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应用行业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片引自talkingdata医疗行业数据分析
与此同时,医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持续较低,用户基础薄弱。目前尚没有获得大部分用户的信任,随着未来行业规范,政府支持,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资料显示(截至2015.4):
移动医疗的目标用用户:发生非急性健康问题的人、发生非极性健康问题人员的亲属。由此可见,几乎全民都属于移动医疗的受众人群,只是受到年龄层次,地域因素的影响依赖度不同。
同时,近年来资本市场对移动医疗行业青睐有加,资本量不段扩大,BAT巨头也纷纷加入抢夺医疗市场的行列。
该图引自talkingdata医疗数据分析报告
当前移动互联网医药行业产品繁多,我总结为三类产品:医疗相关服务类、知识搜索类、药品电商。对于不同类别的移动医疗产品,从事的企业也有很大区别,比如:叮当快药作为较早从事药品电商企业身后为实力强劲的传统医药企业—仁和集团等等。关于这点我们在下面的分析中讨论。
第二部分:移动医疗产品分析
按照刚才的分类,我们来归结一下现在市面上的主流产品。目前市场是移动医疗产品繁多,主要爆发期集中在2013-2015年,其特点有三:
1. 从单一模式向多模式多渠道转变,形成医疗综合性应用
2. 产品结构逐渐变为以主打产品为中心,专项产品辅助的格局
3. 与现有医疗体系冲突逐渐加剧,与医疗体系改革相形见长
与此同时,BAT巨头也纷纷在医疗领域布局,布局图如下:
数据引自talkingdata医疗数据分析报告
下面,我们针对春雨医生,做一个产品分析。
第三部分:什么才是移动医疗的核心
敢于创新,而且能够坚持的走下去,这一点对于未来移动医疗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现在本来就是在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有些甚至是颠覆传统观点和想法。多年以来,大家固有的思想就是有病去医院,只有去了医院才有医生。大家生病第一想到的是医院,而不是医生。在未来的规划中首先将这个思维定势打破。
患者到医院看病,其实找的是医生,医生才是核心,医院只是医生实施工作的平台。而医院更重要的存在理由是什么呢?医院中有设备、有场地、有条件能实施各种检查和手术,所以医生才是核心。
谈到移动医疗的发展,我认为是一个逐渐清晰的路线。从轻问诊、空中医院、私人医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布局一次一次多角度,从不同层测清晰的透露了移动医疗的商业框架。
轻问诊
在人没有什么大病,只是不适而已,这个需求就让问诊变得很“轻”。我引用春雨医生CEO张锐最爱用的一个例子:在身体不适的人群中4.8%会去医院,也就是说95.2%的人会选择自己扛过去,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春雨就是看中这个市场,推出了问诊服务,专门针对这95%的人群设计的问诊服务。这个概念使春雨的用户数快速增长,大致有6万名医生和4800万左右的用户。
空中医院
这起初是个很新颖的概念,原本政策并不允许这种行为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转化为电商一样的模式,把医疗服务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这个模式新颖且具有创新性,使病人更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青睐的医生,同时也在医疗服务行业引入了竞争机制,为平衡服务度量提供了参考。
私人医生
私人医生是目前极为需要的一个方向与策略。目前中国慢性病技术非常大。其中,糖尿病约1.4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亿,大量的慢性病人群为私人医生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医疗的目的在于治病,医疗质量的根本核心在于医生,而对于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私人医生更是提供了一个稳固医患关系,这才是私人医生的核心价值。
慢性病本身是要长期关注的。我本人拥有计算机与药物化学双学位,所以举一个稍微专业些的例子。对于type2 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无论是什么靶点,DPP-4也好、SGLT2也好、无论从任何的角度,即使是药物也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只是缓解一时而已。所以建立私人医生体制,相当于与病人建立稳固而长久的医患关系,从而增加了用户的刚性(这里已经不能用黏性来形容了)。慢性病管理是个大方向,但是一定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联系,慢病管理才会是有效的。
展望未来,移动医疗的战略布局可以有着这样的调整。总结为三点:
1. 发展成为面向用户(to C),面向商业(to B),面向政府(to G)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2. 大力发展医患关系媒介方面研究,并不仅仅以手机作为发展移动医疗的唯一媒介。
3. 集中精力进行线上问诊业务,将线上问诊向线下导流,续集力量等待政策变更。
第一点:发展成为面向用户(to C),面向商业(to B),面向政府(to G)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盈利模式,各个不同的用户群到底那什么来买单的问题。对象不同他们的关注
点自然不同。对于To C用户,用户更关系的疗效,诊断准确率,疗效上去了,病人满意了,大家肯定愿意花这个钱。比如国外很流行的“第二意见”是春雨马上要上线都一个东西,这个对病人的意义很大,可以有效降低误诊率。“第二意见”说白了很像发表论文,将作者隐去,发给不同的审稿老师,看看不同专家的意见之后再决定是否发布。让多个医生都为诊断做出判断当然可以有效的降低误诊率;对于To B用户,商家当然希望拿到第一手数据来决定自己的商业策略,对于保险行业显得尤为重要;对于To G用户,其实和政府打交道不但要搞好关系,更要有货!有货的意思就是你确实让医保部门看到了实惠,这样才他们才会愿意付钱。确实群众健康水平上去了,医保赔付下降了,付出一些比医保少的多的钱出来,政府当然愿意。
第二点:大力发展医患关系媒介方面研究,并不仅仅以手机作为发展移动医疗的唯一媒介
大力发展移动可穿戴设备与相关硬件设备的研发工作。的确,针对手机为传播媒介的关系过为单一并且具有局限性,研究适当的可穿戴设备来作为医患关系的媒介势在必行。并且据行业内透露,政府也正在汇集大量资本对此进行准备,并且政策上将会出台大的变动。谁能取得这第一桶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策和市场的把握。
第三点:集中精力进行线上问诊业务,将线上问诊向线下导流,续集力量等待政策变更
作为政策的限制,目前还不允许有在线诊疗业务的存在。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的松动在所难免,未来的一天一定会给机构发放在线诊疗的牌照。所以目前的移动医疗能做的就是将线上的用户分流到线下。分流到线下的医疗机构上来,来增加诊疗的有效性,同时可以结合药物电商等多种O2O模式开展业务。
以上的一些分析,简单总结了一些移动医疗的发展方向。移动互联网成熟以来,医疗行业被作为最后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而受到追捧。不过至今尚未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作为参考。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作为医疗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我们有义务去探索新的商业模式,遵循市场、判断政策走向,这样才能给移动医疗创造更大的空间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