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关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
论文摘要:本文从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以及研究生导师制度等三方面,探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增长,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加。

以我院为例,1978年,我院仅招收9名硕士研究生,而目前,在读研究生已过千人。

在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的同时。

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也在持续进行。

教育工作者力求寻求最佳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实践证明。

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能单纯的重视教学培养教育,这是一项涉及研究生招生、培养、导师制度等各个方面、所有环节的系统工程。

下面,结合我的工作的经验,就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谈些粗浅的想法。

一、研究生招生工作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起点。

在目前的研究生招生体制下。

要从源头抓好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着重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1,控制生源质量
生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成品”的质量。

因此。

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生源的质量。

而提高生源质量一般需要较大的报考人数作为保障,这对某些热门专业来说不成问题,但相对冷门的专业、新招生专业就很难了,这些专业往往报名
人数却很少,上线人数甚至达不到招生简章上公布的招生人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突出学科特色,以广泛吸纳优秀学生报考。

其中,尤其要重视鼓励外校优秀生源报考,这一方面可以扩大考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

另一方面又可以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2,改进录取办法
目前。

我校硕士研究生人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考生的最后成绩采用综合计分法,其中初试总成绩占60%复试总成绩占40%其中专业课笔试成绩占20%面试成绩占15%外语听力、口语成绩占5%。

这种录取方式的优势在于考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但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一些专业突出、学术上有一定潜力的“偏科”考生因为初试时的外语或政治成绩不达国家线不能进入复试,而有些“全科”考生虽然进入复试但专业方面却很平庸,二是由于复试成绩在综合计分中所占比例较低,有些靠着“背功”在初试阶段取得高分,但在复试中证实专业素质不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却由于综合计分排名较高而被录取。

为改变这一状况,建议在保持综合计分法录取的前提下,对录取方式以下改革,第一,加强初试试卷的合理性、科学性,使之能真正考出考生综合素质水平和学术能力。

通过这一层筛选把“死背书”的考生直接拦在复试门外。

第二,适当加大复试成绩在综合计分中的比例。

将录取的决定权更多的留给学校和导师。

第三,规范复试评分标准。

着重考察考生的学术潜力和科研素质。

由于新的录取方式大大增强了
导师在研究生录取方面的决定权。

必须同时制定严格的评分规则和录取纪律,杜绝人情分。

二、培养工作方面
提高研究生教学培养水平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

而研究生的培养基本上是按照各专业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的。

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学分、培养方式、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必读书刊等基本内容,是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及日常管理的依据。

提高研究生教学培养水平首先要提高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水平。

目前,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研究生的教学必须重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应该在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既有一定的覆盖面又具有方向性,应该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最新进展,促进教学与科研前沿更加紧密的结合。

但是,由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师资的增强不成比例,造成师资的相对匮乏,致使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规范。

随意性较大。

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不是从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

而是根据教师情况,有什么人就开什么课,因人设课的现象严重,甚至还出现一名导师开设七门专业课的情况。

这使得研究生课程体系不规范,缺乏必要的严肃性,影响研究生全面掌握本基础理论知识。

知识面不能达到应有的宽度,对本学科不具有必要的全局观。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进行必要的改革,一是力求做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二是集合全校的师资力量。

进行优化组合。

以应对师资匮乏的现实,三是通过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等多种途径,采取学生代培、教师代课等多种方法开设必要的专业课程,四是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督导组的作用。

通过随机听课、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研究生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建设,完善培养环节,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培养脱节
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写作两个阶段。

根据我校《关于修订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硕士生前四个学期主要是课程学习阶段,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内要学6—8门学位课,在第四学期完成论文的开题,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课程学习阶段因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学习、消化。

开题前仓促选题,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方面都很不足。

从第五学期开始又面临就业压力,要忙于用人单位的面试、公务员考试等。

很大的精力用于找工作,直接影响到学位论文的质量,有的甚至不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

建议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

由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一份个人培养计划。

制订培养计划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课程安排,还应该把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起并相互促进。

使学生早定下研究的方向,早些接触和收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

这样的课程学习就有目标性,也能使学生主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

3,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学位论文的水平充分反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但目前却存在着有些研究生不会选题、导师指定了选题却写不出符合要求的论文的现象。

甚至出现不能如期提交论文、抄袭他人论文的现象。

要想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首先要把好开题关。

只有选题适当,对课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和价值等能作出说明和通过可行性论证的才能进行课题研究。

开题小组专家不认可的选题要重新做开题报告。

其次要把好论文评阅关。

严格按照学校的《研究生管理规定》、《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从时问上、形式上严格要求,只有按时提交论文并通过校内外专家评阅的论文才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不通过者视论文修改情况再提出论文评阅的申请。

同时要扩大论文“双盲”评审的范围和比例。

不仅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进行“双盲”评审,抽检对象也应包括同等学力、高校教师、教育硕士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抽检的比例也应适当扩大,促进研究生及导师更注重论文的质量。

最后要把好论文答辩关。

答辩委员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着“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的原则,审『蒯论文,组织论文答辩。

审议授予学位等工作中要严肃认真、坚持原则、不投违心票。

指导教师应回避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答辩委员会根据申请人论文写作和答辩情况以无记名的方式投票表决。

决议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过答辩。

杜绝出现看导师面子“放水”的现象。

三、导师制度
完善的导师制度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

众所周知,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对研究生的全过程指导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举措,是构成教育质量过程监控的主要部分。

导师的思想水平、学术水平、指导能力和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搞科研,更要善于培养和指导研究生。

目前,在导师制度的落实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导师队伍缺乏
虽然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增长、学位点不断增加,但导师的数量并没有得到同比例的发展。

以致出现个别导师要带二十多个研究生,导师很难指导好每一个研究生,也出现了先带学生后评硕士生导师的现象。

2,导师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对增评研究生导师有明确的科研成果、项目等方面的要求,但只要成为导师,不论其是否履行了导师职责,也不管其学术水平,都不影响其导师资格。

我认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

对于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可以大胆的破格评聘,同时也应加大兼职导师的队伍,对其他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的评聘不仅可以扩大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