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缘政治战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资料:什么是地缘政治战略
1.地缘政治战略就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国家问的政治关系。

因此,国家间政治地理关系实际上是空间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在军事上表现为安全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关系,在经济上表现为财富关系。

安全、权力和财富是各国在全球格局中谋求的主要目标。

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又称“地理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

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是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

随着科技的发展、非传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凸显,地缘政治学在国家决策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地缘政治学说首先是一门竞争的学说,因此才可能为许多大国制定本国的外交战略时广泛采用。

另一方面,地缘战略是与一国的总体外交战略联系在一起、并服务总体外交战略。

2.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当今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而世界资源的稀缺程度与大国关系的紧张程度同比例发展,则是国际政治所呈现的历史规律。

资源到哪里,地缘政治就...
3.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要更大的地缘经济空间。

于是路带倡议被提出来了。

4.近代以来.以领土为物质基础的民族或者国家间的竞争和合作均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之内.人们对地理空间与民族或者国家间相互关系影响的认识反映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就是地缘政治学,换言之,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空间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利益制定适当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地缘政治最基本的内核是地理要素,即地理位置、国土幅员、邻国、地形与气候、资源以及距离等.科学认识地缘政治学基本的地理要素,是正确把握、运用地缘政治学的先决条件.
5.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事关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发展,力量结构是其重要组成要素.对此开展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潜在特征与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古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逻辑关系,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地缘政治实践.本文通过梳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历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模型,并对其中心性、影响力指数、关联度指数和凝聚度指数等网络参数指标进行了分析.通过横向对比得到同类型格局中各节点网络参数特征的差异性,通过纵向对比分析得到不同类型格局力量结构转换过程中网络参数特征变化情况,并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演变过程进行聚类分析,并得出力量结构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转变的阶段的结论.
6.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在这一特定时期,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治理新模式的有益探索.伴随着中国—东盟经贸格局的演变,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国际经济影响力大幅提升,为新时代双方深化地缘经济合作,加快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重组,全面发挥“陆相型”和“海相型”贸易和资源禀赋优势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但是,在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东盟开展
地缘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条件的挑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开展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合作,以全面深化与周边东盟国家的关系,不断开创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地缘政治新局面,可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快建设区域协调政策体系;优化双边经济合作的结构;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强化地缘经济关系;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7.1935年,民国“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在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中提出“瑷珲(今黑河)-腾冲一线”,发现此线以西人口约为中国总人口的6%,此线以东人口约为中国总人口的94%。

后被学界称为“胡焕庸线”。

这条线后来被学界称为“胡焕庸线”。

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国地理学会于2009年地理学界评选出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它仅次于“珠峰测量”。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胡焕庸弟子丁金宏感慨,近年来胡焕庸线的研究由冷转热,今年到9月就有研究性论文11篇。

“胡焕庸线的转热,直接的原因是‘胡焕庸线能不能破’的‘李克强之问’,深层原因则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是否需要、如何实现地域均衡的严峻拷问。


8.“胡焕庸线”何以稳定80年
据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发展动态》资料显示,历次的人口普查数据均显示自1935年以来,中国人口分布格局基本不变。

经历了80年时间,中国西北部人口比重虽有小幅增加,但人口比例整体变化不大。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胡焕庸弟子丁金宏也认为“胡焕庸线”在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嬗变中表现出充分的稳定性。

通过提取历年的人口密度分界线,研究人员发现随着总人口的增长,人口密度分界线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平移的趋势,其中1935-1964年的5人/平方公里线、1953年后的50人/平方公里线和1990年后的100人/平方公里线与胡焕庸线的走势基本重合。

在丁金宏看来,“食物”和“就业”两个基本逻辑可以为“胡焕庸线”的稳定性提供一种解释。

“食物是人口分布的面状逻辑。

食物主要源于耕地,大规模、长距离的运输是不经济的,所以食物的生产能力对人口宏观分布具有最强的解释力,这种解释力并不因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而出现弱化。


而就业是人口分布的点状逻辑。

人们虽然为了追求就业发展机会不断向区域中心点上汇集,但它并不破坏宏观的食物逻辑。

“因为农耕条件好的地方往往也是城市发展青睐的区位。

这可能是胡焕庸线在工业化过程中仍然能够保持稳定的原因。


9.分析一国利益的最好方法就是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是一国决定其外交政策的基石。

“一国的安全政策是依据其地理因素而设定的”,看着国际各国间熙熙攘攘,眼花缭乱,但是当你知道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民族构成,还有周围国家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构成,加上宗教和历史,你马上就能判断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会是什么样。

纲举目张,架构有了,那么你也就洞悉了这些国家整天做的事背后的
动机。

德国在一战、二战中的被翻盘,每次英俄都从战前的死敌变成反德盟友,德国被东西夹击,领土越混越小,你就知道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了。

地缘政治(geopolitics),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玩的转且溜的有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
10.分析一国利益的最好方法就是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是一国决定其外交政策的基石。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留得青山在,才能长柴烧,所以青山最重要,德国没青山,终究是二流国力。

从地理上看,必须有能繁育人口的大片平原和耕地,才能养活大量人口,进而个人力量汇聚,成为强大国家。

在东亚,能够产出大量粮食的平原有7块。

从西南开始,分别是:四川盆地,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平原,东北平原,外东北平原,朝鲜半岛山间平原,日本山间平原。

以上7个宝地,中国占了4.5个,俄罗斯占0.5个,日韩各1个,所以,中国可以依靠这些粮食和人口聚集区,形成强大的国力。

在中国占据的4.5个平原中,全是中国的核心地区。

最核心地区是中原,即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占有这个地方,就能保证为一个地区大国了。

但是要成为世界大国,必须拥有东北三省及珠江流域作为左膀右臂,成都平原作为后盾。

这样中国就能保证国家人力资源丰富,地域辽阔了。

但是一个世界级强国,必须拥有核心地区的缓冲区,以便在战争时期远离硝烟,使得生产生活和商业活动良好运转,否则战争直接在自家开打,中国无法承受。

例如美国本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远离战争,这就保证了美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战争时期,国力源源不断。

而中国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一系列缓冲区来隔离威胁,这些缓冲区就是西南的雨林,青藏高原,西北的新疆蒙古。

但是东部却毫无屏障。

第一岛链不仅是锁链,还是敌人的利刃,直接对着中国的软腹——东南沿海,随时把中国开膛破肚。

现在外国的海军游弋在东海和南海,威胁着中国的核心区。

而中国东部沿海,全国人口的70%,GDP的80%,大中城市的80%,科技企业的90%,全部都集中在海岸300公里以内,中国东部沿海没有屏障,太脆弱了。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钓鱼岛问题及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