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环境质量评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资环学院环境系
题目: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环境质量评价
初始条件:
1、项目背景资料;
2、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标准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3、项目所在地环境规划目标。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研究项目背景情况调查;
2、研究项目区域环境情况调查(监测);
3、研究项目环境影响因子调查与筛选;
4、研究项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相关环保方案及措施设计;
6、按照环境评价管理要求的格式和排版要求完成10000字以上的报告。

时间安排:
1、研究项目背景情况调查;1天
2、研究项目区域环境情况调查(监测);2天
3、研究项目环境影响因子调查与筛选;1天
4、研究项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天
5、相关环保方案及措施设计;2天
6、按照环境评价管理要求的格式和排版要求完10000字以上的报告;2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
1 总则 (4)
1.1区域背景 (4)
1.2编制依据 (5)
1.2.1国家法规与政策 (5)
1.2.2地方法规与政策 (6)
1.2.3环评技术导则 (7)
1.2.4地方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 (7)
1.3编制目的 (7)
1.4编制原则 (7)
1.5评价指标与评价工作重点 (8)
1.5.1评价指标 (8)
1.5.2评价工作重点及其内容[1] (8)
1.6评价等级和范围 (9)
1.6.1 声环境现状评价等级与范围确定[2] (9)
1.6.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等级与范围确定 (12)
1.6.3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等级与范围确定 (12)
1.7 评价标准 (12)
1.7.1 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12)
1.7.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4)
1.7.3 水环境质量标准 (17)
表1-9 燃煤锅炉房烟囱最低允许高度 (17)
表1-12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19)
1.8控制污染与保护环境的目标 (19)
1.8.1污染控制目标 (19)
1.8.2环境保护目标 (20)
2 项目概况 (21)
2.1 武汉理工大学地理位置 (21)
2.2马房山校区人口组成 (21)
3 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22)
3.1 自然环境调查 (22)
3.1.1 武汉市地理位置及概况 (22)
3.1.2 武汉市地貌地势 (23)
3.1.3 武汉市气象状况 (24)
3.2 武汉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26)
3.2.1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 (26)
3.2.2 污染物排放及处理 (29)
3.2.3 汽车尾气排放情况 (29)
4 马房山校区环境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30)
4.1 声环境现状 (30)
4.1.1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30)
4.1.2 噪声监测 (30)
4.1.2.4 噪声监测结果分析 (35)
等效连续声级:在某规定时间内A声级的能量平均值,又称等效连续A声级,用LAeq表示,单位为dB。

(35)
4.2 大气环境环境现状 (39)
4.2.1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39)
4.2.1.5 工程施工状况 (40)
4.2.2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40)
4.2.2.1 固定源监测结果及分析 (40)
4.3 水污染现状 (58)
4.3.1 生活污水现状分析 (58)
4.3.2 鉴湖景观用水水质现状 (61)
4.3.3 生活污水的处置 (62)
4.4 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64)
4.4.1 污染物来源及成分 (64)
4.4.2 污染物总量计算 (64)
4.4.3 污染物处理与处置 (64)
5 评价结论及建议 (65)
5.1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议 (65)
5.4 大气污染防治建议 (66)
5.3水污染防治措施 (71)
5.4固废防治措施 (72)
参考文献 (73)
致谢 (74)
1 总则
1.1区域背景
武汉理工大学是我国211工程重点大学,位处武汉洪山区,由余家头校区与马房山校区两大校区组成,马房山校区又由西院校区,东院校区,鉴湖校区三个部分组成。

武汉理工大学鉴湖校区在现阶段主要是进行教学任务以及学生住宿的场所。

其学海学生公寓以及西9舍、10舍、11舍居住了7000多名学生,还包括研究生宿舍以及教职工住宿区,居住了500多人;同时鉴湖主教学楼,鉴四教学楼,鉴三教学楼为马房山校区主要教学楼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学场所,鉴一则作为主要的自习场所存在,鉴二位艺术训练扩展中心。

武汉理工大学鉴湖校区四周噪声源较多,其南面为雄楚大道以及崇文广场,东面为工大路,西面为御景名门及武汉科技大学洪山校区,北面为居民区及一片空地,空地用途不明,现主要用来堆放生活垃圾及居民种植蔬菜。

鉴湖校区包括12栋学生及教职工宿舍,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且日常生活排出的废气和生活污水对校区的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有很大影响。

东院教学区原址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历史悠久,北靠珞瑜路,东临华中师范大学,西接珞狮南路,总占地面积约60公顷,现为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基地,同时也是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共青团武汉理工大学委员会等校级主要职能部门的集聚地,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文艺汇演、学术交流等大型活动的举办中心,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现住人口13000余人,学生群体以研究生、留学生为主体,常住教职工及家属以中老年居多。

现在有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化工学院、汽车工业学院、体育部、学工部等多个院系,还有工程训练中心、产业大楼、出版社和教育部硅酸盐重点实验室、省路桥实验室、光线中心等多个重点机构。

自2000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以来,武汉理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岁月。

十年过去了,武汉理工各校区包括东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院校区为原武汉工业大学主校区,居住师生近万人,占地面积约800亩。

周边有珞狮路和武珞路两条交通干线。

西院校区自合并后,主要承担本科基础实验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人物,随着南湖教学区的逐渐落成,本科生基础实验教学人物也逐渐迁移到南湖教学区的实验室。

故西院现阶段主要承担各学科的专业实验教学以及大部分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各学院的学工办均在西院设有办公点,也就是说,西院现在在逐渐向研究方面转型。

西院现有学校十几个学院的办公点,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图书馆、校医院、逸夫楼等,西院校区还有部分学生公寓以及大量的教职工住宿公寓。

现对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环境质量做出评价,内容包括:
1.自然环境因素,是环境质量现状的生态学评价的基本要素,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口、经济等。

2.理化因素,包括水体质量、固体废物、噪声等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理化指标。

3.社会因素,也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功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状况等。

1.2编制依据
1.2.1国家法规与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9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8日,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6)《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12月;
(7)《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
部,2000年5月29日;
(8)《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2009
年10月1日起施行;
(9)《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备案管理办法》,2009年12月30日环境保护部2009年第三次部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11)《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22337-2008),2008年8月16日通过,2008年10月1日起执行。

1.2.2地方法规与政策
(1)《湖北省环境保护计划管理办法》已经2001年5月8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发布施行;
(2)《湖北省环境保护条例》,1994年12月2日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1997年12月3日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修改,2005年06月02日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3)《湖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已由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6年5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4)《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已由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0年12月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5)《湖北省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1986年9月20日湖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实施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