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与沟通)案例激励唤醒鼓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励唤醒鼓舞
——以“二年级立定跳远评语评价教学”为例
背景介绍:
这是一堂二年级的体育课,当时执教教师用四块泡沫板进行立定跳远的教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年级2班的朱怡雯同学和张志成同学,他们两个人有着明显的差异。例如:自身身体素质、对待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待学习的态度等等。朱同学是老师同学眼里的乖宝宝,虽然是全班最胖的一位女同学,但从没有因为自己太胖而放弃体育锻炼,仍旧在体育课上很认真的锻炼着。张同学是老师同学眼里的体育健将,任何体育项目他都行,只是经常性的我行我素,从来不把其他同学放在眼里。就是这两位学生,当在教学中进行游戏“量力而行”(让学生四人一组自由组合,在四块泡沫板的基础上逐一加上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一块泡沫板进行立定跳远练习。比一比,谁跳的泡沫板多)时,出现了以下两个问题。
存在问题1:在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教师如何用激励性的评语评价来强调对学生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重视参与性和健身性的统一呢?
课堂描述:
朱同学在小组伙伴的鼓励与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在跳四块泡沫板。虽然已经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但是伙伴不让她停,她就一直跳下去。这时,沈老师参与到他们小组的练习中,并问道:“你们看朱怡雯的脸上和你们有什么不同?”
生:“她流了很多汗”。
师:“对,我观察了因为她跳的次数最多。为什么让她一次又一次地跳啊?”
生:“因为她连四块泡沫板都没跳过,一次也没成功过,所以我们小组帮助她一次又一次地跳。”
师:“嗯,大家互帮互助的精神,老师要表扬。但这个游戏叫‘量力而行’对不对?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地加泡沫板。要让朱怡雯体验到成功,应该怎么做?”
生:“哦,老师,我们从三块泡沫板的基础上逐一加板,行吗?”
师:“这个办法很好,大家布置一下三块泡沫板,让朱怡雯试一试。”
……
齐呼:“成功!”
同学们拥着朱怡雯,我也抱着她,深深地亲吻了她的小脸蛋。
师:“朱怡雯,老师看到你跳过三块比看到其他同学跳过四块还要开心,因为你的体重抵别人两个,就好像是背着一个人在跳。不过老师要给你提个小建议,当你累得时候,一定要对大家说,好吗?”
生:“好。”
评语评价:
朱怡雯:胖胖的你,在锻炼学习中刻苦认真,虽然尽了自己的最大能力。也只跳了三块泡沫板,但你认真的学习态度给老师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老师只想说:努力,不一定总会收获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意味着失败。希望你不要气馁,继续努力!
存在问题2: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充满爱意的激励性评语中,如何在学生体能与形态、知识与技能都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不忽略学生身心的发展呢?
课堂描述:
学生玩得很投入,都想争第一。于是,有的同学就会问跳得远的同学有什么秘诀。“张志成你为什么跳得这么多,有什么秘诀吗?”小组同学问到。可是张志成根本不理睬,这时我走到了他面前。
师:“张志成你为什么不帮助其他小伙伴呢?”
生:“我不愿意。”
师:“那你愿意和我比一比谁跳得多吗?我两块等于你一块,行吗?”
生:“好。不过我是男子汉,不要你让我。”
师:“行。我们从五块泡沫板开始。预备,跳!”
齐呼:“噢!老师和张志成都跳过了。真厉害。”
师:“我们现在跳五块加三分之一块。预备,跳!”
生:“这次没成功,不过我有三次机会。”
师:“对。张志成起跳时双臂用力前摆,两脚用力蹬地。张志成加油!”
齐呼:“张志成加油!……”
师:“啊呀,真可惜,还差一点点。不过你已是今天全班跳得最多的了。”
生:“可是,我没比过老师。”
师:“按照你的实力,等你四年级了一定会超过老师的。老师相信你的实力。你注意到了吗?刚才你跳的时候,大家都在为你加油,激动吗?”
生:“嗯。”
师:“那小伙伴在跳得时候你也要为他们加油的。”
生:“好!”
生:“竺奕涵你手臂用力摆高点,快!”
师:“说得真好!张志成加油!”
评语评价:
张志成:在立定跳远练习中,你真厉害,能跟老师挑战。在跳过了五块泡沫板后一下子成了大家护拥的榜样。老师希望你:在自己成功后,不要忘记帮助其他小朋友共同提高。
5.2.2案例:
评语赏识激励评价
——以“一年级正面助跑屈腿跳高评语评价教学”为例
背景介绍:
初见小刘,都会觉得他与常人无异。一张白白净净的小脸,两只大大的眼睛,低着头笑得略显腼腆,多可爱的孩子呀!可是与他交谈就是另外一种感觉了!你无论问他什么问题都是漠然以对,或是闷声不响,或是躲闪着自己的视线,实在躲闪不及就索性颓丧着脸,耷拉着脑袋继而摆出一副一问三不知的架势,反正是坚决不理你。偶尔被你催急了,他也只会稍稍地歪一下头、咧一下嘴算是给了你一个交代,不了解他的老师还以为他有听力障碍或语言障碍。时间一长,老师们渐渐地都知道这个班里有个不说话的的“闷葫芦”。
开始,仅仅缘于同情,渐渐地,刘老师发现小李的拘谨和封闭仅仅限于课堂,局限于对老师,他其实很喜欢和小朋友相处。一下课,只要老师不在教室里,小刘同学偶尔也会和其他孩子一样会玩、会疯、会笑,虽然话不多,但也时不时地蹦出几个字来。看过几次以后,我恍然打悟:原来他会开口说话呀,他只是看到老师害怕呀!
产生原因:
经过了解得知,在幼儿园里他就是个内向的孩子,家长、老师把他的不善言语看作是乖巧、听话。可是,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家长也意识到,孩子太内向了,不愿与同龄孩子多交流。进入小学后,家长更是着急,老师也急着要与他交流,但“事与愿违”,他就是选择了“不开口”。
实施策略:
关注差异对评价影响的策略:评价活动应考虑到学生差异造成的对问题的不同理解,给予他们同等的表现机会与竞争的权利,在教学中避免因差异问题引起的恐慌或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