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
作者:林萌哲
来源:《中文信息》2018年第12期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要求逐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特色小镇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就是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条件,以生态宜居环境为吸引,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生。本文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为例,探讨特色小镇如何打造。通过打造特色小镇,吸引城市资源要素的流入,承接城市消费外溢,[1]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推动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巴润别立镇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2-0-0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位置上,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立足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建设特色小镇,既能与都市经济融为一体,又能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2]为此,巴润别立镇应充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创新思路、主动作为,以“绿洲生态”为依托、“休闲农旅”为引擎、“有机农业”为特色、“市场消费”为导向、“农民致富”为根本,建设有机田园小镇。
一、巴润别立镇建设特色小镇的基础条件
巴润别立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南部,总面积3295平方公里,有耕地9.89万亩,有可利用草场2183平方公里,总人口10395人,其中农牧业人口9283人,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2082人。近年来,全镇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引种谷子、土豆、洋葱、中药材等节水型农作物进行示范推广。稳步推进农业节水工作,建成“集市型”在线水权交易平台,地下水采补平衡基本实现。积极引导、扶持农牧民发展舍饲养殖,引进双丰、浩泽两家万头牛场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注重将农牧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培育“旅游+农业”,将塔塔水嘎查97座温棚连片改造提升,打造有机绿色蔬菜休闲采摘示范区。依托南寺、月亮湖、农耕文化博物馆等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依托社区建设,改造一处旅游驿站;利用独特地势,促成虎克之路越野基地落户。
二、巴润别立镇建设特色小镇的优势分析
1.交通区位优势
巴润别立镇位于阿拉善左旗东南部,北距盟、旗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40公里,南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70公里,东靠贺兰山,西连腾格里沙漠,银巴高速、中长公路横穿全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生态环境优势
巴润别立镇东靠贺兰山,西连腾格里沙漠,拥有大片区域中难得的绿洲,可种植面积达10万亩,大地基底上农田、牛羊、村落、树林穿梭其中,整体生态景观优美,具有极高的休闲观赏价值。
3.农牧业产业优势
近年来,全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培育肉羊肉牛特色养殖,建成日光温室565座,拱棚22座,尝试绿色、有机作物栽种,其中丰茂德采摘温棚已获得国家级绿色认证。
4.多元文化优势
巴润别立镇拥有深度挖掘多元文化的潜力,主要包括蒙元文化、知青文化、生态文化与越野文化,将来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有助于提升区域文化品位。
三、巴润别立镇建设特色小镇面临的困难问题
1.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目前,全镇的产业结构主要以一产为主,其中以種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二产农产品加工产业缺位,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基础较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刚刚起步,目前仅有两家农家乐,一家采摘园,一处绿洲文化博物馆以及一处红色文化展厅,乡村旅游游客数量少,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辖区内的大多数产业项目布局规划不尽合理,项目之间缺乏联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态势。
2.乡村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近年来,巴润别立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农牧区交通、电力、水利、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城乡基础设施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由于建设时间相对较短,并且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乡村在垃圾污水处理、农作物存储、能源使用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建设,人居环境有待改善提升。
3.“三农”工作人才队伍亟待加强
现阶段,农牧区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年轻人普遍进城、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嘎查(社区)“两委”班子作为乡村发展的领路人,呈现出高龄化、文化程度不高、能力水平偏低等现象,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创新不足等问题的产生。此外,农牧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也远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
四、巴润别立镇建设特色小镇的对策建议
1.建设特色小镇,做强产业是基础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有了产业的振兴,乡村的建设才有基础。[3]要依托地方现有的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立足巴润别立镇实际,优化种植结构,逐步降低玉米在整个种植结构中的比例,以市场为导向,拓展出口洋葱、绿色小麦、谷子、经济林果、蔬菜以及沙生植物的种植面积,逐步向市场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可持续性强的农产品转型。依托万头牛场、阿杜肉羊厂等现有项目,与绿色蔬菜、小麦种植等项目衔接,搭建循环产业链。依托特色农产品、有机绿色农产品打造农产品品牌。加快规划形成农产品加工中心、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新农民双创电商中心等项目,为农业发展提供加工、物流、交易、培训、电商等多元综合性服务。加快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旅、休闲文旅,培育农事体验、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业态,补足现有的产业短板。此外,还要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净空、净水、净土行动,开展移风易俗、美丽庭院建设等工作,根除“脏乱差”,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建设特色小镇,挖掘文化是根本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关系着特色小镇能否持续发展,能否产生持续的吸引力。挖掘特色文化是发展特色小镇助推乡村振兴的根本,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融入文化元素,打造自己的文化标识,树立别具一格的文化形象,以此来吸引更多旅游爱好者前来。坚持文化引领,深挖巴润别立镇潜在的各类文化资源,包括红色文化、蒙元文化、知青文化、绿洲文化、马文化、越野运动文化等,建设融合田园观光、休闲采摘、农事体验、创意农业、民俗文化功能的复合型休闲农业功能区,打造以多元文化为底蕴灵魂的田园小镇。同时,注重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和服务能力,发挥镇、嘎查(社区)两级文化活动阵地的功能,利用各种节庆日、农闲季节、集市等节点组织农牧民开展业余文化活动。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农村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开设基层大讲堂等方式,为农牧民提供传统文化、形势政策、文明礼仪、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培训,逐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
3.建设特色小镇,培育人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