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美学中“自适其适”自由观浅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美学中“自适其适”自由观浅探

【摘要】庄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六十年代徐复观先生《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为研究庄子美学的作出了重大贡献。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庄子美学的研究渐趋完善,其中“自由观“是庄子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仅从自然、朴素及审丑等几个方面对庄子“自适其适”的自由观略作浅议。

【关键词】自适其适朴素空明羁绊

“自由”是庄子哲学及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通观《庄子》首篇《逍遥游》就会发现它的中心主题便是强调人的自由,强调人的精神活动及生产生活活动的自由。“自由”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在自由的审美心理和和带有浪漫特色的审美体验结合的基础上,庄子怀着超越世俗功利的情怀追求美的最高境界——至美。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学者对此众说纷纭,本文将从“自适其适”角度阐发自己在此方面的不成熟见解。

《大宗师》:“若孤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中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駢拇》:“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顾名思义,“适人之适”即由外物主导自己、役使于他物,不能实现主体自身的自由。与之相反,“自适其适”强调万物自身个性的彰显与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反对由于人为而对万物自由本性的悖逆。《駢拇》云:“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秋水》也有“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牵牛鼻,是谓人。”的论断。野鸭虽然腿很短,鹤鸟虽然颈很长,但是它们对于野鸭鹤鸟本身的需求来说却是恰到好处的,倘若给他们续腿断颈反而会酿成悲剧;牛马生下来就有四只脚,倘若给马戴上笼头,给牛鼻穿上孔就是人为的行为了,这是违背万物自由本性的事情,是不应该提倡的。《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授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然不趋,授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祝之,则解衣盘礴赢。君曰:可以,是真画者也。”《天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之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真画家是在世俗社会中唯一能够保持自己的真性的画家,而不是竭力媚俗取悦统治者的庸人;生病的美人的极富美感的一个自然的动作被丑女一个意模仿后变得“惨不忍睹”。所以对于人来说超越世俗的物欲、保持与自身相适的本真的个性是最可贵的,也是最值得提倡的。

“自然”是庄子哲学一直所标榜的话题之一,也是庄子哲学中最重要的话题。在这位对自然有着极大的热情的哲学家眼里,他所一直追求的价值也就是大自然。在他看来,最高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而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的自然状态正是庄子所一直向往和憧憬的。《庄子·逍遥游》描绘了一位远离人世、不为外界所扰、与自然融融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大浸稽天而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神人是自由的,与世俗毫无瓜葛,因为她不食人间五谷而吸风饮露,出行不乘车坐撵而乘云气、御风龙,所以她可以自由地“游”乎四海之内外。因为对外物无所待,所以神人的精神是自由的、心灵是不受约束的,所以神人的境界是真正的自由之界,这种境界达到了庄子的追求:他一心要在自然的意义上消除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差异和分裂的痛苦,努力使个人的生存、社会的生存与自然的存在同化为一体,将个体生命与自然的本质融为一体。【1】

人和物都具有自然之本性。对于人来说“自然之本性”也即人作为主体随心随性去生活,人的行为是自由的,个人意志也是自由的。生活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不为物质所累,没有精神

的枷锁,上文《逍遥游》中的神人正是很好的典范。对于物之“自然本性”庄子在《养生主》中也做了很好的阐释:“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蓄樊中,神虽王不善也。”生活在沼泽地里的野鸡走十步才啄得一口食,走百步才喝得一口水,但它也不希望自己被畜养在笼子里,因为生活在笼子中虽然吃喝无忧、生活舒适但那毕竟是不符合自己的本性的,自己的行动受到了束缚、不自由了,对于想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野鸡来说是毫无幸福感的。只有生活与自然中,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生活才是体现野鸡之自然本性的最合适之生活。物犹如此,何况人乎?所以才有《秋水》中庄子拒绝楚王重托的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追求自适、自得,追求心灵的逍遥,渴求摆脱世俗的拖累和羁绊的人格风范【2】再次得到彰显。

“恬淡”是道家文化的特色之一,庄子继承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追求自在的、符合万物本性的最高审美形态——朴素。《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一方面表现为存在状态的本色,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主体行为和心态上的清静与无为。【3】《马蹄》揭示了原始社会人类对大自然所知甚少、与鸟兽共处的状态,也即人类素朴的自然本性状态:“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原始状态的人类有他们恒常的天性,也就是纺织而得到衣服,耕种而得到粮食,这是他们共同之德;人与万物浑一而无偏私,名为按天性放任自乐。……在那至德之世,人与禽兽住在一起,人群与万物浑然不分,哪里知道什么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呢!人与无知之物一样,他的本性就不会离失;人同无欲之物一样,即为他的自然素质;自然素质不变即保持了人的本性。这里所描绘的社会是与被仁义礼制所规定的社会完全不同的一种社会,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人是淳朴的、自由的。这是一种与后世的充满仁义礼制却到处充斥着各种猜疑迷惑、尊卑贵贱、战乱屠杀完全不同的社会,这里的人可以与鸟兽浑然不分更何谈小人君子呢!所以,庄子认为孔子所谓的“礼”是违背人之本性的,是世俗的。庄子甚至贬抑孔圣人“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从主体行为和心态上理解庄子的“朴素”主要表现在清静无为。《在宥》:“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也?”真素朴者无是非之心,无内外之别,无有意之为,无我而自守,与万物混同为一而已。【4】“朴素”是一种符合万物本性的存在状态,“朴素”是审美主体的一种非有意而为、脱离了人类的矫饰本性的、非被外物所累的自由的的心境,是身心皆处自由状态的审美主体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的审美形态。

研究庄子的学者都熟知庄子极力反对世俗的种种丑陋行为,强烈抨击世间俗人的种种丑态。尤以《庄子·列御寇》中对曹商“寡廉鲜耻、卑己求禄”的行为和《惠子相梁》中对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的讥讽最为经典。李天道《中国美学之雅俗精神》中较详细地归列了庄子所强烈批判的世俗之人的种种“恶行”:为求取功名利禄而丧失本性者;囿于物欲而不自知者;追求感官刺激沉溺于奢侈淫乐而不能自拔者;媚世媚俗而不自知其愚者……世俗之只图争执结怨,徒然扰乱人心,与心灵自由之境是水火不相容的。266《中国美学之雅俗精神》

但是庄子不反对自然丑。“自然丑”虽“丑”但是终归是自然的,也即它体现的是丑物的自然之本性。而庄子看中的正是这不受世俗所累的自然本性。《德充符》有云:“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