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教案
南刘集中学初三语文教研组唐春燕
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中学科目:初中语文
2. 课时:1课时
3. 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

(2)积累文中的成语及关于成功的名言在摘抄本上。

(3)反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4)运用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5)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课题:
1.通过研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并概括作者的观点
2.反复阅读,品味文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感悟作者的大家风范。

3.对成功有自己的思考,充分认识勤奋在成功中的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作者季羡林写的一篇论述成功之道的文章,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比较全面的论证了成功的各种因素,提出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语言娓娓道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谈话中让我们明白成功来自勤奋的道理。

重难点:
1.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地把观点完善起来的论证方法。

2.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牛吃草的读书方法。

3.对成功有自己的思考,充分认识勤奋在成功中的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习。

主要是朗读法,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本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情境设置法,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融入文本,产生共鸣;设疑研究法,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进而理解文章主旨;赏识成功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适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登上奥运领奖台的运动员、写出优秀作品的作家……可是我们想过没有,他们是如何成功的,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将会得到答案。

二、阅读课文,感知文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与看法
1.【课件显示】学习议论文的要点
按要求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在文章中
①对成功所持的观点②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思考,时间约5分钟)
2.请同学概括一下作者的观点。

【课件显示】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其中成功的必由之路是勤奋。

3.谈谈自己对文章的观点的看法,教师发问:大家觉得这个观点有道理吗?(现场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评价,时间3分钟。


三、合作探究,质疑解疑,进一步理解文本
1、先由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尚未解读懂的提出。

2、老师归纳大家普遍的难点,重点理解部分词句的大意。

【课件显示】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学生小组讨论一下,逐个击破。

3、老师带领进入古诗词的解读,转而进入文本的解读:文章第十小节中王国维的三境界之说以及作者的理解。

四、赏读语言,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论证方法
1、作者是如何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为大家所接受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从文章内容和结构等方面深入思考下面这些问题:
【课件显示】作者对成功的三个条件各持什么态度?是如何论证的?
思考:有同学认为文章的第9小节纯属多余,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能否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点分析?
大家可以先思考后同桌交流、讨论。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读、思考、讨论,时间约5分钟)
2、下面就请同学们回答这问题。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评价,时间3分钟。


(1)【课件显示】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承认有天资,但需客观一点。

——举例论证
勤奋:非常重要。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机遇:确实存在,有时影响极大。

——举例论证
(从作者对这三个条件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考非常严密,是辩证地、客观地分析,没有随心所欲,没有自以为是,而是准确、科学地阐述了三个条件)
(3)不赞同。

从内容上说,第9节强调了只有勤奋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这是作者观点中最重要的一点。

从结构上说,这一节也是全文的重点,在三个条件都阐述完毕之后,重提勤奋,文章也显得很有节奏,重点突出。

(说到这里,我们明白了原来第9节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突出重点的反复,抓住这一节你也就理出了全文的结构,理清了作者观点的关键所在。

多奇妙的一小节,希望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能有这样的精彩小节。


五、品读文章,走近大师
1、【课件显示】《我的人生感悟》图片及编者按语
编者赞扬先生的文字表现出博大精深的知识领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大度包容的道德修养等。

对当前社会人心浮躁、道德流失、行为失范等现象的一种反拨,也是对现在有些年轻人恶劣低俗的生活情趣、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等的一种鞭笞和挞伐。

2、结合课件,了解作者大师的风范。

季先生的写作高峰期是80岁以后,季先生在《九十述怀》中写到:四、五十年来坚持每天早上4:30起床写作,几十年爬出了上千万字,如果那天工作没有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愧疚难安,认为是慢性自杀。

季先生的人本身就是对我们读者无声的教育。

3、进一步理解文本
勤奋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勤奋这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这也是当今社会普遍缺乏的。

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看出文学熏陶人、影响人、教化人的非凡作用。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季羡林先生所写的勤奋不是应景之言,不是泛泛而谈,也正是他自己一生的总结。

所以,读文先读人,对文章作家的了解能让你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六、拓展延伸,激发想象——我看成功
1、好,从上课以来我们重点讨论了怎样才能获得成功,什么是成功,其实也值得我们思考:
生活中我们认为的成功……当你面对这些成功时,你有什么感受?
提示:从不同的人、事、物、境来看,成功不仅需要天资、勤奋与机遇,还需要很多很多。

(学生自由谈说)
【课件显示】
什么是成功?
当诺曼底号船长救出所有乘客,自己却随轮船一同下沉时
当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治愈一位中国伤员时
当残疾运动员用胶布绑住乒乓球拍站在球台前
当聋哑孩子喊出第一声“妈妈”时
当小小的孩子为父母做好一餐再简单不过的饭菜时
……
【课件显示】有关成功的名人名言
不同的人、事、物、境,会有不同的成功
不同的成功,会有不同的成功的条件
所以,“成功”在某些时候,不仅需要天资、勤奋与机遇,还需要……
请同学们替这个省略号补充上你认为成功还需要的重要因素,说说理由。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评价,时间5分钟。


七、小结课文,布置课外阅读
1、课外阅读:借阅图书《我的人生感悟》
2、摘录文中证明观点的论据在积累本上。

3、请你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板书:
成功(季羡林)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成功必由之路是勤奋
教学反思:
季羡林大师的《成功》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议论文。

这篇文章不仅有理有据的摆事实讲道理,还加入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仿佛一位睿智的老者和你面对面地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语言含蓄隽永,仔细品味,令人感悟至深。

我感到这篇文章在教学的最大难点是对语言的理解。

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一篇课文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清楚地知道:我要教会学生什么,学生应当学会什么。

在确定三维目标时,我考虑到本文语言和行文的特点,重点加入要学生“对成功有自己的思考,充分认识勤奋在成功中的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起到指导作用”的内容。

也就是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生活实际进行探究指导的环节。

具体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研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并概括作者的观点。

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情感价值观目标:准确理解作者关于成功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教学重点、难点是:1.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地把观点完善起来的论证方法。

2.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牛吃草的读书方法。

准确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

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学习本文我认为要的是最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这片天地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的舞台。

例如在整体感知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并结合课文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对教学情境的设置也很重要。

我在情境设上特别介绍季先生的生平,并点明季羡林先生本人就是一个成功者,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经历的反思和总结,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文本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我采用设疑研究法,即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最难理解的是三句诗的引用,学生不仅要理解各句诗本身的含义,关键要理解三句诗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努力钻研文本,弄清作者引用这三句诗的其实就是成功诸条件之间的联系。

作者在这里
交代得比较隐晦,需要我们弄懂,讲清。

本文的语言平和,作者态度诚恳,采用对话教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师生可以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

例如文章在引用“三境界”诗词进一步理解本文主要观点:“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

第二境写的是勤奋。

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

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其中“我不敢说”似乎变大了作者并不是很赞同静安先生的话,那为什么还引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作者不仅很赞同静安先生的观点,而且更强调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作者之所以说补上天资和机遇是体现了先生对造成成功的因素考虑的很周全,结合自身的阅历,给学生以极尽的人文关怀,一位长者也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谆谆教诲,同时让我们认识到一位学者身上那科学求实的研究态度。

教授本文,使我感到我们应当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最大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在这个舞台上尽情的展演,塑造充满灵性充满智慧的祖国栋梁的形象。

教师应当具有艺术家的气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想像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应当是每一位教师一生追求的境界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