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名词解释大题

传染病名词解释大题
传染病名词解释大题

【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3、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4、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5、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6、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7、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8、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9、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10、症状明显期: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体现,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脑膜刺激征、黄疸、肝、脾大等。

11、恢复期: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12、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3、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14、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15、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

16、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 抗原(HBeAg)。

17、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

18、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19、赫克斯海默尔反应(赫氏反应):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发生后尽快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理。 20、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反应。

21、败血症:是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的全身性感染综合症。

22、菌血症:少数细菌入血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者称为菌血症。

23、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如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

【简答题】

其他能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病毒:EB病毒(EBV)

巨细胞病毒(CMV)

单纯疱疹病毒(HSV)

风疹病毒(RV)

1、在急性传染病中常见的热型有哪些?

答:热型是发热性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常见的热型有:

⑴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⑵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⑶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提问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⑷回归热: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间歇无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布氏菌病等;若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⑸马鞍热:发热数日,退热一日,又再发热数日,见于登革热。⑹不规则热。

2、简述HBV基因组S区、C区、P区、X区的功能及基因组突变的意义。

答:HBV基因组又称HBV DNA,其长链有4个开放读码区S、C、P、X区。S区又分为前S1、前S2及S三个编码区,分别编码包膜上的前S1蛋白、前S2蛋白及HBsAg,C区分为前C区和C区,编码HBeAg和HBcAg,P区编码DNA多聚酶。X区编码HBxAg。

HBV基因组易突变,S基因突变可引起HBsAg亚型改变或HBsAg阴性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可引起HBeAg阴性/抗HBe阳性乙型肝炎,C区变异引起抗HBc阴性乙型肝炎,P区变异可导致复制缺陷或复制水平的降低。HBV基因组变异除影响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外,可能与疫苗接种失败、肝炎慢性化、重型肝炎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3、试述重型肝炎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特征。答:⑴病因: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⑵诱因: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损肝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有其它合并症、手术等。

⑶临床表现及特征:⒈急性重型肝炎:①发病多有诱因;②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③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④黄疸迅速加深,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⑤发病二周内出现Ⅱ级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⑥可出现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大出血等并发症;⑦PTA<40%,胆酶分离,胆红素轻~重度升高。

⒉亚急性重型肝炎:①发病多有诱因;②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③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④黄疸迅速加深,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腹水;⑤二周以上至24周内出现Ⅱ级以上肝性脑病和/或脑水肿;⑥晚期可出现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大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⑦PTA<40%,胆红素>正常上限10倍,胆固醇、胆碱脂酶、白蛋白降低。

⒊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和/或临床表现;重肝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

4、简述各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

答:⑴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在血清中检出抗HA V IgM,或急性期抗HAV IgG阴性,恢复期转为阳性,可确诊为甲型肝炎。

⑵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eAg、HBcAg、HBV-DNA、抗HBC IgM当中有一项阳性,肝组织HBeAg和/或HBsAg或HBV-DNA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是否为乙型肝炎或何种临床类型乙型肝炎取决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组织学检查。

⑶丙型肝炎:具备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而同时抗HCV-IgM、抗HCV-IgG或HCV RNA 阳性,可诊断为丙型肝炎。

⑷丁型肝炎:具备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有现症HBV感染,同时血清HDAg或抗HDIgM 或高滴度抗HDIgG或HDV RNA阳性,其中一项阳性或肝内HDAg或HDV RNA阳性可确诊。

⑸戊型肝炎:具备急性肝炎临床表现,同时血清抗HEV IgM或抗HEV IgG阳性可诊断戊型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治疗原则:如无特殊并发症,应以休息、营养等一般治疗为主,避免滥用药物。1. 一般治疗:休息、营养2. 对症治疗:选用1~2种药物即可(1)降黄疸药物:西药: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中药:苦黄注射液、黄疸茵陈冲剂、丹参等//淤胆型肝炎:糖皮质激素、苯巴比妥等(2)降酶药物:联苯双酯、水飞蓟类、甘草甜素类、垂盆草或五味子制剂等(3)其他:改善纳差、腹胀、恶心等症状

3.抗病毒治疗:除丙肝外其他肝炎一般不需要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治疗原则:在一般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

有病毒复制且肝功能异常为抗病毒指征。

常用药物: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

核苷类药物-- 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替诺福韦。

其他:膦甲酸、胸腺肽、氧化苦参碱等。

1. INF-α病例选择:①感染时间较短、年轻

②有肝炎活动(ALT升高)史;

③病毒滴度较低;

④HBV无前C区突变;

⑤非垂直传播者。

禁忌症:①肝脏储备功能差:失代偿肝硬化、TBIL>正常2倍

②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等精神倾向者;

③严重的心律失常;

④WBC、PLT明显降低;

⑤对本药过敏或用药后黄疸加深者。

2 核苷类药物-- 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替诺福韦。

主要作用机理:竞争性抑制DNAP

适应广范:重肝及肝硬化以及干扰素不能使用的病人都可使用,但疗程长、病毒变异、停药后易反弹为其缺点

(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利巴韦林

疗效:通过正规的治疗,90%以上的病人可治愈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病情能否逆转取决于存活肝细胞的数量及其再生能力

治疗原则:及早发现与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防治并发症,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给肝细胞以再生的机会。

治疗措施:1 早期诊断,及早卧床休息;

2 维持水、电解质、热量平衡;

3抗病毒核苷类药物

4 防治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药物:促肝细胞生长素,前列地尔、谷胱苷肽,甘草酸胺等

5 支持治疗全血、血浆、白蛋白。

6 并发症防治

(1)预防和控制出血;

(2)预防和治疗肝性脑病:

(3)防治肝肾综合征;

(4)预防和控制感染。

7 激素仅用于急性重肝的治疗

8 人工肝

9 肝移植

5、简述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及抗病毒治疗目的和方法。

答:⑴原则: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合理的休息和营养,心理平衡,改善和恢复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抗病毒、抗纤维化等治疗。

⑵抗病毒治疗目的: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⑶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①适应症:有HBV复制同时ALT异常者。

②不适合治疗者:血清胆红素>正常值上限2倍;失代偿性肝硬化,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重要器官病变。(严重心、肾疾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精神、神经异常等)

③治疗方案:

a、普通短效干扰素,每次5MU,每周3次,或隔日1次,皮下或肌肉注射,疗程6个月,有效者继续治疗至1年或更长。

b、长效干扰素,180μg/次,1次/周,皮下注射,疗程4-6个月,无效者停药,有效者可继续治疗至12个月或更长。

④有利于干扰素疗效因素:病程短;女性;肝炎炎症明显,ALT升高明显;HBV-DNA滴度低;非母婴传播,未用过抗病毒药物等为有利于干扰素疗效因素。

⑤不良反应:类流感综合征;骨髓抑制;神经精神症状;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失眠、皮疹、脱发、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⑷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①已批准治疗对象:年龄大于12岁,伴有ALT升高胆红素低于50μmol/L和病毒活跃复制的肝功能代偿的成人慢性乙肝。

②不适合治疗对象:有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骨髓抑制、明显心、脑、神经、精神病和不稳定糖尿病患者。③治疗方法:每日1次,每次100mg口服,疗程1年以上。治疗者每3个月复查HBV-DNA、乙肝二对半及肝功能。

肝性脑病的治疗

1、确认并去除诱因:

2、营养支持

积极给予营养支持。禁食蛋白质,供给足够的热量(1200-1600Kcal),热量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不能进食者可予鼻饲。

3、降血氨

(1)减少肠道内氨及其他有害物质的生成和吸收:乳果糖、乳山梨醇等。(2)促进血氨的代谢:门冬氨酸-鸟氨酸、精氨酸、谷氨酸钠等

4、纠正氨基酸代谢的不平衡:支链氨基酸

5、脑水肿的治疗:脱水(甘露醇、甘油果糖、高渗糖、速尿等

6、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失衡

7、抗感染、控制内毒素血症

8、人工肝

人工肝

定义:人工肝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或部分代替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脏功能不全或者相关疾病

分类:非生物人工肝、生物人工肝、组合生物人工肝

人工肝技术: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等

人工肝的用途:

1、通过人工肝支持,为重型肝炎或肝衰竭时的肝细胞再生创造时间,使可逆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得到恢复,从而避免肝移值;

2、为肝移植创造条件,是重型肝炎肝移植的桥梁;协助治疗肝移植后的最初无功能状态;

3、作为辅助措施有助于行肝极量切除术,或作为肝脏特殊或应激情况下的辅助治疗手段。淤胆型肝炎

护肝

糖皮质激素为最有的治疗,强的松或地塞米松疗程1-2月。

19、目前治疗乙肝和丙肝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哪些?

答:目前治疗乙肝和丙肝主要的抗病毒药物有:治疗乙肝抗病毒药主要有两类:α-干扰素类以及核苷酸类似物如贺普丁、阿德福韦等。治疗丙肝抗病毒药主要为干扰素,利巴韦林与α-干扰素联合应用可增加疗效、减少复发。

20、试述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和主要的高危人群。

答:⑴主要传播途径: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体液传播。

⑵高危人群: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血液透析患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等。

21、试述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特点。

答: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肝脏无明显的缩小,约一周后肝细胞呈大块坏死或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坏死肝细胞占2/3以上,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无纤维组织增生,亦无明显的肝细胞再生。肉眼观肝体积明显缩小,由于坏死区充满大量红细胞而呈红色,残余肝组织淤胆而呈黄绿色,故又称之为红色或黄色肝萎缩。

22、急性重型肝炎的诊断依据包括什么?

答:①既往无同型病原的病毒性肝炎病史。②起病14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而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③有肝浊音界缩小和皮肤、粘膜或穿刺部位出血点和瘀斑等体征和出血倾向。④黄疸迅速加深,胆红素每日上升17.1μmol/L(1mg/dl)以上,但总胆红素可低于171μmol/L。⑤ PTA降低,PTA<40%。

23、试述干扰素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

答:①类流感综合征。②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③精神神经症状。④失眠、轻度皮疹、脱发。⑤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6、简述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

答: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包括早期三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五期经过。早期三种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体征和肾损害的表现。五期经过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不典型者可以越期或前三期之间重叠。重型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是本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不同的特点。

7、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三种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流行性出血热的预后与病情轻重、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密切相关。因此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临床特点,对本病作出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本病的早期三种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体征及肾损害表现。

⑴发热多为急起,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为3~7天。重症者热退病情反而加重。全身中毒症状包括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胃肠道症状,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

⑵毛细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皮肤、粘膜充血、出血,球结膜水肿。

⑶肾损害主要表现在蛋白尿,呈进行性增多趋势。尿镜检发现管型等。

8、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本病的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仍是本病的治疗原则。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⑴发热期治疗原则: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⑵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功能。⑶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⑷多尿期治疗原则:移行期和多尿早期治疗原则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⑸恢复期治疗原则: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9、试述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

答:⑴艾滋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⑵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注射途径传播、母婴传播及其他途径如器官移植、人工授精等。

⑶高危人群:是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为高危人群。

10、如何确诊艾滋病?

答:凡属高危人群存在下列情况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应考虑艾滋病可能:

⑴近期体重下降10%以上;⑵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⑶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⑷全身淋巴结肿大;⑸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⑹口腔念珠菌感染。高危人群伴严重机会性感染或机会性肿瘤以及CD4/CD8比例倒置等应考虑本病可能。应进一步做HIV抗体检测,主要检查P24抗体和gp120抗体。一般ELISA连续两次阳性,再作免疫印迹法(WB)和固相放射免疫沉淀试验(SRIP)等确诊。

11、试述伤寒极期临床表现特点

答:伤寒的极期在病程的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

⑴发热:持续高热,多数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10~14天。⑵消化系统症状:明显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⑶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脑病的表现。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逐渐恢复。⑷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即体温增高1℃,每分钟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系因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所致。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有时出现重脉,即桡动脉触诊时,每一次脉搏感觉有两次搏动,系因末梢血管受内毒素影响而扩张所致。⑸皮疹:于病程7~13天,部分患者在胸、腹、背部及四肢的皮肤分批出现淡红色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一般在10个以下,约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⑹肝脾肿大:病程第一周末开始,常可触及肝脾肿大,通常为肋缘下1~3cm,质软伴压痛。重者出现肝功能明显异常及黄疸。

12、肥达反应凝集效价在伤寒有何辅助诊断意义?

如何评价其结果?答:⑴应用标准试剂检测,未经免疫者“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有辅助诊断价值。若每周复检1次,凝集效价逐次递增,则其诊断意义更大。

⑵评价肥达反应结果,应注意:①若只有“O”抗体效价增高,而“H”抗体效价不高,可能为发病早期,若仅有“H”抗体效价增高,而“O”抗体效价不高,可能为接受伤寒、副伤寒菌苗预防接种后,或因其他发热性疾病而出现的非特异性回忆反应。②伤寒与副伤寒甲、乙可产生相同的“O”抗体,产生的“H”抗体不同,因此“O”抗体效价增高,只能推断为伤寒类疾病,诊断伤寒或副伤寒需依鞭毛抗体凝集效价而定。③感染轻者或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或同时应用皮质激素治疗者;或过于衰弱、免疫反应低下,或患丙种球蛋白缺乏症者,肥达反应可能阴性。④部分疾病如血吸虫病、败血症、结核病、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13、霍乱的临床表现特征是什么?

答: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于甲类传染病。典型者发病急骤,以剧烈的腹泻、呕吐、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甚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临床特征。轻型病例很常见,带菌者亦较多。典型患者的病程分三期,即泻吐期、脱水虚脱期和恢复及反应期。

14、试述急性阿米巴痢疾与急性菌痢的鉴别要点。

急性阿米巴痢疾/ 急性菌痢 //病原体 /阿米巴原虫 /

痢疾杆菌 //

全身症状 /多不发热,少有毒血症状 /

多有发热及毒血症症状 //

肠道症状 /腹痛轻,无里急后重腹泻,每日数次,多为右下腹痛/ 腹痛重,里急后重明显,腹泻次多,次以上/d,多为左下腹痛 //腹部压痛部位 /右下腹多见 /

左下腹多见 //

粪便检查/

量多、暗红色果酱样血便,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有夏-雷晶体,有阿米巴滋养体,培养志贺菌阴性 /

量少,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可见吞噬细胞,培养有志贺菌

乙状肠镜肠粘膜大多正常,有散在溃疡,深切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

15、疟疾的发作有何特点?最常用的抗疟治疗方案是什么?

答:⑴疟疾的典型症状为突发的寒战、高热。寒战持续10分钟到2小时,同时伴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可达40℃以上,全身酸痛乏力,但神志清楚,无明显中毒症状。发热持续2~6小时后,开始大汗,体温骤降,自觉症状明显缓解,但感明显乏力。持续1~2小时后进入间歇期。间日疟和卵形疟间歇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发热无规律,一般无明显间隙。在疟疾初发时,发热可不规则,一般发作数次以后,才呈周期性发作。反复发作,造成大量红细胞破坏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脾脏轻度肿大。⑵抗疟治疗应包括控制疟疾症状发作与防止复发。

①对氯喹敏感株的抗疟治疗方案是联合应用氯喹与伯氨喹啉。氯喹对各种疟原虫的滋养体与裂殖体有杀灭作用,可有效控制症状;伯氨喹啉能杀灭红细胞前期与持续红细胞外期原虫,有病因预防和防止复发的作用,也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以防止传播。②耐氯喹疾病发作的治疗,首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等。

16、试述常见的间日疟的主要临床特点。

答:⑴寒战期:突起畏寒,寒战,面苍白,唇指发绀,脉速有力。寒战持续10min至2h;⑵高热期:寒战开始后,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全身酸痛,口渴,烦躁甚至谵妄,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脉搏有力,此期持续2~6小时

⑶大汗期:高热后期全身大汗淋离,大汗后体温骤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⑷间歇期:在两次典型发作之间有缓解间歇期,症状缓解,可有乏力。

17、如何进行抗疟原虫治疗?

答:抗疟原虫治疗包括控制症状发作、防止复发和传播及预防三部分。控制症状发作及防止复发的用药原则:⑴一般疟疾的治疗:磷酸氯喹+伯氨喹。

⑵耐药性疟疾的治疗:可选用甲氟喹、磷酸咯萘啶、青蒿素类,同时加服伯氨喹。

⑶凶险型疟疾的治疗:可选用磷酸氯喹注射剂、盐酸奎宁注射剂、磷酸咯萘啶或青蒿琥酯注射剂作静滴或鼻饲,清醒后加服伯氨喹。预防性服药可选用氯喹、甲氟喹或乙胺嘧啶。18、霍乱的诊断标准。

答:符合以下三项中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霍乱:①凡有吐泻症状,粪培养有霍乱弧菌生长者;

②流行区人群,凡有典型症状,但粪培养无霍乱弧菌生长者,经血清抗体测定效价呈4倍增长,亦可确诊为霍乱;③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d内,有腹泻症状者及接触史,可诊断为轻型霍

病理学考试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一、名词解释 0.1.01病理学(pathology) 0.1.02病理解剖学(pathologic anatomy or anatomical pathology) 0.1.03病因学(etiology) 0.1.04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0.1.05病理变化(pathologic changes) 0.1.06尸体解剖(autopsy) 0.1.07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0.1.08细胞学(cytology) 0.1.09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 0.1.10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 0.1.11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 0.1.12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0.1.13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 四、问答题 0.4.01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0.4.02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目的 0.4.03简述病理学的发展史 答案 一、名词解释(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0.1.01①一门医学基础学科;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③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0.1.02①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③研究病变器官的代谢和功能改变及临床表现;④研究病因学和发病学。 0.1.03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条件的一门科学。 0.1.04①即发病学;②在原始病因和发生条件的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过程。 0.1.05①在病原因子和机体反应功能的相互作用下;②疾病过程中脏器和组织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0.1.06①一种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②对死者遗体进行病理剖验;③目的:确定诊断、查明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及时发现传染病和新的疾病;为科研和教学积累资料和标本。 0.1.07①患者机体的病变组织;②组织获取方法: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③目的:研究疾病、诊断疾病。 0.1.08①病理检查方法;②黏膜或组织表面脱落或刮取的或深部穿刺所得的细胞;③诊断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 0.1.09①常用的研究技术;②体外条件下;③疾病(病变)的发生发展。 0.1.10①能与组织细胞某些化学成分特异结合的显色试剂;②病变组织细胞内的化学成分; ③认识形态和代谢改变;④疾病诊断。 0.1.11①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化学的结合;②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 0.1.12①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②未知抗原或抗体;③肿瘤病理诊断 0.1.13①DNA或RNA中碱基序列;②内源性基因的异常和外源性基因的存在;③生物性病原因子、遗传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和个体基因的识别和诊断。

病生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 跨细胞液(transcellular fluid) 跨细胞液是组织间液中的极少部分分布于一些密闭腔隙(关节囊、颅腔、胸腔、腹腔等)中,是由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的,为一特殊部分,也称第三间隙液。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AQP) 是一组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的构成水通道与水通透有关的细胞膜转运蛋白。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又称为低渗性脱水,其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 又称为水中毒,其特点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是由于过多的水分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并引起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又称为高渗性性脱水,其特点是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凹陷性水肿 (pitting edema)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液体超过胶体网状物的吸附能力时,形成游离的液体,后者在组织间隙中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当液体积聚到一定量后,用手指按压该部位皮肤,游离液体便从按压点向周围散开,形成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 异位钙化 在高钙或高磷血症时,体内多处可形成钙化,如血管壁、关节周围、软骨、肾、鼓膜钙化等,这些钙化灶引起相应器官的功能损害。 阴离子间隙 (anion gap,AG) 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反常性酸性尿 碱中毒时尿液一般呈碱性,但在缺钾等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时,在远曲小管因Na+-H+交换加强,导致肾泌H+增多,故尿呈酸性,称之为反常性酸性尿。 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 是指由于DNA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动物传染病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检疫:动物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或阻断动物疫病的发生以及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谓之动物检疫。 2.隔离隔离病畜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健畜继续受到传染,以便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加以就地扑灭。 3.免疫程序:就是依据多种疫苗的免疫特性来确定合理的预防接种途径、接种量、接种次数和间隔时间等。 4.免疫监测:利用血清学方法,对疫苗接种动物在接种前后的抗体水平及其变化进行监测跟踪以确定免疫时间和效果。 5.药物预防; 为了预防某些疫病,在畜群的饲料饮水中加入某些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的化学预防,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使受威胁的易感动物不受疫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 6.微生态养猪 7.街毒(p85):在自然情况下分离到的狂犬病流行毒株。 8.固定毒:街毒经过一系列的家兔脑或脊髓内传代,对家兔的潜伏期变短,但对源宿主的毒力下降,这种具有固定特征的狂犬病病毒称为固定毒。 9.28 虎斑心:患口蹄疫的动物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老虎皮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10.SEW 11.外源性感染:病原体从外界侵入机体引起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属于这一类。12.内源性感染: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出致病性,但当收到不良影响而使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活化,毒力增强并大量繁殖,引起机体发病,这种感染过程称之为内源性感染。13.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检疫的目的是查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传播。14.药物残留:又称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包括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任何可食部分的残留。 15.禁用药物:指绝对禁止使用的兽用药品,如氯霉素、呋喃唑酮、林丹等。 16.限用药物:限制使用的兽用药品,如泰乐菌素、杆菌肽等。 17.紧急接种:在传染病发生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18.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19.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20.禽畜的易感性: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易感性小。该地区畜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百分率,直接影响到传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以及疫病的严重程度 21.生物性传播: 某些病原体(如立克次体)在感染家畜前,必须先在某种节肢动物体内经过繁殖、才能有效传播疫病

家畜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计20分) 1.抗感染免疫──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此宿主不适应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同时动物机体调 动防御力量,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从而不表现任何临诊症状和病变,这些过程称 抗感染免疫。 2.一过型性感染──指开始时病情比较轻,未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就已恢复的一种感染过程 3.传播媒介──是指病原微生物的有生命的活的携带者,一般为节肢动物。 4.垂直传播──指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包括经胎盘、卵、产道传播 5.病死率──因某病死亡的动物数/患该病的动物总数×100% 6.检疫──应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畜禽及其产品进行疫病的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病的 发生和传播。包括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过境检疫等 ──传染源是指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机体称为 传染源 ──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更多的病例。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特征:突发高热,症状急剧,突然死亡,动物突然孔流血,血液凝固不良成酱油色,尸僵不全,腹围增大,臌气,尸体迅速 腐败,脾极度肿大,皮下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 ──触染病是指既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又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 二、填空题(每题2分,20分) 1.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家畜传染病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有____核酸探针____和____聚合酶链反应____。 2.根据消毒的目的,传染病的消毒可分为_______预防性消毒_______、____随时消毒和______终末消毒______3种消毒。 3.鹦鹉热衣原体虽然对各种畜禽以及其他动物有致病性。但家畜中以____牛____和____羊____较易感,常表现____流产____、____脑脊髓炎___、______关节炎______或肺肠炎___;禽类以____结膜炎鹦鹉____和____鸽子____较易感,可引起___鹦鹉热或鸟疫__。 4.猪细小病毒感染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 ________死胎________、________畸形胎________、________木乃伊胎________、流产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在怀孕30~50d之间感染时,主要产____木乃伊胎____;怀孕50~60d感染时,多出现____死胎____;怀孕70d感染的母猪则常出现____流产症状____。

流行病与统计学名词解释考试必备.

active immunization 人工自动免疫:指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机体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是免疫预防的主要方法 AR 归因危险度:也叫特异危险度,即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说明暴露者中完全由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 attack rate罹患率: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 旬'月为单位,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可根据暴露人口来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 bias偏倚:在研究或推理过程的任何阶段,任何影响因素使所获得结果系统地与真实值的偏离叫~,也称系统误差 carrier of pathogen病原携带者:指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case fatality rate病死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cause-control study病例对照研究:选定患有某病的病例和未患该病的对照分别调查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危险因子的情况及程度,以判断暴露因子与某病有无关联及其程度大小的观察研究方法 cause病因:能使人们某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称为该病的病因因素,对于一种疾病而言,其病因因素的集合构成了这种疾病的~ cen sus普查:一定时间内对某地或某单位全部对象患某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时间范围视病种和对象多少而定 complianee依从性:指研究对象服从实验安排并予以密切配合的程度 cure rate治愈率:一定期间内,某疾病治愈人数与治疗人数之比

current disinfection 随时消毒:指有传染源存在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即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场所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致病微生物杀灭.~要经常进行,一般指导家属完成 effective rate有效率:一定期间内,某病治疗有效例数与治疗总例数之比,前者包括治愈人数和好转人数 endemic地方性疾病(简称地方病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在我国地方病指与当地水土因素'生物学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其病因存在于发病地区的水'土壤'粮食中 epidemic process流行过程: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形成新的传染,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epidemic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exposure暴露:指曾经接触过某种研究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 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外潜伏期: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需经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生活周期的某阶段后才具有传染性,所需的时间称为外潜伏期 fatality rate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饿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它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通常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incidenee rate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incubation period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临床症状出现的这一段时间 infection process传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目

第一部分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学) 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极其机制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的疾病诊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Basal pathogenesis(基本病理过程) 主要讨论多种疾病共同的、成套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细胞增值和凋亡障碍等) 3.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二、简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2.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脑死亡(brain death)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2.健康(health)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3.疾病(disease)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病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5.诱因

诱因是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6.分子病 分子病是由遗传物质或基因(包括DNA和RNA)的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基因病 基因病是由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 8.条件 条件是指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条件本身不引起疾病,但可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 9.因果交替规律 因果交替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结果又可作为病因,引起新的后果。这种因果的相互转化常常促进疾病的恶化,导致恶性循环。 二、简答题 1.用脑死亡概念的意义是什么? ①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患者的死亡时间、适时停止复苏抢救。 ②有利于器官移植。 2.脑死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①自主呼吸停止。 ②不可逆性深度昏迷。 ③脑电波消失。 ④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疾病与病理过程的区别是什么? 4.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有何区别? 遗传因素指染色体或基因等遗传物质畸变或变异引起的疾病。先天性因素指那些损害胎儿发育的因素。 5.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①生物因素 ②理化因素 ③营养因素 ④遗传因素

传染病名词解释,大题

【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3、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4、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5、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6、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7、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8、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9、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10、症状明显期: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体现,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脑膜刺激征、黄疸、肝、脾大等。 11、恢复期: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12、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3、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14、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15、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 16、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 抗原(HBeAg)。 17、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 18、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19、赫克斯海默尔反应(赫氏反应):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发生后尽快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理。 20、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反应。 21、败血症:是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的全身性感染综合症。 22、菌血症:少数细菌入血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者称为菌血症。 23、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如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和简答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 【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13、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14、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20、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 21、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 2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 23、桥接坏死:肝小叶中央静脉之间或中央静脉和汇管区之间形成的条索状肝细胞坏死。 24、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25、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26、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27、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8、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属甲类传染病。由霍乱肠毒素引起的分泌性腹泻,临床轻重不一,一般以轻型多见。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严重脱水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治不及时易致死亡。 30、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广义:由一些致病菌(志贺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引起的痢疾样疾病。狭义:仅指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法定乙类肠道传染病。发展中国家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变:结肠黏膜化脓性、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程迁延。 31、感染性休克:是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产物等侵入血液循环,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器官、系统,造成组织细胞破坏、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以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管灌流量急剧减少(休克)为突出表现的危重综合征。32、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一种急性传染病,为人畜共患病。该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我国极大部分地区有本病存在和流行。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人接触被污染的水经皮肤或粘膜而感染钩体。主要表现有急起高热,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轻型似感冒,重型可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大出血,甚至死亡。 33、赫克斯海默尔反应(赫氏反应):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发生后尽快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理。 34、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人体引起的一类疾病。按其寄生的部位及临床表现可分为:肠阿米巴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表现为果酱样大便)和肠外阿米巴病。由于卫生条件的逐年改善,阿米巴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较少见。但并未绝迹。 35、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病,主要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引起红细

病生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 1、疾病:指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我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水肿:是指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 3、低渗性脱水:因失钠大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以 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 4、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 氧不易释放出来所引起的组织缺氧。动脉血氧含量大多降低而氧分压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 5、循环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6、发热:是一种全身炎症反应或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是指在内外致炎因素(发热激活物) 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摄氏度的病理过程 7、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受损或调节障碍,致使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正常调 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8、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舒缩或泵功能障碍,以致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的减少,不能满 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一种病理过程 9、心脏前负荷:又称容量负荷,是指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相当于心腔舒张末期容量 10、氨中毒:此学说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生是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尿素合成发生障碍而 导致血氨水平升高,增高的血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脑功能障碍 11、假性神经递质:指肝性脑病患者脑内产生的生物胺,例如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它们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但生理效应远较正常递质为弱,故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12、低钾血症:血清钾离子浓度<3.5mmol/L的状态 13、高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5.5mmol/L的状态 14、呼吸性碱中毒:因肺通气过度引起的以血浆H2CO3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 紊乱类型称为呼吸性碱中毒 15、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细胞外液氢离子增加或碳酸氢根离子丢失而引起的血浆碳酸 氢根离子浓度原发性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16、休克肺:休克时,肺血液灌流降低而且持续,引起肺淤血、水肿、出血、局限性 肺不张、微血栓栓塞和肺泡内透明膜形成的病理改变,称为肺休克。

《家畜传染病学》试卷及答案

扬州大学试题纸 系动医课程家畜传染病学(B)卷2002 — 2003学年第丄学期 班级 _________ 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名词解释(20分) 1. 感染 2. 疫源地 3. 检疫 4. 地方流行性 5. 疫病预防(Prevention ) 6. 鸡马立克氏病(MD) 7. 猪瘟(Classic swine fever ) 8. 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 ) 9.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 10.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 ) 、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将代表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是() A. 多杀性巴氏杆菌 B.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C.猪肺炎支原体 D. I相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2. 畜禽衣原体病的易感动物是() A. 羊、牛、猪 B.马属动物 C.火鸡 D.鹦鹉和鸽 3. 禽曲霉菌病的传染来源是() A. 发病禽 B.带菌禽 C.发霉的饲料和垫料 D.污染有霉菌抱子的禽舍空气 4. 猪沙门氏菌病的易发年龄猪是() A. 1月龄以内 B. 1至4月龄 C. 5到6月龄 D. 6月龄以上 5. 猪丹毒的流行形式常表现为() A.流行性 B.散发性 C.地方流行性 D.大流行性 6. 牛恶性卡他热是通过以下方式传播的() A.病牛一易感牛 B.病牛一绵羊一易感牛 C.病牛一吸血昆虫一易感牛 D.病牛一非洲角马一易感牛 7. 羊肠毒血症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 A.真胃粘膜出血 B.肝脏凝固性坏死 C.小肠粘膜出血 D.肾脏髓样软化 8. 以下禽病中可经卵垂直传播的有() A.新城疫 B.马立克氏病 C.鸡白痢 D.禽脑脊髓炎 9. 可引起严重免疫抑制的禽病有()

南方医科大学病生考试复习(大题+名词解释)

一、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诱发机制为? 答:源性肝性脑病无明显诱因,外源性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有: 1上消化道出血(1)血液进入消化道,血中的蛋白质经肠道细菌作用,生成大量氨。 (2)大出血使循环血量减少,并发肾功能障碍,使尿素肝肠循环增加,尿道产氨增加。 (3)大出血造成低血容量、休克、缺氧,不仅给脑肝肾带来进一步的损伤,而且增强脑对毒物的敏感性,易诱发肝性脑病。 2电解质和酸碱紊乱(1)碱中毒时,血液中的NH4+转变为氨,提高了血氨水平,前者不易通过血脑 屏障和脑细胞膜,后者易于通过。 (2)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氨以NH4+形式排出减少,以氨的形式弥 散入血多 (3)利尿剂使用不当,降低血容量,损害肾功能,造成低钾性碱中毒,利于氨的生成与吸收。 3某些药物使用不当严重肝疾病患者,使用镇定麻醉药品,增加脑的敏感性或者抑制中枢神经 4感染(1)肝功障碍的患者并发重症感染时,会加重肝实质损伤; (2)使分解代增强,氨的产生增多;脑能量消耗,敏感性增加; (3)感染引起的高热过度通气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5便秘(1)肠容物停留时间长,氨和其它含氮物质产生和吸收增加; (2)便秘排便时腹压增加,门脉压力增大,进入体循环的毒性物质增多。 其他摄入过量蛋白质,肠产氨增加;肾衰:排氨和尿素减少;总之凡是能够增加毒性来源,提高脑对毒性物质的敏感度,与毒性物质发生协同作用的,均可构成肝性脑病的诱因。 二、试述假性神经递质是如何产生的,并说明它们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 学说容:由于肝功能障碍,使体假性神经递质在网状结构的神经突触部位堆积,使神经突触部位冲动传递障碍,而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最后出现昏迷。 (1)产生:蛋白质饮食中含有带苯环的氨基酸,如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它们在肠道细菌脱羧酶的作用下变为苯乙胺和酪胺苯,肝功能受损时,二者未经肝脏处理经血入脑,羟化生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即为假性神经递质。 (2)机制 1、增多的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竞争性取代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但生理效能远较正常神经递质为弱。 2、去甲肾上腺素被取代后,上行投射纤维维持皮质觉醒的功能减弱,导致传至大脑皮层的 兴奋冲动受阻,大脑功发生抑制,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3、多巴胺被取代后,使机体协调运动的维持遭到破坏,出现扑翼样震颤。 三、氨中毒学说 容:肝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时候=,肝尿素合成障碍,血氨水平增高,进入血脑屏障,引起脑代和功能障碍,导致感性脑病发生。 (a)氨增多的原因: 1、血氨清除减少(1)肝鸟氨酸循环障碍:肝功能障碍时,由于参与鸟氨酸循环的酶系统受损、底物不足或者ATP不足,使尿素合成减少,氨清除发生障碍。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1)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具体来讲, 它是以患病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2.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1.健康: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 的良好状态。 2.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发生病理性变化,甚 至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从而使机体对内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力减弱甚至丧失这样一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3.致病原因:是指能够引起某一疾病的某种特定因素。 4.致病条件:也叫诱因,是指在疾病的原因的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5.遗传性疾病:是指因遗传物质改变而直接引起的疾病。 6.先天性疾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有害因素的作用,使胎儿发育异常而在出生时即 表现出某种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 7.脑死亡:是指全脑(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等)功能的不可逆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 永久性停止。 第三章水钠代谢紊乱 1.水中毒:当水的摄入过多,超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肾脏的排水能力时,大量水分潴留在体内, 导致细胞内、外液容量扩大并出现包括稀释性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时,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2.等渗性脱水:主要特征是水和钠按等渗比例丢失,即使开始时不按比例丢失,但经机体调节性代 偿活动,血清钠仍维持在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仍然保持在280-310 mmol/L的病理过程,属等渗性脱水。 3.低渗性脱水:又称低血容量性低钠血症其主要特征是是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 mmol/L,血 浆渗透压<280mmol/L的病理过程。 4.高渗性脱水:又称低血容量性高钠血症,主要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患者血清钠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的病理过程。 5.水肿:edema 是指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 6.心性水肿cardiac edema 时水肿液的分布与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有关,左心衰竭主要引起肺水肿, 又称心源性肺水肿。右心衰竭引起全身性水肿,又称心性水肿。心性水肿一般先出现在身体的下垂部位,严重时水肿可波及全身,并可出现胸水、腹水和心包积水。 第四章钾钙磷代谢紊乱(课本第八章P52-56主要看钾的代谢紊乱) 1.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常常诱发代谢性碱中毒,这是因为细胞外液钾浓度降低时,肾脏排H+增 多。此时机体为碱中毒,但是尿液中H+增多而成酸性,故将这种碱中毒时排出酸性尿的现象,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第五章酸碱平衡紊乱(课本第九章) 1.挥发酸:volatile acid 糖类、脂肪、蛋白质在其分解代谢中,氧化的最终产物是CO 2,CO 2 与水 结合生成碳酸,是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碳酸可稀释出H+,也可形成CO 2, 从肺排出体外,所以称挥发酸。 2.固定酸:fixed acid 主要包括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硫酸、磷酸和尿酸;糖酵解生成的甘油酸、 丙酮酸和乳酸,糖氧化过程生成三羧酸;脂肪代谢产生的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等。这类酸性物质只能通过肾由尿排出,所以又称非挥发酸。 3.代谢性碱中毒:血浆内NaHCO 3 原发性增多而使血液PH趋向高于正常范围的情况,称为代谢性碱

908家畜传染病学试题河南科技大学

2012 1.传染病 2. 垂直传播 3.免疫接种 4.慢病毒感染 5.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6. 疫源地 7.破伤风 8. 马立克氏病 9.HPAI 10.仔猪副伤寒 1.传染病的发展依次可分为①、②、③和 ④四个阶段。 2.根据免疫接种进行时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①、②两种形式。 3.不同动物的巴氏杆菌病有不同的名称,在鸡称为①;在猪称为 ②;在牛称为牛出败。 4.禽沙门氏菌病根据感染病原体种类的不同,可分为①、② 和③三种。 5. 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的鸡传染病有①;②; ③;④等几种。 6. 禽流感病毒最重要的特点是①和②,其血清型是根据病毒 的两种表面抗原的种类而决定,如 H5N1型禽流感病毒,其中的H是指③,N 是指④。 7.疑似炭疽动物禁止解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①,对该病检疫时常采用②试验。 8.H120和H52是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弱毒疫苗,其中,①适用于20日龄以上的鸡加强免疫,②适用于各种日龄鸡免疫。 9.蓝耳病又称①,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其主要临床 特征是②和③。 10.某规模化种猪场母猪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死胎 率达60%;哺乳仔猪出现呕吐、腹泻、转圈,死亡前四肢划动呈划水状,该病最可能的是①。 11.引起疯牛病的病原是①,其病变特征为②。 12.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在动物主要侵害生殖器官,以 ①为主要特征。 三、问答题(共90分) 1.构成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哪三个基本环节?各环节之间关系如何?研究三个基本环节的 目的是什么?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哪两大类?(10分) 2.狂犬病病毒在机体内主要存在哪些部位?被犬咬伤后,为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必须采取哪些 处理措施?(10分) 3. 试述急性猪瘟的主要诊断要点(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10分) 4.试举出五种主要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传染病的病名和其相对应的病原体。(10分) 5.何谓免疫程序?制订一个科学的免疫程序必须应考虑哪些因素?请解释之。(15分) 6. 预防鸡新城疫常用的活疫苗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试给一商品蛋鸡群制订一个预防 新城疫的免疫程序(雏鸡母源抗体水平中等)。(15分) 7.口蹄疫主要的诊断要点是什么?该病和禽流感一样社会对其高度重视,为什么?一旦发生了口蹄疫,必须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扑灭之。(20分) 第1页(共3页)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 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 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 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5. 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 病因: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 7. 完全康复(rehabilitaten) :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 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8. 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9. 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0. 脑死亡(brain death):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11.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h

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 on atremia) 。 12.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h 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 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 13. 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 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4. 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 ):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 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5.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血钠下降,血清“才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 toxicatio n) 。 16.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7. 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 症。 18. 超级化阻滞:急性低钾血症时,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液钾外流增加,使静息电位负值增大,导致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因此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严重时甚至不能兴奋。 19.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

病生名词解释&简答

病生---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2.亚健康:亚健康是指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 3.疾病: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脑死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丧失以及机体作 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5.脱水(各型):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低渗性脱水:低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 高渗性脱水: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 等渗性脱水:水、钠按正常血浆浓度比例丢失引起的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血钠维持在130-150mmol/L,渗透压浓度280-310mOsm/L。 6.脱水体征:由于细胞外液明显减少时,皮肤弹性丧失、眼窝或婴儿囟门凹陷的脱水外貌 7.脱水热:在高渗性脱水时因汗腺细胞脱水,汗液分泌减少,从皮肤蒸发水分减少,以致 散热功能降低,同时因体温调节中枢神经性细胞脱水,功能减退,导致体温升高。 8.水肿(包括显隐性):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显性水肿:皮 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时,留有凹陷。 隐形水肿:全身性水肿时,皮下组织液增多,当水肿液不超过原体重的10%时,手指按压不会出现凹陷征。 9.水中毒:是一种因为人体摄取了过量水分而产生脱水低钠症的中毒征状 10.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常同时有机体总钾含量缺乏。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1.代酸:是指原发性HCO3-减少而导致的pH下降,是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之一。 代碱:是指原发性HCO3-增多而导致的pH升高。 呼酸:是指因原发性PaCO2升高而导致的血液中pH下降。 呼碱:是指因通气过度,使PaCO2原发性升高而导致的血液中pH升高。 12.AG:阴离子间隙,实质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阳离子的差值. 13.氧中毒:机体吸入高压氧,超过一定的压力和时程,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紊乱或导致 的病理现象。 14.反常型酸性尿:低钾血症碱中毒时,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降低,使排钾减 少而排氢离子增多,尿液呈酸性,故称反常性酸性尿。 15.缺氧(包括四型):乏氧性缺氧(低张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外界环境 氧气不足,呼吸功能障碍引起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血液性缺氧(等张性低氧血症):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血氧含量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的组织缺氧。 循环性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 组织性缺氧: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16.发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 17.肠源性发绀: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偶,硝酸盐经肠道细菌作用还原为亚硝酸盐,大 量吸收入血后,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当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dL时,皮肤粘膜可呈咖啡色,称为肠源性发绀。 18.发热:在激活物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