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痞寒热错杂痞痰气痞水痞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附子泻心汤证
❖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 心汤主之。 (155)
❖ 心下痞------痞证
太阳中风? 卫阳不固?
❖ 恶寒汗出
❖ 1.无发热脉浮,未言“表未解”
❖ 2.方药中用附子
❖ 当是表阳虚卫外不固。
❖ 三黄
汤泡,清热消痞
附子
别煮,固表扶阳
(三)寒热错杂痞
❖ 1.半夏泻心汤证
❖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 ❖ 本方应有黄芩 ❖ 麻沸汤 “只取其无形之气,不重在有形之
味”使药力只清中焦无形热结,而不使其泻 下。
大黄黄连泻心汤VS栀子豉汤
相同点
不同点
大黄黄连泻 无形邪热 心汤

病位 胃
治法 清泻热邪
栀子豉汤
胸膈
清宣郁热
❖ 《黄帝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中 满者,泻之于内。”
❖ 1)少阳病不能用汗、吐、下三法,误下易生 变证
2)柴胡汤证未变,正气经误下受损,药后 “战汗”而解
3)下后如胸中有水气,阳热陷入与水气相结
结胸证
4)下后气滞于中
半夏泻心汤证
❖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证又称“呕利痞”“痰气痞”
❖ 呕而发热:小柴胡汤证 ❖ 心下硬满而痛:结胸汤证 ❖ (心下)但满而不痛
❖ 提要:胃虚不化水气致痞的证治
❖ 心下痞硬
气滞内结
❖ 干噫食臭
谷食不消
❖ 胁下有水气
水蓄不行
❖ 腹中雷鸣
肠间水阻气击
❖ 下利
水气下趋
因胃不 和而寒热 气结,水 食不消
❖ “心下痞硬”是指其人自觉心下痞塞,按之则 有紧张而有硬感。然虽痞硬但按之不痛,也 非按之石硬,这是区别于结胸的特征。
❖ 说明痞塞程度较上一条文为重。
❖ 【方歌】三两姜参炙草芩 ,一连痞证呕多寻。 半夏半升枣十二, 去渣重煎守古箴。
去渣重煎
❖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
覆代赭汤
2.生姜泻心汤证
❖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 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 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热痞、寒热错杂痞、 痰气痞、水痞
伤寒教研室 黄开颜
目的与要求
❖ [学习要求] 1.掌握热痞、寒热错杂痞、痰气痞 2.熟悉痞证证候特点。 3.了解水痞证。

[重点难点] 痞证分型证治。 寒热错杂三泻心汤证的鉴别。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主证特征 ❖ 【原文】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
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1) ❖ 脉浮而紧:有表证
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
脾气下陷,水 寒下趋
客气上逆
组成
❖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 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 本方当有人参 ❖ 1.根据其他泻心条
2.根据金匮
方歌
❖ 下余痞作腹雷鸣, 甘四姜芩三两平; 一两黄连半升夏, 枣枚十二擘同烹。
❖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泻心汤证》: “上条是汗解后水气下攻症,此条是误下后 客气上逆症,总是胃虚而稍有分别矣。上条 肠鸣下利,胃中犹寒热相半,故云不和,此 腹鸣而完谷不化,日数十行,则痞为虚痞, 硬为虚硬,满为虚满也明矣。上条因水气下 趋,故不烦不满,此虚邪逆上,故心烦而 满。”
❖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 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 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 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 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
❖ 提要:少阳病误下三种转归及半夏泻心汤证 证治
紧反入里:因误下邪气由表入里。 濡:柔软之义。表明没有有形实邪。 气痞:气机窒塞不通。
(二)热痞证
❖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 【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
心下痞按之濡—痞证无疑 关—候中焦 浮—有热邪
热邪阻于胃 胃气不虚
清热泻胃: 大黄黄连泻心汤
药物组成
❖ 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辨太阳病脉证治 下》:“柴胡是透膈膜而外达腠理;陷胸是 攻膈膜而通大肠;泻心等汤,则只和膈膜以 运行之,皆主膈膜间病,而有内外虚实之 分。”
❖ 柴胡不中与之:
言下之意,柴胡及陷胸都不适用于本证,应当 用半夏泻心汤。
组成
❖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 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3.甘草泻心汤证
❖ 【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 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 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58)
❖ 提要:胃气重虚痞利俱甚证治
❖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腹中雷鸣
组成
❖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 两 大枣十二枚(擘)
【方歌】汗余痞证四生姜, 芩草人参三两行 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方解
❖ 钱天来《伤寒厥源集.结胸心下痞》:“生姜泻心汤, 即半夏泻心汤增入生姜也。半夏泻心,本所以治但 满不痛之虚痞也。此则汗后外邪已解,虽非误下之 变,而中气虚寒,阳和不布,三焦不能宣化,津液 不得流行,尤甚于但满而不痛,故加生姜以宣 之。……盖生姜辛而能散,温而能走,故以为宣扬 开发之主,流通其郁滞阴浊之气,鼓动其传化转运 之机。……故以干姜半夏温中蠲饮足矣,减用干姜 至一两者,以生姜四两故也。又以人参、炙甘草补 助正气,使气盛流行,然后能宣通布散也。黄芩、 黄连、大枣之用,一如半夏泻心汤之制而已。
但:只 不痛:没有有形实邪
小柴胡汤VS半夏泻心汤
相同点
病机 治法
小柴胡 枢机不 和法


半夏泻 心汤
病位 表里
上下
不同点
症状 治法
胸胁苦 和解表


心下痞 交通上


方解
❖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 “即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干姜汤也。不往来寒热, 是无半表证,故不用柴胡。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 用黄连、干姜之大寒大热者,为之两解,且取其苦 先入心,辛以散邪耳。此痞本于呕,故君以半夏生 姜,能散水气;干姜善散寒气。凡呕后痞硬,是上 焦津液已干,寒气留滞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 痛本心火内郁,故仍用黄芩佐黄连以泻心也,干姜 助半夏之辛,黄芩协黄连之苦,痞硬自散。用参甘 大枣者,调既伤之脾胃,且以壮少阳之枢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