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反转构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转构造成因可以总体分为:均衡作用;压扭作用(走滑 作用、挤压作用);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及热力作用等。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四、构造反转与油气聚集
1、有利的生、储、盖、圈、运、聚条件; 2、增加新的圈闭类型; 3、对储层孔、渗的影响; 4、构造反转期与油气运聚期的时空匹配关系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本章思考题
1. 概念:构造反转、反转构造、正反 转构造、负反转构造、叠加构造 2. 反转构造的描述(反转率)? 3. 构造反转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考试:1月3日(周二)闭卷 教1-205 14:30-16:30
成绩:平时上课20%+实习作业 20%+考试60%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 图形分析题、论述题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重点内容——每章的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共7题,任选5题,每题6分,共计30分) 1、构造样式;2、底辟构造;3、正花状构造;4、推覆体;5、 反冲断层;6、天然水力破裂;7、负反转构造;8、潜山披覆构 造;9、双层构造;10、花状构造;11、龟背式背斜构造;12、 反转构造 二、简答题(共3题,任选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三、图形分析题(共3题,任选2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 四、论述题(共3题,任选2题,每题16分,共计32分)
周祖翼(1995)认为盆地所得的反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 等成果完全可以应用于造山带,并给造山带研究提出新的 思路和启示。2004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第32届国际 地质大会针对造山带内的构造反转和构造继承也提出了很 多新的方法和理论。
经典正反转构造演化示意图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构造反转的原因
1、区域构造体制的变化 2、热体制变化 3、局部反转:重力滑动、断块体 掀斜旋转运动、走滑断层活动等。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反转构造成因机制
有关反转成因机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反转构造的形成机 制,二是反转构造的动力学背景。而现阶段对反转成因体 制仍有争议,比如是垂向应力作用还是水平应力作用,均 衡抬升作用有无影响,热力作用因素是否存在等。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反转构造类型——正反转构造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反转构造类型——负反转构造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识
的沉积层等
别
有机质参数(如镜质反射率)、古地磁、液
地化、分析测试
相包裹体、同位素、磷灰石裂变径迹 (AFTA,即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40Ar-39Ar等方法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三、反转构造描述
1、反转期 2、反转程度 3、构造反转的原因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第一阶段:反转构造研究的萌芽阶段;上世纪的20~30 年代; Lamplyugh(1920) 、Stille (1924) 、Prouvost (1930)
第二阶段:真正意义学术研究的阶段 ; 80—90年代中期 ; Glennie和Boegner (1981) 、Bally (1984) 、Harding ( 1983, 1985) 、Williams (1989) 、Cooper(1989)、 Hayward (1989)、王燮培、费琪(1989, 1990) ;概念、 分类、识别方法、形态特征、运动学机制及动力学成因
Mitra (1993) 、朱起煌(1994)、陈昭年,陈景发(1995, 1996)、张功成(1996,1997)对反转构造进行深入的定性定 量研究,一些新的理论以及对传统认识修正的观点补充了反转理论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刘树臣(1993)、周祖翼(1994,1995)等也开始了反转构造 在造山带的初步研究,造山带反转的研究也逐渐丰富了反转构造 理论。
野外实际地质状况
1991年国际地科联构造地质专业委员
会在英国举办了反转构造野外短训班
反
转
禇庆忠(2003)等总结反转构造在地震剖面
构
上有以下特征:下伏“盆形”基底,在地震剖
造 的
地震剖面解释
面上,基底波明显的呈“盆状”。反转构造一 般产生于断层的上盘,断层一般不断至基底, 只出现在与反转构造有关的地层中,下伏巨厚
二、构造反转与反转构造
构造反转(structural inversion):构造变 形作用的反转。
盆地反转(basin inversion) 反转构造(inversion structural):在构造
运动极性倒转过程中形成的叠加构造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构造反转类型
②构造体制转换。这是反转产生的关键因素,即受 构造应力场的先后变化影响,对于先存控盆断裂发 生应力体制转换,使得后期产生的构造与前期性质 相反的复合构造。
③时空配置。早期为拉张应力场控制的地堑、半地 堑断陷盆地等地质体在晚期又遭受挤压变形,形成 伸展构造之上叠加压缩构造的地质体为正向反转, 反之为负向反转。
B3 B2 B1
A
b
C
C
B3 B2
B1
A
c C
B3
B2 B1 A
B3
B3 B2 B1
B2 B1
A
A
Glennie 和Boegner (1981)是最早明确地使用“反转”一 词来描述反转构造和盆地;Bally (1984) 、Harding ( 1983, 1985) 、Williams (1989) 、Cooper(1989) 等也 相继对反转构造的涵义进行了阐释;王燮培、费琪(1989 , 1990)等是国内较早将反转构造引入石油构造分析的学 者;周祖翼(1994,1995)、胡望水等(1993, 1996, 1997, 2000)、朱起煌(1994)、陈昭年,陈景发(1995 ,1996)、张功成(1996,1997)等相继对反转构造理论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Gabriel O. Grimaldi and Steven L. Dorobek,2010,AAPG
三、反转构造鉴别
反转构造的识别
针对反转构造识别,cooper(1989)在牛津国际反转构造大会就提出了较详细的 准则。反转构造的识别主要在三方面:一是野外实际地质状况,二是地震剖面解释 ,三是分析测试技术。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a
C
B3 B2 B1 A
B3 B2 B1
A
b
C
C
B3 B2
B1
A
c C
B3
B2 B1 A
B3
B3 B2 B1
B2 B1
A
A
经典正反转构造演化示意图
①对象。先存断裂,盆地中的半地堑、地堑系统, 热冷却坳陷以及造山带中的逆冲体系等构造地质体 是反转构造产生的前提。
第九章 反转构造
Inverted structure or Inversion tectonics
一、概述 二、构造反转与反转构造 三、反转构造的鉴别与描述 四、构造反转与油气聚集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一、概述
1、反转构造——叠加构造 2、构造叠加的概念 3、研究历史及意义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进步和油气勘探地震技术的改进和认识的提高, 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密切关系得到重视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第三阶段:反转构造的定量、模拟研究阶段;90年代——本世纪初 ;地震高分辨率勘探技术以及计算机模拟、实验室砂箱模拟、磷灰 石裂变径迹分析、平衡剖面、有机地化等技术的发展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反转构造是一种重要的复合型叠加构造, 它是指同一地质体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 构造作用发生反向变化所产生的与前期构 造性质相反的一种复合叠加构造。 根据伸展构造和压缩构造叠置顺序,将在 伸展构造之上叠加压缩构造的地质体称为 正反转构造,反之,为负反转构造。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现今反转构造的“盆”“山”结合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反转构造尺度不仅仅限于盆地研究,也可以扩展到造山带中。 2004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第32 届国际地质大会针对造山
带内的构造反转和构造继承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方法和理论。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a
C
B3 B2 B1 A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四、构造反转与油气聚集
1、有利的生、储、盖、圈、运、聚条件; 2、增加新的圈闭类型; 3、对储层孔、渗的影响; 4、构造反转期与油气运聚期的时空匹配关系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本章思考题
1. 概念:构造反转、反转构造、正反 转构造、负反转构造、叠加构造 2. 反转构造的描述(反转率)? 3. 构造反转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考试:1月3日(周二)闭卷 教1-205 14:30-16:30
成绩:平时上课20%+实习作业 20%+考试60%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 图形分析题、论述题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重点内容——每章的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共7题,任选5题,每题6分,共计30分) 1、构造样式;2、底辟构造;3、正花状构造;4、推覆体;5、 反冲断层;6、天然水力破裂;7、负反转构造;8、潜山披覆构 造;9、双层构造;10、花状构造;11、龟背式背斜构造;12、 反转构造 二、简答题(共3题,任选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三、图形分析题(共3题,任选2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 四、论述题(共3题,任选2题,每题16分,共计32分)
周祖翼(1995)认为盆地所得的反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 等成果完全可以应用于造山带,并给造山带研究提出新的 思路和启示。2004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第32届国际 地质大会针对造山带内的构造反转和构造继承也提出了很 多新的方法和理论。
经典正反转构造演化示意图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构造反转的原因
1、区域构造体制的变化 2、热体制变化 3、局部反转:重力滑动、断块体 掀斜旋转运动、走滑断层活动等。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反转构造成因机制
有关反转成因机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反转构造的形成机 制,二是反转构造的动力学背景。而现阶段对反转成因体 制仍有争议,比如是垂向应力作用还是水平应力作用,均 衡抬升作用有无影响,热力作用因素是否存在等。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反转构造类型——正反转构造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反转构造类型——负反转构造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识
的沉积层等
别
有机质参数(如镜质反射率)、古地磁、液
地化、分析测试
相包裹体、同位素、磷灰石裂变径迹 (AFTA,即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40Ar-39Ar等方法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三、反转构造描述
1、反转期 2、反转程度 3、构造反转的原因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第一阶段:反转构造研究的萌芽阶段;上世纪的20~30 年代; Lamplyugh(1920) 、Stille (1924) 、Prouvost (1930)
第二阶段:真正意义学术研究的阶段 ; 80—90年代中期 ; Glennie和Boegner (1981) 、Bally (1984) 、Harding ( 1983, 1985) 、Williams (1989) 、Cooper(1989)、 Hayward (1989)、王燮培、费琪(1989, 1990) ;概念、 分类、识别方法、形态特征、运动学机制及动力学成因
Mitra (1993) 、朱起煌(1994)、陈昭年,陈景发(1995, 1996)、张功成(1996,1997)对反转构造进行深入的定性定 量研究,一些新的理论以及对传统认识修正的观点补充了反转理论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刘树臣(1993)、周祖翼(1994,1995)等也开始了反转构造 在造山带的初步研究,造山带反转的研究也逐渐丰富了反转构造 理论。
野外实际地质状况
1991年国际地科联构造地质专业委员
会在英国举办了反转构造野外短训班
反
转
禇庆忠(2003)等总结反转构造在地震剖面
构
上有以下特征:下伏“盆形”基底,在地震剖
造 的
地震剖面解释
面上,基底波明显的呈“盆状”。反转构造一 般产生于断层的上盘,断层一般不断至基底, 只出现在与反转构造有关的地层中,下伏巨厚
二、构造反转与反转构造
构造反转(structural inversion):构造变 形作用的反转。
盆地反转(basin inversion) 反转构造(inversion structural):在构造
运动极性倒转过程中形成的叠加构造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构造反转类型
②构造体制转换。这是反转产生的关键因素,即受 构造应力场的先后变化影响,对于先存控盆断裂发 生应力体制转换,使得后期产生的构造与前期性质 相反的复合构造。
③时空配置。早期为拉张应力场控制的地堑、半地 堑断陷盆地等地质体在晚期又遭受挤压变形,形成 伸展构造之上叠加压缩构造的地质体为正向反转, 反之为负向反转。
B3 B2 B1
A
b
C
C
B3 B2
B1
A
c C
B3
B2 B1 A
B3
B3 B2 B1
B2 B1
A
A
Glennie 和Boegner (1981)是最早明确地使用“反转”一 词来描述反转构造和盆地;Bally (1984) 、Harding ( 1983, 1985) 、Williams (1989) 、Cooper(1989) 等也 相继对反转构造的涵义进行了阐释;王燮培、费琪(1989 , 1990)等是国内较早将反转构造引入石油构造分析的学 者;周祖翼(1994,1995)、胡望水等(1993, 1996, 1997, 2000)、朱起煌(1994)、陈昭年,陈景发(1995 ,1996)、张功成(1996,1997)等相继对反转构造理论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Gabriel O. Grimaldi and Steven L. Dorobek,2010,AAPG
三、反转构造鉴别
反转构造的识别
针对反转构造识别,cooper(1989)在牛津国际反转构造大会就提出了较详细的 准则。反转构造的识别主要在三方面:一是野外实际地质状况,二是地震剖面解释 ,三是分析测试技术。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a
C
B3 B2 B1 A
B3 B2 B1
A
b
C
C
B3 B2
B1
A
c C
B3
B2 B1 A
B3
B3 B2 B1
B2 B1
A
A
经典正反转构造演化示意图
①对象。先存断裂,盆地中的半地堑、地堑系统, 热冷却坳陷以及造山带中的逆冲体系等构造地质体 是反转构造产生的前提。
第九章 反转构造
Inverted structure or Inversion tectonics
一、概述 二、构造反转与反转构造 三、反转构造的鉴别与描述 四、构造反转与油气聚集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一、概述
1、反转构造——叠加构造 2、构造叠加的概念 3、研究历史及意义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进步和油气勘探地震技术的改进和认识的提高, 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密切关系得到重视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第三阶段:反转构造的定量、模拟研究阶段;90年代——本世纪初 ;地震高分辨率勘探技术以及计算机模拟、实验室砂箱模拟、磷灰 石裂变径迹分析、平衡剖面、有机地化等技术的发展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反转构造是一种重要的复合型叠加构造, 它是指同一地质体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 构造作用发生反向变化所产生的与前期构 造性质相反的一种复合叠加构造。 根据伸展构造和压缩构造叠置顺序,将在 伸展构造之上叠加压缩构造的地质体称为 正反转构造,反之,为负反转构造。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现今反转构造的“盆”“山”结合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反转构造尺度不仅仅限于盆地研究,也可以扩展到造山带中。 2004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第32 届国际地质大会针对造山
带内的构造反转和构造继承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方法和理论。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a
C
B3 B2 B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