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有感
濮阳县三实小王颖读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本书,受益匪浅。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
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多么希望有一个教学的框架或者模式,来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尽管提出框架或者模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前人已经做了那么多的努力,新教育实验仍然认为有重新梳理与研究的必要,因为,这往往是课堂教学研究的起点。
我们希望,新教育有效教学的框架,首先可以视为我们的一个理解课堂的工具。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主体由五部分组成:
1.教材及教材解读。
2.确定教学目标。
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4.严谨的教学模块(左手栏)。
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右手栏)。
教学目标。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在具体操作上将目标分为层次井然的A类(基础性、阶梯性目标)、B类(核心目标)和C类(附着性、拓展性目标),则是为了让授课教师更清晰地把握课堂的方向与任务,不笼而统之地将宽泛的教育目的袭用作具体的教学目标。
这
一区分,从某种意义上,既是为了突出B类目标,即核心知识,又是为了让与文本及教学过程相关思想、情感类目标,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既不否定这一类目标,又不冲淡知识、能力教学。
预习作业。
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中,预习成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预习作业,也就不再只是体现A类教学目标的铺垫性工作,而应该是同时涉及B类目标和C类目标的对知识的完整的学习。
也就是说,通过预习作业,通过定向的预习,学生要完成对学习材料的全面的独立学习。
在此基础上,当他走进课堂的时候,是一个已经完成独立学习的个体,而课堂,也就不再从零开始——这种从零起步开始的弊端显而易见,这就是学习速度快的同学甩下速度慢的同学的主要原因,而他们的学习掩盖了相当部分同学来不及独立学习这一事实;或者为照顾速度慢的同学完成独立学习,课堂不得不一再停顿,从而让学习速度快的学生效率低下,得不到真正发挥。
而完备的预习,也就是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速度及特点,完成独立学习。
因为预习的改进,课堂教学也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那种教师掌握着真理,学生没能掌握足够信息,于是只能被动聆听与接受的局面就将被完全打破。
在这个意义上说,预习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构建新知的过程。
教学板块及个体学生学习清单。
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中,在小学阶段,这个个体学生的学习清单出现在备课纸的右手栏上;在中学阶段,这个个体学生的学习清单出现在备课纸的左手栏上。
这意味着在小学阶段,教师直接组织教学,带领学生展开教学活动仍然是课堂
教学活动的主导行为,而随着年级递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个体学生的学习就越有可能自主实现,也越有必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交流。
而在教学板块部分,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又要求课堂能够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并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的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时间。
在此部分一定要从教学板块的角度来叙述,不能只是重复教材及解读,而应该清晰地写出教学组织的策略及过程。
很显然,效率是这一部分的关键词,在讲究必要的节奏、方式的灵活多样的基础上,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都不被老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讲解所取代,而是明确地指向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这就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不近人情”的规定。
很显然,左右手栏是相互关联的,从学习的本质来讲,教学板块栏,是服务于个体学生学习清单栏的,而从课堂教学作为一个集体活动的角度来讲,教学板块栏又是课堂上的主要线路。
事实上,它们是同一个流程的两个侧面。
理解了这一点,那么任何形式的书写都将能够体现教学的本质。
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课堂,是真理体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
教育与教学的真谛,将没有被师生在课堂上的把握,课堂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某种意义上讲,要让课堂教学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共鸣,重现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其前提是教师首先要能够认识到知识内在的魅力,,并参与整个知识重现的过程。
但是,第三重境界不可能是悬空之高楼,它一定要建基于第一重境界和第二重境界之上的。
所以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他们是一个统一体。
正如所有真正的学习一样,如果说第三重境界是达到一种教学中的顿悟的话,那么这个顿悟就要求前面有一个漫长的,甚至刻苦的渐修。
而且,对大多数教材而言,它也可能仅仅是某个技术,而不关乎存在的真理,所以,第三重境界又是偶然与少数的,从某种意义上,是不能刻意去勉强追求的。
它要求教材中本身有着关于存在的真理,要求对教材有着深刻的解读。
当然,这最终取决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那样: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
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
在备课时,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哪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察觉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激发求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