉条、饺子、手扒肉、点心“萨其马”;B、蒙古族:牧区住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穹庐顶已成蒙古族建筑标志;其特殊服饰主要有: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长袍称蒙古袍,靴子尖稍向上翘起;以羊、牛肉奶为主,用手抓羊肉或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

忌吃虾、蟹、鱼、海味等食物;C、维吾尔族:房屋一般用土坯建筑,屋顶平坦,开天窗。

室内砌实心土炕,大门忌朝西开;男子穿长袍,妇女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或穿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

男女老少都喜爱戴四楞绣花帽;喜喝奶茶,佐以馕。

“抓饭”是民族风味甜饭。

夏季多吃瓜果,节日或待客以烤作羊招待;D、回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式样;男装衣服肥大,裤长及脚面,老年人扎裤腿,穿西装式的长大衣,戴青色圆形平顶小帽。

妇女的衣服上空气下宽,达及膝或长过膝盖,戴披肩盖头;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牛、羊、驼肉和食谷类的禽肉及带鳞的鱼类。

风味小吃有清汤羊肉、羊羔肉、牛羊肉夹馍、羊杂碎汤、酿皮、白水鸡、切糕、油香和馓子,爱喝盖碗茶;E、朝鲜族:以木搭架、屋顶四面有坡,墙壁多为泥墙刷白灰;爱穿白衣素服,有“白衣民族”之称。

妇女穿短上衣、长裙,脚穿船形胶鞋。

男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宽大裤,外出常罩斜襟长袍,以布带打结。

现在多改着西服;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泡菜为副食。

喜吃牛肉或狗肉。

以冷面、打糕,松饼等待客;F、壮族:住”干栏式”(又称“麻栏式”)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广西西北部,年老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肢的裤子,腰间束乡花围腰,喜戴银首饰。

广西西南部龙州、凭样一带的妇女,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包方块的黑帕,穿黑色宽脚裤子;男子多穿唐装;年节吃粉糕。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教学教材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教学教材
几千年来,汉族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 理教育,由孔孟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 汉族的宗教信仰和理念产生着深刻影响。
二、汉族民俗
(一)汉族住宿
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和保暖;以木梁承 重,以砖、石、土砌墙;以堂屋为中心,以 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华北地区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 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统节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 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一天就开始了。 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 徒中称腊八为"成道节"。民间有熬粥供佛、馈 送亲友邻居、自食,以及有来泡"腊八蒜"的风 俗习惯。
(二)民俗
1、民俗的概念:
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 的传承性事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 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类型:
经济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游艺民俗
3、民俗的特性: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 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性。
门神的传说 :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 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 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 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 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 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 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 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的一些旧式 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 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秦 叔宝。

中国民族民俗:民族民俗概述

中国民族民俗:民族民俗概述
中国民族民俗
民族民俗概述
课件提纲
一、民族民俗类型 二、民族民俗特点
民族民俗类型
(一)经济民俗 是人类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通过生产、生活形成的群体在结合与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构成。
少数民族服饰
民族民俗类型
(三)意识民俗 是一种深层次的民俗事象的总和。它体现的是人们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
活动和操作行为。
伊斯兰教朝拜
佛教朝拜
民族民俗类型
(四)游艺民俗 包括民间文化娱乐、竞技、杂技等。
杂技
杂技
民族民俗特点
(一)社会性和集体性 (二)类型性和模式性 (三)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播布性 (四)稳定性和变异性
麦西来普舞曲

导游基础知识(42第四章第二节)

导游基础知识(42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与民俗
第二节 汉族和少数民族
一、汉族概况
(一)汉族因朝代而得名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 围的部分荆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其先民经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时已形成为以 “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 族相区别。汉以后,周边的各族即以“汉人”称为中原人; 由此开始汉族逐渐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 汉族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的统一与稳 定的民族。又经秦汉以来两千余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 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 文明、众多人日的民族。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口 最多的民族。
一、汉族概况
3.政治文化上发展较快 一方面,汉文字得到统一与规范化。在南北朝时期楷 书成为通行的主要字体。 汉字至此已规范化。另一方面,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得 到确立。汉武帝完成了儒法合流,推行“推明孔氏抑黜百 家”的政策,确立了孔孟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这一思想 的大变化,不仅对汉人社会历史而且对整个中国社会历史 发展都发生极深刻的影响。
二、少数民族概况
第二,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 或靠近边疆地区。 中国各民族的人口数量很不平衡,不仅汉族和少数民 族十分悬殊,各少数民族之间相差也很大。2000年人口 普查数据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个省区,有四个民族 分布在全国所有的省区中。全国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 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 5 %。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围 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 人口普查显示,广西、云南、贵州、新疆4个省区的少数 民族人口之和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辽 宁、湖南、内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 海、甘肃、重庆和宁夏,以上16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 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91.32%。我国陆地边境线全长2万多 公里,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中国的民族与民俗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中国的民族与民俗

查看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dyzgz51《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与民俗考试重点第一节中国民族概述中国民族1、汉族人口比重最大,占91.5%,其他55个民族只占8.5%。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2、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3、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4、“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第二节汉族汉族的主要节日习俗1、春节俗称“新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其主要节日活动有:操办年货、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2、清明节又称鬼节、冥节、踏青节,于农历三月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主要民俗活动有:扫墓、烧“包袱”、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女儿节、五月节等,农历五月初五,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避毒除害等活动。

端午节已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仲秋节、八月节,农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舞龙灯等活动。

5、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老人节,农历九月九日,主要习俗有:郊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活动。

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汉族人的禁忌1、农历大年初一到初三,忌讳踢门槛、扫地、动用刀斧、动土、打架、骂人等。

2、年节喜庆时,宰杀牲畜忌说“杀”,而要说“放”。

3、过年或立春日,出嫁的女儿忌在娘家居住。

第三节中国北方部分少数民族朝鲜族分布:东北三省,吉林省占60%以上居住:满屋设炕,进门要拖鞋。

饮食: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泡菜为副食,冷面、打糕、松饼服饰:爱穿白衣素服,“白衣民族”歌舞:伽倻琴弹唱、农乐舞、长鼓舞、象帽舞、顶水舞、扇子舞等闻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泛指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他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

狭义的民族概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壮族等。

广义的民族概念认为,民族一词的含义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现代发展的民族概念主要指文化的概念,而淡化了语盲、历史、宗教的问题。

比如同一个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可以有不同历史渊源;相反,不同的民族也可以使用相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也可以在后期融合成新的民族。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一节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一、中国的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确定的民族有56个,即: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枯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汉族人口比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1%。

其他55个民族的总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
8.49%,故称为少数民族。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一)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
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汉族聚居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人居住。

人口分布呈现出了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东北平原。

其他少数民族虽然所占的人口比例很小,但分布的地区却很广,呈“C”字形分布在从东北、内蒙古到华北、西北、西南的广大边疆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二)中国民族的语言与文字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除汉、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共有l0个语族、16个语支、60多种语言。

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外,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使用的文字。

我们可以将这些文字分为非拼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两大类。

前者包括汉字、音节文字(如彝文);后者可按字母形式和来源分为印度字母变体体系(如藏文、傣文)、阿拉伯字母体系(老维文、老哈萨克文)、回鹘字母体系(蒙古文、满文、锡伯文)、朝鲜文字母体系、拉丁文字母体系和斯拉夫字母体系(俄文)。

二、中国的民俗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

比如我国56个民族在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统称为中国各民族的民
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类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