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案例设计)
新安县实验初中李海峰
设计理念:
中国绘画属于中国传统艺术,而中国传统艺术又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由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民俗习惯及表达方式等组成。

加之这种文化为“复合型”的,集多种学科为一体,并且朦胧含蓄、藏而不露;蓄势待发、张而不发;婉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令人遐思无限。

传统的中国画是讲求共性的,画家要有“大同的心界(境界)”──能包容万千、博大宽广的艺术境界;而“平常心”是指在绘画上我们要追求一种“大风格”,而不是狭隘的个性。

宋代评论家邓椿曾说:“画者,文之极也”(《画继》),认为画品的高下,直接取决于画家素养的丰、寡。

因此,想在中国画上有所造就者,不能单纯地为学画而学画,一定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学养,要通过日积月累、对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进行深刻的体验,提高自己的认识及审美能力。

要想让学生能真正“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师就必须“全方位”设计教案:即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欣赏讨论与实践课业类型:欣赏+绘画
课时:4节
教学设计
第1节教学过程:
学会欣赏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

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梦溪笔谈》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

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

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

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

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

历来有诗、书、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的。

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

历来的书画家,一般都精于诗词创作,如大画家、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书、画大家王维:“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味摩诘诗,诗中有画”。

达·芬奇说:“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

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清代文学批评家姜夔指出:“舒(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结合起来”。

艺术家完成画的创作后,再作一首题画诗,这样画与诗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使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诗情画意”。

分析中国画作品《秋骛》。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秋雁、苇草、天空、沼泽……。

讨论,依画作诗。

2.讨论法(读画体会意境):
在一望无垠的沼泽地上,几片被风吹倒的芦苇丛,透着荒凉和萧索……。

3.对比分析油画《甘草车》和中国山水画《溪山行旅图》,讨论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不同异同。

4.赏析《万山红遍》、《江山如此多娇》、《渔庄秋霁图》
题《江山如此多娇》
磅礴旭日升中华,
九州沐浴金彩霞。

世纪更替逐浪高,
国昌民种富贵花。

《江山如此多娇》付抱石、关山月
题《万山红遍》
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

幽燕大地升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

万山红遍李可染
学会比较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

学生按几个小组分析讨
论课本第8—9页的山水画作品,并在班上交流。

讨论题:(1)画家生
活的背景与时代。

(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有哪些?(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景物?(4)你能通过作品“读出”什么样的意境?(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学会表现
第2节: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二)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学会观察,积极参与讨论与实践。

1.复习上节内容,根据各人的喜爱,自己临摹一幅山水画;
2.分小组推荐展示、分析、评价作品;
3.教师点评;山水口诀:“树为山之衣,石为山之骨;云为山之气,水为山之血。


4.作山水技法──树法演示,学生跟进临摹;
①树法:树杆:画杆之法无论中锋。

侧锋四笔即成。

②树杆穿插法:画两株以上之树于一从者,切忌平行须分形而或交叉而生。

根顶亦须前后参差以免呆板。

第一株为主树。

较第二株(客树即稍远树而言)略低。

以显宾主揖让之势。

(如图二)
③露根法:平坡臾土多不露根。

但悬崖、临水则露根。

分简式、繁式两种。

④树枝法:由杆生枝。

枝须顺杆安(分配)。

枝须相互穿插。

分鹿角、蟹爪二种(如图四)
务须清晰。

不可为叶所掩。

⑤画叶之法分两大种:一曰“点叶”,另一为“夹叶”。

⑥小树法:小树用处最多。

或画于较远之山坡,或辅大树之姿势亦由填空补白、助山皱法者。

其画法与大树同(如图七)学生练习。

教师辅导。

小结。

第3节:
1.复习上节内容,作山水技法──山石法演示,学生跟进临摹;
石法:山为石之积。

故学画山先学画石。

石以轮廓为先。

以下圆不方为宜,向阳处笔宜轻,背阴处笔宜重。

轮廓之法曰“勾”(如图八)石面之分全赖皱法。

由披麻、斧劈、折带、泼墨等等。

(如图九)
2.山之轮廓及皱法:山、石之异乃轮廓。

形状稍不同。

(如图十)
坡:土坡:水滨画坡,或生树木或筑亭榭亦可为人坐立之所,画法约同山石。

(如图十一)石坡:也是平坡。

有高低之分:高者环山低者(临)水(如图十二)。

路径:山水无程径则无生气。

路径之意其形式均顺自然之势。

曲折掩映不可全露。

(如图十三)
第四节
云水法
云烟法:山水苍茫、深远全赖云烟。

①遮盖法:先确定所需云烟大小
②勾勒法:先拟定大势,以淡墨勾之,用笔须圆,后辅以远树
水法:
①泉水法:坡或岸近旁之空白处即为水也
②瀑布:两山中间泻出泉水者曰瀑布
③水口:同瀑布之法一样,长窄为瀑布之水线,宽短为水口之水线
芦苇、水草法
①芦苇:水滨作芦苇,先以墨画杆参差交叉、再淡墨由杆画叶(每株之叶不可混乱),最后画浓墨叶几片于淡墨叶上,其根因近水故要齐。

②水草:水洼坡侧画水草先以淡墨再以浓墨数茎提之。

练习:
独立作业(创作)
接前几节内容复习
讲授新课
取名为《山行》的范画(诗意画)展示给大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国画展示:深秋的石山中,蜿蜒的石玑。

火红的枫林,祥云环绕着山林,几间茅屋在云中时隐时现……杜牧坐在一块小山石上赏秋,一旁站着端者酒具的书童。

教师说:“诗意画的创作主要根据诗中说的内容来进行,尽量贴近诗意。

用我们的绘画语言,将诗中的描绘的记录下来。

作业:
1.清王士贞(题画)
一斗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2.元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辅导:
教案实施后,特别是第一节欣赏课学生有着全新的感觉;他们都被伟大艺术所感染。

故整个单元下来学生都非常认真。

作业交上来了,有的同学选择了王士贞的诗:一个身着蓑衣、头带斗笠,手执鱼杆的渔翁,坐在放着酒具的小渔艇上钩。

有同学衬以长满枫树的江岸,也有饰以两三行残荷的堤边,还有的在水点缀几片落
叶,这些都很好的把握住了诗歌的主题,突出了一个“秋”字,也有的同学选择了马致远《秋思》,斜阳欲坠,黑云蔽日。

枯藤在老树上缠绕,有如吐信的长蛇,几根朽木成的小桥,驮着一位身着补丁长袍的书生:系着一匹毛长盖颈,腹瘦骨现的老马无力的走着,一旁是由竹子支撑的茅草屋,秋风卷着落叶吹在树前屋后,几只乌鸦在树梢上“哇”“哇”的叫着。

我们仿佛听到书生的哀语自叹:哎!真倒霉,又在这里碰到该死的乌鸦。

课后心得
我从备课开始就觉得:小学阶段到初一,我们就接触过国画。

从一般技法表现讲,难以体现中国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之精髓。

诗、书、画溶为一体,这才是中国画的真谛。

是“国粹”“国学”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外国人叹为观止的,因此我认为学生到初二,理应对我们祖国的伟大传统文化艺术有所领略。

故我在这节课中多加了些课时,力求使学生了解“诗情画意”,并初步能运用所掌握的绘画语言来依诗作画。

作者点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这一课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文化艺术之精粹──“诗情画意”。

围绕着“诗情画意”就必须从诗与画两方面去带领(引导)学生领略先人的丹青、墨宝,玩味着古曲、寻觅着佳句;追寻着古人“渐入佳境”的“意思”,探究着今日的“诗情画意”。

这样“全方位的”品味与摹学,才能体味“江南才子”成就“诗情画意”的畅快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