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丽萍简介
杨丽萍,女,白族,1958年11月生,国家一级演员,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总编导兼艺术总监,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杨丽萍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中国文联评选为“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并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一等奖。
有关杨丽萍的介绍、故事
一直以来,人们将这位从深山里走出来的神秘舞蹈家称为“巫女”———一位善于用肢体说话的女人。
她坚持舞蹈的原生态和自己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台湾及东南亚的观众更称她为“舞神”。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
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13岁以前的她,还是云南一个山村小镇里光着脚丫到处拾麦穗儿的乡下小姑娘,在洱海之源过着艰苦而又不无乐趣的童年生活。
那时的她,和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放牛、种地、拾麦穗儿……没有人会想到,十几年后的她摇身一变,成为中国舞台乃至世界舞台上最为绚丽的一只孔雀!她向世人上演了一出现代灰姑娘的经典故事。
今年已经53岁的她,在头上顶着如此多的荣誉与光环之前———在“孔雀开屏”之前,是如何选择和取舍自己的人生?
你能放弃什么?(有关放弃、取舍)
从行为处世来看,杨丽萍很有点遗世独立的味道:她很少哭,很少出席社交活动,言谈中很少使用“最”“十分”“好极了”之类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眼。
然而,没有人会轻易用“无情”两个字去形容这位舞蹈家。
人们相信,如果不是对于自然的爱,杨丽萍的舞蹈不会经常地传递出天地间的自然生息;如果不是对于生命的爱,杨丽萍的舞蹈如何流淌出丝丝入扣的生命律动?
杨丽萍已经53岁了,当有人问她:“你是为了舞蹈才不要孩子的吗?”她回答说:“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
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年轻时,她就和妹妹她们商量不要生孩子了,那时候她还是真
想做母亲,后来还是登台跳舞的想法占了上风。
因为生孩子肯定会脂肪堆积,她说,没人要看一只胖孔雀吧。
2002年,杨丽萍开始创作《云南映象》,为试水商演做准备。
投资方原本想要一台取悦游客的晚会,而杨丽萍却从田间地头招来一批农民上台表演,自感看不到商业前景的投资方临时撤资。
杨丽萍拿出自己的积蓄,卖掉了在大理的房子,并开始走穴、拍广告赚钱。
终于熬到首演的日子,非典疫情又突然袭来,所有演出被迫停止,债权人纷纷找上门来……前不久云南政协改选,领导来找她,希望她能加入,有个岗位等着她。
她迟到了好久,来了就问:这个职位要开会吧?开会我不能干。
领导当场就变了脸色。
你能坚持多久?(有关坚持)
杨丽萍有一句名言:“他们是跳舞的,我是跳命的。
”她不能忍受作品哪怕有一丝的不完美。
为编排《云南映象》,她曾用一年多时间走遍云南采风;创作《藏谜》时,她也曾多次深入藏族群众聚居区。
杨丽萍毫不掩饰地说,“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艺术品位的人,并且敢于创新”。
多年的演出经验使她非常了解演出商和观众的需求,哪个地方该起掌声,哪个地方该有惊叹声,她都会站在观众的角度,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去抠,“气氛掉下来了都要改,不精彩的就要拿掉。
”在表演时,她要求每个演员都要使劲儿,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以至于曾有剧场负责人担心舞台会被震塌。
杨丽萍是一个特别在意自己形象的女人!她近乎苛刻地维护自己的美丽。
一次访谈时她曾说:“我有一套孔雀舞的服装,显不出我的身材来,我一直不满意。
于是,我就不停地要求设计师做修改,改到连设计师都哭了。
最后,直到我上飞机的那一刻,她才把修改好的服装送到我手上。
”对于“爱美”这个问题,杨丽萍自己认为是“死磕”,但是很多人却说这是她对艺术要求完美的态度。
但我们知道,坚持完美的人,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心酸与努力。
譬如孔雀舞之于杨丽萍。
少数民族,贫穷与受歧视的童年,离异家庭,从未接受过任何舞蹈训练……这就是杨丽萍走向舞蹈人生最初的“资本”。
杨丽萍式的舞蹈风格,最大胆和成功之处在于她将舞蹈中原本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转化为静态的,而且她的舞蹈风格又大多源于自然和真实的生活。
而在她从事舞蹈的前20年,这些是不被认可,甚至被排斥的东西,她承受着从老师到同学的各种压力。
为了坚持自己对舞蹈的
理解,她选择了自费去搭建属于自己的舞台。
……
真性情者,艺术即人生(真、淡泊名利)
杨丽萍有句名言:别人跳的是舞,我跳的是命。
她说,跳舞从来不是她争取鲜花或掌声的手段,她从没想过要用舞蹈换取什么,对她来说,舞台甚至不是个表演场所,而是进行个人仪式的圣地。
杨丽萍的舞很纯很纯,离现实的炊烟很远很远,却离我们心灵所渴求的东西很近很近。
她的舞总是和“灵”、“魂”有关,借助人们熟悉的意象来表现人的内心境界、空间、梦想和意识活动等等。
不畏困难,勇于吃苦
阔别春晚多年,接到2012年春晚邀请,正遇新剧《孔雀》排练,却遇春晚难题三部曲:彩排前三天才拿到音乐;春晚当天才拿到10斤重服装;为模拟孔雀叫声,每天苦学口技几小时。
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一九九九年元月,在西藏气候最为恶劣的季节,杨丽萍去了拉萨进行创作生活体验。
在参观大昭寺,一缕极透的阳光从屋顶泄来,射在壁画上,慢慢地在移动。
杨丽萍突然眼睛一亮,旋身融入阳光之中,情不自禁的摆起来。
她就是这样地酷爱着舞蹈艺术。
每当杨丽萍站在舞台上,看似每一次都是在重复她自己,但每一次又都是不同的,因为她每一次的舞动,既是自然的再现,同时又是一次艺术的重生。
有关杨丽萍的文章
在鲁豫对杨丽萍的访问中,有一段谈话触动了我。
杨丽萍出生在云南大理的偏远山区,舞蹈是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的一部分。
而从小感受力丰富的杨丽萍,一向从大自然的花鸟鱼虫、浮云流水中寻找舞蹈的灵感。
杨丽萍长大以后,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
由于歌舞团中传统的民族舞训练技法与她对舞蹈艺术的直觉背离,她拒绝接受集体训练,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练习。
为此,她受到领导和老师的批评,还得不到补助费。
鲁豫问她:“因为这样一些原因,会不会有一些演出的机会就不给你了呢?”杨丽萍回答说:“因为你跳得好,他还是要用你。
”这句话平静质朴,却让我非常感动。
因为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重要的真相。
而这个真相,不知道为什么,常常被许许多多“理想远大”而“不得志”的人有意地掩盖了过去。
这个真相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实现理想,或丧失了梦想,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好。
“只要你足够好”,一切都不是问题。
但这句话并不是一种鼓舞,更不是一种安慰。
因为,“只要你足够好”,是一个最艰难的条件。
要做到“足够好”,你需要在自己身上发掘所有的可能性、创造力、智慧和洞察力,同时要将所有的愚昧、过失、失败归咎于自己。
你将承担起所有的责任,直视自身蕴含的犹疑、脆弱和无限希望。
面对理想的受挫,人们最容易变成两类人,一类是抱怨者,一类是愤怒者。
抱怨者和愤怒者会把对生活的失望投射到外部世界,通过抱怨和愤怒,他们赦免了自己的责任,也放弃了让自己变得足够好的可能性。
说到这儿,我想再讲讲杨丽萍的故事。
11岁起,她跟随西双版纳歌舞团背着铺盖行李走遍了云南的各个少数民族,在杨澜的访谈中,她这样描述走村串寨的生活:走在路上,看见大象远去,它的粪便还在冒着热气。
走路的时候,忽然听见头顶咚咚响,原来是一条青色的毒蛇从树上掉了下来,砸在斗笠上。
许多队友抱怨这样颠沛的生活辛苦,受不了就离开了,但在杨丽萍眼里,这些都是美,太美好太让人享受了。
在她回忆这些经历的时候,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对别人来说,这十年的经历是在受苦,对杨丽萍而言,她是在接受大自然与多元文化的滋养。
20岁出头时,杨丽萍进了中央民族歌舞团。
在歌舞团的经历,在别人看起来,何止是不顺利,简直是困难重重。
领导和老师们批评她的特立独行,为了坚持自己的想法,她放弃了生活补助,但她似乎毫不苦恼。
鲁豫问起她这些困难是如何影响她的,她淡淡地说:“你只要想开了,你看清事情的真相就可以了,批评肯定是有,但因为你知道你这样做的用途是什么,你就会去承受这种委屈……她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每天晚上在别人结束训练之后独自用功,创作了《雀之灵》。
《雀之灵》后来获了奖,因为“只要你足够好,他还是要用你”。
你认为你现在面临的困难比杨丽萍更多吗?你说,她有机遇,我没有,她那个时代机遇多,我这个时代机遇少。
是吗?我不相信。
一个人一生当中总会有那么一两次机遇,准备好的人,一次就够了。
所以说,外界的环境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还是那句话:“只要你足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