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物与环境
农业生态学总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B.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B.动物学C.微生物学D.生态学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四、简答题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3、系统组分本身可以自成系统,称为(成层性)。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包括()和人工环境组分。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三大功能类群。
6、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可以分为水平结构和()。
生物必修三课本
生物必修三课本第一章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是指地球上各种具有生命的物种,它包括了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细菌等。
生命是由无机物质组成的,但能自主地进行新陈代谢、自我繁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它赋予了生命。
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或降解、能量的转化和利用等都依靠各种生物分子和酶的参与。
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细胞内部有各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酶等,它们协同作用,维持着细胞内部的相对稳定状态。
细胞之间通常通过信号分子的作用来相互协调和作出正确的反应。
生物受到环境的影响,对之产生反应,并通过自身内部的调节机制来适应环境变化。
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基因和生理机制,并且这些机制也会在反复的演化过程中持续进化和适应。
第二章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在地球上,生命起源于数十亿年前,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原核细胞。
随后,原核细胞逐渐分裂演化出了多样的细胞类型,如真核细胞、原生生物和许多种植物和动物细胞等。
这些细胞与其他的微生物相互竞争、协作,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进一步调整和演化自己的特性。
生命的演化受到自然选择和遗传突变等的影响。
自然选择是指生物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中,有些生物具有适应性更好的特质,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具有更高的生存能力和繁衍能力。
而基因的突变则是指基因变异的结果,有些基因突变会对生物的生存和适应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成为新的适应性特征,驱动物种的演化。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原生生物到植物和动物,生命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各种生命形式都拥有着自己特有的生理、形态和行为特征,通过它们来完成自身的生存和进化。
第三章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系统。
它由生态位、种群、群落和生态圈等多种生物层级结构组成。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从而协同作用来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网络。
生态系统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之间会相互作用,形成食物链、能量流、物质循环等生态过程。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冀少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冀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冀少版)生物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科学,它研究动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在八年级上册的生物学学习中,我们掌握了许多重要的生物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汇总和总结。
第一章细胞及组织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2. 细胞的多样性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而真核细胞含有细胞核。
3. 细胞器的功能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和高尔基体等,分别参与细胞的能量转换、光合作用和物质合成。
4. 组织的形成与功能组织是相同或相似细胞按一定方式组织而成的结构,可以分为动物组织和植物组织。
不同组织的功能各异,如细胞、组织和器官之间相互协调完成生物体的正常运作。
第二章功能的调节1. 激素的作用激素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内各个系统的功能和平衡。
2. 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它通过神经冲动的传递来实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协调与控制。
3. 感觉器官与人体的感觉人体的感觉由感觉器官负责,如眼睛负责视觉、耳朵负责听觉等。
通过感觉器官,我们能够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1. 进化的基本概念生物的进化是指生物种群中的个体经过长期时间的繁殖和变异,逐渐形成新的物种。
2. 进化的依据进化的依据主要基于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和生物胚胎发育等。
3. 人类的进化人类的进化经历了猿类到人类的演化过程。
人类与现代灵长类动物有着相似的基因和解剖结构。
第四章生物的繁殖1. 生物的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生物通过卵子与精子的结合,产生具有遗传变异的后代。
2. 生物的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生物通过非性细胞产生后代,一般不涉及遗传的变异。
3. 教育对生殖的重要性生殖教育是指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殖健康知识的认识,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殖健康。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环境对生物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物也通过适应和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环境生物学第五章课件(1)
物理法:沉淀法、过滤法、离心分离法、浮选法、吸附法、 萃取法、吹脱法、蒸发结晶法、反渗透法
化学法:化学凝聚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 物化法:电解法、电渗析法 生物法:好氧法、厌氧法等
大气污染物净化方法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的控制方法 重力沉降 旋风除尘 静电除尘 过滤式除尘
N、 NO3--N。
常用水质测定指标
总氮: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化合物的测定。 凯氏氮:指以凯氏法测得的氮量,包括了氨氮和在此条件下
能被转化为铵盐的而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此类有机氮化合 物主要指蛋白质、氨基酸、核酸、尿素以及氮为负三价的有 机氮化合物,由于一般水中存在的有机氮化合物多为这些, 故,在测定凯氏氮和氨氮之后,两者的差值即有机氮。 氨氮 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气体状态污染物的吸附与净化 气体吸收法 气体吸附法
大气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 生物吸收法 生物洗涤法 生物过滤法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工业废弃物 物理与化学法:覆盖法、化学反应剂法 生物法:栽种永久性植物
城市垃圾 填埋法 堆肥法 制取沼气 焚烧法
BOD曲线
BOD曲线的七个阶段:
废水生物处理实际是水体的自净原理在水污染治理中 的应用,即模拟天然水体自净作用的生物过程。在特 定构筑物中人工创造适宜条件,充分发挥微生物的作 用以高速度、高效率净化污水,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生 的酶来降解转化有机物,将有机物最终转化为无害的 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
环境因素
温度 酸碱度 营养 氧 底物浓度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作用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作用可总括成如下图式:
微生物
复杂有机物
简单有机物
Hale Waihona Puke 胞外酶需氧微生物胞内酶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
城市环境质量
概念: 是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
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 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值对城市的一切可能引起环境 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 切活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第3节 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的概念与组成
城市环境的概念:
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 外部条件。
城市环境的组成:
由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环 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美学环境等组成。
城市环境的特征
(1)界限相对明确 (2)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3)开放性并对外界具有依赖性 (4)影响和制约因素众多 (5)具有脆弱性
环境质 量评价
内容
环境回顾评价 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要点: 1、重视城市特点引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特点 2、慎重确定规划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案 3、对城市(发展)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集中体现, 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 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空气污染、生物种
群减少、自然修复能力下降、固体废弃物的 增多……
第2节 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 一整体。其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容量
内容: 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
容量、城市工业容量、交通容量、建筑容量、城市 水环境容量等。
城市环境容量分析
对城市环境容量的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Ⅰ 城市自然条件:地质、水文、气候、矿藏…… Ⅱ 城市现状条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给水排
高二生物 第5章 第4节 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一)间接作用:光作为能量来源,主要是通过影响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的。
(二)直接作用:光作为一种外界信号,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直接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实现的。
植物受光诱导和调节的发育称为植物的光形态建成。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都会受到。
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实际上也是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
光作为一种,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2.植物能够对光作出反应的原因(1)植物可以感知。
(2)植物具有能够接受的分子,是其中的一种。
(3)光敏色素是一类,分布在植物各个部位,其中在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3.植物对光作出反应的过程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二、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其他环境因素1.温度(1)温度可以通过影响、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叶的、等生命活动,从而参与调节植物的。
(2)植物分布的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温度决定的。
2.重力(1)重力是调节植物和的重要环境因素。
(2)重力作用的原理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信号转换成的信号,造成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
三、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和共同完成的。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对于植物而言,光不仅提供能量,还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
()2.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
()3.温度只影响细胞代谢,不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4.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解释重力对植物生长调节的机制是“淀粉—平衡石假说”。
() 5.激素的产生和分布只受基因表达调控,不受环境影响。
()课中合作探究问题导引一:分析课本资料,总结光在种子萌发、营养生长期和在植物开花中的作用?探究点一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1.光的调控作用:思考1.那些需要光才能萌发的种子是需要光照给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吗?2.从豆芽到豆苗,光对植物的颜色和形态有什么影响?3.有些植物根据昼夜长短“决定”是否开花,是哪种环境因素在起作用?这与植物激素的分泌有关系吗?4.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接受光的调控,是如何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总结:植物向光生长、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开花、衰老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
人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解析第一章:科学探究1.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1.1 观察法- 定义: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观察- 要求:全面、细致、实事求是1.1.2 实验法- 定义: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一般步骤: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1.1.3 调查法- 定义:通过访问、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地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1.2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1.2.1 提出问题- 要求:具有针对性、适合探究、表述清楚1.2.2 猜想与假设- 要求:基于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合理、可验证1.2.3 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 要求:方法合理、步骤简单、易于操作、有针对性1.2.4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求:如实记录、尊重实验事实1.2.5 分析与论证- 要求:针对探究内容,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1.2.6 评估- 要求:客观、全面、注重事实1.2.7 交流与合作- 要求:明确表达、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1 物质的组成2.1.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2.1.2 分子、原子、离子-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2 物质的结构2.2.1 原子结构- 原子核:质子、中子- 电子:绕核运动2.2.2 分子结构- 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化学键的类型2.2.3 离子结构- 离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排列方式、电荷分布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1 物质的性质3.1.1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3.1.2 化学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3.2 物质的变化3.2.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3.2.2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第四章:能量与生活4.1 能量的种类与转化4.1.1 能量的种类- 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光能、核能等4.1.2 能量的转化- 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4.2 生活中的能量4.2.1 太阳能- 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电池的制作4.2.2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的利用、生物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4.2.3 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的利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第五章:生物与环境5.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5.1.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改变5.1.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5.2 生态系统5.2.1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5.2.2 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的构成、食物网的特点第六章:科学、技术、社会6.1 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6.1.1 科学对技术的影响- 科学理论对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6.1.2 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提高生产力6.2 科技与社会的发展6.2.1 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6.2.2 能源技术的发展-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6.2.3 生物技术与医学的发展- 基因工程、生物医药以上为人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列举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各章节聚焦的生命观念。
四、列举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各章节聚焦的生命观念。
摘要:1.引言2.第一章:生命观念概述3.第二章:细胞的生命观念4.第三章:生物体的生命观念5.第四章:生物进化与生命观念6.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生命观念7.第六章:生态系统与生命观念8.第七章:生物伦理与生命观念9.第八章:生物技术及其应用10.结论正文:一、引言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是一部围绕生命观念展开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教材以生命观念为核心,涵盖细胞、生物体、生物进化、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生物伦理、生物技术等多个方面。
二、第一章:生命观念概述本章主要介绍生命观念的基本概念、内涵和外延,使学生了解生命观念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第二章:细胞的生命观念本章聚焦细胞这一生命的基本单位,阐述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强调细胞是生命观念的具体体现。
通过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以及细胞分裂、遗传信息传递等生命过程。
四、第三章:生物体的生命观念本章以生物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物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体内部各种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生物体的复杂性和统一性,进一步加深对生命观念的理解。
五、第四章:生物进化与生命观念本章讲述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机制和过程,强调生物进化是生命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通过学习了解到自然选择、生物多样性等概念,以及生物进化在地球生命史上的重要意义。
六、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生命观念本章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环境适应、生态角色、生态位等概念。
通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生态意识,进一步丰富生命观念。
七、第六章:生态系统与生命观念本章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强调生态系统是生命观念的具体体现。
学生将通过学习了解到食物链、生态平衡等概念,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生物环境保护(判断题含答案解析)
生态系统及生物环境保护(判断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错误。
2.土壤微生物只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土壤微生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固氮作用等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错误。
3.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因而其是自养生物()【解析】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但不能自己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异养生物,错误。
4.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因而其不属于分解者()【解析】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正确。
5.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解析】黑藻属于真核生物,错误。
6.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解析】消费者从活的生物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营养物质,正确。
7.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紧密联系()【解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正确。
8.制作生态缸,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能够实现短期内的相对稳定()【解析】在有限的空间内。
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短暂的,正确。
9.生态缸密封后,要能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要置于阳光直射下()【解析】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错误。
10.人工生态缸只能够实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解析】人工生态缸还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错误。
11.人工制作的生态缸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其稳定性越高()【解析】制作生态缸时,放置的动、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要适宜,并不是越多生态缸越稳定,错误。
1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A正确。
七年级下册生物电子课本
七年级下册生物电子课本第一章:细胞与生命1.1 细胞的发现与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科学家发现了细胞。
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层,它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是细胞的胶状物质,其中包含各种细胞器;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包含细胞的遗传物质DNA。
1.2 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具有各种生命活动,包括营养摄取、呼吸作用、物质合成、细胞分裂等。
通过这些生命活动,细胞可以维持生命并进行繁殖。
1.3 细胞的特点与分类细胞的特点包括有机体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物质、组成多细胞体等。
细胞按其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第二章:遗传与进化2.1 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生物在繁殖中将性状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遵循着一些基本规律,如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分离定律。
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传现象。
2.2 DNA与基因DNA是细胞中的一种特殊分子,它携带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基因是DNA上的一段特定序列,它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
通过对DNA和基因的研究,科学家可以揭示生物的遗传机制。
2.3 进化的基本概念进化是生物种类的演变过程,它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物种可以适应环境并发展出新的特征。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
它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维持生态平衡、提供食物资源、促进药物研发等。
3.2 物种的分类与演化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位,科学家通过对物种的分类和演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3.3 生物的适应与演化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下适应着各种生存压力,通过进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演化可以让生物发展出新的特征,以适应不同的生存条件。
第四章:生物的生长与发育4.1 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增殖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通过细胞分裂,细胞可以不断增加数量,进而实现生物的生长过程。
环境化学第五章
第五章生物圈和生物污染5.1 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生物圈:(1)生物圈由不同的生态系统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组成——物质能量循环(2)地球上所有活着的有机体以及有机体相互作用的环境构成(3)生物圈存在的条件:阳光、液态水、适宜温度条件、各种营养元素(生命物质的组成)5.2 环境中的微生物1、微生物的特点:(1)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在极端的环境下生活,分布广,繁殖快。
(2)具有甚大的比表面积,从环境中摄取化学物质的能力极强(3)细胞中含有各种酶催化剂,由此引起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非常快(4)致命性2、环境微生物的类别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最主要)细胞核无核膜,仅有原始核、核膜与核仁未分化,缺乏细胞器主要是细菌,如蓝细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最主要)细胞核有核膜,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细胞内有完整细胞器包括单细胞藻类、单细胞原生动物、真菌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体积最微小,不具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3、细菌(1)分类:按外型分为:球菌、杆菌(长杆状和短杆状)、螺旋菌按营养方式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自养菌:具有将无机碳化合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能力,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属于此类异养菌:合成有机物能力弱,需要现成有机物作为自身机体的营养物按有机营养物质在氧化过程(即呼吸作用)中所利用的受氢体种类分为:好氧、厌氧、兼氧细菌好氧细菌:生活在有氧环境中,以氧分子作为呼吸过程中受氢体厌氧细菌:只能在无氧环境中呼吸、生长和繁殖,以有机物分子本身或等作为受氢体兼氧细菌:兼能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两种不同的呼吸过程,如乳酸菌(2)生活特性:表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摄取介质中有机食物以进行体内呼吸作用和同化作用呼吸作用:指在内酶催化下进行生物氧化反应从而产生能量的过程,所得能量可供细菌活动和生长繁殖之需,即分解代谢,结果是将“自己的”变成“非己的”同化作用:指细菌吸收化学能并将其转为自用形式的过程,即合成代谢,结果是形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将“非己的”转为“自己的”(3)BOD曲线:表征水中细菌的需氧动力学过程CBOD (碳化需氧量)代表细菌降解水样中有机碳化合物所需氧量碳化阶段:有机物NBOD (硝化需氧量)表示有机氮化物被氨化细菌无机化为及随后又由硝化细菌将氧化为、的需氧总量硝化阶段:、:最终生化需氧量,指有机物在第一阶段生化反应所需要的氧量BOD 曲线(4)理论需氧量ThOD理论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之间的关系归纳如下:生物不可降解的内源呼吸分解的细胞未通过内源呼吸分解的残留细胞注:a c 为内源呼吸系数,d 为残留细胞系数所谓最终生化需氧量即指分解代谢与内源呼吸两部分需氧量之和5.4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水中溶解氧DO 值:指的是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主要影响DO 变化的因素:再曝气作用:当DO 值与水中氧的溶解度差值越大时,氧从空气进入水中的量越多光合作用:此过程中产生氧气,也使水中DO 值增大呼吸作用:耗用氧使DO 降低有机污染物的氧化作用:当水体污染程度较低时,好氧性细菌使有机污染物发生氧化分解而逐渐消失,因此DO 值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不再下降。
整理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农业生态学》自学指导内容体系: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及系统论综合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课程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主要讲授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学原理应用案例等十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系统优化与调控及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培养学生生态观与经济观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理念,为日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教学总计20学时。
课程内容体系图解如下:农业生态学内容体系及图例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本章在概述生态学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引出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分析了农业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并对农业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任务及可能应用方向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在介绍生态系统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比较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在组成、结构及功能上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受人类控制、出现了人工环境、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差及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影响等方面。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原理本章介绍了种群的概念,从结构特征、数量特征及种群的关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种群水平上存在的若干生态学原理、规律,并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些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原理本章给出了群落的定义,并从数量特征、结构特征、进化特征等方面系统地讲授了群落水平所体现出的众多生态学原理与规律,证明了群落是一个由多个种群所构成的有机、有序整体。
课程中对每一个特征都通过案例解析了相关特征原理的作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章阐述了环境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概念及分类,重点介绍了光、温、水、土壤等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应着讲述了森林、草地、土壤生物、特别是农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种群、群落和植被
4、群落中各生物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等,其中最主要的是_____关系。 食物关系 栖息和寄生关系 繁殖关系 食物
5、生物分布特点:
分层分布。
(1)水池群落的分层结构。
(2)森林群落的分层结构。
(1)水池群落的分层结构。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所有生物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例如:池塘群落包括一个池塘里绿藻、浮萍等所有植物,青蛙、鲫鱼等所有动物, 细菌、真菌等所有微生物。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即动、植物和微生物等)
3、群落的组成:不同的种群。
[思考]群落一定比种群大吗?群落的区域一般是如何确定的?
3、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植物。
4、类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5、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 ①气候(光照、气温、降水量) ②土壤 最重要
③人类活动
6、破坏植被的危害:
①降水量减少、②气候恶化、③水土流失、④土壤沙化等。
[反馈练习] 1、下列各项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B、一片森林中所有的鸟类 D、瑞安东山农田里所有的水稻 A、隆山公园里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群落的地域范围不一定比种群大 系 )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动、植物 D C、校园内的所有学生 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B、群落有种群组成 D、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
影响
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生活在群体中,彼此互相影响,而种群与群落就是两类不 同的生物群体。
第一节 种群、群落和植被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例如: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鲫鱼;一个森林中的所有马尾松;
第五章环境微生物生态学
水生植物对微生物的 影响
•水生植物组织为微生物提 供了附着场所; •根区内的有氧区为好养细 菌提供优越生存环境,而 区外则适宜兼氧、厌氧微 生物进行反硝化、有机物 降解反应; •湿地中的氨氮是可被植物 吸收,合成根系分泌物为 微生物提供氮源等营养; •植物种类影响微生物的数 量和种类
微生物与植物其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竞争关系
蓝细菌与单细胞 藻类
微生物与植物 其他部分之间
的作用
互利共生
蕨类植物与 鱼腥藻
某些生物群体可以生长在植物的茎、叶、花、果实 表面,这些微生物成为附生生物,如蓝细菌、酵母菌等。
这些浮生生物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受气候的影响很大
微生物与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和动物之间存在着正和负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可以 作为某些动 物的食物
微生物对于 动物消化食 物和和获取 营养所起的
作用
微生物在动 物体外帮助
消化食物
微生物在动 物体内帮助 消化食物
病原微生物 与动物之间
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 体的相互作
用
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
皮肤表面的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 口腔中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 肠道中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分子序列的分析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结果的检验
系统发育分析 步骤
系统发育分 析方法
•距离法 •最大简约法 •极大似然法 •多种方法联合
系统发育树构建后的评价标准分为以下3点:
•有效性 •稳定性 •一致性
在研究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过程中,常用一种树状分支图来概括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 关系,这种表征物种或序列进化关系的树状分支图成为系统发育树,简称系统树或进化 树。
环境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H2S ,SO2,SO42- 大气
食物链
食物链(food chain)和营养级(trophic level) 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在 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 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 级一级地转移到大型食肉动物。食物链上 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阶层或营养级,指 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 和。
2024/4/8
食物链的类型
➢ 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又称捕食食 物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如草食动 物、各级食肉动物。
牧草→ 羊、牛→ 狼
以绿色植物为起点,是活的生物体。 ➢ 腐食食物链(detrital food chain):又称碎屑食
物链,从死亡的有机体或腐屑开始。
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2024/4/8
§4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物质循环:生物 ← →环境 信息传递: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
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构成信息网。
2024/4/8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
(据周立志)
生态系 统的营 养结构 (物质 循环)
2024/4/8
澳大利亚进口屎克螂
因牛粪覆盖每年损毁牧场3600万亩 60年代,澳大利亚引入了 羚羊粪蜣(Onthophagus gazella)和 神农蜣螂(Catharsius molossus)等异地金龟, 对分解牛粪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2024/4/8
主要环境组分
辐射 大气 水体 土壤
2024/4/8
2024/4/8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六大组成成分
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 非生物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多生态学者对耐性定律做了补充: ( 1 )生物可能对一个因子的耐性范围广, 而对另一个因子的耐性范围窄; ( 2 )对所有因子的耐性范围都很广的生 物,一般都分布很广。 ( 3 )当某种生物的某一个生态因子不是 处于最适状况时,对另一些生态因子的耐 性会下降。 ( 4 )由于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经常妨碍 生物对最适环境条件的利用。 ( 5 )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耐性范围不同。
5.人为因子: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 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和其 它生物的影响已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带有全球性,分布在地 球各地的生物都有直接或间接受到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6.火因子:影响动、植物的分布与更新
除了上述分法以外,Simth(1935)曾把生态因 子分成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s) 和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s) 两大类,前者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有调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后者 的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调 节种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 前苏联学者则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程度将其分 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两大类。稳定因子是指终年 恒定的因子,作用主要是决定生物的分布。变动因 子又可分为又可分为周期变动因子和非周期变动因 子,主要是影响生物的数量。这种分类法具有一定 的独创性,为了解生态因子的性质有很大帮助。
适应:adaptation or adaption 指生物 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生理或遗传的 反应。这种反应使生物保持与环境的动 态平衡。 习惯:habit 用同一条件进行反复影 响,则该生物对这种影响的反应就会逐 渐减弱,甚至完全不反应。 生理适应:physiological adaptation是 指生物在短期内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 下,通过生理活动的变化来适应环境变 化的现象。
(一)最小因子定律(Law o家Justus Von Liebig在 《有机化学及其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 中指出,作物的增产与减产是与作物从土壤中获 得的矿物营养多少成正相关的,“植物的生长取 决于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的量”,即处于或接 近临界最小量的物质为限制因子,它将限制其它 处于良好状态因子的效率的发挥。 限制因子并不限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还应 包括其它各种环境因子;最小因子定律只能在稳 定的状态下,即能量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状态 时适用;在波动情况下,难以确定限制因子。没 有考虑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如:木桶原理、反
第五章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系统中 的基本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 体。生态学不仅要探讨生物自身的生 物特征与生态特性,还要研究环境变 化对生物的作用及其生物对环境的影 响。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 规律,对提高系统生产力和改善环境 质量都有重要意义。(仙人掌、珊瑚)
农业生产实质上是农业劳动者开发 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的过程。
• 除主导因子以外的其他因子称为辅助因子。 辅助因子的改变虽然不表现质的变化,但 同样会引起生物和环境性质在数量上的变 化。如果变化范围超过了生物的耐性范围, 辅助因子也就变成主导因子。 • 主导与辅助是相对的。不同的生物或相同 生物的不同生育时期以及在不同的地区, 其环境的主导因子都是可能不同的。
(三)限制因子的概念(limiting factors)
虽然 Shelford 提出的耐受性定 律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大多数生态学 家认为,只有把这个法则与 Liebig 的 最小因子定律结合起来才有更大的实 用意义。这两个法则的结合便产生了 限制因子的概念。
限制因子定律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 因子的综合作用,但其中必有一种和 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 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 的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 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 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Environment):是指
作用于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以外的 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存空间以及维 持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 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离开了这 个主体或中心也就无所谓环境,因此环 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1.自然环境: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
绿色植物的光 合作用,将无 机物转化为有 机物,太阳能 转化为生物化 学能。
植物作为动 物的食物, 能量转送到 动物体中;
动植物残体及其 排泄物被微生物 分解,生产出沼 气能和有机腐解 产物、无机养分, 养分又被植物吸 收利用,再循环、 再生产。
在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过 程中实现价值增值。物质循环、能量 流动和价值增值是农业生物 —环境系 统的三大功能。现代意义上的农业生 产,在追求价值增值的同时,要保证 农业生物 —环境系统的整体优化。也 就是说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五)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生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要求不 同的生态环境。同一生态因子在生 物发育的不同阶段,其作用不同, 需求量不同。即生态因子对生物的 作用具有阶段性。
三、限制因子原理
阈:(threshold)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对生
物产生可见作用的最低量称为阈。如土壤 中某种植物某种植物能够生长的最低湿度, 生物能够生长的最低温度,植物能够进行 光合作用的最低照度等。
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1.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降水、风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有机物和无机物成分的 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等。 3.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山脉的坡度和阴阳坡等。这些 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明显影响。
4.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如捕食、寄生、竞 争和互惠共生等。
二、生态因子对生物作 用一般特征
(一)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 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 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 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各种生 态因子密切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生物的 生态环境,并综合作用于生活其间的 生物,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在诸多环境因 子中,常常有一、二个因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称为 主导因子。对环境来说,主导因子的改变会使环境的 全部生态关系发生改变,综合环境发生质的变化;对 生物来说,主导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的变化会使生 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发生明显的改变。
如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长度和植物春化阶段得低温因子就是主 导因子。短日照处理。短日照花卉,如一品红,可通过用黑布、 黑纸等遮光,减少光照时间、延长暗期来促使其提前开花。如 要在国庆节开花,可在8月上旬遮光,每天日照时间缩短为8~ 10小时,即可开花。昼夜颠倒,改变开花习性。昙花原本在夜 间开花,选择健壮有花蕾的昙花植株,在花蕾10厘米时移入暗 室,晚上7点至次日早上6点用60瓦日光灯处理4~5天,可使昙 花在白天开花。
(四)生态因子对生物具有同等重要性、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生态因子具有各自的特殊功能与作用,每个 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 生态因子在局部是可以补偿的。也就是说某 一因子数量不足,有时可靠另一因子而得到补偿, 即所谓的互补性。 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有限的和有条件的。 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部分补偿,而不能完全代替; 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不是经常存在的。
壤圈和生物圈在不同地区相互组合所构成的环境, 又称原生环境。
2.人工环境:指由于人为因素的作用使自然环境
的某些因素发生了局部变化,以扩大生物与环境的 相互适应性,又称次生环境。 狭义的人工环境是指由在人工控制下的生物环 境,即人类根据生物生长发育规律所需要的环境, 进行人工模拟或单个因子的改造。广义的人工环境 是指用人的力量使自然环境发生局部变化,以适应 生物的生长。
(二)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 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存在所不可缺少的环境
条件。
自然资源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可作为原料和能量
输入系统并能在系统中转换为生物产品的因子。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所有
限制因子概念的主要价值是使人们掌 握了一把研究生物与环境复杂关系的钥匙, 因为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来说并非同等重 要,人们一旦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 找到了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子, 并可集中力量研究它。
四、生物的生态适应性
• 海螺沟红石滩 • 此处为亚洲最大的红石滩。石头上布满的红色物 质,是一种微生物,在高山特有的生态环境内得 以繁衍,构成生命与历史相融共存的奇特景观。 因为沙滩里的石头都长了一层红色的地衣,就好 象沙滩里的石头都穿上了喜庆的红衣。据说只有 在空气质量很好的情况下,这种地衣才能够生存, 曾经有研究院的科学家为将这种石头带出去研究, 结果刚下飞机,发现石头上的红色退了,因为空 气质量不好,导致石头上的苔藓无法生存。
(三)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直接影响或参与生物新陈代谢的因子称为 直接因子,如光、温、水、气和土壤养分等。 不直接影响生物,而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 而影响生物的生态因子称为间接因子。如地势 起伏、地质结构等是通过影响光、温、水气和 土壤因子。间接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是间接 的,但往往支配着直接因子,作用范围广,作 用强度大,有时甚至构成地区性影响及小气候 环境的差异。
农业生物 环境是由 自然环境 和人工环 境复合而 成的
气候因素
土地因素
生物因素(一切非 农业生产的目的生 物)
人 工 环 境
所有作物栽培、家畜与家禽的饲 养、引种驯化、人工管理的森林、 草地及自然保护区的一些控制、 防护措施等。
设施农业环境就是在人为营造和调控最 佳的综合环境条件中,能够获得速生、优 质、稳产、高产、低消耗和最大经济效益 的人工环境 。如现代化的集约式“畜禽 舍” 、“塑料大棚”、“温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