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技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坡地及需要蓄水保土的石质山地适用鱼鳞坑整地。整地规格:鱼鳞坑为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外高内低,长径沿等高线方向展开,一般为0.6m~1m,短径略小于长径,深度为0.5m以上。
带状整地
在坡度小于25°、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可采用带状整地方法。山地丘陵带状整地要沿等高线进行,其形式有水平阶、水平槽、反坡梯田等。整地规格:带状整地规格为带宽0.6m以上,深度0.4m以上。带长根据地形确定,每隔一定距离应保留长为0.5m~1m自然植被。
4——对于岩质较软,岩石风化严重,易造成小范围塌方的边坡,削坡后低处宜用挡土墙支挡,高处可采用框格式拱墙护坡。
5
废弃物(渣)场地整理主要是进行土地平整,有填土、挖高填低、挖低填高等方法。整理后场地平整,坡度小于25°。
填土
凹坑、沉陷、塌陷深度小于1m的,应填平,尽量恢复为原地类。凹坑、沉陷、塌陷深度1m~3m的,可填平,也可采用挖高填低方法,原则上尽量恢复为原地类。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辽宁省青山保护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侯喜丰、秦秀忱、姜生伟、白雪松、朱雪征、赵楠、朱秩辉、张厦、迟功德、孙涤非、李栋、邵丹、于中华、曾辉、戢建华、阎博、付蔷。
矿
1
本标准规定了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边坡处理和场地整理、客土、植被恢复、后期抚育与管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0——植被恢复应与周边景观协调一致,根据所处地点的实际情况确定林种、树种,注重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性。
11——科学合理地规划植被恢复工程,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积极推进乔灌草套种混播、人工促进与封育相结合,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2——绿化覆盖与工程护坡有机结合,既要保证破损山体的植被恢复,也要保证边坡的稳定性。
13——优先选用稳定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乡土树种(草种)或引进取得成效的树种(草种)。
7
水土保持林
坡度较大且土壤易受水力侵蚀的地带,为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防治滑坡和泥石流,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应营造水土保持林。
护路林
在铁路、公路两旁,应营造护路林,亦可与水土保持林相结合设置。
风景林
在城镇周边、地质地貌特殊的地点,可结合周围景观特点营建风景林。
经济林
在坡度小于25°,土质条件较好,便于人工管理的地块鼓励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
7
树种
14——根据治理地块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树种(草种),一般应具有生长快、防护性能好、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等优良性状。
15——护路林的主要树种应具有树体高大、树冠适宜、深根性等特点。
16——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瘠薄山地,要优先选择根系发达、树冠浓密、抗干旱、耐贫瘠的树种。
3
植苗造林
以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
3
垂直绿化
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山体断面、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
3
垂直绿化覆盖率
绿化植物的水平投影面积与边坡水平投影面积的比值。
3
整地
植苗或播种前清理造林地上有碍于造林作业的地被物或采伐剩余物,以蓄水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为目的而进行的局部或全面的翻松土壤措施。
22——草本植物覆盖率一般不小于80%。
种子和苗木
种子
23——播种造林种子的质量应达到GB7908规定的合格种子的标准。
24——检验林木种子质量的方法,执行GB2772的规定。
25——播种前可对林木种子进行浸种、催芽、拌药等处理。
苗木
26——使用DB21/T 1292规定的1级苗木。
27——优先选用大苗或容器杯苗。
边坡人工加固方法
1——对于造成边坡变形增大的张开型岩体裂隙和软弱层面,可采用注浆加固,但对于靠近临空面的高倾角张开裂缝,不宜注浆;
2——对于地质条件易造成滑坡或小范围岩层滑动的岩体,须采用锚杆(索)、抗滑桩、挡墙等方法治理;
3——对于深部(10m~100m)开裂、体积较大的危岩,宜采用深孔预应力锚索、长锚杆进行加固;
阶梯形边坡
高度在30m左右的边坡,采用小平台阶梯状削坡。每一阶小平台的宽度和平台间距,根据当地岩(土)质情况以及地质条件确定。小平台宽1.5m~3m,台间距6m~12m,如图2。
折线形边坡
边坡高度小于20 m,上部岩体因风化或其它原因强度比下部低的边坡,进行上部缓下部陡的折线形削坡,如图3。
直线形边坡
ICS65.020.40
B 60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 2019—2012
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技术
2012-09-27发布
2012-10-27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目
前
起草规则依据GB/T 1.1-2009。
本标准附录B、C、D、E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GB/T 8321.8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 8321.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T 16453.4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LY/T15570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
DZ/T0219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B21/706 森林经营技术规程
DB21பைடு நூலகம்T 1292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3
生态恢复
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
3
比降
又称坡降、坡度。指水面水平距离内垂直尺度的变化。
3
锚杆(索)
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度钢丝束作杆体材料时,也可称为锚索。
3
抗滑桩
穿过滑坡体深入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力,起稳定边坡的作用,适用于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是一种抗滑处理的主要措施。
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破损山体
由于矿山及其他工程建设等造成损坏的山体(场地)。
3
削坡
为防止土质斜坡滑坡或岩质斜坡崩塌,营造植被恢复条件,而降低边坡坡度的过程。
3
尾矿库
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堆存金属或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
3
排岩场
在荒坡或裸地上,由采矿剥岩时产生的山体表土与乱石异地堆积而成的陡峭山丘。
GB 50330 建筑边坡技术规范
GB8321.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8321.2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8321.3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8321.4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8321.5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8321.6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 8321.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28——未制定国家标准的树种,各地可选用品种优良、植株健壮、根系发达的苗木。
整地
常用整地方式
穴状整地
山地陡坡、水蚀和风蚀严重地带适用穴状整地。整地规格:采用圆形或方形坑穴,规格因树种和立地条件而异,原则上种植穴不小于0.5 m3;场地土层较薄或无土层时,穴间空地应覆土0.2 m以上,促进灌草生长。
鱼鳞坑整地
对治理场地进行同一标准的整体客土,具体标准见附录B。
穴状客土
在治理场地内,以种植穴客土为主,辅以穴间客土的方式。种植穴规格为0.8m×0.8m×0.8m(或种植穴不小于0.5m3),穴内全部客土,穴间客土厚度不小于0.2 m。
6
土壤为酸性、碱性或含有毒、有害、放射性成份时,须进行相应的特殊处置。
7
7
8——大平台或阶梯形边坡整治中,土质边坡和坡下有耕地、建筑物的,要求台阶的台面微向内倾斜,沿内侧边线挖排水沟排水;无威胁物的岩质台阶的台面可微向外倾,向坡下自然散水。
9——排水沟修建参照GB/T 16453.46中的规定执行。
6
6
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主要有整体客土和穴状客土两种客土方式。
整体客土
4
4
4
4
5
5
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边坡多数存在着坡度大、土层薄、稳定性差等特点,生态治理中首先要进行降坡处理,包括削坡(方)、边坡加固和边坡排水工程。
削坡(方)
一般规定
5.1.1.1.1
5.1.1.1.2
削坡类型
大平台形边坡
一般沿坡向20m~30m间距开设大平台,平台宽度3m~4m,大平台尺寸确定后,需对边坡进行稳定性验算,满足DZ/T0219标准要求,如图1。
边坡高度小于15m,结构紧密均质边坡,可采取直线形削坡工程。从上而下,削成同一坡度,达到稳定坡角;对有松散夹层地段,对其应采取加固措施,如图4。
图1大平台形边坡示意图 图2阶梯形边坡示意图
图3 折线形边坡示意图 图4 直线形边坡示意图
边坡加固
要求
当现场条件不允许、削坡工程量太大或仅采用削坡法不能有效改善其稳定性和满足植被恢复条件的边坡,应进行边坡加固,边坡加固工程参照GB50330和DZ/T0219执行。边坡加固后应达到稳固状态,加固工程应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并与当地降水条件、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情况相和谐。
3
挡墙
依靠墙体重量抵抗土压力和下滑力的砌石或混凝土墙。
3
护坡工程
在坡面稳定的前提下维护坡面形态的一种工程措施。
3
造林
在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上通过人工措施形成、恢复或改善森林、林木、灌木林的过程。
3
人工造林
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的总称。
3
播种造林
把林木种子通过人工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而培育森林的造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 7908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 2772林木种子检验方法
挖高填低
对深度大于3m的凹坑、已稳定的沉陷和塌陷,凹陷场地地面标高高于地下水位的,可采用挖高填低处理,把整治区内采矿废渣、废石、弃土等堆积土石或其它较高处挖出土方,用于填平整治区内凹陷、沉陷、塌陷等较低的地方,恢复为原地类,达到整治区内土方量平衡,基本上渣尽坑平。
挖低填高
对深度大于3m的凹坑、已稳定的沉陷和塌陷,凹陷场地地面标高低于地下水位的,不具备回填土源条件的,或有景观要求的可将水面改造成水塘、景观池、蓄水池。把整治区凹陷、沉陷、塌陷地方进一步挖低,形成水塘、景观池、蓄水池,用挖出的土填到需要填高的地方,修整成台地。
5
5——修建坡顶截水沟和竖向排水渠:在坡顶及坡面上汇水量较大的部位修筑截水沟和排水渠,将坡上汇水导引到坡底,避免降雨形成汇水头对坡面的冲刷。
6——排水沟断面应满足山坡来洪(雨)水能安全排除,并尽可能与生态治理区排水系统相结合。
7——根据排水沟比降和流速合理采用土质排水沟、衬砌排水沟和三合土排水沟等不同的排水沟类型。土质排水沟:在有洪水危害的山坡上部或下部按设计断面半挖半填修成,不加衬砌、结构简单、就地取材、节省投资,适用于比降和流速较小,没有防渗要求的渠段;衬砌排水沟:在土质排水沟的底部和边坡都用浆砌石或混凝土衬砌,适用于坡度和流速较大,有防渗要求的渠段;三合土排水沟:在排水沟的填方部分用三合土分层填筑夯实而成。三合土中土、沙和石灰按6:3:1比例混合,适用范围介于前两者之间的渠段。
3
边坡
岩体、土体在自然重力作用或人为作用下形成一定倾斜度的临空面。
3
客土
非当地原生的、由别处移来用于置换原生土的外地土壤,通常是指质地好的壤土(沙壤土)或人工土壤。
3
安息角
散料在堆放时能够保持自然稳定状态的最大角度(单边对地面的角度)。
3
植被
通过人工或人工与天然结合等手段营造出植物长久生长的生育基础,使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的过程。
17——采矿场、废石(含矸石)堆场植被恢复以灌、草为主,辅以浅根系乔木。
主要选用的乔灌树种(草种)
破损山体植被恢复中可根据实践经验合理选择、搭配树种、草种,鼓励使用适应性强、易成活的乡土树种。原则上以人工恢复乔、灌木为主,辅以草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天然恢复乡土草种为主,辅以人工种植。东部、西部地区优先选用树种(草种)参见附录C。
造林密度
18——立地条件较好,坡度小于25°的地块,主要造林树种初植密度参见附录D。
19——经济林应分别按树种和品种确定其合适的密度。
20——岩石裸露或岩质陡坡面上的植被恢复地点,按实际情况确定造林密度。
21——边坡乔木种植密度一般不小于1株/4m2,灌木种植密度一般不小于1株/1.5m2;边坡乔灌草结合时乔木一般不小于1株/5m2,灌木一般不小于1株/2m2。
3
适地适树
使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造林地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或高效益。
3
造林密度
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点数或播种点(穴)数。
3
树种配置
营造混交林时混交树种的比例及混交方式。
3
造林成活率
以小班或造林地块为单位,造林一年或一个生长季后,造林地上具有成活苗木的种植点数与作业设计的总种植点数的百分比。造林株数以穴为单位计算。
带状整地
在坡度小于25°、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可采用带状整地方法。山地丘陵带状整地要沿等高线进行,其形式有水平阶、水平槽、反坡梯田等。整地规格:带状整地规格为带宽0.6m以上,深度0.4m以上。带长根据地形确定,每隔一定距离应保留长为0.5m~1m自然植被。
4——对于岩质较软,岩石风化严重,易造成小范围塌方的边坡,削坡后低处宜用挡土墙支挡,高处可采用框格式拱墙护坡。
5
废弃物(渣)场地整理主要是进行土地平整,有填土、挖高填低、挖低填高等方法。整理后场地平整,坡度小于25°。
填土
凹坑、沉陷、塌陷深度小于1m的,应填平,尽量恢复为原地类。凹坑、沉陷、塌陷深度1m~3m的,可填平,也可采用挖高填低方法,原则上尽量恢复为原地类。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辽宁省青山保护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侯喜丰、秦秀忱、姜生伟、白雪松、朱雪征、赵楠、朱秩辉、张厦、迟功德、孙涤非、李栋、邵丹、于中华、曾辉、戢建华、阎博、付蔷。
矿
1
本标准规定了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边坡处理和场地整理、客土、植被恢复、后期抚育与管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0——植被恢复应与周边景观协调一致,根据所处地点的实际情况确定林种、树种,注重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性。
11——科学合理地规划植被恢复工程,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积极推进乔灌草套种混播、人工促进与封育相结合,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2——绿化覆盖与工程护坡有机结合,既要保证破损山体的植被恢复,也要保证边坡的稳定性。
13——优先选用稳定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乡土树种(草种)或引进取得成效的树种(草种)。
7
水土保持林
坡度较大且土壤易受水力侵蚀的地带,为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防治滑坡和泥石流,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应营造水土保持林。
护路林
在铁路、公路两旁,应营造护路林,亦可与水土保持林相结合设置。
风景林
在城镇周边、地质地貌特殊的地点,可结合周围景观特点营建风景林。
经济林
在坡度小于25°,土质条件较好,便于人工管理的地块鼓励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
7
树种
14——根据治理地块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树种(草种),一般应具有生长快、防护性能好、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等优良性状。
15——护路林的主要树种应具有树体高大、树冠适宜、深根性等特点。
16——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瘠薄山地,要优先选择根系发达、树冠浓密、抗干旱、耐贫瘠的树种。
3
植苗造林
以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
3
垂直绿化
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山体断面、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
3
垂直绿化覆盖率
绿化植物的水平投影面积与边坡水平投影面积的比值。
3
整地
植苗或播种前清理造林地上有碍于造林作业的地被物或采伐剩余物,以蓄水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为目的而进行的局部或全面的翻松土壤措施。
22——草本植物覆盖率一般不小于80%。
种子和苗木
种子
23——播种造林种子的质量应达到GB7908规定的合格种子的标准。
24——检验林木种子质量的方法,执行GB2772的规定。
25——播种前可对林木种子进行浸种、催芽、拌药等处理。
苗木
26——使用DB21/T 1292规定的1级苗木。
27——优先选用大苗或容器杯苗。
边坡人工加固方法
1——对于造成边坡变形增大的张开型岩体裂隙和软弱层面,可采用注浆加固,但对于靠近临空面的高倾角张开裂缝,不宜注浆;
2——对于地质条件易造成滑坡或小范围岩层滑动的岩体,须采用锚杆(索)、抗滑桩、挡墙等方法治理;
3——对于深部(10m~100m)开裂、体积较大的危岩,宜采用深孔预应力锚索、长锚杆进行加固;
阶梯形边坡
高度在30m左右的边坡,采用小平台阶梯状削坡。每一阶小平台的宽度和平台间距,根据当地岩(土)质情况以及地质条件确定。小平台宽1.5m~3m,台间距6m~12m,如图2。
折线形边坡
边坡高度小于20 m,上部岩体因风化或其它原因强度比下部低的边坡,进行上部缓下部陡的折线形削坡,如图3。
直线形边坡
ICS65.020.40
B 60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 2019—2012
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技术
2012-09-27发布
2012-10-27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目
前
起草规则依据GB/T 1.1-2009。
本标准附录B、C、D、E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GB/T 8321.8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 8321.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T 16453.4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LY/T15570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
DZ/T0219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B21/706 森林经营技术规程
DB21பைடு நூலகம்T 1292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3
生态恢复
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
3
比降
又称坡降、坡度。指水面水平距离内垂直尺度的变化。
3
锚杆(索)
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度钢丝束作杆体材料时,也可称为锚索。
3
抗滑桩
穿过滑坡体深入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力,起稳定边坡的作用,适用于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是一种抗滑处理的主要措施。
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破损山体
由于矿山及其他工程建设等造成损坏的山体(场地)。
3
削坡
为防止土质斜坡滑坡或岩质斜坡崩塌,营造植被恢复条件,而降低边坡坡度的过程。
3
尾矿库
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堆存金属或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
3
排岩场
在荒坡或裸地上,由采矿剥岩时产生的山体表土与乱石异地堆积而成的陡峭山丘。
GB 50330 建筑边坡技术规范
GB8321.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8321.2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8321.3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8321.4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8321.5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8321.6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 8321.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28——未制定国家标准的树种,各地可选用品种优良、植株健壮、根系发达的苗木。
整地
常用整地方式
穴状整地
山地陡坡、水蚀和风蚀严重地带适用穴状整地。整地规格:采用圆形或方形坑穴,规格因树种和立地条件而异,原则上种植穴不小于0.5 m3;场地土层较薄或无土层时,穴间空地应覆土0.2 m以上,促进灌草生长。
鱼鳞坑整地
对治理场地进行同一标准的整体客土,具体标准见附录B。
穴状客土
在治理场地内,以种植穴客土为主,辅以穴间客土的方式。种植穴规格为0.8m×0.8m×0.8m(或种植穴不小于0.5m3),穴内全部客土,穴间客土厚度不小于0.2 m。
6
土壤为酸性、碱性或含有毒、有害、放射性成份时,须进行相应的特殊处置。
7
7
8——大平台或阶梯形边坡整治中,土质边坡和坡下有耕地、建筑物的,要求台阶的台面微向内倾斜,沿内侧边线挖排水沟排水;无威胁物的岩质台阶的台面可微向外倾,向坡下自然散水。
9——排水沟修建参照GB/T 16453.46中的规定执行。
6
6
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主要有整体客土和穴状客土两种客土方式。
整体客土
4
4
4
4
5
5
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边坡多数存在着坡度大、土层薄、稳定性差等特点,生态治理中首先要进行降坡处理,包括削坡(方)、边坡加固和边坡排水工程。
削坡(方)
一般规定
5.1.1.1.1
5.1.1.1.2
削坡类型
大平台形边坡
一般沿坡向20m~30m间距开设大平台,平台宽度3m~4m,大平台尺寸确定后,需对边坡进行稳定性验算,满足DZ/T0219标准要求,如图1。
边坡高度小于15m,结构紧密均质边坡,可采取直线形削坡工程。从上而下,削成同一坡度,达到稳定坡角;对有松散夹层地段,对其应采取加固措施,如图4。
图1大平台形边坡示意图 图2阶梯形边坡示意图
图3 折线形边坡示意图 图4 直线形边坡示意图
边坡加固
要求
当现场条件不允许、削坡工程量太大或仅采用削坡法不能有效改善其稳定性和满足植被恢复条件的边坡,应进行边坡加固,边坡加固工程参照GB50330和DZ/T0219执行。边坡加固后应达到稳固状态,加固工程应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并与当地降水条件、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情况相和谐。
3
挡墙
依靠墙体重量抵抗土压力和下滑力的砌石或混凝土墙。
3
护坡工程
在坡面稳定的前提下维护坡面形态的一种工程措施。
3
造林
在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上通过人工措施形成、恢复或改善森林、林木、灌木林的过程。
3
人工造林
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的总称。
3
播种造林
把林木种子通过人工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而培育森林的造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 7908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 2772林木种子检验方法
挖高填低
对深度大于3m的凹坑、已稳定的沉陷和塌陷,凹陷场地地面标高高于地下水位的,可采用挖高填低处理,把整治区内采矿废渣、废石、弃土等堆积土石或其它较高处挖出土方,用于填平整治区内凹陷、沉陷、塌陷等较低的地方,恢复为原地类,达到整治区内土方量平衡,基本上渣尽坑平。
挖低填高
对深度大于3m的凹坑、已稳定的沉陷和塌陷,凹陷场地地面标高低于地下水位的,不具备回填土源条件的,或有景观要求的可将水面改造成水塘、景观池、蓄水池。把整治区凹陷、沉陷、塌陷地方进一步挖低,形成水塘、景观池、蓄水池,用挖出的土填到需要填高的地方,修整成台地。
5
5——修建坡顶截水沟和竖向排水渠:在坡顶及坡面上汇水量较大的部位修筑截水沟和排水渠,将坡上汇水导引到坡底,避免降雨形成汇水头对坡面的冲刷。
6——排水沟断面应满足山坡来洪(雨)水能安全排除,并尽可能与生态治理区排水系统相结合。
7——根据排水沟比降和流速合理采用土质排水沟、衬砌排水沟和三合土排水沟等不同的排水沟类型。土质排水沟:在有洪水危害的山坡上部或下部按设计断面半挖半填修成,不加衬砌、结构简单、就地取材、节省投资,适用于比降和流速较小,没有防渗要求的渠段;衬砌排水沟:在土质排水沟的底部和边坡都用浆砌石或混凝土衬砌,适用于坡度和流速较大,有防渗要求的渠段;三合土排水沟:在排水沟的填方部分用三合土分层填筑夯实而成。三合土中土、沙和石灰按6:3:1比例混合,适用范围介于前两者之间的渠段。
3
边坡
岩体、土体在自然重力作用或人为作用下形成一定倾斜度的临空面。
3
客土
非当地原生的、由别处移来用于置换原生土的外地土壤,通常是指质地好的壤土(沙壤土)或人工土壤。
3
安息角
散料在堆放时能够保持自然稳定状态的最大角度(单边对地面的角度)。
3
植被
通过人工或人工与天然结合等手段营造出植物长久生长的生育基础,使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的过程。
17——采矿场、废石(含矸石)堆场植被恢复以灌、草为主,辅以浅根系乔木。
主要选用的乔灌树种(草种)
破损山体植被恢复中可根据实践经验合理选择、搭配树种、草种,鼓励使用适应性强、易成活的乡土树种。原则上以人工恢复乔、灌木为主,辅以草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天然恢复乡土草种为主,辅以人工种植。东部、西部地区优先选用树种(草种)参见附录C。
造林密度
18——立地条件较好,坡度小于25°的地块,主要造林树种初植密度参见附录D。
19——经济林应分别按树种和品种确定其合适的密度。
20——岩石裸露或岩质陡坡面上的植被恢复地点,按实际情况确定造林密度。
21——边坡乔木种植密度一般不小于1株/4m2,灌木种植密度一般不小于1株/1.5m2;边坡乔灌草结合时乔木一般不小于1株/5m2,灌木一般不小于1株/2m2。
3
适地适树
使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造林地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或高效益。
3
造林密度
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点数或播种点(穴)数。
3
树种配置
营造混交林时混交树种的比例及混交方式。
3
造林成活率
以小班或造林地块为单位,造林一年或一个生长季后,造林地上具有成活苗木的种植点数与作业设计的总种植点数的百分比。造林株数以穴为单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