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史、开放性骨折、软组织严重损伤病史或因感染失治、误治所致;有些患者无急性骨髓炎症状,一开始就是慢性过程。

(2)慢性骨髓炎静止期可无全身症状,急性发作期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局部窦道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性流脓,有时流出小死骨;或死腔存在,或皮肤缺损、持续骨质外露;或形成贴骨瘢痕,色素沉着;患肢增粗或畸形;窦道引流不畅或劳累后局部红肿或胀痛不适。

(4)并发骨折或骨不愈合者存在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功能障碍;癌变者可见窦道或创面菜花样改变、恶臭、易出血等。

(5)慢性硬化性骨髓炎:多见于抵抗力较强的青壮年患者,可见四肢长管状骨,患肢逐渐增粗,间歇性胀痛,夜间和活动过度时加重。

(6)X线检查:可见骨膜增生、骨质不规则增厚和硬化,骨密度增高或有包壳形成,有残留骨吸收区或空洞,其内有死骨或死腔;髓腔变窄或闭塞;并发骨折或骨不愈合者骨连续性中断;慢性硬化性骨髓炎X线片见骨干均匀变粗,皮质增厚,呈梭形或纺锤形,髓腔变窄或闭塞。

(7)CT检查:对诊断死骨、死腔更有意义,可进一步明确死骨、死腔的位置及大小。

(8)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排除癌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和《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葛宝丰,徐印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

(1)病史

①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史;

②有肢体长期不愈合的窦道或皮肤破溃溢脓时愈时现;

③曾有死骨从窦道流出;

④曾有过开放性骨折,伤口经久不愈或留有窦道。

(2)临床表现

①症状:慢性骨髓炎一般周身症状轻微,但有反复发作病史。因遗留的死腔、

死骨、坏死组织、细菌及局部血循环障碍是急性炎症发作的潜在因素。窦道破溃排脓是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期最常见的症状,常反复发作,时好时坏,时轻时重,病程漫长,患者多有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及精神抑郁、低沉等心理损害表现。

②体征:患肢骨明显增粗,变形或有肢体不等长或畸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肤色暗,皮肤薄而易破,有“贴骨疤痕”,窦道口常有肉芽组织增生,高出皮肤表面,表皮则向内凹陷,脓液分泌增多,且有恶臭。长期刺激局部上皮细胞过度增生,最后可恶变。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对诊断慢性骨髓炎有很高的价值,对慢性骨髓炎的X线片,可从五个方面观察: ①观察骨增生硬化的结构;②在骨硬化当中寻找破坏区;③在破坏区内寻找有无死骨;④在病变周围观察有无骨内膜或骨外膜增生反应;⑤观察病变附近软组织层次变化。急性骨髓炎以骨破坏为主,而进入慢性骨髓炎,以增生硬化为主,死骨和骨包壳为特征,基本X线表现可归纳为:受累骨失去原有外形,骨干增粗,密度普遍增高硬化,增生,骨髓腔不规则,变窄甚至消失。骨质内有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骨小梁失去正常排列结构或消失,常可见到大小不等的与周围骨质脱离的死骨,死骨致密,周围可见一透亮带,为肉芽组织或脓液将死骨与正常组织分离所致,死骨外包壳常被脓液侵蚀形成瘘孔与皮肤窦道开口相通。窦道是由于某些病理改变所形成的异常通道,多数来源于感染,可分为单发或多发复杂窦道;其外口与深部软组织关系不甚明确者,临床上必须先了解窦道的深度、径路、分布范围及其与死腔的关系,一般采用窦道造影,即将造影剂注入窦道内,进行透视和摄片观察,可充分显示窦道。

在X线检查的基础上,对病灶区有针对性的进行CT检查,可进一步明确死骨、死腔的位置及大小。

(4)病理诊断

慢性骨髓炎窦道口皮肤因长期受炎症脓性分泌物刺激,当可疑窦道恶变时,应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证候诊断

1.热毒蕴结证:患部疼痛,皮肤红肿,触痛明显,肢体局部可触及波动感,或窦道可见脓性分泌物流出,可闻及异常气味,受累肢体关节主被动活动受限,或伴寒战、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数。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沉加快。多见于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或骨科术后感染慢性期的急性发作。

2.正虚邪滞证:患部时有疼痛,活动、劳累或逢阴雨天气后加重,皮肤轻

肿不红,触痛轻微,窦道时愈时溃,脓液或稠或稀伴轻度异常气味,间或可见死骨排出,受累肢体关节僵硬时轻时重,偶见低热,舌质淡红,苔薄腻或薄黄,脉滑。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基本正常,血沉正常或略快。多见于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经治疗后继发死骨形成,开放性骨折或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较局限或局部存在死腔。

3.肾虚瘀阻证:患部隐隐作痛,窦道周围皮肤暗紫无弹性,窦道长期不愈,脓液清稀不伴异常气味,肢体畸形,关节僵硬,活动障碍,舌质暗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偏低,血沉正常,血生化检查显示白蛋白偏低或球白倒置。多见于慢性骨髓炎局部伴有较大死腔、骨缺损或伴骨不连;患者身体素质差,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良。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浙贝母、防风、赤芍、生归尾、生甘草、皂角刺(炒)、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正虚邪滞证

治法:补益正气,托毒祛邪

推荐方药:内补黄芪汤加减。黄芪、麦冬、熟地、人参、当归、甘草(炙)、茯苓、白芍、远志、川芎、肉桂、生姜、大枣。

3.肾虚瘀阻证

治法:滋补肝肾,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阳和汤加减。黄芪、麦冬、熟地、白芥子(炒)、鹿角胶、甘草(炙)、赤芍、山茱萸、远志、丹皮、肉桂、生姜、大枣。

(二)外治法

1、外用药膏

骨炎膏:当归、土茯苓、紫草、红花、白芷、商陆(醋炙)、天花粉、白头翁。本品为棕色软膏。外用,将患处清洗干净,涂以适量并以干净纱布覆盖。破损皮肤勿用,过敏体质及孕妇慎用。

金黄膏: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川朴、甘草、花粉、凡士林。本品为棕褐色软膏剂,气香。将患处清洗干净,软膏涂抹于纱布,贴于患处,或直接涂抹于患处。破损皮肤勿用,过敏体质慎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