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企业合作创新理论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化:企业合作创新理论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业组织有了新变化,许多产业开始呈现柔性化与扁平化趋势。学者们发现,在这一趋势中硅谷的崛起与日本产业“失去十年”等经济现象都与产业组织模块化相关,于是逐渐形成模块化理论。模块化理论的广泛运用,促进了企业合作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模块化理论形成的背景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类进入信息经济与全球化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由质量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过渡。在此背景下,柔性生产、虚拟组织等生产组织形式开始出现,产业也由纵向分工向横向分工转变。一些经济学家发现,模块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在这一扁平化与柔性化趋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模块化的研究也由工艺设计向组织设计转变。Cremer(1990)比较分析了信息同化型与信息异化型模块系统的信息效率。青木昌彦(1990,1995)提出了模块集中化的两种模式,包括事先规定了模块之间联系规则的“A”模式,模块联系规则可以不断改进的“J”模式,以及各个模块内部的信息处理完全“包裹化”这一条件;他甚至认为模块化是新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本质。哈佛商学院两位院长鲍德温和克拉克(1997,2000)先后通过对硅谷高科技风险企业模块化集群的分析,得出新经济时代就是“模块化时代”的结论,于是产生了模块化理论。由于青木昌彦、鲍德温等这样的重量级学者对模块化的重视,使模块化理论日渐成为国内外管理学研究领域中令人瞩目的前沿问题,也逐渐把模块化理论运用到产业组织学与企业创新学的交叉领域——企业合作创新理论中。 二、模块化组织功能在企业合作创新中的运用 (一)模块化与企业创新 模块化经典理论认为,被模块化的复杂系统内部有两类信息,一类是看得见的系统信息,另一类是看不见的私人信息。系统信息是复杂系统内部各子模块共享的信息,这类信息使各子模块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规则,它包括结构、界面(接口)和标准等三方面的信息;当然,在经济系统不断复杂化的今天,各模块之间的联 系规则是不断演化、发展的,要依靠事后的不断改进来适应新的环境。私人信息隐含于各子系统内部,是其他系统看不见的,这类信息使各子模块可以独立、平行地展开工作,它可以被替代或事后进行再选择。 系统信息与私人信息并存的制度安排大大推进了企业创新,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1)模块化系统内各子模块之间“背靠背”竞争具有“淘汰赛”的激励效果。青木昌彦在分
析硅谷模式时指出,由于创新企业在模块产品设计时对其他模块依赖较小,因此硅谷模式的创新能力得以加强;而且,硅谷内往往是数十家企业同时为研究同一有前途的技术展开竞争,只有成功者才能上市或被收购,这种“淘汰赛”更能激励企业进行创新。(2)模块化系统是一个允许浪费的系统。该系统内各子模块之间平行展开工作可以促进创新。一方面,子模块内部信息包裹化使每个子模块内的创新项目免受外部干扰;另一方面也使得模块集成者有多个备选创新项目以对付风险与不确定性。(3)由于多个企业从事同一模块产品的设计工作,创新性产品系统不需要事先集中设计便可以自行演化。 (二)产业集群与合作创新 1.企业合作形成模块化的产业集群可以化解产业集群的内生性风险。鲍德温、克拉克与青木昌彦等都把硅谷的产业集群看做合作创新集群,这种企业合作创新的产业集群可以化解下面几种内生性风险。(1)资产专用性风险。因为集群内各合作组织可以平行展开工作,各合作组织的创新活动并不会因某个模块组织出现问题而停止,可以化解特质交易(idiosyncraticexchange)过多带来的风险。(2)战略趋同风险。集群内部各子模块组织之间“背靠背”的平行竞争使各合作组织相对独立地展开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化解战略趋同带来的风险。(3)闭关自守风险。在企业合作创新的产业集群内,平行竞争的性质使得合作创新设计者有数个替代方案以应付未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4)创新惰性风险。传统产业集群内知识溢出效应可能导致在技术创新上“搭便车”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在企业合作创新产业集群中能通过“淘汰赛”式的竞争消除。 2.发展企业合作创新产业集群的条件。鲍德温和青木昌彦(2003)认为,发展企业合作创新产业集群最有利的制度环境是通过风险投资家和金融业者来协调中小企业组成分权式集群。其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在平行展开的竞争中彼此问关联越少就越能获得更大的选择价值;其二,“淘汰赛”式的竞争形成了赢者通吃的局面,具有相当大的激励效果。当然,企业合作创新产业集群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一,如果合作的实验分散于各独立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中,就会产生较高的交易费用;其二,合作创新系统检测、集成商与合作组织供应商之间容易产生知识产权的纠纷。 (三)企业组织形式与企业合作创新 1.企业合作创新可促使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以合作为基础组成的企业间生产网络的出现,使原来由一个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所有功能,现在由多个企业来完成,包揽生产经营活动全过
程的垂直一体化企业的界限因此被打破。因为扁平化的合作创新组织更能调动内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所以企业合作创新的价值创造体系具有更高的组织效率。合作创新组织的兴起,使企业组织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 2.企业合作创新的组织形式可使企业适应动态的市场环境。Kamarani(2002)等人的研究表明,合作创新组织设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创造一个基本的通用单位,这一单位可使不同的合作成员能组合成不同的产品。有一个好的合作创新组织共用构件,就能使企业抓住市场机遇,减少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3.企业合作创新使企业组织边界动态化。在柔性化与模块化趋势中,企业通过选择多样化和灵活的动态契约组合建立“柔性契约网络”,这样合作创新的契约组织形式可以使企业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排列、组合、增加或减少相应的契约,使企业能在全球整合资源,以达到减少生产成本与交易费用,赢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三、企业合作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学派等三个主要学派为西方产业规制与反垄断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根据。但他们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信息经济条件下产业组织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而企业合作创新理论的出现弥补了这些理论的某些不足。简单地说,企业合作创新理论弥补了传统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以下的不足之处。 其一,理论基础方面。由于传统主流经济学深受经典物理学的影响,所以其理论范式有时间可逆、机械决定论等特征。企业合作创新理论虽然也运用主流经济学的某些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但它同时具有系统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特征。因为企业合作创新理论视模块化组织为一个系统;把新的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看做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做出调整的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注重企业与产业组织内部制度安排对经济系统效率影响的分析。 其二,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往的产业组织理论在涉及规制与垄断问题时多注重企业行为的分析,而且不能很好地解释信息经济条件下扁平化产业结构的出现和可竞争性垄断结构的形成。而企业合作创新理论比以往的产业组织理论更关注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更注重产业、企业组织结构与信息分布对组织效率的影响;其博弈论分析理念也由非合作博弈向竞合博弈转变。可以说,企业合作创新理论对产业横向一体化和产业融合等经济现象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总的来说,企业合作创新理论与以往的产业组织理论有所不同,但仍可把企
业合作创新理论看做对原有产业组织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因为企业合作创新理论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其理论还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现有企业合作创新理论的某些概念还有待进一步理清,有说服力的数学模型与实证研究较少等等。但其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及一些基本的结论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企业合作创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之所以能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共享信息扩大了网络的外部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个别信息与“背靠背”竞争加速了产业创新与演化的进程。 关于模块化理论对企业合作创新实践的借鉴意义本文有如下观点: 第一,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在信息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许多产业正由低端粗放型向高端集约型转变,高端集约型产业经济系统更为复杂,信息处理要求更高,因此,我国的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应该大规模地向企业合作创新组织形式转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合作创新组织内知识“包裹化”与合作创新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的关系。 第二,我国企业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抓住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经济时代,产业中价值实现的重心在不断转移,产业结构呈现出横向一体化趋势。在这一趋势中,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发展得很好,但有必要把自己定位于可以发挥自己优势的合作创新模式,一定要避免小而全的倾向。而有声誉、信息、知识和资本优势的企业应把自己定位于企业合作创新的整合者或产业标准的制订者,通过柔性契约网络在全球整合资源。 第三,企业合作创新的产业中的垄断结构往往是竞争的结果。在已经合作创新的产业中,即使存在垄断结构,市场也往往是有效率的。Karnie和Schwartz等学者的研究也表明,重大的创新往往来自具有垄断结构的组织中。所以,我们在反垄断时应注重垄断结构的效率分析,反对有损效率的垄断行为。 第四,企业合作创新的非正式制度有很重要的意义。从硅谷的成功经验中发现,鼓励竞争、相互信任的文化十分重要。此外,不同的合作创新组织之间和合作创新组织内部之间的非正式交流与沟通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