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反转构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反转构造的定义和适用尺度一直有 两种不同的认识,即狭义的反转构造和广义 的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又称构造反转,是指 地史期间某地区构造变形作用发生了反向变 化,其规模可以是整个沉积凹陷发生构造反 转,也可以表现在一个次级褶皱或断裂的演 化上。将同一褶皱或同一断裂面上呈现两期 力学性质近于相反的构造定义为狭义的反转 构造;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的根本改变所造 成的伸展与挤压构造运动性质的转换称为广 义的反转构造.
2、断弯取直复合型反转褶皱
3、坡坪式断层反转褶皱
(三)、断滑反转褶皱
1、简单断滑反转褶皱
2、复杂断滑反转褶皱
(四)、截断型反转构造
1、盆地边缘截断
盆地边缘截断
2、盆地内部截断
(五)、逆掩断坡型反转构造 1、滑脱逆掩断坡型
2、冲断逆掩断坡型
冲断逆掩断坡型
3、台阶型逆掩断坡型
(六)、铲式断层系的反转 1、反转-突隆构造
反转构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构造反转 可分为负 反转、裂 构 谷期正反 造 转、后裂 谷期正反 反 转三大类。转 构造应力 的 场强度是 样 影响反转 式 构造的关 键因素。
正反转构造的基本样式 作为一种复合构造形式,正反转构造基本上可 分为三种情况:①早期拉伸半地堑沿主正断层反向 运动而拱起;②正断层逆转为逆断层的反向活动 (也可以是一系列“多米诺”式断层);③基底深 凹(沉积最厚处)反转拱起。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大多具有一个先断后坳 的发育过程。后期的挤压反转主要表现为沿断陷边 界正断裂重新逆向活动,构成断裂反转;在深层断 裂不发育处或向上没有延伸到的浅层则主要表现为 褶皱反转;而更多的则是属于以上两种情况的混合。 故可把正反转构造分为三种类型:断裂型、褶皱型 和混合型。
复合(叠加) 两期或多期 不同性质构 造叠加
正反转型、负 反转型、多期 叠加型
伸展(主动)型、拉 张(被动)型,重力型, 底劈型 正断层
剖 面
单 个 平 面 板 状 、 铲 (犁)状、 坡坪状 锯齿状、扁 豆状、狗腿 状、三叉状 Y型、滚动背 斜型、断阶 型、地堑地 垒型、变质 核杂岩 不规则状、 树杈状、放 射状。盆岭 型、断陷盆 地等
直线状
几 何 类 型
组 合
剖 面
剖 面 组 合 平 面
平 面
各类褶皱。逆 冲 推 覆 构 造 (叠瓦状逆冲、 背冲型、对冲 组 型、楔冲型) 合 平行状,鱼鳞 状。前陆盆地 等
剖 面
正花状、负花 状、垒堑状
平 面
平行线状、雁 列状、格子状, 拉分盆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反转构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地质学家已 注意到了反转构造现象,如德国地质学家斯 蒂勒曾将具反转性质的“日尔曼型构造”专 门归为一类,以区别于阿尔卑斯前陆褶皱带。 但有关反转构造的明确定义直到80年代才出 现,最早由Glennier和Boegner(1981)提出, 认为“构造反转是指盆地向构造高地的转变, 反之亦然”。 80年代以后,国外许多著名的 含油气盆地中,发现了大量有油气储集的反 转构造,如北海南部、新西兰塔拉纳基盆地、 美国中部蒙大拿、印尼爪哇海盆地等等。
广义的反转构造
反转构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构造反转其表现形 式有两种:正反转 和负反转 目前,对正反转的 研究已经比较深入, 在国内外的许多盆 地中都进行了大规 模的研究和报道 负反转的研究相对 较晚其存在区域也 不如正反转构造普 遍,而且其研究的 困难也较大。
目前,对反转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 动力学的研究已成为含油气盆地分析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反转构造对油气 运移的 影响已成为 油气 评价的重要 内容之 一,尤其是对其几何形态演化的正确认识, 已成为油气分区分带、模拟剖面重建以及井 位部署的重要依据。一般认为,正反转构造 对烃源岩热演化及油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 起促进作用;而负反转构造则对早期的油气 藏起到破坏和再分配作用。
我 国 在 80 年 代 引 入 了 反 转 构 造 ( Inverted structure )的概念,但只是在近十年才在国内的盆 地中进行广泛的研究,如塔里木盆地反转构造,松 辽盆地反转构造等。因其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意 义,正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反转构造是油气盆 地的主要构造样式之一,许多油气田(如大庆油田 等)都位于反转构造中。这已为国内外油气勘探和 许多研究成果 (Bally, 1984; Lowerll, 1985; Ziegler, 1987 ; Schmidt , 1990 ; Mitro;陈发景, 1993 ;刘 和甫,1993)所证实。
1.断裂型:依据剖面上断裂性质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上逆下正型 和上下皆逆型两种型式; 2.褶皱型:可进一步分为三种类型(1)褶皱剥蚀型, (2)上下 皆凸型, (3)上凸下凹型; 3.混合型: (1)裂谷期或其末期正反转构造样式 若反转发生在裂谷期或其末期,依据断裂和褶皱的关系,可 形成三类正反转构造:断弯型、断展型和取直型反转 (2)后裂谷期正反转构造样式 若在后裂谷期发生正反转,则裂谷期的正断裂在反转作用期 间有三种表现: ①断弯型 断层上方形成断弯褶皱。反转断层上盘的下部沿早期的正断 面向上滑动,上部沿水平的断坪逆冲,在上盘形成断弯褶皱。
3、地堑断层反转
4、地垒断层反转
5、翘板型反转
6、同向地堑反转背冲组合
7、同向地堑反转冲断组合
负反转构造的基本样式 在负反转作用过程中,冲断层的重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后期叠加的应力场方向和冲断层的倾角:倾角陡的 倾滑冲断层相对难于重新活动;而倾角缓的倾滑冲断层在 后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相对容易活动,形成负反转构造。 刘和甫在研究反转作用发生时,认为从压缩构造反转为伸 展构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先有冲断层向下汇合于底板 冲断层,在负反转时可以作为伸展断层的拆离带,伸展断 层呈铲式;另一种情况则为正断层切割原有冲断层系(称 取直型反转)。 根据两期断面的相互关系,负反转构造可以表现为三 类构造型式:单个逆断层反转、多个逆断层反转和取直型 反转,从而在前期逆断层上盘形成半地堑,并充填了裂谷 期地层。这种前压后张的构造配置本质上是两期性质相反 的构造作用的最终结果,是负反转的经典样式。
反转构造实例
一、基本特征
二、 负反转构造
(一)、截断取直型负反转
(二)、单条断层活化
(三)、复杂冲断系局部反转
三 正反转构造 (一)、断展反转褶皱 1、隐伏型断层扩展反转褶皱
2、穿透型断展反转褶皱
3、取直型断展反转褶皱
(二)、断弯反转褶皱 1、简单断弯褶皱
2、反转-上盘交截冲断层
3、反转-下盘取直冲断层
4、反转-向后破裂交截冲断层
5、反转-向前破裂冲断层
6、反转-后冲断层与下盘捷径冲断层
7、反冲-脊部“突隆”构造
(七)、褶皱型反转构造 1、基底卷入型反转褶皱
2、盖层滑脱型反转褶皱
(八)、正反转构造组合类型 1、多米诺式正反转
2、铲式正断层系反转
板 状 、 铲 (犁)状、 坡坪状
舒缓波状、舌 形
复杂断层与 褶皱
负反转构造:单 个逆断层反转、 多个逆断层反转 和取直型反转。 正反转构造:1. 早期拉伸半地堑 沿主正断层反向 运动而拱起;2. 正断层逆转为逆 断层的反向活动 (也可以是一系 列“多米诺”式 断层);3.基底 深凹(沉积最厚 处)反转拱起。 4.多期构造复合
第四章、反转构造样式
一、反转构造概念及分类
性质 成因 机制 成因 类型 构造 要素
张性
板块离散、局部派生 重力滑脱、底劈作用
压性 板块汇聚 局部派生 单侧挤压型 双侧挤压型 逆断层、挤压褶皱
剖 面
单 个 平 面
扭性 板块转换 局部派生 平行型、旋扭型、 压扭型、张扭型 走滑断层
剖 面
单 个 平 面 直线状、弯曲 直线状、弧形、 入字型
②断展型 上盘沿着原来的正断面逆倾向滑动,在上盘形成断展褶皱。 其中又有两种亚类:简单型断展和穿透型断展。前者断展的上 端点仅扩展到背斜的核部,后者断层切穿上覆后裂谷期地层, 断层扩展到地表。 ③取直型 在挤压力作用下,前期正断层下盘发生取平作用,先期正 断裂截弯取直形成新的冲断裂,原先作正断运动的地层部分发 生反转。这种情况通常与逆断层沿低角度断面易于运动的特性 有关,断层和褶皱的关系为断弯或断展型。 ④新生冲断褶皱 盆地构造反转过程中形成新的冲断—褶皱构造,为广义的 反转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