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民间故事

白族的民间故事
白族的民间故事

白族的民间故事

《白族民间故事》是由张锡禄编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那你知道白族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白族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白族的民间故事:金鸡斗黑龙

从前有一座山和一条河,山上住着一只金鸡,它所居住的山崖很高大,河水从山脚下流过。一天,金鸡和住在河里的龙打赌,金鸡说:“如果你能把水堵到我站的这块岩石上,我就嫁给你。”龙听了很高兴,于是下功夫堵水,大概用了一两年,终于把水堵到金鸡脚下。金鸡不可能真心想嫁给它,只是欺骗它而已,半夜,金鸡在岩石上拉下一堆屎就飞走了,那时起,人们就把金鸡称作凤。凤飞过了第二座山,那座山被称为“凤凰坡”。

过了凤凰坡,它飞到了凤羽坝子,当时的凤羽坝子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荒坝,凤经过的时候有根羽毛掉到了坝子里,坝子里的人捡到了凤的羽毛,就把当地取名叫“凤羽”。

过了凤羽,它飞到大理三塔寺大塔的宝顶上落脚,它在宝顶上歇了一天一夜,老百姓都跑出来看它,但不敢驱赶它,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不但不驱赶它,反而烧香叩拜它。

大理国国王的驸马仗着自己的地位尊贵,态度很蛮横,整天想着要显一显自己的本领大,于是拿出弓箭射了凤一箭,刚好射到了凤的

膝盖上,凤被射伤之后就飞走了,据说当时凤停歇的宝顶是歪的,千百年来一直歪着,就是被凤踩歪的。

凤离开三塔之后飞到了宾川的一座山上,它的被射伤的脚掉在那座山上,它的脚变成鸡爪形状的三座大山,和尚们把它取名叫“鸡足山”,和尚们见这座山风水很好,于是在山上盖起了一座寺院,取名为“祝圣寺”。

白族的民间故事:药王爷与琉璃兽的传说

相传,老君山有块叫玉召块的大石崖,玉召块上长着一棵紫檀香树。紫檀香树餐风饮露骨,长了八万八千年,得了仙气,发出一股馥郁清幽的异香,似兰非兰,似麝非麝,远飘千里。雪山太子在天河里洗澡,闻到幽香,啡着香气来到玉召块,把树砍倒,运回玉龙雪山。一年发大水,树根冲到金场院河的沙滩上,被放猪放羊的娃娃拿来点火。紫檀香根烧了九天九夜,香气飘进了南天门,玉皇大帝带着各种神仙下凡来闻香气。到了南天门,拔开云头往下一看,见一群脱得精光的娃娃有的烤肚皮,有的烤屁股,有的往树根上撒尿,把一股幽香变成了厌天污地的秽气冲上南天门。玉帝大怒,叫瘟神隆下三年小儿温疫,弄得十家娃娃九家病,白王得知疫情,派皇太医院的太医到剑川来冶病。太医们费了三个月,用了一百匹马驮的药,也没能控制住疫情。

白王召集大臣们商议。国师公公说:“该因百姓有难,此事只有设坛做七七十四九天道场,请大慈大悲的佛祖保佑。”使由婆婆说:“这是病鬼作祟,只有咬犁头跳神驱鬼,才能保百姓平安。”白王听

了,无所适从。忽然,宫外来了一个山民打扮的老人,背上挎一只扁篮,篮子里装着一个铜葫芦和一把鹤嘴锄,手里牵着一只似犬非犬,似虎非虎的怪盖。白王把老人召进宫,问清情由,才知那是能辨药味药性的琉璃兽。

它现有三万八千岁,到四万二千岁后,全身毫毛脱尽,透明透亮,吃下药后就能从外看清药走筋脉肺腑的情形。白王问别有什么法子,老人说用白王的一片肝,王后的几滴胆汁,制成龙肝凤胆,让琉璃兽吃了,蜕光毫毛,全身透明,带它到山上采一百味药,制成百宝灵丹,就可平息瘟疫。以后也不会有瘟疫了。老人见白王面有难色,说:“常闻白王爱民如子。如今看来,空有其名,小民告辞了。”

白王见老人要走,想出个办法,对老人说:“老者请留步。孤封你为药王,赐你龙袍龙褂,半副鸾驾。你就成龙王爷了,龙肝之事,就请你代孤受点苦,怎么样?”

白族的民间故事:火把节与柏节夫人的传说

白族火把节来自"火烧松明楼"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诏。六月二十四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邓赕诏主的柏节夫人早就看穿皮逻阁的野心,劝丈夫不要去,但迫于祭祖和南诏的威力,不得不去。

桕节夫人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将一只铁钏戴在丈夫的手上,后据此认出了丈夫的遗体。南诏王见柏节大人貌美聪慧,便逼她为妾。柏节夫人假意答应,但回去将丈夫掩埋后,率众与围城的南诏兵浴血

奋战,弹尽粮绝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

每到六月二十五这天,大理、剑川、洱源等白族聚居区城乡各族群众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杀猪宰羊,庆祝节日。小孩忙着劈火把,姑娘们忙着把从山上挖来的金风花根捣碎,包在手上染成红指甲,大人们在村寨广场中央,用一根20来米高的木杆竖在地上,周围用麦秆、干竹等捆成一一个大火把,上面插着预示五谷丰登的彩色升斗,一根根彩线串起的梨果挂满火把。

入夜,人们点燃大火把后,孩子们各自举着小火把在田野上奔跑喊叫,不时将一把把松香面撒在火苗上,腾起阵阵烈焰。靠近海边的村庄,还要进行划船比赛。人们以此来纪念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柏节夫人。

白族本主神话故事

段本主恨鸡 ——银桥区双鸳村本主 双鸳村的本主姓段,名字已失传了。据说他是南京人,在南诏当大官,同段宗榜的官职一样大。封号是清平景帝,又称护国武帝。因为他做人忠厚诚实,办事光明磊落,而且和蔼谦恭,所以北朝的朝都就没有设在双鸳村,而是设在庆洞村。要不然,那北朝朝都的本主座位,该是由他来坐了。 古时大理城的南面一带叫南乡,城北一带叫北乡。南乡设有南朝都,都主是将军洞的李宓多,北乡也设有北朝都,都主是庆洞村的段宗榜。朝都,好比是首府,为各村本主庙的中心地。朝都的本主,就是首领,各村的大小本主统归他管辖。这位都主不仅威镇苍洱,受本村人的供奉,同时还享受各村人的朝拜和祭祀。 当时,按照段本主的官职和功劳,把北乡的朝都设在双鸳村,让段本主当都主,也是合情合理的事。可是,他却偏偏要去找段宗榜商量,结果反把事情办差了。 段宗榜和段本宅在朝中时,和衷共事,相处很好。这天两人一见面,更是亲热得不得了,彼此寒暄过后,双方倚棋桌对面坐下,一边走着棋子。一边滔滔不绝地叙谈,古往今来,天上人间,无所不及。直到黄昏时分,话头才转向正题。 段本主说:“今日我来找你,有件要紧事同你商量,不知该说不该说?”

段宗榜捻捻胡须,皱皱眉头说:“你是怎么啦?你我情同手足,无话不说。现在突然跟我讲起客气来,可是有什么冒犯之处呀?” “不,不,不。请你莫要见怪。”段本主照实说,“我想问你,北朝都设在哪村好。” 段宗榜爽快地应道:“这北朝都嘛,设在你村我村,不都是一样,你坐我坐,也没有哪样关系呀!” “不过,俗话说,砍断的木头才好抬嘛。” “那就设在你们双鸳村好了。” 段本主一听,脸涨红了:“这万万使不得!你德高望重,我岂敢高踞于你之上。这北朝都,理当设在庆洞村才合,你坐中央本主之位,是符合天意,顺应民心的啊!” 他们互相谦让,久久难以定夺。最后议定以鸡叫先后来决定,明早哪村的公鸡先叫,北朝都就设在哪村。 第二天清早,庆洞村的公鸡先叫,双鸳村的公鸡后叫,北朝都就决定设在庆洞村,段宗榜就成了中央本主。可是,段宗榜却没有去庆洞村坐朝,而是到上阳溪当了本主。他的位子,被他的弟弟抢先去上任,占掉了。 这消息一传开,各村本主都愤愤不平,段本主心里更不好受,怨来怨去,只怨双鸳村的鸡不争气,叫迟了。他决心同鸡绝缘,也绝不吃鸡。从此,无论是公鸡还是母鸡,他都十分痛恨,一见着就生气,谁要是忘记了他的这一忌讳,把鸡拿进本主庙来供他,

大理白族服饰文化调查报告

鹤庆白族服饰文化调查报告调查流程图: 调查的总流程: 第一、书写调查计划。 第二、作好调查前期的准备。 第三、调查的实际情况。 第四、调查材料。 第五、材料的整理。 第六、鹤庆白族服饰文化的现状。 第七、鹤庆白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第八、鹤庆白族服饰的发展趋势。 第九、鹤庆服饰的现实意义与人类美学。

调查计划: 7月7号从玉溪出发,晚上到大理,并在我亲戚家借助一晚。8号早上从下关从发,中午到达鹤庆。然后,把组员带到我家,在我家住一个星期左右,在此期间,我们会准备好数码相机、笔、纸等所需用品及资金,在工作实施之前充分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 在田野调查实施之前,我们会认真的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预先对所调查区域或对象有一定的了解。对所选区域相关文献档案资料去掌握和了解相 关知识。在对各选定点做调查之前,与各级政府的文物管理职能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办事处做好联系协调工作,以取得当地政府及群众的支持配合,并能了解到一些线索。 在调查前先撰写好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以便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节约时间。 当通过文献、资料对调查对象的了解基本完成后,根据调查的目标和掌握的情况,拟订调查工作的方案或者计划。 准备工作做好后. 首先带领组员在我们长头东登村,和附近的西登村对不同年龄的人做相应的调查,为期两三天,在我家住宿。差不多后整理好调查资料。 然后,带领他们到松桂镇做相应的调查,积极与当地制作鹤庆白族服饰的店老板交谈并对其进行采访,详细调查他们对现今服饰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当地白族对服饰现状的看法和建议以获得有用的资料。并找出如何将白族服饰文化继承和发扬,使之不灭绝。维护白族的服饰特色,弘扬白族文化,丰富我国及世界文化内涵。展现个少数民族风采,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为期两天,并借助于农民家中。 最后,将组员带到鹤庆县新华村、甸南村、金墩村等调查点,对当地各阶层白族进行访问、探索白族服饰的发展史,各时期所存在的问题,及各时期白族服饰的改进和各颜色、各现状所代表的意义和详细说明资料。为期五天。 调查结束后,认真整理好所有的资料,并把组员带回玉溪。 调查前期的准备工作: 一、对调查地点的详细了解:我们对大理地理位置、白族分布、人口、经济发展情况及气候、温度、植被覆盖等作了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二、认识目的地文化信息:重点了解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治结构、历史发展史、明间文化类型、明间工艺等。同时,对各目的地的宗教历史、发展史、迁徙方式和途径、日常生活等均作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 三、查阅国内外有关白族服饰的研究现状,以便了解其他地域或是相似文化的内涵、特色、存在形式及其现实影响。 四、对调查所需的相关工具、所需设备作好充分的准备。 五、学习各种调查方法、如:问卷调查、个体采访、对比调查等、 调查的实际情况: 2011 年7 月25 日,这个特别的日子是我们白族的火把节,在这一天,人们早早的吃了晚饭,随后,村村寨寨在村寨中心扎竖一个巨大的火把,人们以火相燎,表示驱邪求吉,或举火把照田、卜岁,祈求丰收。这一天晚饭后,我和我们组的成员一同来到了我们长头东登村寨中心,我们与村民一同庆祝节日,同时和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了交谈和采访,26 日我要带领组员到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李爷爷家,并对李爷爷进行了问卷采访。最后,我们对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发展史、日常生活等均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对她们所穿的服饰的文化蕴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2011年7月27日和28日,我和组员在附近的西登村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进行了一些问卷调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三方一照壁 三方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方带 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正中一 方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和两边房屋相交处各 有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 “三合院”。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院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各方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两层。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的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的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的门廓。其他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方一照壁”相同,注重部装修,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 重院民居常以“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两方一耳 两方一耳又称两向两方,即由两方带厦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方三墙 一方三墙即由一方带厦的房屋和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的人家所建。另外,居住在城镇的沿街居民,建筑房屋时,常以沿街一面的房屋做铺面。经营土杂百货或开饭馆,其房屋建筑形式均采取上述几种形式。 门楼

白族民居类型及格局

白族传统的民居建筑属于石(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坡屋顶。在民居建筑的物质材料选择上,多就地取材,采用周围的石头、砖瓦、木材等等,无论是土木结构,还是砖瓦结构,都追求一种典雅、实用、简朴的建筑风格。据记载,古代大理南诏国的民居建筑为“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指的就是当地建房取材的特点。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正是沿袭南诏时的建筑方式。大理白族民间俗语说“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恰好是千百年来,白族人适应环境,善于总结的真实写照。大理点苍山出产的大理石便是大理的建材特产之一,由于特殊的地质作用,自古以来就因晶莹细腻的石质和绚丽多姿的天然画面而蜚声海内外。大理石最早名为“点苍石”、“苍山玉”,又因多用来制作砚台、笔架、笔筒、镇纸等书房用品,故人们又称之为“文石”,至清代才统称“大理石”。大理石上天然美丽的花纹给白族民居增添了无数韵味,民间百姓也为上天赐予的这份礼物而发挥了各自的想象。 传说王母身边有一个专门织五彩云锦的仙女,叫玉女。一只领略过苍山洱海风光的凤凰飞到天宫里,把绮丽的风光讲给玉女听,玉女听得入了迷,她多想亲眼看一看那不曾见过的人间仙境呀。 机灵的凤凰给玉女出了个主意:“你只要对王母说,你要把苍山洱海的景色描摹下来带回天宫,作为织造云霞的图纸,她一定会答应你去的。”果然,王母答应了玉女的要求。于是,玉女驾着一片白云,由凤凰引路来到了苍山中和峰上。每天不是伴着洱海的碧波描摹苍山十九峰俏丽的山峦,就是披着苍山上的彩云俯视洱海中的点点白帆。 这天清晨,玉女和凤凰来到应乐峰下的隐仙溪旁梳洗,却看到一群面黄肌瘦、衣着褴褛的人在一锤一凿地开挖石头。玉女呆住了,说:“凤凰,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地方,还有人在受苦呢?”“玉女啊,这些人都是因为交不起国王的租税,只能采石过日子呢。” 玉女和凤凰正说着,却看见一个采石的年轻小伙子晕倒了。她们上前扶起小伙子,原来小伙子叫白郎,自小没了母亲,后母教唆父亲把他赶出家门,他只好到苍山上采石度日,又累又饿,就晕倒了。 玉女见白郎是个勤勤恳恳的好小伙子,就鼓起勇气,说愿意和白郎一起过日子,白郎喜出望外。他们成了亲,一起在应乐峰上开采石头。玉女走过的地方,普通的石头都变成了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少数民族故事 中国共56个民族其中除了汉族其他55个都是少数民族 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分别是: 1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2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 3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5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6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7 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 8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 9 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

10 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 11 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 12 独龙族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独龙河两岸 13 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 14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 15 鄂温克族世居于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广阔地区 16 高山族生活在中国的台湾、福建、湖北等地 17 仡佬族多数居住在贵州西部 18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 19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 20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一般全国都有 21 赫哲族世居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沿岸 22 回族是中国信仰回教的民族之

一,人口较多,分布在全国几乎三分之二的县23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的基诺山一带 24 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从事渔业为主 25 景颇族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亚热带山区 26 柯尔克孜族聚居于新疆西部,是个传统的畜牧民族 27 拉祜族聚居于云南 28 黎族生活在中国的海南岛 29 僳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山区,多居于半山以上 30 珞巴族居住在甘肃东南部 31 满族努尔哈赤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 32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山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 33 门巴族居住在CZ的门隅地区和墨脱县,由于山河阻隔,外人难涉,历史上曾将门巴族的居住地称为“隐藏地”,至今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

大理白族宗教信仰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调查研究摘要: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研究白族本主文化,探讨本主的起源、传说、功能,了解本主文化的祭祀仪式,对正确理解本主崇拜的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字:白族;本主;本主传说;功能;祭祀 内容: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本主崇拜与白族社会的政治、历史、哲学、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交织在一起,深深扎根于白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本主文化。 由于白族祖先的来源较为复杂,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宗教信仰也游离不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主信仰。但随着社会相对稳定,民族共同心理的确立,才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崇拜对象——“本主”。一般认为,本主崇拜源于农耕祭祀。本主信仰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在19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虽传入白族地区,但只有极少数人信仰。

本主宗教是白族信奉的宗教,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一词的含义“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本主,白族话称为“武增(音译)”。武,意为地方;增,意为主。因此,按字面翻译应为“地方之主”,或称为本境之主,简称为“本主”。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本主宗教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为完整体系的宗教,且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是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 本主有“景帝”、“皇帝”、“灵帝”、“圣母”等多种封号。白族本主崇拜的特点是开放性。白族的本主崇拜除了保留着本民族原生的原始崇拜外,还吸纳了佛教和道教的神祗、教义。 为数众多的本主大体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本主,如石头、水牛、猴子、白骆驼等; 二、神灵本主,如山神、谷神、猎神、龙王、太阳神等; 三、英雄本主,杜朝选、段赤诚、柏洁夫人等; 四、帝王将相及祖先本主,南诏、大理国王及高级将领细奴逻、阁 罗凤等; 五、外族人本主,如郑回、杜光庭; 六、佛教与道教神灵本主,如观音老、关羽、李靖等。 每个本主神,都有典雅的封号,都有口传或成文的传说故事。 周城本主——杜朝选 传说不知什么时候,周城村中的两个女子,上云弄峰砍柴,经过蝴蝶泉,被一个少年邀去喝茶,她们被缠不过,回头向村中逃跑。不料走错了路,向霞移溪山峡中跑去,却被巨蟒所变的少年掳入洞中,

白族节日的文化特征

白族节日的文化特征 ——以“绕三灵”为例 [摘要]“绕三灵”是白族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民族节日,在绕三灵的盛会中包涵着许多白族历史。本文通过介绍“绕三灵”的一些概貌,挖掘这一民族节日中所蕴含的白族文化特征。 [关键词]“绕三灵” 白族文化特征

“绕三灵”是白族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文化内涵最丰富,也是文化最为突出的一种民族节日。 一、从“绕三灵”中了解白族古代婚俗文化的特征 婚姻形态及其发展是人类历史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民族在其婚姻发展史上有其与其他民族具有的共性,但也有因时间、环境、文化等因素造成的个性。从现在的情况来考察。白族社会早就进人了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古代白族的婚姻状况如果从神话传说是有过“兄妹婚”的血缘婚的历史。 关于大理白族唐以来的婚姻资料,《蛮书》中有记“俗法处子婿妇出人不禁,少年弟子暮夜游行于间巷,吹壶芦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招呼”。在《白古通记》中,有“哀牢山有酋波息者,生十女,九龙兄弟娶之,厥后种粪蔓延,分据溪谷,是为六诏始”。“在《马可波罗游记》第四十八章中,有“土人对自己的妻子和别人发生肉体关系,而是出自妻子的一方心甘意愿的话,便不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些资料,当为白族古代婚姻的宝贵资料,说明白族历史上曾存在过的血缘婚、婚外情人等形态。 但是,从目前还能看到的古代婚俗的遗风,在白族地区目前仅有少数的几处,如剑川石宝山歌会中的一些男女对歌寄情的场面,鹤庆辛屯一带始前男女的“聘鹤兰”(找情人),以及一些山区半山区较原始开放的婚姻形式。但是,比起绕三灵长时间、大规模、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来,有如历史上

中原地区”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男女交会的场面,绕三灵及当今中国大陆上能够让人看到有古代的浓厚婚俗的活动。在白族社会中,绕三灵中的男女情人,都互相称呼对方为“活恩尼”、“架尼”;其他人也用这样的词来称呼他们。“活恩尼”、“架尼”有的是因互相相爱而结成,可在绕三灵时或其他场合相识后而形成较稳定的关系;也有的是因女方求生育的过程是形成。“活恩尼”大多限于本民族内部的男女,许多发生在本村、本方的男女之间。过去也一般不在社会公众面前暴露,比较隐蔽,仅在极少的男女同伴中知晓,节日里在暗中交换信物,以示相互承认。有的“活恩尼”从青年一直保持到年老,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下,“活恩尼”在特殊的时间和场合可被白族社会道德所默许。白族人绕三灵中的男女交往,自古以来只限于风俗性的,他们之间不对对方的子女、经济等负责。节日以外,都以自己的家庭为核心,未闻因参加绕三灵活动而致婚姻解体的。当然,从白族社会的婚姻制度的一夫一妻制来看,绕三灵中的一些古婚俗毕竟只是人类婚姻的余音。 二、从“绕三灵”中看到白族农耕文化的特征 从考古和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早在三千多年前,剑川海门口遗址的居民就已掌握种植粳稻的技术。到唐南诏时期,国内的农业生产已较发达。据《南诏德化碑》载:“遏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疏决破池,下阴树园林立业”。说明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 服饰文化 实践单位: 大理学院古城校区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2011级通信工程本科班 实践时间: 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一、实践目的: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边疆的风俗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有时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庆祝节日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有时以唱歌、唱戏或是扭秧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开心也可以增加节日的浓厚气氛。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展现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也可以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民族特色。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这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远流长,既让人们得到了欢乐,又让人们活动了身体,具有很深的意义。现在面临着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开发风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内涵,具有举足轻重意义。所以在现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风俗文化绝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众,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现实,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此次实践活动为大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同学通过张雅老师的号召展开,本小组的人员有王渊,方瑞,刘柳,丁魏魏,焦媛,谷贤贤,刘蓉,杨玺成。在本次实践中,要求首先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起源,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发展经历的变迁,及白族人民对本名族服饰的美好期望,服饰的寓意,以及在未来少数名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前景,大众对白族服饰文化的了解深度等。 二、实践内容:

本次实践主要进行了问卷调查,图片展示,对扎根大理的居民进行采访等活动。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们参加的社会实践调查主要着手于大理白族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大理的几个城乡中,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几个地县进行深入的调查。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名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其余分布在的贵州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 三、实践结果: 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三方一照壁 三方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方带 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正中一 方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和两边房屋相交处各 有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 “三合院”。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各方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两层。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的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的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的门廓。其他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方一照壁”相同,注重内部装修,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 重院民居常以“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两方一耳 两方一耳又称两向两方,即由两方带厦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方三墙 一方三墙即由一方带厦的房屋和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的人家所建。另外,居住在城镇的沿街居民,建筑房屋时,常以沿街一面的房屋做铺面。经营土杂百货或开饭馆,其房屋建筑形式均采取上述几种形式。

白族有什么民间故事

白族有什么民间故事 大理的山川,翠绿雄伟,实在迷人。苍山上十八条溪水落石出,像一条条闪光的银链,悬挂在山峰之间,真是好看。苍山有十九峰,其中有一个叫玉局峰。每到十冬腊月,玉局 峰上便出现一缕洁白的云彩,袅袅婷婷,宛如一个姣洁美丽的女子,伫立有玉局峰顶,向 洱海眺望,那景色更是动人。不过,这朵云彩一出现,大理一带就狂风大作,刮得平静的 洱海顿时白浪滔天,波涛滚滚。直到把海底的一块石坪吹得露出水平,狂风才停息下来。 这朵神奇的云彩有个动人的名字,就叫做望夫云。关于它,流传着一个传说。 相传一千多年前,南诏王有个公主长得很美丽,又很善良,她的眼睛像洱海水一样明亮,她的心地像清碧溪水那样纯洁。公主已经十九岁了,可是南诏王还没有招上驸马。王 孙公子争相向公主求婚,但公主觉得都不称心,一个也没有答应。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公主在绕三灵盛会上认识了一个年轻的猎人。这个猎人从小失去 父母,独自居住在玉局峰的岩洞里。公主很同情他的遭遇,又见他长得英俊、魁伟,就看 中了他。猎人见公主长得俊俏,对人又和气,也很喜欢她。 公主看中猎人以后,时刻都思念他,想得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好觉。有一天,南 诏王突然告诉公主,已把她许给大军将了,择定吉日就要成亲。听到这意外的消息,公主 焦急得整整哭了一夜,两只眼睛都哭肿了。第二天清晨,晨雾刚刚散去,公主在窗前呆望 着青翠的苍山,心如乱麻。这时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喜鹊,落在窗前的树枝上,喳喳地叫 个不停,叫得公主心更烦了,说:“小喜鹊,小喜鹊,你知道心中的忧愁吗?”不料,小 喜鹊轻轻地点了两下头。 公主连忙说:“小喜鹊,那就请你带个口信给玉局峰的猎人,叫他快来救。”小喜鹊 又点了点头,飞走了。 小喜鹊一直飞到了玉局峰。这时猎人刚从云弄峰打猎回来,正要进洞。小喜鹊停在洞 口的桂花树上,朝着猎人喳喳地叫。 猎人奇怪地问:“小喜鹊,你有什么话要对说吗?” 小喜鹊说:“南诏王要把公主嫁给大军将了,公主要你赶快去救她。” 猎人认识公主后,也天天思念着她,现在听说公主就要嫁人了,心里急得像烧着一盆火,他背起弓箭就往山下奔去。走到半路,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背着一只背箩,一 瘸一拐地在前面走着。 猎人问他:“老爷爷,你要去什么地方,你的腿怎么啦?” 老人回答说:“去山上采药,不小心摔坏了腿。唉,怕到天黑都回不到家啦!” “老爷爷,背你走吧!”

白族民居建筑

一、白族民居的建筑 白族民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白族的民居建筑无论是在建筑风格还是建筑艺术上,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大理、洱源、鹤庆和剑川等聚居区的白族民居,就是白族居住民俗的集中体现。 白族民居多为土木结构或石木结构的三开间两层楼房。整座民居的左、右、后三面都用一尺见方的石头砌成两米左右的墙基,其上用土基砌成墙体。民居的屋面用筒板瓦覆盖,前面重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木结构部分,屋架四柱落地,在排间之间和楼板照面枋的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木枋,称为"穿枋"。穿枋是白族木匠的一项杰出创造,它把整幢房屋的排架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极强的抗震能力。木柱脚多设有柱石,以防潮湿。在整幢民居中,双层重檐是主要的特点,科学实用。楼上的屋檐下通常有一个平台,可以挂晒粮食,放置花木,同时可使阳光进入,适宜居住。下层屋檐前伸,可以保护房屋的木结构部分不受雨淋,底下宽阔的台阶走廊则成为全家人的重要生活空间。三开间的房屋中,中间为堂屋,装有六扇木雕格子门,平时只开两扇,有红白喜事才全部打开或取下。堂屋内设有神龛,一般不住人,一般仅作为接待宾客之用。两侧房屋住人,楼上房间通常作储藏室,人口较多的家庭有时也住人。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

风格和地方特色。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白族的建筑,喜欢依山势定主房,主房两边的房子叫耳房。主房多数坐西朝东,因为,太阳从东边出来,最先照到屋脊上,优先享受太阳的光辉,统领整个院子。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二、白族民居大门 一般的白族人家,通常就在上述的三开间主房前两侧,配上厨房、畜厩,围上围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也就是白族最常见的民居格局。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比较富裕的家庭,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大理坝子以及鹤庆、洱源的部分地区,在民居结构上更为讲究和丰富。这些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居结构如"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都较为完整,建筑艺术也较高。在大理坝子,"三坊一照壁"最为常见,并以其特有的建筑风 格, 成为白族建筑艺术的代表形式。"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幢三开间房屋和一个照壁加围墙组成的院落。中间为正房,两侧为耳房,正房对面的北侧留出大门,正中立一堵照壁,故有"三坊一照壁"的称谓。"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结构的民居建筑,比"三坊一照壁"更为庞大复

大理神话传说

大理神话传说 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大理的传说,你又听过多少?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大理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用! 大理神话传说篇1:观音的神话 大理神话中有关观音的最多,其中以制服罗刹一事为人民喜闻乐道,至今不衰,因为它反映了正必胜邪的信念。这个神话讲的是:远古的大理坝子,是一片汪洋,罗刹统治着这块土地。观音为了使山头上的人民有耕种之地,向罗刹借一块只有白狗跳三跳、袈裟披一被的丁点之地,罗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立了契约,刻在赤文岛上。 谁知袈裟被一技,从苍山脚坡退诲水十多里;白狗跳三跳,从上关跳到下关,把罗刹的地盘全占了。 罗刹懊悔不及,想要逃跑,观音用手一指,上阳溪旁边忽然出现了一座琼楼玉宇,罗刹刚一进去,从山上滚下两块巨石,就把罗刹永远关在里面了。从此,大理人民便有了耕犁之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另外,一些观音的传说如《负石阻兵》,《于黄鳝变真龙》,《平定海东》等,都寄托着白族人民善良而又美好的愿望,激发人民去思考、去斗争、去追求。

大理神话传说篇2:九隆神话 出于古哀牢国,即今哀牢山一带,这篇神话说:有一妇人名沙壶,因到江边捕鱼,触沉水而怀孕,生下十个儿子。后沉木化为龙作人言问“我的儿子何在”? 九子惊走,独幼子不去,背龙而坐,因而取名九隆。 九隆长大后,雄桀出众被推为王。当时有一妇人,名叫奴波息,也生有十个女儿,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子孙繁衍,散居溪谷。 九隆死后,世世相继,分置小王。 到了唐代初期细奴逻的父亲自哀牢避难到蒙舍川,耕于巍山之麓,当地白国王将女儿嫁给细奴逻并让位于他,这便是流传民间的开国神话。 大理神话传说篇3:三月街的传说 三月街有一些奇妙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暴君每天吃一对人的眼球,给当地白族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当时有个充满神奇威力的勇士,为了给白族人民除魔灭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计,把暴君骗到苍山的中和峰麓,唤来神狗消灭了他。 为了纪念这个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们便每年在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聚集在苍山脚下,欢歌乐舞。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 人们更喜欢的是另一个传说:洱海边有一个打鱼的小伙子,妻子是龙王的三公主。 有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晚,月亮特别皎洁。三公主抬头望月,想起

[云南民族民间故事]云南民族民间故事1:苗族民间故事

[云南民族民间故事]云南民族民间故事1: 苗族民间故事 云南民族民间故事1:苗族民间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苗族的祖先蚩尤居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人民生活富庶。这,不仅仅因为蚩尤治国有方,而且还因为他英勇善战,体恤臣民。与此同时,还因为他有一件十分了得的秘密武器——“劲多宝剑”。 此宝剑不但锋利无比,而且威力无穷,哪怕千军万马强敌如林,只要挥动“劲多宝剑”,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多么数倍于我的力量都会成片地倒在它的威力之下。 因此,蚩尤名声显赫。人民爱戴他,其他的族长都来朝贡他,纷纷与他签署友好条约,有的还主动与他结成“秦晋之好”。 由于蚩尤的威信和地位一天天的在扩大,于是有人就一心想打垮他,继而接管他的大片肥沃的土地,汉王也是其中之一。他为了打垮蚩尤,于是他假惺惺地去和蚩尤套近乎,还把自己一个长得如花似玉的女儿许配给蚩尤为妾。 目的是想让女儿充当“间谍”,刺探蚩尤的军事部署并窃取他的秘密武器——“劲多宝剑”。 汉王的女儿嫁给蚩尤以后,表面上装得十分温顺、勤劳,暗地里却一心麻痹蚩尤,同时暗暗观察蚩尤存放宝剑的地方。三年的时间过去了,汉王的女儿始终找不到蚩尤藏剑的场所。又三年

的时间过去了,他们生育了一个小男孩。一天,蚩尤有事外出,家里只剩下汉王的女儿在家照看小孩。这天小男孩整天的哭闹,任凭汉王的女儿怎么诓、怎么哄,小孩就是止不住哭声并且小手不住的指着天花板。 汉王的女儿觉得奇怪,上楼去一看,原来蚩尤的秘密武器“剑多宝剑”就藏在这里。大喜过望的汉王女儿,迅速取出宝剑,用狗血和女人的尿泼洒在上面(民间传说,狗血和女人尿能使神力失去灵验),然后又悄悄地把它放回原处。做好了这一切,汉王女就千方百计地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她的父王,叫她的父王带兵前来攻打蚩尤。 但路这么远,如何将信送出去呢?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把信放在鞋底的夹层中,夹层上还安了一颗针,穿起鞋来就刺脚。做好这一切后,汉王的女儿托人把鞋带给了她的父王。汉王收到鞋后马上穿在脚上,走起路来针不住的刺脚。 汉王觉得奇怪,就把鞋打开。一打开鞋,清楚地看到了信里面的内容。于是,汉王带着大批军队前来攻打蚩尤。当黑压压的军队把蚩尤的部队围得水泄不通的时侯,卫兵急匆匆地报告蚩尤说,汉王的军队打过来了。蚩尤自以为有劲多宝剑在手,便胸有成竹地说:“不怕,等他们靠近了再说。” 汉王的军队越来越近了,蚩尤拿出了劲多宝剑,可是不管他怎么使劲的挥舞,敌人却一个也没有倒下……就这样,蚩尤被打败了。 从此,蚩尤失去了大片肥沃的土地,过起了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

旅游对大理白族民俗风情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目录 摘要 (1) 1旅游影响分析. (2) 1.1旅游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2) 1.2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3) 2大理民俗风情资源概要 (3) 2.1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3) 2.2大理白族民俗风情资源概况 (3) 3旅游业发展对大理白族民俗风情的影响 (6) 3.1积极影响 (6) 3.2消极影响 (7) 4发挥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 (8) 4.1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8) 4.2遵循民俗风情资源开发原则 (9) 4.3提高人们保护民俗风情资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9) 4.4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9) 4.5专家参与规划和合理开发民俗风情资源 (9) 4.6实施民俗风情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10) 参考文献 (11) 结语 (12)

旅游对大理白族民俗风情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大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大理白族的民俗风情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随着大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的同时,旅游对大理白族的民俗风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这些影响,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实施开发与保护并重策略,提出发挥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大理白族民俗风情;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策研究 The Study On 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 On Dali Bai Folk Culture [Abstract]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ali tourism industry, Dali Bai people’s folk culture plays o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oursim. However, accompanying with the rapid Dali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Dali Bai people’s folk culture.Based on these effects, and guided b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this paper attend to implemente a strategy which care about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both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aking use of positive impact while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measures. [Key words] Dali Bai People’s Folk Culture; Positive impacts; Negative impacts;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1 旅游影响分析

论白族的装饰文化特色

论白族的装饰文化特色 ——话说大理 【摘要】说起大理,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白族风情及其民居。人们来到古城,无不为白族花园的古色古香和环境清幽所倾倒。大理白族是“家家养花、户户流水”,置身其间就像到了江南名园,此所谓:“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在大理,最有名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坐落在周城村和喜洲村。 【关键字】大理白族建筑艺术 去年暑假高考结束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去了云南旅游,在大理,我们接触到了白族人,也看了大理古城,那里白族人的习俗以及大理白族的居住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说起大理,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白族风情及其民居。人们来到古城,无不为白族花园的古色古香和环境清幽所倾倒。大理白族是“家家养花、户户流水”,置身其间就像到了江南名园,此所谓:“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在大理,最有名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坐落在周城村和喜洲村。 1、古风古韵的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面临洱海,背靠苍山。它修筑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后,明朝以来五百多年间,这里曾经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据文献记载,它方圆12里,城墙高2丈5尺,厚2丈;东西南北各有一城门,上有城楼,城的四角还有角楼。时至今日,大理古城仍保持着纵横交错、棋盘格局式的街道和雄伟壮观的南北城楼,一条主街贯通南北古城门。 “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即每户院内均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对面是一面墙壁。)的民居在这里比比皆是。他们的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的门楼照壁工艺精致,清新典雅。 夕阳渐渐从头顶滑落,金色的光线缓缓划过街道两旁被青瓦相联的民居、商店、作坊。贯穿全城的涓涓溪流默默流淌,垂杨依依山,茶朵朵装点着条条大街小巷。是谁,用诗情画意的笔调,浓墨淡彩的线条,浅浅勾勒出一幅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中国水墨画。 1、古朴典雅的周城白族民居 周城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全村居住1500余户白族居民,约有近9000人口,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镇。这里曾是大理国王的御花园。村内有古戏台,还有本主庙、文昌宫等古建筑。现已被辟为白族民俗旅游村。在这里可参观白族民居,集市、白族扎染的制作,并可领略白族婚礼,还可品尝白族风味食品,选购白族民间工艺品。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大理地区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 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多种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下, 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属于大理白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从遗留到今天的丰富的建筑遗产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大理人善于利用自然, 对自然环境的遵从和认同; 同时也领悟到白族人对时代的顺应, 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白族民居”的大理传统民居建筑大多只限于对闻名遐迩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表象认识,少有从民居建筑的发展演化, 内在的自然因素及文化內涵以及与各时期相对应的审美意识的探讨。 据《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记载:“苍山坡上, 凡经古人居住之地, 必有阶梯式平台, 台之边周, 自数里以外或高山顶遥望之, 极为清楚, 至近处反不易识别?.。”①这种以天然坑壁为墙, 以坑为居室, 上搭一简陋草棚以避风雨的半穴居, 是大理古代先民为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所萌发的建筑营造活动。 商代, 大理地区已进入铜石并用时期, 但仍属于原始社会建筑文化时期。这个时期的剑川海门口遗址( 距今约三千二百多年) 发现有大量竖立的木桩,“很明显是干栏式建筑的底架”。②文字记载也证实了干栏式建筑的存在“山有毒草及蝮蛇, 人并楼居, 登梯而上, 号为干阑。”③从考古发掘中还证明了一点, 这种“干栏”式房屋已采用榫铆联接组合, 这无疑是建筑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大进步。 经过历史的变革后形成的“汉式”模式建筑, 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它是中原文化的扩散与本地的吸收和再创造而形成的产物。“三坊一照壁”是大理建筑文化特有的典型代表, 将合院式建筑去其一坊改为一壁这一创新,既减弱了建筑的压抑感、拥挤感,又为展现白族建筑的丰富文化提供了载体, 更是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体现。其布局为一正两厢一照壁围合成院落, 在围合的庭院中都种植花木, 增加居住环境的优美。平面形状方正规矩, 主次分明, 因此既不失中原文化“中正无邪、尊者居中”的“礼”制思想, 又较汉式住宅布局灵活, 适应性强,较合院式建筑在采光、舒适、灵巧等方面更胜一筹。这种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和北京典型的四合院相比又有所不同。在平面布局上, 北京典型四合院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局房屋和院落, 正房坐北朝南, 东西为厢房, 大门多布置在东南角上, 用一个很大的过厅横跨大门和正房之间,把院子分为两部分, 前为庭, 后为院, 功能区分十分明确。给人以幽深、典雅的感觉。而白族民居则大多按东西轴线布置房屋,重院则按横向的南北轴深入, 大门布置在东北角上。这种布局明快紧凑, 和周围的地理环境( 苍山, 洱海) 极为协调, 再加上正房、厢房的开间数量以及层高, 开间、进深的尺寸均无很大差别, 无明显的主次之分, 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大方、开朗的性格。 由上所述, 在南诏、大理国时期, 白族的本土文化和汉文化已相互通融、渗透。白族对中原文化有总体的认同感, 又由于文化具有传承性,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中, 总是在既定的, 从先辈那里承传下来的条件下, 进行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感情上的联系。这样, 白族在吸收汉文化时并不是盲从, 而是吸收对自己有利有益的部分。反映在建筑上, 则表现为当时人们在追求实用的基础上也追求建筑的美。这正符合王安石的辩证观点: 只要主客观条件许可, 人们决不会“谨此于止”地满足于实用价值, 而总是企求实用———审美二者兼求并取。此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已明显地表现出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白族正是如此, 在吸收汉文化过程中, 又超越了汉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大全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大全 篇一:古代神话故事大全古代神话故事大全:龙母(白族)龙母原是一个砍柴姑娘,跟妈妈住在绿桃村耪田种庄稼。一年,腾越坎子凹的黑龙占据了洱海的出水口,把大理变成一片汪洋。老百姓无法安生,纷纷逃往外地。母女俩无人帮助,无法逃走,只好到苍山的兰峰以割草砍柴为生。一天,女儿口渴,见树上结了一个又绿又大的桃子。她摘下桃往嘴里放,桃子滑到肚里,从此怀了孕,生下一个儿子。女儿怕别人笑语,把儿子丢进深山。山上的大蛇每天给小孩喂食,不仅没饿死,还长得天真活泼。龙母很疼他,把他抱回家抚养,长大后跟龙母上山砍柴、割草。母子俩有一次割草回家,在龙潭边歇脚,得知龙王生病,孩子被请进龙宫,用仙草治好了龙王的病,在宫时,孩子出于好奇,穿上了龙王的共袍,变成了黄龙,然后打败了黑龙,解除水患,大理重又变成了肥沃的田野。绿桃村的百姓为他建了龙王庙,尊小黄龙为本主,称小黄龙的妈妈为龙母。中国神话故事大全:国神比干比干是姬姓后人,生于商朝沫邑,今河南省卫辉市以北。他是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被尊称为国神,意为护国之神。比干生于公元前1125年夏历四月初四日,逝于公元前1063年,享年64岁。他出身于商朝贵族之家,商王太丁的第二个儿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年仅20岁时就以太师之位辅佐哥哥帝乙,待到帝乙死后,他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从政40多年一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1 然而到了商朝末年,侄子帝辛开始展露出其暴君之相,暴虐荒淫,横征暴敛,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甚至包括他这位德高望重的亲叔叔。凡是向纣王进忠的人,常常会死在酷刑之下,但是比干并没有像其它臣子那样畏惧退缩,虽然知道纣王听不进忠言,但他还是一直坚持。为此,比干曾经感叹道:“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织梦好,好织梦为了能够让纣王悬崖勒马,比干在摘星楼前苦等三日,可是最终他等来的不是君王回头,而是一把剖胸挖心的利刃。在此之前,民间早就传闻比干拥有七窍玲珑之心,纣王在杀害了自己的叔叔之后,还不忘把他的心摘出来检查一番。比干被杀之后,他的夫人当时已经妊娠三个多月,听到这个噩耗之后,她连忙逃出了朝歌,在长林的石室中生下了儿子,取名为坚,并改姓为林,由此推算,比干也算是现今林氏一族的太始祖。在商朝之后,有许多位皇帝都曾为这位国神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