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识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钦斯:今天有意义的知识没有超过 古人,哲学与人文没有超过亚里士多德。 科学呢?“如果我们阅读牛顿的《自然哲 学的数学原理》我们就会看到一位活生生 的天才,就会了解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那 种前所未有的简朴和优雅,还可以了解近 代科学的基础。……[近代]哲学起始于迪卡 尔和洛克;心理学起始于冯特和詹姆士; 自然科学发端于19世纪的一些伟大的实 验。”
52
144
24
112
33
196
33
社会科学 总课时 (%)
224
24
224
17
272
35
224
——《美国高等教育》(中译本)
4.通识教育思想成熟阶段
1943年上任的哈佛校长科南特明确提出本科教育 阶段通识与专业不可对立。“红皮书”序:
“通识教育不仅应该为专业选择提供足够的基础, 而且应该成为使专业潜力充分发展的沃土。……专业 教育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通识教育告诉学 生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去做”。
德国柏林大学(1809)W·洪堡的科研与教学 融合的思想。
2.科学教育合法化时期 1869年化学家艾里奥特任哈佛大学校长,推行
选修制,将自然科学与实用学科引进高等教育, 与“博雅”学科平起平坐。
1862美国国会通过Land Grant College Act。开
发西部,发展农业,带动制造业,商业,社会学 等大发展。
必需完成的通识教育课程门数*
自然科学+数学(%) 人文素质**(%)
哈佛
15.4
MIT
52.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9.2
正在
47.1
改革
加州理工学院
54.1
42.4
伯克利
62.5
37.5
杜克 18.8 (南方哈佛、三一学院、神学
56.3
院) *写作等除外(刘拓、陈秀平、李平康,2004)
**包括社会科学
香港中大
25
“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指明了意义和目的。…… 哈佛学院的每门课,无论多么专业化,都要对通识教 育目标有可识别的联系和贡献。在这个联系上的失败 程度就是在专业教育上的损失程度”。
提出“新自由教育”:通识+专业。
提出“人文、社会、自然”三大基本知识类型。
哈佛的《通识教育红皮书》(1946)
General Education for a Free Society ——By Harvard Committee,1945
(3)明确提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标。 W·Perry理论
科南特3大类: 人文学科类 社会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
博克时代5大类: “文学与艺术”类 “科学与数学”类 “历史研究”类
“社会与哲学分析” 类
“外国语言与文化” 类
二、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比较
哈佛大学 (2007,2009) 斯坦福大学 台湾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东京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主修专业
分类选修
3.名著阅读运动阶段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研究型大学 迅速发展,但由于极端功利主义,加之过热 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导致美国不仅在人文 教育上严重衰退,而且在许多基础科学领域 也落后于欧洲。1930年上任的芝加哥大学校 长罗伯特·赫钦斯,发起了“名著阅读运 动”。
但“名著”包括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
通识教育
高等教育目标的层次或类型
➢ 1. 掌握一项专门技艺和基本文化知识,毕业后能够 找到对口工作,并胜任本职工作。
➢ 2. 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毕业后能够在本专业领域或相近专业领域开展工作, 并能够对本专业知识有所发展。
➢ 3. 在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理解人类各 种知识类型的本质及其探究方法与模式,养成批判 性思维习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潜力。毕业后能 够创造新职业、新专业,引领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普通本科院校、一流大学: 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价值观
通识教育目标(世界领袖): 有效思考的能力 沟通能力 能够做出适当判断的能力 对价值的认知能力 ——今天哈佛的通识教育思想基本如此。因此科
南特被誉为“通识教育之父”。他亲自编教材、 上课,科学课和休莫哲学。
5.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时期 德里克·博克和罗索夫斯基(1979) (1)规范通识课程管理。建立以“学科”为基
到19世纪末,美国各类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几 乎都实行了选修制。科学技术专业、社会科学开 始以合法的身份进入了大学课程。
1909年,原艾里奥特的教务长劳伦 斯·劳威尔接任哈佛校长。为了消除学生在 自由选修中的盲目性,他将自由选修制改 进为“集中与分配制”:
concentration & distribution
75(冯增俊,2004)
东京大学
33
67(楼程富,2002)
北京大学
25(课时)
台湾大学
40(课时)
必需完成的通识教育的课时数(熊明艳,2007)
自然科学
总课时
(%)
清华(文) 160
17
清华(理) 560
42
北大(文) 128
16
北大(理) 128
17
中国科大
922
56
MIT 哈佛 耶鲁 杜克
490+
1.捍卫“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时期 17-18世纪以前,博雅教育较完整地代表了当
时西方的知识体系。
1830s,英国“新大学”运动,以市场为驱动, 注重实用知识。红衣主教纽曼捍卫“博雅教育” 或“自由教育”以抵抗专门化的实用学科教育。
美国大学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效仿Ox-Bridge 模式,但进入19世纪以后逐步开设自然科学讲座。
本单位的校级“核心课程”。
Sciences proceed from a logical base
Social sciences from a rational base
Humanities from an imaginative base (2)首次提出了跨文化理解新目标:“外国文
化”课程大类(50年代叫“西方文明”、70年代初 叫“西方文化”)。
Contents
一.通识教育的历史 二.国际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比较 三.我国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一、通识教育的历史
1. 约翰·纽曼(1852) 2. 查尔斯·W·艾里奥特(1869) 3. 罗伯特·赫钦斯(1930) 4. 詹姆斯·科南特(1943) 5. 德里克·博克(1978)
——进步与保守的争斗历史,著名 教育家都是进步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