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融资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融资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
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任何企业对资金都有着同样强烈的要求。

因此融资一直是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探讨国内外融资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融资理论融资结构
国外融资理论
企业融资结构是从融资方式的角度对企业资金结构的划分,指在企业融资总额中内源性融资与外源性融资所占的比重。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理论界对企业融资理论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以MM理论为界,大体分为两个阶段,MM理论之前的是早期融资结构理论,之后的被称为现代融资结构理论。

(一)早期融资理论
1.净收益理论。

净收益理论提出三个基本假设:没有企业税收;债务资本成本比所有者权益资本成本低;债务资本的使用不会改变投资者的风险观念。

依据这三个基本假设,净收益理论认为债务资本融资提高了企业的财务杠杆,会产生税盾效应。

也就是说,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比例越高,企业加权资本成本就越低,企业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大,股东所持股票的价格就越高,从而企业价值就越大。

因此,当负债比率为100%时,企业价值将达到最大。

债务资本增加后,从而导致企业破产成本的增加。

因此,使用100%的债务资本时,企业价值最大的观点显然过于极端。

2.净经营收益理论。

净经营收益理论有以下五个基本假设:不存在公司所得税;债务资本成本是恒定的;对于任何杠杆比率,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保持不变;债务资金的使用会增加股权持有者的风险。

为了补偿增加的风险,股权持有者将要求一个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因此,使用成本较低的债务资本的收益完全被权益资本成本的增加所抵消;市场运用一个综合的资本化比率对企业的净经营收益实行资本化。

依据以上五个基本假设,该理论认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而决定企业价值的应该是其净经营收益。

按照净经营收益理论,企业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

可见,净经营收益理论和净收益理论是完全相反的两种理论,如果没有最佳资本结构的话,企业就没有必要研究资本结构问题。

显然这种观点是非常极端的。

它虽然考虑到了企业因债务的增加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增加,但认为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是一个常数,这显然不是事实。

3.传统理论。

传统理论是一种介于净收益理论和净经营收益理论之间的折中理论。

它认为债务成本率、权益资本率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均可能随着资本结构的变化而变动。

传统理论认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尽管会导致权益成本的上升,但在一定程度内却不会完全抵消利用成本率低的债务所获得的好处,因此会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下降,企业总价值上升。

但是,超过一定程度地利用财务杠杆,权益成本的上升就不再能为债务的低成本所抵消,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便会上升。

以后,债务成本也会上升,它和权益成本的上升共同作用,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上升加快。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折点,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最低点,这时的资本结构就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该理论承认企业确实存在一个可以使得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的最佳资本结构,这个资本结构可以通过财务杠杆的运用来获得。

一般来讲,在最佳资本结构点上,负债的实际边际成本率等于权益资本的边际成本率。

上述三种理论统称为“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它们都是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为零的条件下提出的,同时考虑了资本结构对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的双重影响。

(二)现代融资理论
1.MM理论——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开端。

1958 年,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发表了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得出了著名的MM理论,创建了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开端。

MM 理论是在对早期净营业收益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莫迪利亚尼和米勒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所采取的融资方式——发行债券或发行股票无关的理论。

该文深入考察了企业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提出在完善的市场中,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企业选择怎样的融资方式均不会影响企业市场价值。

企业融资结构,这里是指股票与债券的组合,与企业市场价值无关的MM理论是一个非常令人意外的结论,它与流行的观点相悖,并且引起了人们的不安和不理解,也接受了来自实践的挑战。

这是因为这一理论有着严格的假设前提,即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没有企业破产风险、资本市场充分有效运作等假定条件下成立的。

该模型所要求的严格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并不真实,为此,在考虑了企业所得税之后,Modigliani和Miller (1963)对MM理论进行了修正,并得出了结论:负债杠杆对企业价值和融资成本确有影响,如果企业负债率达到100%时,则企业价值最大,而融资成本最小。

也就是说,最佳融资结构应该全部是债务,不应发行股票。

然而,这一结论仍与现实不相符。

MM 修正理论考虑了负债带来的纳税利益,但忽略了负债导致的风险和额外费用。

2.权衡理论。

权衡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罗比切克(1966)、梅耶斯(1966)、考斯(1973)、鲁宾斯坦(1973)、斯科特(1976)等人,他们的模型基本引自于MM理论的修正模型,把MM定理看成只是在完全和完美市场条件下才成立的理论,而认为现实市场是不完全的和不完美的,税收制度和破产惩罚制度就是市场不完全与不完美的重要体现,从而把破产成本引入资本结构理论中。

在该理论看来,制约企业无限追求免税优惠或负债最大值的关键因素是由债务上升而形成的企业风险和费用。

企业债务的增加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增加,
破产成本会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

因此,一旦将财务拮据考虑进来,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在免税利益和债务上升带来的破产成本之间选择最佳点。

(三)新融资理论
1.代理成本理论。

詹森和麦克林于1976年联合发表《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将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设计为减少总的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包括为设计、监督和约束利益冲突的代理人之间的一组契约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加上执行契约时成本超过利益所造成的剩余损失。

即它包括监督成本、约束成本和剩余损失之和。

” 他们认为,代理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代理成本的存在源于经营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即存在外部股权)这样一个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的工作努力可能使他承担全部成本而仅获得部分收益;同理,当他在职消费时,他得到全部好处却只承担部分成本。

其结果是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却热衷于追求在职消费。

因此,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就低于经营者是完全所有者时的市场价值。

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它是外部所有者理性预期之内必须要由经营者自己承担的成本。

让经营者成为完全所有者可以解决代理成本问题,但是这又受到经营者自身财富的限制。

债券融资可以突破这一限制,但是债券融资可能导致另一种代理成本,即经营者作为剩余索取者有更大的积极性去从事有较大风险的项目。

当然,这种债权的代理成本也得由经营者来承担,因为债权人也有其理性预期,从而债券融资比例上升导致举债成本上升。

詹森和麦克林在对股权和债权的代理成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使两种融资方式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从而总代理成本最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