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之平遥古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化遗产之平遥古城
摘要: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
期的县城原型,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
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街道店铺都
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
本。

平遥古城是保存最完整的历史名城,也是中
国古代城市的原型。

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
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
范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

关键词:城内概况、日升昌票号、平遥三宝、存在问题及建议。

城内概况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
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
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
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


誉为中国的“华尔滋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
门(凤仪门)、东和南大
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
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
——日升昌,就诞生于古
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
金融第一街”。

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
尊卑有序。

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

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日升昌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

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

从清道光初年成立票号到歇业,历经一百多年,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而著名,被余秋雨先生誉为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

(余秋雨《抱愧山西》)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作为晋商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建筑风格和规模都具典型,但又有其特殊性。

一九一四年农历九月,在金融界活跃90余年的日升昌票号倒闭,该号之倒闭“于全国金融影响甚大”。

《大公报》上曾有人撰专文分析其倒闭之原因,兹节录其文于下:“日升昌至道光年间改为汇兑业,其
东家李姓,山西平遥人。

同、光年间,其营业之
发达,实为同行之冠,各省设立分号二十四处,
其殷实可知。

以如此殷实之票号,忽然一败涂地,
其倒闭原因有以下数端:一、日升昌营业之中心
点,在南不在北,南省码头最多,两次革命均受
很大影响,此其一也。

二、日升昌之款项,未革
命之先均分配在南省。

自革命后各省纸币充斥,
现金缺乏,由南省调回现金,往返折扣,每百两
亏至三十五两及五六十两。

此种亏耗实足令人惊
异,此又一也。

三、日升昌当革命时,欠外数目
约五百万,欠内之数七、八百万,出入相抵,有
盈无绌。

然欠内之数目,成本已付诸东流,遑论
利息。

欠外之款项,该号为支持门面,维持信用
起见,三年之中均未停利,此项亏耗又其一也。

以上三项,均该号中亏折之远因。

所以关闭如此之速者,尚有种种之近因。

第一种之大原因为广西之官款。

广西官府催迫甚急;动辄率兵威胁,计一年之中提取十余万两,犹日日前往催取。

第二,该号之正经理为郭斗南,副经理为梁怀文,就资格论梁应居正。

惟梁为人公正朴实,自革命后对于东家提用款项极力阻止,因此不能得东家之欢心,梁无可奈何遂于去岁出号。

梁在号中素为大家所推崇,梁去人心为之瓦解。

第三,京号经理因号事吃紧,托病回晋,一去不归。

有此三种近因,日升昌遂乃一败涂地。

清代中叶,由于商品流通和货币周转的需要。

产生了一种专营钱钞汇兑业务的机构,称为“票号”,也称“票庄”,或“汇兑庄”,这个行业为山西人所包揽,又被称为“山西票庄”,它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当时全国最大的票号共有17家,
平遥人开的就占了7家,其中最大的票号是平遥人雷履泰开设的“日升昌”。

日升昌曾以“天下第一”、“汇通天下”而闻名。

票号集中在西大街,日升昌就在此街,沿街厚木排门,檐下彩画,挂店名牌横匾,院屋第一进为柜台、账房。

二进为职员住处、客房;三进是二层楼房,楼下是花厅,楼上为仓贮和伙计住处,最后进是贵宾及高级职员住处。

西侧有廊道可通马车、备有马厩和马馆住处。

平遥票号经历了一百年的历史,1910年以后近代银行业兴起,银行的经营方式比票号先进,特别是大银行都是以外国资本为后盾,中国土生土长的票号斗不过外国的洋币外钞,票号很快就衰落了。

更由于山西票号与清朝政府的经济相互依存,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被推翻,票号就逐渐衰落而被时代所淘汰。

不管怎样,日升昌票号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一度操纵了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平遥三宝
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便是其一。

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墙。

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

城为方形,墙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

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

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

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出古城北门的镇国寺是古城的第二宝。

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

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

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一)古城墙
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为夯土城垣。

明洪武三年重筑,由原“九里十八步”扩为“ 十二里八分四厘”,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

按照相传的“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说法,取神龟“吉祥长寿”之意,筑为“龟城”。

明清两代先后有25 次维修,城墙平面呈方形,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内墙砖砌排水槽。

墙顶外筑2米高的垛口墙取孔子弟子、贤人之数,设垛口3000个,敌楼72座,内砌女儿墙。

四隅角楼四座,东城墙上有点将台,东南角城顶上筑奎星楼和文昌阁。

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平遥城墙建有重门瓮城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

每座瓮城都建有重檐歇山顶城楼,六座重门瓮城外原设有吊桥。

城墙外四周有护城河。

城南有麓台山和柳根河,“山水朝阳,龟前戏水”。

瓮城:瓮城是古代城
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


城门外口加筑小城,高与
大城相同,其形或圆或方。

圆者似瓮,故称瓮城;方
者亦称方城。

瓮城设在侧
面,从而增强了防御能力。

由于翁城内地方狭窄不易
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
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
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
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城楼: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

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补修重筑。

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

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角楼:建于城墙四角上的楼橹,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

角楼分别指西北角的“ 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

西南角的“瑞霭楼”,东南角的“凝秀楼”。

点将台: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

相传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尹吉甫率兵北伐猃狁,连战连捷,后奉命屯兵今之平遥,增筑城墙,并在此训练士卒,点将练武。

明代中叶,人们为纪念尹吉甫功绩,在尹曾点将阅兵的地方修筑了高真庙。

明清维修城墙时一并将“高真庙”连成一体,是城顶宽阔的高台,登高远眺,心旷神怡,诗曰:“层台百尺县城连,吉甫勋名雉堞前。

塞草久消征战垒,龙旗怯意出车年”。

护城河:即围绕在城下的濠沟。

远古人类为了防御外敌侵扰,在聚落四周掘堑挖濠,随之形成的带状高地,使人们受到修筑墙垣的启示。

城濠的产生则可视为最初夯筑城垣时,就地取土的结果。

濠内积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难以逾越的一道防线,“惟城围民,惟池围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护城河”称。

吊桥是横跨在护城濠上的木板桥,桥面向外的一端结有绳索,通过滑轮、绞盘可随时将桥面吊起,以断来路。

(二)镇国寺
镇国寺位于平遥县城北郝洞村。

大殿
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清嘉庆二十一年重
修,在佛殿内梁架上留下许多题记墨迹及寺
中现存的碑刻,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佐证。

镇国寺原名京城寺。

寺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院建山门天王殿和左右钟鼓二楼,正中为大殿三间亦称万佛殿,后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各为五间,中建三佛殿。

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早,是中国大陆所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

镇国寺不同于其他木构建筑的是,全寺没有一根钉子,所有结构都是木头相互卯碶而成,约占全殿面积一半。

全殿共有塑像十四尊,其中除三尊为明代塑造,清代重绘油彩外,其余皆为五代原作。

释迦牟尼像造型高大,手势作禅宗拈花印,佛像端庄慈祥,反映了唐、五代的风格。

从五代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全国仅有几座,彩塑作品更为罕见,除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万佛殿内的彩塑,是全国寺观庙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所处的历史时代至为重要,对于研究我国雕塑发展史,认识唐宋两代雕塑演变过程,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资料。

(三)双林寺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彩塑以及古代建筑都是稀世珍宝,其中尤以彩塑艺术闻名于世。

双林寺坐北朝南,禅院在东,寺院居西。

10座殿宇组成三进院落。

中轴线前端的天王殿重修于明弘治十二年。

前院有释迦殿、罗汉殿、阎罗殿、武圣殿和
土地殿。

中院为大雄宝殿、千佛殿和菩萨殿,其
中大雄宝殿是明初在焚毁的7层楼阁台基上重修
的。

后院是重建于明正德年间的五楹娘娘殿和贞
义祠。

双林寺现存彩塑2056尊,大者丈余,小
者尺许,它们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是我国
元、明彩塑的精华。

双林寺的彩塑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雕塑艺术技巧上的高度智慧和卓越的创造才能。

殿内的彩塑泥土都是使用当
地一种粘性很强的红胶泥土,干后能坚硬如石,经
久不裂。

泥塑干透后,先用胶矾水刷,之后用鸡蛋
青加胶水配制大白粉涂刷,刷上白底色后要用棉花
或白布反复擦抹,直至擦出光泽,最后可进行石色
彩画,所以彩塑身上的衣、裙均色彩艳丽。

双林寺的彩塑,对人物的性格刻画,外形的设
计,各类人物因身份不同而形成的职业特征,以及
因宗教的需要而造就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个性鲜明、
生初。

殿内的塑像无论大小,眼珠部用琉璃烧制,不论你走在哪个力位,他都在向你看着;黑暗中好似两颗眸子真在闪动。

令游客万般惊讶。

无怪乎被中外艺术家惊叹为“神品”、“彩塑艺术的宝库”。

存在问题及其建议
正午时分,是古城最嘈杂热闹的时候。

在新城上班的人们蜂拥着回到旧城的家里。

放学归来的孩子们也无不扛起笨重的自行车跨跃着横亘在城门口的那道铁栅栏。

很多人的家都住在旧城古老的四合院里,有的一家二十几口人都住在一座拥挤狭小的四合院里,四合院古老的建筑格局早已被突然凸出的现代建筑破坏得一塌糊涂。

“不盖房子没办法呀!二十几口人总得有个地方住。

”很多市民这样说。

到城门口的铁栏杆那儿,看见县政府横在城门口禁止一切车辆早8:00——晚8:00通行的牌子,但仍有很多人翻越过铁栏杆。

正像他们所说,住在古城里,孩子上学、大人上班都不方便,而且古城的居住环境也不好,房子都是一二百年前的老房子,但许多家庭连老房子都不够住,只得在四合院的空地方再盖房子……“我们也想搬,可新城的楼房买不起啊!”所有住在古城里极不方便的人们都如是说。

在平遥古城内,每一处四合院都有数百年的历史,极具保护价值,其中400多处保存相当完整,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

可惜的是,最多只能容纳两三户人家十几口人的古民居,如今大多居住着数十口人、十几户人家,院里本来就不大的空间,临时建筑比比皆是,煤球、杂物到处堆放……保护无形中出现了断层,古建筑完整的美感被挤兑、破坏得很难找寻。

1986年,平遥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它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从此这座此前只有少数文物学者和专家才关心的古城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文物价值所带来的旅游经济效益也空前高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与涌入古城做生意的大小商人使这座古城真正红火热闹起来了,古城不堪重负的人口压力也日益凸现。

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古城频频告急,尽管当地政府在各城门口设立了栏杆,禁止机动车辆出入古城,但古城平遥在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前仍显得尴尬万分。

为了解决搬迁的问题,平遥县委县政府首先做出表率:1997年包括平遥县委县政府在内的8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搬出了古城,而后医院和学校也相继迁出城外。

这样,行政中心和社会事业单位都迁出城去了,仍住在古城却不得不在新城上下班的人们出入自然不方便了,于是有经济实力的部分居民开始在城外置房购地,古城中的一部分居民自然也就搬出去了。

这种以行政中心和社会事业单位搬迁带动居民外流的办法虽然初见成效,但也给经济困难的部分古城居民也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

但是搬出去的居民无论在生活环境还是其他方面都比先前好了许多。

我觉得既然平遥政府先做出表率搬出城外,就应该保证到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居民也能搬出,如果不行,就造成了以上的尴尬:居民生活不便,为了缓解住房压力自己再在院中造房,这样又造成了文化遗产的破坏,导致政府管理不便。

政府应该能够出资帮助住房困难的住户搬出旧城区,这样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便于居民的生活。

应该公允地说,“申遗”成功后,平遥古城的品牌形象在日益提高,但一个古老的名城由于历史、人文、经济等的影响,古城的缺憾随处可见。

“走在古城的街巷,就会看到许多古老与现代不和谐的结合点,一些只能住两户人家的民居却挤着五户人家;一些垃圾随处乱扔,个别居民将垃圾抛在了下水道口;而那些属于公产的民居由于没有及时修缮已经破败不堪;煤炉的烟尘飘荡着呛人的气息。

”说到这些古城的弱点,让人心酸。

还有古城的保护,据说高峰期古城达到3.5万人次的日流量,我觉得必要的时候应该限量游览,这样才有利于古城的保护。

一位来自大连的游客更是直截了当道出了“不满”:“拥挤的古城街道上行人、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挤在一起,令人感到窒息,即使是蚰蜒小道上也堵上了水泥墩,再加上城门口的铁栅栏,如果哪一天古城内发生火灾,消防车如何进去灭火呢?还有那些假古董商,将晋商的诚信置之脑后,有损于古城纯朴的风貌。

”是的,过度的商业化导致古城失去了淳朴的一面,一些现代化的商店充斥在古城的大街小道,为了古城的古朴面貌,应该限制现代化在古城的大量出现,我们不能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损坏古城的保护。

或者说我们应该支持商人购买城内故居,但同时又应该严格要求不允许改造古城面貌,只是保护性的开发,这样既能增加政府收入,同时可以帮助旧城区的居民搬出城区。

总结:山西平遥古城像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三晋大地。

作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城之一,它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平遥古城不仅保存着完好的古城墙,城内还基本保持明清时期的道路结构和整体布局,集古寺庙、古市楼、古街道,古店铺和古民宅为一体,构了一个结构完整、气势恢宏的古建筑文物群。

这些遗产共同构成了平遥古城的整体特色和综合价值。

参考文献:
《平遥古城与民居》
图片一:/agency/line 62847.html
图片二、三、四:
图片五:
图片六:
图片七:
图片八:/new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