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观点的分析和评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观点的分析与批评
贝奈戴托·克罗齐(1866—1952)是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有时也被认为是政治家。

他在哲学、历史学、历史学方法论、美学领域颇有著作,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自由主义者。

[1]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著作等身,约有八十余部作品,但他最有成就的哲学观点写在四本书中:《美学原理》(1902)、《逻辑学》(1908)、《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以及《实践活动的哲学》(1908)。

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是他在历史哲学著作中的代表作。

也正是在这一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多文学评论或是文学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人们用到克罗齐的这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然这个伟大的命题被引用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们对于这个观点的误解。

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克罗齐的这个观点进行评析。

一、克罗齐的关于历史的看法的发源和他的《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
克罗齐非常尊重维科,也赞同他在历史学上的观点:“历史应该有哲学家来写”。

克罗齐的论历史让这个观念更进一步,将历史看成“运动中的哲学”。

克罗齐的许多基本观念脱胎于狄尔泰,克罗齐曾明确地说:“历史主义就是要肯定生活与实在就是而且仅只是历史”。

正是这种极端的唯心主义一元论的立场构成了克罗齐的历史主义最为鲜明的特征。

[2]
他的《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这一书是他对于这个观点的最好的论证,他在这本书中从强调编年史与历史的区别入手来开宗明义。

在他看来,编年史是假历史学,是指没有生命的死的材料的堆积;历史学则是真的历史,是活的历史。

所谓的历史应该是活着的历史,都是我们从现实有感而发进行研究的历史。

过去的历史之所以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是因为它和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不然就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只能是死的历史了。

历史本身就是生活,就是现实的精神生活。

但人们的活生生的决不是对于已经死去了的过去的兴趣,而是对当前生活的兴趣,是对存在于当前生活之中的那些过去的兴趣,过去并没有死去,而是就活在现在之中。

所以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探究发生了何事,为何而发生此事,更重要的是探寻发生此事的结果如何及带来什么后果教训以便为现代人更好的生活服务。

因此克罗齐强调:“历史学决不是有关死亡的历史,而是有关生活的历史。

”[3]“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就变成现在
的。

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穴里,直到文艺复兴欧洲精神重新成熟时,才能把他们唤醒”[4],“因此,现在被我们视为编年史的大部分历史,现在对我们沉默不语的文献,将一次被生活的光辉照耀,将重新开口说话”[5]。

因此,历史就是当代史,是当前的活着的东西,而不是死掉了的,“当代性不是某一类历史的特征,而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征”[6]。

二、对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具体分析和他的深层含义及优点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克罗齐历史哲学的基本内容,它体现了克罗齐历史哲学的核心——历史的本质是人的思想和精神。

正如他所说:“精神含有他的全部历史,历史和他本身是一致的。

”[7]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其实质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是由思想创造的,历史就存活于我们的精神之中。

历史是思想史,思想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包含的两个理论前提之一。

“人的精神”在克罗齐的历史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克罗齐认为历史是精神的活动,历史的本质是人的精神。

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中当代的意义是指思想、意志和人的认识而言,排除了时间的观念。

然而总有人错误的把它与时间的观念联系起来。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克罗齐通过对编年史和历史的严格区分来论证他的观点,他认为编年史关心的是不同年代里的人和事。

而历史则关心人的思想和精神。

人和事外在地依存于时间,而思想却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存在。

因此,克罗齐所说的“当代史”不是指过去一段时间内事情的进程,而是“和其它一切精神活动恰恰一样。

是时间之外的、没有先后之分的,是与其相联系的活动同时形成的。

它和那些活动的区别不是编年性质的,而是观念性质的”。

[8]
关于历史与编年史的整个论述过程,作为精神存在的历史无时无刻不在被无限地扩大,是它使“已经死去的历史”获得了重生。

[9]而现实的生活之所以能使过去的历史复活,将过去的历史变成当代史,是因为认识生活在现实之中的。

现实生活不断向人们提出一些新问题,要求人们重温过去的历史,探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同类现象,从中寻求解决的办法。

[10]总之,当现实的生活需要过去的历史,并赋予它以现在的思想和精神时,过去史就会复活变成当代史;反之,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历史不过是空洞的叙述的纯粹过去,一种无可挽回的死去的历史。

尽管这个观念是主观唯心主义理论,但其中也不乏合理成分,给我们以启迪。

首先他将现实因素引入历史,强调历史研究要从现实出发,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
系。

历史研究不能超脱于现实社会之外,而要立足于现实生活,解决当代人的问题,服务于现实,要做到古为今用。

因此,为了加深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仍要从现实出发,从现实问题中去思考,把握与之相接近的历史现象,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历史。

其次,这个命题表明,历史不是纯粹客观的知识。

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往往受时代制约,并且由于人们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阶级立场等等的不同而对历史产生不同的理解。

第三,克罗齐认为历史是思想和精神的产物,强调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这对于促进我们的史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历史受认识主体的局限,因此每个时期人们都会重修新史,赋予历史新的时代意义。

三、对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的批评
克罗齐作为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截然对立的。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著作中清晰论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并且他还做了具体分析。

他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的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1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12]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由不得自由选择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克罗齐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物质与意识到底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克罗齐仅仅停留在了人的思想活动上,把人的思想活动看成是历史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他否定了历史本身所具有的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把它归结为个别的、特殊的历史事件的集合。

[13]因此,他不承认历史发展规律,而只强调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评价,历史是精神的运动,发展的过程。

这显然是错误的。

第二,克罗齐作为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片面夸大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并将其绝对化。

他认为人类历史不过是精神的产物,只有主观的历史,而客观历史是不存在的,这无疑也是不正确的。

尽管克罗齐的这个观点具有唯心性,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也是一个不争的事
实。

只有透过认识的主观性, 才能把握历史的客观性, 而离开了这种主观性的认识, 也就不可能达到对历史客观的理解。

人们虽然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没有选择的能力,并不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在历史发展中没有起到一点作用。

我们应当认识到人们意识对于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错误的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我们应该弄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历史学的进步。

注释
[1][2]来自百度百科“克罗齐”
[3][4][5][6]7[][8]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至18页
[9]宋霁,朱慧博《作为精神存在的历史——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前沿》 2008年第7期
[10]宋纯路,王久宇《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反思》,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3]黄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辨析》,《西安社会科学》,第27卷第2期,2009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