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作业

减震作业
减震作业

设置粘滞阻尼器的框架结构动力分析

摘要:为改善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对某一7度(0.15g)区框架模型设置粘滞阻尼,通过动力时程分析,从结构的位移、加速度、变形、塑性发展等角度表明粘滞阻尼器对于减小结构地震反应具有很好的性能,能够用力地控制结构在地震下的反应。

关键词:粘滞阻尼器框架结构能量

1 引言

结构减震控制是指在工程结构的特定部位,装设某种装置(如隔震垫等),或某种机构(如消能支撑、消能剪力墙、消能结点、消能器等),或某种结构(如调频质量等),或施加外力(外部能量输入),以改变或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或动力作用。这种使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加速度、速度、位移)得到合理的控制,确保结构本身及结构中的人、仪器、设备、装修等的安全和处于正常使用环境状况的结构体系,称为“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体系”,其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统称为“工程结构减震控制”。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1]。被动控制是无外加能源的控制,其控制力是控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应装置自身的运动而被动产生的。被动控制可分为基础隔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和吸能减震技术。基础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或构筑物基底设置控制机构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输,使结构震动减轻,防止结构破坏。目前应用最多的吸能减振装置有:调协质量阻尼系统(TMD),调谐液体阻尼系统(TLD)。利用吸能减震技术时,需要对原结构的频率准确的把握。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框架结构的消能减震,下面将着重对消能减震技术做简要介绍。

2 结构消能减震

消能减震体系是把结构的某些非承重构件(如支撑、剪力墙等)设计成消能杆件,或在结构的某些部位(如节点、联结处等)装设阻尼器。在风荷载或轻微地震时,这些消能杆件或阻尼器处于弹性状态,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使结构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在强震发生时,随着结构变形的增大,这些消能杆件和阻尼器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产生较大阻尼,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使主体结构避免进入明显的非弹性状态,并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保护主体结构在强震中免遭损坏[2]。

2.1 消能减震的能量原理

单自由度体系(SDOF)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弹塑性变形阶段的振动方程可以表示为:

(t)(t)(,)(21)s mu cu f u u P ++=-

式中,m 为单自由度体系的质量,c 为阻尼系数,(,)s f u u 为体系的恢复力,u ,u ,u 分别为体系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P 为外荷载激励。等号两边对位移进行积分得,

(t)(t)(,)(22)s mu du cu du f u u du Pdu ++=-????

地震波的输入能量为

(23)I E Pdu =-?

结构动能为

(t)(24)K E mu du =-?

阻尼器好能为

(t)(25)D E cu du =-?

变形能,包括弹性应变能S E 和滞回变形能Y E

(,)(26)S Y s E E f u u du +=-?

结构的能量方程可以表示为

(27)K D S Y I E E E E E +++=-

在外荷载输入能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结构没有发生塑性变形,0Y E =,S E 越大,S Y E E +就越小,也就是结构的振动响应越小。在地震结束后,0K E =,0S E =,如果D I E E =,则0Y E =,结构没有发生塑性变形,也就是结构没有破坏;如果D I E E <,则0Y E >,结构发生塑性变形,发生破坏。

消能减振技术在结构中增加消能元件,其目的就是增加结构的阻尼,提高阻尼耗能D E 。在动力外荷载比较小时,可以减小结构的振动,如风荷载下保证高层建筑结构的舒适度,在动力外荷载比较大时,可以减小结构的塑性耗能,避免或者减轻结构的破坏。

2.2 阻尼器介绍

目前常用的各种阻尼器根据其提供的阻尼力和结构反应的关系可分为:速度型阻尼器和位移型阻尼器和混合相关型。位移相关型阻尼器包括金属阻尼器和摩擦阻尼器,耗能与其变形和相对滑动位移有关;速度相关型阻尼器包括粘滞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器,其阻尼特性与速度有关;混合型阻尼器包括调谐质量阻尼器

(TMD)和调谐液体阻尼器(TLD)等。其中速度相关型阻尼器数学模型简单,具有强的耗能能力和稳定的工作性能,已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

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方式是把阻尼器分为:粘滞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摩擦阻尼器、金属阻尼器。本文采用的是速度相关性粘滞阻尼器,下面将对粘滞阻尼器进行详细介绍。

粘滞液体阻尼器(又名粘滞流体阻尼器,简称粘滞阻尼器)一般油缸、活塞、阻尼孔、活塞杆等部分组成,如图2-1所示,活塞在油缸内作往复运动,活塞上开有适量小孔作为阻尼孔,油缸内装满流体阻尼材料。当活塞与油缸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由于活塞前后的压力差使液体阻尼材料从阻尼孔中通过,从而产生阻尼力。液体阻尼器对结构进行振动控制的机理是将结构的部分振动能量通过阻尼器中粘滞流体阻尼材料的粘滞耗能耗散掉,达到减小结构在地震(强风)反应的目的。

图2-1 杆式粘滞阻尼器示意图

2.3 粘滞阻尼器计算模型

为正确分析附加粘滞阻尼器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先确立粘滞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有两种方法:一是对每一个粘滞阻尼器单元进行物理测试进而构建其力学计算模型,此为目前普遍运用的方法;二是根据液体和粘滞阻尼器的几何特征来构建以力学为基础的分析计算模型。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已提出许多相关的恢复力模型,主要有线性模型、Maxwell 、Kelvin 模型、Wiechert 模型、分数导数模型等[3]。

本文应用SAP2000对其结构进行设计,而SAP2000中的粘滞阻尼单元正是釆用的这种精确的Maxwell 计算模型。虽然实际操作中不会涉及恢复力模型,但为了使本文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为帮助理解SAP2000如何模拟粘滞阻尼器,故下面对Maxwell 模型做了介绍。

Maxwell 模型将阻尼器模拟成一个弹簧元件和一个阻尼元件串联的形式,如图2-2所示。设1u 、2u 、u 分别表示弹簧元件、阻尼元件和整个模型的两端相对位移,1u 、2u 、u 分别表示弹簧元件、阻尼元件和整个模型的两端相对速度,则

1222(28)()(28)

u u u a F C sign u u b αα=+-??????=??-???

?

其中C α表示阻尼指数为α时的阻尼系数。且

21/(29)b

u u u u F k =-=-- 将式(2-9)代入式(2-8b )可得,

(/)/(210)b b F C sign u F k u F k αα=?-?--

因此非线性的Maxwell 模型为 1/1/()(211)b b k F sign F F k u C ααα=-??+-

当1α=时,线性的Maxwell 模型为

1(212)b F F k u τ=-+-

其中τ表示松弛时间,b C k ατ=。

图2-2 Maxwell 计算模型 Maxwell 模型可以表示粘滞阻尼器和支撑相连的模型,弹性刚度b k 为支撑的

刚度,粘滞阻尼系数C α为阻尼器的阻尼系数。当支撑的弹性刚度趋向于∞时,()F C sign u u α

α=??表示理想的粘滞阻尼器模型。研究表明,支撑弹性刚度的大小影响阻尼器的减震效果,支撑刚度越小,阻尼器的减震效果越差,但是当支撑刚度达到一定值时,对阻尼器的减震影响很小,此时,可以将支撑近似成刚性支撑[4]。

3 阻尼器减震算例

某中学教学楼为框架结,其工程概况:模型尺寸按实际尺寸输入,结构共7层,层高均为3.3m ,纵向柱间距为7.2m 和6m ,横向柱间距为6m 和2.6m ;一至三层的框架柱截面尺寸为500x500mm ,四至七层的框架柱截面尺寸为450x450mm ,框架楼层主梁截面尺寸为250x600mm ,次梁截面尺寸250x500mm 。混凝土填充墙体厚度为200 mm (只需要考虑它的质量),楼板厚度为100mm ;混凝土:板C30混凝土,梁柱C40混凝土。结构外纵墙自重3.3kN/m ,内纵墙自重5.1kN/m ,内横墙自重4.6kN/m ,外横墙自重5.7kN/m ,走廊恒载2.0 kN/m 2

,楼面恒载2.5 kN/m 2,上人屋面恒载2.93 kN/m 2,楼面活载2.0 kN/m 2,屋面活载

1.50kN/m 2。设防烈度为7度(0.15g ),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抗震等级为二级,场地为二类场地,近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C 类,基本风压0.45 kN/m 2。

结构的平面图如下:

图3-1 中学教学楼平面布置图

3.1 SAP 2000分析模型

1、根据上述结构基本情况,先用国内通用结构设计软件PKPM进行结构设计,得到结构的详细配筋信息。

2、根据计算得到的配筋结构进行归并整理,将结构1~3层进行相同配筋,2~6层进行相同配筋,7层进行单独配筋。

3、根据具体配筋结果,在SAP 2000中建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其中梁柱采用框架单元,楼板采用薄壳单元,楼板设置为刚性隔板。并按结构设计荷载输入结构的Gravity、Dead Loads和Live Loads。

4、减震模型用SAP 2000中连接单元的Damper模型设置粘滞阻尼器,其有效刚度为0,阻尼器系数为1600kN·s/m,阻尼指数为0.4。

建成后模型与阻尼器布置如图3-2所示,

·

A 非减震结构

B 粘滞阻尼器减震结构

图3-2 结构分析模型

3.2 非线性时程分析

根据结构的基本周期和场地情况,选择使用地震波USA02755对结构进行中震和大震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比,结构设计为7度(0.15g)区,中震作用下

地面峰值加速度为147cm/s2,大震作用下地面峰值加速度为310cm/s2.地震波的信息下面通过作用在结构地面上绝对加速度时程说明。

a 中震下地面加速度时程曲线

b 大震下地面加速度时程曲线

图3-3 地震作用下地面加速度时程曲线

为反应结构的塑性性能,合理反应结构中框架单元的破坏情况,在结构的梁柱两端相对位置为0.1和0.9布置了FEMA 356自动绞。梁为M3绞,柱为P-M2-M3绞。下面将从结构顶点位移变化、层间位移角分布、塑性铰分布、地震能量耗散考察粘滞阻尼器对结构的减震控制。

3.3 分析结果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顶点位移的大小是结构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重要指标,楼层顶点位移过大,既影响结构的使用安全性又影响结构使用的舒适性,所以结构减震,特别是高层结构减震,对于结构顶部位移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图3-4 地震作用下结构顶点位移时程曲线

由此可以看出中震和大震作用下,阻尼器对结构顶层位移的控制作用都很明显,其中大震是控制效果更好,因为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会明显增大,阻尼器轴向上产生的速度会增加,由此阻尼器的阻尼力会增加,结构反应增大阻尼器轴向变形也就会增加,由此阻尼器滞回耗能性能就会发挥更好,下面将通过分析结构模型中相同位置的相同阻尼器的滞回曲线来表达这个过程,如下图3-5所示。

a 中震下阻尼器link52的滞回曲线

b 大震下阻尼器link52的滞回曲线

图3-5 地震作用下相同阻尼器的滞回对比

比较了结构顶层最大位移的时程曲线,又可以从结构各层的最大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来比较,每层的最大位移将反应结构的最大变形情况,最大层间位移

图3-6 地震作用下结构楼层变形包络图

根据分析结构,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有阻尼器还是无阻尼器,结构第三层的相对变形都较大,但是在有阻尼器布置的情况下,阻尼器可以减少层间相对变形,而对层间变形较大的结构位置,阻尼器的减震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对于阻尼器的有效布置方法,认为对层间变形较大的位置布置阻尼器,也相当于在结构相对薄弱的部位布置阻尼器,效果最好。

从结构变形的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形象的看出阻尼器对结构反应的控制效果。下面通过两张表格,通过楼层最大位移、楼层最大加速度、最大层间位移角在有控结构和无控结构的数值统计,分析阻尼器的控制效率。

表3-2 大震下阻尼器减震控制率

控制效果稍差。而从最大反应来看,则中震是的控制比大震是稍好以下。

框架结构的破坏主要由构件的塑性发展程度来体现,SAP 2000中剪力墙的塑性可以通过分层壳模型来模拟分析,框架单元的塑性主要通过其中的绞单元来模拟。其中B点表示出绞,构件产生塑性,IO表示正常使用,LS表示生命安全,CP表示防止倒塌,D点达到极限状态,E点表示卸载后状态。

a中震下无阻尼器结构塑性铰分布a大震下无阻尼器结构塑性铰分布

c 中震下有阻尼器结构塑性铰分布d大震下无阻尼器结构塑性铰分布

图3-7 地震作用下结构塑性铰分布

通过中震和大震下,结构中构件的塑性发展程度,可以明显看到,中震作用下结构1~5层大面积出绞,在有阻尼器的控制下,实现了原结构在中震作用下0出绞的情况,结构控制在弹性反应阶段。大震下,原结构1~7层梁单元基本都发生了塑性变形,有的构件塑性发展已有深度,在粘滞阻尼器的控制下,结构塑性铰基本控制在1~5层。且从图中可以看到结构设计基本符合我国规范“强柱弱梁”的要求,柱都没有发生塑性变形。

结构受到地震动的作用,地震动将其能量施加到结构上,最终被结构中诸多因素吸收,包括结构阻尼耗能,结构塑性滞回耗能,而当阻尼器加入结构中,将增加结构阻尼,使地震动更多能量通过阻尼转化生热能耗散掉,减少结构的塑性耗能。下面图3-8结构能量统计,将可以直观看到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能量耗散情况。

a 中震作用下阻尼器耗能对比

b 大震作用下阻尼器耗能对比

图3-8 地震作用下结构阻尼器耗能比较

有图可以看出,初始时间内地震动输入能量与阻尼器耗能基本相同,所以结构的能量主要由结构中布置的阻尼器耗散。随着时间的增加,输入能量比阻尼器耗能更多,因此结构发生塑性变形。由此可知,布置阻尼器可以缓解地震开始时刻的结构反应,增加结构破坏所需要的时间。

3.4 分析结论

本文介绍了粘滞阻尼器的耗能原理、特点,并通过某一七度区中学教学楼的

框架模型,按照正常设计得到其构件配筋,又对正常配筋结构和布置阻尼器结构在中震和大震下进行结构受力分析,通过结构反应的对比,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布置粘滞阻尼器,可以有效减轻结构在地震动下的位移反应,保证结构更好的抵抗地震作用,防止结构提早破坏。

(2)阻尼器宜布置在结构的薄弱部位,有利于对结构的薄弱部位的保护,防止结构因为薄弱部位的破坏而使结构整体破坏。

(3)布置一定数量的阻尼器可以消耗大部分来自地震的输入能量,并且有利地控制地震作用早期的结构反应,延长结构破坏所需的时

间。

本文只是对阻尼器的控制效果进行了简单的探讨,证明了结构减震隔震对于结构地震反应的控制作用是明显的,隔震减震也会成为工程抗震的一个极富研究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成为未来结构防灾减灾的最有前途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周福霖.工程结构减震控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2]周福霖,俞公骤,冼巧玲,等.多层和高层建筑结构减震控制新体系,工程抗震,1994,(3):10-14.

[3]周士金.CFRP拉索斜拉桥的动力分析与地震响应控制研究[D].江苏:江苏

大学,2010.

[4]欧进萍,龙旭.速度相关型耗能减振体系参数影响的复模量分析闭.工程力学,2004,V ol.21(04):6-12.

暗挖矿山法隧道减震爆破技术实用版

YF-ED-J4290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暗挖矿山法隧道减震爆破 技术实用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暗挖矿山法隧道减震爆破技术实 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1 工程概况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广州东站~林和 西站】暗挖区间分为左右两线隧道,折合单线 长度1676. 99延米,隧道埋深9.2~27m,局部 埋深5.0m。隧道穿越处围岩以红层全风化至红 层微风化粉砂岩为主,拱部多处于土、石交界 地层,施工中围岩变化频繁。 该段地形平坦,地表为林和西路,交通繁 忙。线路两侧基本为多层和高层建筑物,起始 端35m位于东站站厅层下方,终点左线45m紧

邻中信大厦,东侧中间地段均为公共绿地;西侧建筑较多,主要建筑有广州东站建筑群、景星酒店、中水广场、电力设计院、中信广场等。 2 减震开挖方案 2.1 钻爆技术要点 本区间隧道洞身穿越处主要为中、微风化岩层,需要爆破开挖。但钻爆开挖必须考虑以下技术要点: 2.1.1 钻爆开挖时,要防止爆破震动引起上方软弱地层的坍塌,危及施工安全和地面安全。 2.1.2 由于本主体暗挖隧道左、右线间距较小,隧道之间岩墙体厚度最小间距为7.0m,因此,先行开挖的隧道易受后开挖隧道爆破震动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知识分享

第十五讲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规定 一、隔震与消能减震是减轻建 筑结构地震灾害的新技术 地震释放的能量以震动波为载体向地球表面传播。 通常的建筑物因和基础牢牢地连接在一起,地震波携带的能量通过基础传递到上部结构,进入到上部结构的能量被转化为结构的动能和变形能。在此过程中,当结构的总变形能超越了结构自身的某种承受极限时,建筑物便发生损坏甚至倒塌。 1、什么是房屋结构的“隔震设计” 《隔震》,即隔离地震。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隔震器、阻尼器等组成的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地震时,隔震结构的震动和变形均可只控制在较轻微的水平,从而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表15.1列出了隔震设计和传统设计在设计理念上的区别。 表 15.1 隔震房屋和抗震房屋设计理念对比 隔震器的作用是支承建筑物重量、调频滤波,阻尼器的作用是消耗地震能量、控制隔震层变形。隔震器的类型很多。目前,在我国比较成熟的是“橡胶隔震支座”。因此,本《规范》所指隔震器系指橡胶隔震支座(规范12.1.1条注1)。在隔震设计中采用其他类型隔震器时,应作专门研究。 2、什么是房屋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 在建筑物的抗侧力结构中设置消能部件(由阻尼器、连接支撑等组成),通过阻尼器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这样的房屋建筑设计称“消能减震设计”。 采用消能减震设计时,输入到建筑物的地震能量一部分被阻尼器所消耗,其余部分则转换为结构的动能和变形能。这样,也可以达到降低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阻尼器有粘弹性阻尼器、粘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电流变、磁流变阻尼器等。 3、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主要优点

浅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晏冰

浅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晏冰 发表时间:2018-03-09T16:40:00.0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0期作者:晏冰 [导读] 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能否充分的考虑到建筑本身的抗震问题。 云南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孤寂年来对人类生活破坏最为严重的一种地质灾害。所以对当代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已经渐渐的通过各种结构来进行地震抗灾减灾的工作。隔震结构是一种主要的利用相关结构的布设来对地震中的能量进行吸收的抗震结构。本文针对高层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难点,提出了一些隔震减震措施,以供高层结构工程设计参考。 关键词:隔震高层结构减震 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能否充分的考虑到建筑本身的抗震问题,并且能够使用有效的措施来使其能够在长时间内抵抗一定强度的地震,是当前高层建筑工程中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这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长久以来,很多建筑工程设计技术人员都是秉着小震不塌,大震能修的原则来进行其结构设计的,但是由于受到来自己各个方面的影响,该方面的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介绍 建筑物内部的阻尼大小有利于地震能量消耗。而减震措施恰好利用这一点,借助建筑阻尼增加吸取地震能量,以此来维护主体结构,降低震害。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高层建筑中,特别是汶川地震后涌现出较多的隔震建筑。因隔震设计选取的材料和以往设计存在差异,和传统抗震设计对比,当前的隔震设计,特别是高层隔震设计具有一定难度。隔震措施存在时间限制,不仅能应用到新建结构,而且在建筑物建成后可通过阻尼增加来实现减震。从适用部位层面而言,减震措施较为广泛,无论是上部结构,还是隔震夹层均适用。而消能减震技术利用消能减震装置配设来提高结构阻尼比,进而防控结构变形问题,借助附加装置来吸取地震能量,实现主体结构的全面防护,让主体结构遭受地震灾害时不会出现严重破坏。依照数据统计可知,消能减震结构能够显著增强抗震性能。另外,抗震构造还能够依据未采用消能减震之前的结构来降低。 2.建筑结构中减震措施 减震措施主要是借助建筑物意外的部件来增加建筑物的阻尼,消耗地震传递给建筑物结构的能量,避免建筑物因地震而受到损害。消能部件的布置需经分析确定。设在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可使两方向均有附加阻尼和刚度;设置于结构变形较大部位,可更好发挥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 减震措施不仅可用于新建结构的减震设计,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采用特殊处理之外,还可以借助消能减震装置或者元件削弱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可用于现结构的抗震加固,在对建筑物的地基或基础进行隔震设计时,我们一定要在建筑物没有动工以前按照隔震设计的措施,完成相应的工作。最迟也是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当中,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设置特殊的隔震装置。然而,建筑物建成以后,如果想对其进行抗震加固,就要采用增加阻尼的办法,在建筑物的结构上重新添加消能减震装置。从适用的部位来说,也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也可用于建筑物的隔震夹层。消能减振技术是用特别设置的机构和元件将地震动的能量加以吸收耗散,以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当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提高时,主体结构的抗震构造要求可适当降低。降低程度可根据消能减震结构地震影响系数与不设置消能减震装置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之比确定,最大降低程度应控制在1度以内。 3.建筑结构的主要隔震措施 3.1选用特殊隔震地基材料。建筑物基础隔震,借助特殊材料对建筑物的地基进行处理,对地震时的地震波进行削减,进而将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降低。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有直接选用砂子或粘土制作垫层的,也有将砂子和粘土交替铺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作为垫层的。为了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作用,从前还有人以糯米为原材料,制成垫层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使用。随着当今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研究出了一种以沥青为原料的更好的隔震层材料。 3.2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指从建筑基础部分减小地震波,使地震波不能向上部结构传递,对地震造成的损害产生一定控制。对于在基础和上部结构布设隔震装置的情况,相较于高层建筑来说,外形规则匀称的底层建筑的隔震效果更好,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结构布设隔震装置或许会使自振周期得到增加,进而使隔震效果得到了降低。现如今基础隔震既全面进步,不断完善,发展形态也呈现多样化。 3.3层间隔震。层间隔震包括隔震支座和质量两部分,它面向原结构装设耗能减震装置。一般选择橡胶作为隔震装置内部的支座材料,通过改建结构夹层就可以实现减震作用。通常情况下遇到地震都是隔震和减震对部分地震能量进行吸收,使地震产生的不良影响得到降低,使地震的损害作用减小。抗震技术为主,隔震技术为辅,这就构成了层间隔震。不过,层间隔震的减震效果要比基础隔震技术效果低约20%。此措施应用空间比较广,除了能够在新建建筑物上应用,还可以对已有建筑物进行巩固优化。 4.减震隔震构造的维护及保养措施 为了保证在建筑工事完成后进行的验收以及日常管理和维修、震后修复工作过程中能够对隔震支座的性能提供相对较为直观且及时的依据,例如在发生地震或者建筑经过长期的运营之后,要定期的检测隔震支座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损坏或者不可恢复的变形、隔震沟是否被其他填充物所堵塞、减震隔震层上部结构是否存在有限制其在地震中发生水平位移的障碍物等,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以及详细的检查和维护计划,要时刻关注高层建筑结构中减震隔震层的工作状态和稳定性。在减震隔震结构楼层的楼梯间、电梯间以及竖向隔离缝等构造附近或者建筑物的出入口都要设置有相应的隔震警示标志,提醒业主和其他人员对高层建筑减震隔震构建以及隔震构造的监督和维护,要明确提示在减震隔震构造工作的过程中业主和其他人员均不得填充、堆放杂物或者其他会对隔震层结构工作造成影响的行为,也不可在其上部放置任何会影响隔震层在地震中发生水平位移的构造物。 5.总结 工程设计人员需重视隔震减震问题,做好隔震减震设计工作,选用适宜的隔震装置,所用消能构件自身的参数应通过特定试验来明

隧道常用爆破全参数及爆破设计

一、单位耗药量 单位耗药量(一) 按岩石坚固系数选定单位耗药量 岩石名称岩体特征坚固系 数f K值(kg/m3) 抛掷松动 各种土较松软 坚实的 <1 1~2 1~1.1 1.1~ 1.2 0.3~ 0.4 0.4~ 0.5 土夹石密实的1~4 1.2~ 1.4 0.4~ 0.6 页岩、千枚岩风化、破碎 完整的 2~6 4~6 1~1.2 1.2~ 1.4 0.4~ 0.5 0.5~ 0.6 板岩、泥灰岩较破碎面层、面层张开、泥质、薄层 较完整、层面闭合 3~5 5~8 1.1~ 1.3 1.2~ 1.4 0.4~ 0.6 0.5~ 0.7 砂岩 泥质胶结、中薄层、风化、破碎 钙质胶结、中厚层、中细粒结构、缝隙不甚发育 硅质胶结、石英质砂岩、厚层、缝隙不发育 4~6 7~8 9~14 1.1~ 1.2 1.3~ 1.4 1.4~ 1.7 0.4~ 0.5 0.5~ 0.6 0.6~ 0.7 砾岩 胶结较差、以砂为主 胶结较好、以砾石为主 5~8 9~12 1.2~ 1.4 1.4~ 1.6 0.5~ 0.6 0.6~ 0.7 白云岩、大理岩较破碎、裂隙频率>4条/ m 完整、原岩 5~8 9~12 1.2~ 1.4 1.4~ 1.6 0.5~ 0.6 0.6~ 0.7 石灰岩中薄层、含泥质、裂隙较发育厚层 完整、含硅质、致密状 6~8 9~15 1.2~ 1.4 1.4~ 1.6 0.5~ 0.6 0.6~ 0.7

花岗岩风化严重、节理裂隙很发育多组交割、裂隙频率>5条/ m 风化较轻、节理不甚发育、伟晶结构 未风化、完整、细粒结构、致密岩体 4~6 7~12 12~20 1.1~ 1.3 1.3~ 1.6 1.6~ 1.8 0.4~ 0.6 0.6~ 0.7 0.7~ 0.8 流纹岩、粗面岩、蛇纹岩较破碎的 完整的 6~8 9~12 1.2~ 1.4 1.5~ 1.7 0.5~ 0.7 0.7~ 0.8 片麻岩片理或节理裂隙结构发育的 完整、坚硬、密致 5~8 9~14 1.2~ 1.4 1.4~ 1.7 0.5~ 0.7 0.7~ 0.8 正长岩、闪长岩 较风化、整体性较差的 未风化、完整致密的 风化、裂隙频率>5条/ m 8~12 12~18 5~7 1.3~ 1.5 1.5~ 1.8 1.1~ 1.3 0.5~ 0.7 0.7~ 0.8 0.5~ 0.6 石英岩石风化破碎、裂隙频率>5条/ m 中等坚硬、较完整的 很坚硬、完整致密的 5~7 8~14 5~7 1.1~ 1.3 1.4~ 1.6 1.7~ 2.0 0.5~ 0.6 0.6~ 0.7 0.7~ 0.8 安山岩、玄武岩裂隙、节理较发育 完整、致密的 7~12 12~20 1.3~ 1.5 1.6~ 2.0 0.6~ 0.7 0.7~ 0.8 辉长岩、辉绿岩、橄榄岩 裂隙、节理较发育 完整、致密的 8~14 14~25 1.4~ 1.7 1.8~ 2.1 0.6~ 0.7 0.8~ 0.9 单位耗药量(二) 按岩石密度选定单位耗药量(kg /m3) 岩石名称 岩石密度 (kg /m3) K值(kg/m3) 拋掷松动

隧道爆破方法

隧道爆破方法 隧道爆破通常采用掏槽爆破,即将开挖断面上的炮眼分区布置和分区顺序起爆,逐步扩大完成一次开挖,分区是按照炮眼的位置、作用的不同有三种炮眼:即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这三种炮眼除共同完成一个循环进尺的爆破掘进外,分别各有其作用,因此各有不同的位置、长度、方向、间距的要求。 (1)掏槽眼 ①掏槽眼的布置,合理布置掏槽眼应掌握好炮眼的三度:深度、密度和斜度,并通过计算确定用药量及放炮顺序等 ②掏槽炮的作用,是将开挖面上适当部位先掏出一个小型槽口,以形成新的临空面,为后爆的辅助炮开创更有利的临空面,达到提高爆破效率的作用 ③掏槽眼本身只有一个临空面,且受周围岩石的挤压作用,故常需要采用较大的爆药单位消耗K值和较大的装药系数A值,以增大爆破粉碎区,并利用爆炸冲击波及爆炸产物作功,将岩石抛掷出槽口。为保证掏槽炮能有效地将石渣抛出槽口常将掏槽眼比设计掘进进尺加深10—20cm,并采用反向边疆装药和用双雷起爆; ④槽口尺寸常在1.0~2.5m2之间,要与循环进尺,断面大小和掏槽眼方式相协调。要求掏槽眼口间距误差和眼底间距误差不得大于5m; ⑤掏槽方式一般可分为斜眼掏槽和直眼掏槽两大类,斜眼掏槽的优点:可按岩层实际情况选择掏槽方式和掏槽角度,容易把石渣抛出槽口,

且掏槽眼数目较小。其缺点是眼浓度受坑道断面尺寸的限制,不便于多台钻机同时钻眼,钻眼方向难掌握准确。 ⑥直眼掏槽的优点:便于多机同时钻眼和不受断面尺寸对爆破进尺的限制,适用于深孔爆破,从而为加快掘进速度提拱了有利条件,且掏槽石渣抛掷距离较短。目前现场多采用直眼掏槽。但缺点是其炮眼数目较多,炸药单耗量K值也要加大,炮眼位置和垂直方向要求具有较高的精度,才能保证良好的爆破效果。因地质多变,几种掏槽方式可混合使用。

浅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潘克君

浅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潘克君 摘要: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当前对于人类生活造成破坏严重性最大的一种地质类 自然灾害,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对于当代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也需要提供相应的重视,目前已经逐步通过了各 种结构来增强建筑的隔震减震效果,隔震减震结构是一种能够通过建筑物内部相 关结构吸收地震过程中所产生巨大能量的构造物。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 1 抗震技术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地震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害数以亿计,地震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其破坏的巨大性和不可预测 性给我国的许多建筑物和构筑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国家抗震规范中明确规定:“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于小的地震,要求是在地震中建筑物和构 筑物的不发生破坏,不影响主体结构的受力;对于中型的地震,要求建筑物和构 筑物在地震后能够通过修理可继续使用;对于大型地震,要求建筑物和构筑物在 地震中不倒塌。随着我国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对于抗震已 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在地震中由于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损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不断减少,对房屋的影响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断减少。尽管我们在控制人员伤 亡方面和控制经济损失上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反映了我国对于人们的住房结 构设计以生活安全为主要目标的原则,但是由于地震的破坏力和不可预见性,在 地震中还是有许多建筑物和构筑物发生了破坏,使得其不能够再继续使用,造成 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此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避免人员伤亡 和保护房屋建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建筑设计单位必须考虑的问题。房屋结构作为住宅建设中最关键的部分,合理的设计可以保证房屋的安全系数, 从而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大多数房屋在设计时遵循“经济、实用、安全”的原则,还要以抗震设计原则为依据,结合瞬变地震本身的特点和不确定性,确保安全和 设计思路,以应对自然灾害。 2建筑结构隔震减震介绍 建筑物内部的阻尼大小有利于地震能量消耗。而减震措施恰好利用这一点, 借助建筑阻尼增加吸取地震能量,以此来维护主体结构,降低震害。隔震技术被 广泛应用到高层建筑中,特别是汶川地震后涌现出较多的隔震建筑。因隔震设计 选取的材料和以往设计存在差异,和传统抗震设计对比,当前的隔震设计,特别 是高层隔震设计具有一定难度。隔震措施存在时间限制,不仅能应用到新建结构,而且在建筑物建成后可通过阻尼增加来实现减震。从适用部位层面而言,减震措 施较为广泛,无论是上部结构,还是隔震夹层均适用。而消能减震技术利用消能 减震装置配设来提高结构阻尼比,进而防控结构变形问题,借助附加装置来吸取 地震能量,实现主体结构的全面防护,让主体结构遭受地震灾害时不会出现严重 破坏。依照数据统计可知,消能减震结构能够显著增强抗震性能。另外,抗震构 造还能够依据未采用消能减震之前的结构来降低。 3 隔震措施 3.1 隔震构造措施 隔震结构在地震时会发生较大的水平位移,为保证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具有 发生较大变形的能力,设计时在上部结构的周边设置竖向隔离缝,缝宽取为

隔震与减震技术介绍

隔震与减震 一、概述 二、基底隔震 三、悬挂隔震 四、耗能减震 五、冲击减震 六、吸振减震 七、主动控制减震 一、概述 ?地震引起结构振动的全过程是: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结构上,从而引起结构的振动反应。 ?通过在不同部分采取振动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的抗震方法。

1、消震 通过减弱震源振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方法。 2、隔震 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动与结构隔开,减弱或改变地震动对结构作用的强度或方式,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隔震方法:基底隔震 悬挂隔震 3、被动减震 通过采用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或消耗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被动减震方法: 耗能减震 冲击减震 吸震减震 4、主动减震 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的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 两大类减震方法: (1)被动控制方法。这种方法无外部能源供给,也称无源控制技术。包括隔震技术和被动减震技术。 (2)主动控制方法。这种方法有外部能源供给,也称有源控制技术。 ? 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减震方法优点: (1)减小地震作用,降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震可靠度。隔震方法能够控制传到结构上的地震力,克服确定荷载的困难。 (2)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破坏,减小震后维修费用,对现代建筑,非结构构件的造价占总造价的80%以上。 (3)隔震、减震装置的更换或维修比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4)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结构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要求 二、基底隔震 1、原理 ? 基底隔震是在结构物地面以上部分的底部设置隔震层,限制地震动向结构物的传递。 ? 基底隔震,主要用于隔离水平地震作用。隔震层的水平刚度显著低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此时可近似为上部结构是一个刚体,如图8.18所示。设结构的总质量为m ,绝对水平位移为y ,地震动的水平位移为xg ,隔震层的水平刚度为k ,阻尼系数为c ,则底部隔震系统的运动平衡方程为: ? ? 上部结构绝对位移(加速度)振幅与地震动位移(加速度)振幅的比值R 为 g g kx x c ky y c y m +=++ 222222 2max max max max ]4)1[(41βξββξ+-+===g g x y x y R

隧道矿山法施工的减震爆破技术_secret

隧道矿山法施工的减震爆破技术 1工程概况 南京地铁XXX号线一期工程是一条连接主城中心和城市副中心的东西向骨干线,西起河西新城汪家村站,东止紫金山麓马群站,线路全长25.145公里。其中的孝陵卫站位于中山门外,暗挖区间分为左右两线隧道。隧道穿越处围岩以红层全风化至红层微风化粉砂岩为主,拱部多处于土、石交界地层,施工中围岩变化频繁。该段地形起伏较大,地表面交通繁忙。线路两侧基本为多层和高层建筑物,并有高校紧邻。 2减震开挖方案 2.1钻爆技术要点 本区间隧道洞身穿越处主要为中、微风化岩层,需要爆破开挖。但钻爆开挖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技术要点: (1)钻爆开挖时,要防止爆破震动引起上方软弱土层的坍塌,危及施工安全和地面安全。 (2)由于本主体暗挖隧道左、右线间距较小,因此在开挖过程中先行开挖的隧道易受后开挖隧道爆破震动的影响,甚至破坏。 (3)隧道埋深浅,距离建筑物过近,钻爆施工易对地面建筑物及地下建、构筑物产生震动影响,甚至破坏。 为避免震动对地面建筑物的危害,采用减震、光面爆破。爆破作业遵循浅孔密布的原则,少装药,短进尺,多循环、分台阶开挖。左右线隧道同时施工时,严格控制光爆层的厚度、炮眼间距和装药量,

尽可能的减少对地表建筑和周边地层的扰动,。并先进行一条隧道,后行隧道爆破开挖时,尽可能的减少对先行隧道已成结构的扰动。 2.2 减震开挖方案 (1)台阶法开挖爆破: ①当围岩结构为上断面松软下断面坚硬时,上断面采用人工开挖,开挖出上台阶临空面,下断面采用松动爆破开挖。 ②每次爆破进尺不超过1m,台阶法施工每次爆破进尺在0.75m 左右。掏槽区炮眼深度控制在0.7~1.2m左右,每炮循环进尺控制在0.5~1.0m左右。控制单段药量,控制爆破规模以达到控制质点振速的目的。在围岩较好的地段,在地面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可以将隧道下断面每炮循环进尺稍微加大,基本控制在1~1.5m,以确保施工工期。 (2)预留光面层的光面爆破: 在对爆破振速有严格要求的地段,为了控制振速并且保证成型质量的前提下,均要采用预留光爆层实现光面爆破技术。 2.3爆破技术措施 爆破震动强度主要与爆破器材、岩石波阻抗、地形地貌条件、爆破方式及爆心与震动测点的间距等因素有关,因此,降低爆破震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合理的炸药品种。 炸药品种与炸药的爆破震动速度有直接影响,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本工程施工中采用:在掏槽眼和辅助眼部位选用防水效

隧道爆破震动测试报告

C4合同段XXX隧道爆破振动 测 试 报 告 XX交大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C4合同段XXX隧道爆破振动 编制: 审核: XX交大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1.1 线路概况 (1) 1.2 隧道概况 (1) 2、监测目的 (1) 3、仪器简介 (1) 4、测点布置 (2) 5、测试结果 (3) 6、结论及建议 (6) 6.1 爆破振动结论 (6) 6.2 建议 (7)

1、工程概况 1.1 线路概况 XX高速公路连接XX与XX、沟通内地与藏区,是国家高速公路网XX至叶城(新疆喀什)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连接甘孜藏区进而通往西藏的重要通道。 XX高速公路起于XX市雨城区草坝镇,东接乐雅高速公路,西经天全县、泸定县,止于XX城东,路线全长约135公里,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全线桥梁、隧道众多,桥隧比高达82%,是目前全省桥隧比最高的高速公路。其中,桥梁129座36.176公里,隧道44座73.182公里。届时,从成都前往XX将由目前的6个小时缩短为3小时以内。 1.2 隧道概况 XXX隧道本标段左线长2245m,右线长2329m。隧道平面为双洞分离式隧道,左右洞间距15~40米。进出口左右线均位于曲线上,纵断面设计为单向坡,左线坡率为ZK7+500~ZK8+310段1.2%,ZK8+310~ZK9+745段-0.5%,右线坡率为K7+500~K8+310段1.2%,K9+310~K9+830段-0.5%(XX至XX方向上坡为正)。在K9+200右侧设置支洞,长324m,纵坡-4.05%,开挖宽度6.1m,开挖高度7.32m,每100m设置会车道,长20m。与主洞K9+040相交。 隧道路面按双向四车道设置,设计行车速度为80km/h,隧道建筑限界主洞净宽10.25m,隧道净高5.0m;防水等级:二级;二次衬砌抗渗等级不小于S8;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Ⅰ级。 2、监测目的 为预防爆破产生的振动效应影响爆区周围建筑设施安全,依照《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4)的有关规定,受中国中铁二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委托,对XXX隧道爆破作业进行振动监测,采集爆破振动数据,为爆破作业现场提供科学数据,对有可能发生由爆破振动引起的纠纷提供可靠的依据。 3、仪器简介 TC-4850振动分析仪主要用于对地震波、机械振动或各种冲击进行信号记录

隔震和消能减震与常规抗震的对比分析

隔震和消能减震与常规抗震的对比分析 在实际的建筑行业发展中,為了有效避免地震对建筑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影响,要对相应的隔震、消能减震等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与常规的抗震进行有效对比,做好最佳的抗震预防。基于此,文章分别对三种防震方法进行分析,最后结合题目就隔震和消能减震与常规抗震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人们更好的开展防震工作。 标签:常规抗震;隔震;消能减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蒸蒸日上,且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也越来越重要。以此同时,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相关的安全预防措施也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为了避免地震给人们以及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要对相关的防震举措予以充分重视,如此才能将其更好的应用在实际的工程建筑当中,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1、常规抗震分析 1.1原理 延性抗震设计主要是利用一些结构部件的塑性变形来对地震能量进行消耗,从而实现一定的抗震作用,该种抗震的能量表达为Ein =ER +ED +ES ,其中ES 是主体结构和承载构件的不变弹性所消耗的能量;Ein 是发生地震时输入的结构能量;ED 是阻尼消耗的能量;ER 地震反应能量。 1.2特点 (1)砌体结构。该种结构相对较脆,实际的抗拉、康佳能力相对较弱,实际地震中的抗震于延性能也不理想。砌体结构在地震中受到破坏的几率相对较大,具体因素主要与窗间承载力不足、施工不当、设计问题以及整体抗剪强度弱等有关。在5.12地震中,由于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性能较差,致使其中的很多砌体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倒塌。在海地的某些地区,由于实际砌体结构建筑并不具有一定的抗震措施,致使相关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2)钢结构。钢结构具有延性好、轻质高强以及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其缺点主要是很难确保实际施工质量,且有很多的节点。在5.12地震中由于钢结构而造成的危害相对较轻,很多的轻屋房建设由于实际的屋架与屋面之间没有明确的固定,进而使得屋面板出现脱落。 2、隔震与消能减震 2.1隔震 (1)隔震的基本原理。隔震是指隔离地震对实际建筑结构的影响,主要原

暗挖矿山法隧道减震爆破技术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暗挖矿山法隧道减震爆破 技术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6254-96 暗挖矿山法隧道减震爆破技术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 工程概况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广州东站~林和西站】暗挖区间分为左右两线隧道,折合单线长度1676. 99延米,隧道埋深9.2~27m,局部埋深5.0m。隧道穿越处围岩以红层全风化至红层微风化粉砂岩为主,拱部多处于土、石交界地层,施工中围岩变化频繁。 该段地形平坦,地表为林和西路,交通繁忙。线路两侧基本为多层和高层建筑物,起始端35m位于东站站厅层下方,终点左线45m紧邻中信大厦,东侧中间地段均为公共绿地;西侧建筑较多,主要建筑有广州东站建筑群、景星酒店、中水广场、电力设计院、中信广场等。 2 减震开挖方案 2.1 钻爆技术要点

本区间隧道洞身穿越处主要为中、微风化岩层,需要爆破开挖。但钻爆开挖必须考虑以下技术要点: 2.1.1 钻爆开挖时,要防止爆破震动引起上方软弱地层的坍塌,危及施工安全和地面安全。 2.1.2 由于本主体暗挖隧道左、右线间距较小,隧道之间岩墙体厚度最小间距为7.0m,因此,先行开挖的隧道易受后开挖隧道爆破震动的影响,甚至破坏。 2.1.3 隧道埋深浅,距离建筑物过近,钻爆施工易对地面建筑物及地下建、构筑物产生震动影响,甚至破坏。 为避免震动对地面建筑物的危害,采用减震、光面爆破。爆破作业遵循浅孔密布的原则:少装药,短进尺,多循环、分台阶开挖。左右线隧道同时施工时,严格控制光爆层的厚度、炮眼间距和装药量,尽可能的减少对地表建筑和周边地层的扰动。并先行一条隧道,后行隧道爆破开挖时,尽可能的减少对先行隧道已成结构的扰动。故爆破方案如下: 2.2 减震开挖方案

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分析

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19-08-22T17:43:24.23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作者:陈彧 [导读] 高层建筑是超高层建筑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在提升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对新时期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昆明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 摘要:高层建筑是超高层建筑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在提升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对新时期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化设计结构可以有效吸收地震产生的能量,减少对建筑结构耐久性和稳定性带来的影响,维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就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展开分析,立足实际情况,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隔震减震措施。 关键词:隔震减震;建筑结构;支撑体系;基础隔震 建筑行业蓬勃发展下,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大量新式建筑涌现,对于新时期的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近些年来屡屡出现的地震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此,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选择合理的隔震减震措施,有助于维护建筑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打造高质量的建筑工程项目。综合分析建筑结构隔震减震相关内容,及时改进其中的问题,寻求合理措施改革予以实践,为后续建筑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问题 纵观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尽管建筑行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在隔震减震设计中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抗震墙影响抗震性能 在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中,抗震墙的设置十分重要,需要分散设置,避免在建筑周围布设,这就地震事故发生时,抗震墙会承受较大的倾覆力,对支座拉力的负面影响较大[1]。受力较大区域,设置抗震减震支座,间距在2m以上,如果未达到2m,建筑结构会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影响到建筑结构稳定性。尤其是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楼层较高,通过隔震减震支座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不仅影响到建筑整体隔震减震效果,建筑的整体水平变形能力随之下降。 (二)建筑物走向影响抗震性能 地震是一种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一旦爆发将会破坏建筑结构,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该综合考量地质结构特点,确定地震中房屋震动方向,确保建筑物走向和震向保持平行状态。如果建筑物选址和震向平行,在发生地震时域建筑性产生较大的震动。 (三)建筑结构的选择 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较为复杂,涉及到众多内容,以往主要是意义剪切框架结构为主,而高层建筑则采用橡胶支座隔震减震,提升框架整体避震能力。 二、建筑结构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一)优化建筑物走向 在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设计中,需要设计人员正确看待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发生地震后,房屋建筑结构可能受到损坏发生崩塌,垂直于震向的建筑物结构稳定,不容易倒塌[2]。通过长期实践研究可以了解到,对于与震向平行的建筑物,倒塌率较高;与震向平行的建筑物容易倒塌,在地震发生时运动幅度较大。故此,建筑物结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量地质条件,避免建筑物和震向平行,保持垂直状态。 (二)无粘结制成体系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无粘结支撑体系稳定性较为突出,内核钢支撑与钢管之间涂抹无粘结漆,属于可滑移的界面,构建无粘结支撑体系,在建筑物结构中应用效果较为突出。外包层支撑中段,内核钢支撑露出支撑两端位置,使用高强度螺栓连接,这样可以将拉力和应力在内核钢支撑中集中[3]。为了可以满足各层之间的滑动需要,规避内核钢支撑变形,应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几何尺寸,优化设计和施工。这样在发生地震时,通过内外钢密切配合,消耗地震能量。但是,此种设计对部件计算精准度要求较高,内钢承受了建筑物大部分的重量,需要外钢配合,规避内钢变形。 (三)跷动震动控制 跷动减震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下部基础和结构中地震力较大的支撑部件连接不牢固,或是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竖向连接不牢固,受到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在竖向形成拔力[4]。 三、建筑结构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一)建筑结构的隔震措施 在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中,隔震措施较为多样,需要充分契合工工程项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佳的隔震措施,提升隔震效果。通常情况下,在隔震设计中将多种隔震措施整合在一起,契合不同地质地貌选择隔震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特殊材料地基隔震。在建筑工程中,地基作为工程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地震发生时最为直接的接触环节,承受地震力影响较大。以往建筑设计中,地基主要是采用粘土或是砂子制作,或是在建筑基础部分交替铺设。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地震对建筑地基带来的损害,使用沥青为主制成的隔震材料,可以有效提升隔震效果,适合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中应用。 (2)基础隔震。基础隔震在基础和上部建筑逐渐设置隔震装置,在地震发生时,减少地震波向上层建筑的传递。但是,在具体施工中此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更是个一些多层建筑,高层建筑采用这一措施隔震效果较差,不仅会延长建筑物自震周期,还会对地基带来更大的竖向作用力,影响到建筑物整体抗震能性能[5]。 (3)结构悬挂隔震。结构悬挂隔震,将建筑多数结构悬挂起来,即便发生地震也不会对悬挂部分结构产生强烈冲击,最大程度上降低

高速公路隧道减震爆破施工监控总报告

复杂地质条件下大跨度双联拱隧道 施工技术研究和施工监控总报告 1.工程概况 贵州省清镇至镇宁高速公路东苗冲双联拱隧道为上下行合建的六车道高速公路联拱隧道。起止里程K9+290~K9+710,全长420m。隧道进出口均为削竹式洞门,并设置了8m长明洞衬砌。隧道净宽28m,净高5.0m,由中隔墙分隔为左右两洞,内轮廓采用双心圆型式,外边墙为曲墙,中隔墙为直墙。净空面积左洞83.62m2,右洞88.51m2。隧道最大埋深约为77m,最浅埋深约为5m,进口较长地段偏斜严重。 本隧道处于剥蚀、溶蚀丘陵地貌类型,隧道垂直穿越一脊向南北的丘体,地质情况复杂多变,施工过程中判明的围岩类别同设计文件中地质描述相比,出入较大.围岩分类见下表:

具体地质情况及衬砌结构类型详见东苗冲隧道纵断面图1.1,横断面图1.2,1.3。 隧道无地表水系,地下水较贫乏,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均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隧道施工中只出现滴水或小股脉状涌水,但在K9+580~K9+640段60m范围内属岩溶强烈发育区,在雨季时涌水量相对较大,工程地质情况较差。 2.主要技术难点和课题研究内容 根据东苗冲双联拱隧道地质条件差、开挖跨度大、洞身采用三导洞法分部施工,施工工序转换频繁,多次扰动结构和围岩,受力状况复杂等技术难点确定了科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 1)联拱隧道三导洞施工技术 2)隧道施工监控及隧道结构稳定性判断 3)隧道控制爆破技术 3.主要项目的研究和实施 3.1.软弱围岩联拱隧道技术方案研究 东苗冲Ⅰ~Ⅲ类软弱围岩联拱隧道采用中导洞—双侧壁三导坑先墙后拱,侧导坑全部贯通的施工方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弱爆破、短进尺、少扰动、早锚喷、勤量测、紧封闭的技术措施组织实施,三导洞分部施工如图3.1.1所示,具体施工顺序见3.1.2工序流程图.

隧道爆破震动测试报告.doc

XX省 XX 至 XX 高速公路工程项目C4 合同段 XXX 隧道爆破振动 测 试 报 告 XX交大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XX省 XX 至 XX 高速公路工程项目C4 合同段 XXX 隧道爆破振动 编制: 审核: XX交大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1.1 线路概况 (1) 1.2 隧道概况 (1) 2、监测目的 (1) 3、仪器简介 (1) 4、测点布置 (2) 5、测试结果 (3) 6、结论及建议 (6) 6.1 爆破振动结论 (6) 6.2 建议 (7)

1、工程概况 1.1 线路概况 XX 高速公路连接XX 与 XX 、沟通内地与藏区,是国家高速公路网XX 至 叶城(新疆喀什)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 区和攀西经济区连接甘孜藏区进而通往西藏的重要通道。 XX高速公路起于 XX 市雨城区草坝镇,东接乐雅高速公路,西经天全县、泸 定县,止于 XX 城东,路线全长约 135 公里,设计时速 80 公里 /小时。全线桥梁、隧道众多,桥隧比高达 82%,是目前全省桥隧比最高的高速公路。其中,桥梁 129 座 36.176 公里,隧道 44 座 73.182 公里。届时,从成都前往 XX 将由目前的 6 个 小时缩短为 3 小时以内。 1.2 隧道概况 XXX隧道本标段左线长 2245m,右线长 2329m。隧道平面为双洞分离式隧道,左右洞间距 15~40 米。进出口左右线均位于曲线上,纵断面设计为单向坡,左线坡率为 ZK7+500~ ZK8+310 段 1.2%,ZK8+310 ~ZK9+745 段 -0.5%,右线坡 率为 K7+500~K8+310 段 1.2%, K9+310~K9+830 段-0.5%( XX 至 XX 方向上坡为正)。在 K9+200 右侧设置支洞,长 324m,纵坡 -4.05%,开挖宽度 6.1m,开挖高度 7.32m,每 100m 设置会车道,长 20m。与主洞 K9+040 相交。 隧道路面按双向四车道设置,设计行车速度为80km/h,隧道建筑限界主洞 净宽 10.25m,隧道净高 5.0m;防水等级:二级;二次衬砌抗渗等级不小于S8; 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 -Ⅰ级。 2、监测目的 为预防爆破产生的振动效应影响爆区周围建筑设施安全,依照《爆破安全规 程》( GB6722-2014)的有关规定,受中国中铁二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委托,对 XXX隧道爆破作业进行振动监测,采集爆破振动数据,为爆破作业现场提供科 学数据,对有可能发生由爆破振动引起的纠纷提供可靠的依据。 3、仪器简介 TC-4850振动分析仪主要用于对地震波、机械振动或各种冲击进行信号记录 与数据分析、结果输出、显示打印存盘而设计的便携式仪器。它直接与压力、速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王力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王力 发表时间:2019-08-06T10:12:51.8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作者:王力[导读] 在设计方面使用了很多措施进行抗震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济南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当前对于人类生活造成破坏严重性最大的一种地质类自然灾害,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对于当代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也需要提供相应的重视,目前已经逐步通过了各种结构来增强建筑的隔震减震效果,隔震减震结构是一种能够通过建筑物内部相关结构吸收地震过程中所产生巨大能量的构造物。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能否充分地考虑到抗震问题,并且使用有效的措施达到抗震的目的,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的时候,都是坚持小震不塌,大震能修的原则,在设计方面使用了很多措施进行抗震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介绍建筑物内部的阻尼大小有利于地震能量消耗。而减震措施恰好利用这一点,借助建筑阻尼增加吸取地震能量,以此来维护主体结构,降低震害。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高层建筑中,特别是汶川地震后涌现出较多的隔震建筑。因隔震设计选取的材料和以往设计存在差异,和传统抗震设计对比,当前的隔震设计,特别是高层隔震设计具有一定难度。隔震措施存在时间限制,不仅能应用到新建结构,而且在建筑物建成后可通过阻尼增加来实现减震。从适用部位层面而言,减震措施较为广泛,无论是上部结构,还是隔震夹层均适用。而消能减震技术利用消能减震装置配设来提高结构阻尼比,进而防控结构变形问题,借助附加装置来吸取地震能量,实现主体结构的全面防护,让主体结构遭受地震灾害时不会出现严重破坏。依照数据统计可知,消能减震结构能够显著增强抗震性能。另外,抗震构造还能够依据未采用消能减震之前的结构来降低。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2.1隔震减震支座会受到抗震墙的影响在隔震减震墙的设置上要尽量做到分散,而且不能在高层建筑的周围进行布置,这样会加大抗震墙在地震时所承受的倾覆力,对支座拉力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受力比较大的位置应该设置抗震减震支座,各支座的间距最好不要太大,各支座之间的距离一旦小于2.0m,那么各个隔震减震支座之间的直径也会发生变化,建筑结构也会处于一种超负荷的状态,尤其是高层建筑。在这种情况下,隔震减震支座会有一种拉应力产生,严重影响高层建筑的隔震减震效果,也相应减小了建筑物的水平变形能力。 2.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物走向对抗震的影响地震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它的发生是由地壳运动引起。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地质结构进行分析,在地震发生时震向极大程度地影响着房屋的倒塌。所谓的震向就是地震中房屋的震动方向,高层建筑在选址时一定要结合当地地质状况以及震向,让建筑物的走向与震向相互垂直,尽量避免建筑物与震向平行。因为建筑物的走向一旦与震向平行,增加了倒塌的风险,但是与震向垂直的建筑物倒塌的概率相对小很多。通过对以往发生的重大地震灾害的研究发现,高层建筑在选址时如果与震向平行,在发生地震时建筑物会随着地震波出现大幅度的震动。 3.隔震措施 3.1选用特殊隔震地基材料建筑物基础隔震 ,借助特殊材料对建筑物的地基进行处理,对地震时的地震波进行削减,进而将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降低。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有直接选用砂子或粘土制作垫层的,也有将砂子和粘土交替铺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作为垫层的。为了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作用,从前还有人以糯米为原材料,制成垫层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使用。随着当今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人们研究出了一种以沥青为原料的更好的隔震层材料。3.2悬挂隔震 悬挂隔震原理为阻隔地面地震波传送到建筑主体结构,以免主体结构被损坏。这一结构中的大多数质量基本均附着在地面上,一旦地震到来,结构上层分离使得无惯性力出现,以此来达到大大隔震目的。主要应用在大型钢结构和钢结构中,又可细分成主框架与子结构。当悬挂子结构时,则主框架结构和子结构随即分离。待地震波移动至悬挂部位时,则地震能量显著减少,全面控制了地震的进一步传递,降低了地震损害。 3.3层间隔震装置层间隔震是面向原结构装设耗能减震装置,包含质量与隔震支座这两部分。当地震来临时,一般由隔震与减震来吸收相应的地震能量,降低地震损害,减小地震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抗震技术辅以隔震技术便是层间隔震。然而,层间隔震的实际减震效果低于基础隔震技术效果,大约低至 20% 左右。该技术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除可应用在新建建筑物,还能巩固强化既有建筑物。隔震装置内部的支座材料通常可选择橡胶,利用结构夹层改建便可达到减震效果。 4.减震措施 4.1谨慎设计建筑物走向地壳运动时产生地震的原因,地质结构对地震的意义十分重大。房屋在发生地震后的震动方向即为震向,它与房屋例塌的关系非常紧密。通过对玉树地震及四川汶川地震的分析不难得出,垂直于震向的建筑物不易倒塌,而较高的倒塌率出现在平行于震向的建筑物中。有研究证明,发生地震时建筑物平行于震向更容易倒塌的原因是,其随地震波运动的幅度比较大。所以,在为建筑物选址的时候,要基于建筑物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对震向进行分析,尽可能防止建筑物走向和震向平行,最好使二者垂直。 4.2无粘结支撑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