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存在主义解读_人性的污秽_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社会地位,可以放弃自己的家人,但为了尊严又可以舍弃自己的地 位,如今,为了自己所爱的女人,又可以不顾社会的谴责与他人的侮辱。
科尔曼只是社会中普通的个体,正如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所认为的 那样,一个人在做出选择后就要对他的选择付出责任,而且不仅要对自 己负责,同时也要对整个社会负责。在幽灵事件中,既然科尔曼已经明 确的做出了不妥协的选择。那么他必然要承受选择的后果,离开学校, 接受妻子的死亡等等一切突如其来的事情。而最后悲剧性的结局更出 乎科尔曼自己的意料之外,就是自己和情人会死于别人制造的车祸之 中。无论如何,所有的事情都结束了,以科尔曼的死亡告终,这就是他 的选择所造成的最终结果。
— 529 —
科技信息
专题论述
用存在主义解读《人性的污秽》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迟春艳
[摘 要]《人性的污秽》这部小说是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思的重要作品,本文主要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来分析这本小说。通过自由 选择理论和“他人”的观点来体现人对自由的追寻以及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 [关键词]《人性的污秽》 存在主义 自由选择 他人
注释 ①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8 年版,第 20 页 ②菲利普罗思《. 人性的污秽》.刘珠还译.译林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10 Fra Baidu bibliotek ③菲利普罗思《. 人性的污秽》.刘珠还译.译林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40 页
参考文献 [1]L. Guerin, Wilfred.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 Jean-Paul Sartre Being and Nothingness.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1993 [3]菲利普·罗斯著《. 人性的污秽》.刘珠还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 [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8
引言 菲利普罗思是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他的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 许多学者的关注。其美国三部曲的中的最后一部,即《人性的污秽》,自 2000 年发表以来已经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小说的主人公科尔曼原本是 个肤色极浅的非洲裔美国人,但由于当时美国对黑人的歧视,他隐姓埋 名地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融入美国上层社会,成为雅典娜学院的古典 文学教授,他知识渊博,对学院的贡献无人能及。但是他所有的功名却 毁于一个词语——spook, 译为“幽灵”之意,但在美语中也指“黑鬼”。 原因是他在课堂上称两名从来没有来上过课的学生为 spooks,于是就遭 到了四面八方的谴责。最令人讽刺的是科尔曼从未见过两名同学的样 貌,并不知道他们是黑人,所以本来就是黑人身份的科尔曼却成为了一 个鄙视黑人的种族主义者。这样的诬陷使科尔曼被迫辞职,其妻子也 因为无法承受打击而猝死。这次事件后,科尔曼认识了一个是自己一 半年龄且经历复杂的女清洁工福妮雅,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但更具悲 剧色彩的是两人最后在福妮雅前夫莱斯的暗算下丧生。 科尔曼的经历与萨特存在主义的许多观点如出一辙。存在主义的 核心是自由,也就是说人在选择自己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自由,面对怎样的环境,采取怎样的行动,这都是自己做出自 由选择的结果。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的意志做 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了自我。并且他的存在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同时,他认为自由概念是与选择紧密相连 的。他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提到懦夫与英雄的区别,指出 他们并非天生的,而在于“自我选择”。萨特认为,“是懦夫把自己变为 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为英雄……懦夫可以振作起来,不再成为懦夫, 而英雄也可以不再成为英雄”。①萨特在强调了自由和选择的同时,还 强调了与之相联系的责任。人的自由选择既然是由自己主观意志支配 的自主行为,那么他就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另外,萨特还对 “他人”的理论进行了阐述。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二是双方的冲突性。所以,本文以萨特存在主义的 自由选择和“他人”为理论基础,由此来解读主人公科尔曼及这部小说。 一、自由选择 萨特的观点之一是人有绝对的自由,而且自由是人必须进行的选 择。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即使人的一生都在追寻理性的生存基础, 但却有可能一无所获。人具有自己的意志,有主体性,而且人可以选择 自己的命运,人的自由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在做出这种自由选择的同 时,人又要为他的选择负责。 小说的主人公科尔曼年轻时就渴望自由,而且他的成长史是一个 寻找自我的艰辛历程。当他走入社会,脱离父亲与哥哥的庇佑后,他知 道了作为一个黑人在社会中的真正地位——受别人的歧视,不公正的 待遇。于是科尔曼企图改变这样的命运。在一次拳击比赛时第一次隐 瞒了自己的身份,让人误以为自己是一名犹太人。这虽是奇斯纳医生 的建议,却也是科尔曼自己的选择。另外就是科尔曼本来在霍华德大 学读书,按照他父亲的意愿就是科尔曼顺利毕业,然后找到一份医生工 作,再娶个肤色较浅的黑人姑娘结婚生子,就这样在黑人社会的最高阶 层生活下去。然而,固执而有主见的科尔曼并不甘心于此,他想要拥有 白人所享有的权利。所以在他的父亲去世以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 然离开了霍华德大学。“随着两大防火墙的消失——大哥在海外,父亲 死了——他重新充电,自由自在地想当什么就当什么自由自在地追求 最高目标……自由地上演无拘无束、自我定位的有关代名词我们、他们 和我的戏剧。”②这就是年轻的科尔曼内心真正所想要的——自由。于 是,科尔曼退学,入伍,并谎报自己的人种为犹太。这样,黑人科尔曼变 成了犹太白人科尔曼,他没有服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自己的自由 选择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最后,科尔曼以自己的努力成功的进入了美国白人的上流社会,成 为雅典娜学院的院长。但突如其来的“幽灵”事件 ,又一次改变了他的 命运。他可以按照舆论和校方的要求而向当事人道歉,承认自己用了 带有种族歧视的字眼,而且道歉之后他仍是这个学院的古典文学教授, 并且他的妻子也不会猝死。然而,面对这样的事情,他选择了离开学 校,不向社会妥协,从而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种选择成为了他悲剧结 局的开始。离职,妻子死亡,名誉尽毁之后,他又爱上了女清洁工,为了 自己的名誉,他可以让情感屈服于理智,但他又一次选择让情感占了上 风。不理会众人蔑视的目光,只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这就是科尔曼,
二、他人 萨特对“他人”这一存在主义理论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个体对他 人而言,既有一种相互依赖关系,同时也是相互排斥的。他在《禁闭》中 所说的“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正是体现了一个人与他人之间是相互排 斥,相互冲突的关系。 以主人公科尔曼和福妮雅之间的关系为例。他们一个是上流社会 的代表,一个是底层社会的典型,科尔曼有着“良好”的出身,优越的工 作环境,一直活跃于美国的上流社会;而福妮雅则恰好相反,有着不堪 的往事,又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求生存。有着如此大差距的两个人却 相互吸引着,这不只是肉体上的迷恋,同时这也是精神上的契合。科尔 曼没有和自己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妻子说过自己身世的秘密,却对福 妮雅说出了实情,这是一种深深的信任,也是两个亲密无间之人的相互 依赖。科尔曼认为,是福妮雅让他知道了生活的真正意义。然而即便 如此亲密的两个人之间也有隔阂。正如萨特说的那样,“他人就是地 狱”。小说中有这样的情节,在两人吃早饭的时候,科尔曼给福妮雅念 报纸上关于总统和莱温斯基的文章,但福妮雅突然叫喊:“能不能不搞 这 要 命 的 研 讨 班 ? 受 够 了 这 研 讨 班 …… 别 他 妈 的 教 我 —— 没 有 用 的!”③虽然福妮雅与科尔曼相互吸引,但他们之间也充斥着的矛盾。 科尔曼虽然原意与福妮雅在一起,但另一方面却也想教授她一些知 识。而福妮雅似乎是想极力的逃脱文明,宁愿过着不识字的文盲生 活。所以他不能忍受科尔曼在早餐时间念报纸给自己听。这样,他们 互相依赖对方,却又充斥着不可协调的矛盾。 结语 小说《人性的污秽》通过描写主人公科尔曼在不同阶段所做出的自 由选择以及科尔曼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来体现萨特的存在主义,从而 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这部小说以及理解人性这一主题。科尔曼就是这样 一种人,无论是在什么境遇下,都希望能有自己真正的自由,以及对待 自己的事情能做出自由的选择,这也是他生活的目标。他追求自我,同 时 他 的 存 在 又 无 时 无 刻 影 响 着 他 人 ,正 如 萨 特 的 那 句“ 他 人 就 是 地 狱”。最后,以死亡告终的科尔曼理解了自身存在的真正意义,这也正 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即找到并发现我们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