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端到端的解决方法
相比之下,在应用层对 文件传输进行校验和 (checksum)验证和重传 机制更为必要,而且应 用层中文件的属性参数 等信息知道的更多,方 便于应用层去判断是否 需要重传,比在底层实 现这些功能更为经济。
2.3论文中的其他例子
加密解密必须是
查错则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
由端设备来完成的, 以避免可能存在的从 网络底层向端设备传
1.2 分层体系
主要分层体系:
1.2 分层体系-----比较
四层架构模型
国内谢希仁编著的《计算机网络》和赵洪波主编的《现代通信技术概论》中, 认为TCP/ IP协议分别由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组成,是一个四层 协议结构。该分层和OSI七层模型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 最下层网络接口层对应的是OSI模 型中的物理层和链路层
这个经典七层模型的设计初衷是提供一个概念性的模型。它的目的是试图达到一个 理想境界,即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都遵循这一标准。
事实上,TCP/ IP协议的提出要早于OSI七层模型。 VintonG.Cerf和Bob Kahn在1973年苏塞科斯大学组织召开了“国际网络工作 小组”提交了第一份TCP/IP协议草稿,提出Internet最初设想。之后,二人正 式发表了TCP/IP协议。1983年,TCP/IP被Unix4.2BSD系统采用。
目 录
01
网络层次结构
02
端到端设计原则
03
端到端加密机制
01
网络层次结构研究
• 网络层次结构与发展历史。 • 七层与五层服务模型的关系? • 历史的存在性?
1.1 研究背景介绍与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类信息传输及通信。 其中网络通信涉及到不同的异构网络、不同厂家的设备互连,因此需要制订
• 根据文献《计算机网络》(谢希仁)一书中所描述的内容而看实质上, TCP/IP协议只有三层,即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网络层),因为最下 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实质的具体内容。
• 更重要的是,TCP/IP协议产生于OSI七层模型之前,它们不能精确匹配。因 为当年参与设计开发TCP/IP协议的先驱们首先考虑的是实用性,不可能去 按照后来提出的OSI模型去考虑TCP/IP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
《Data and Computer Communications》中 • 该书中,TCP/ IP体系结构和OSI模型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 图中TCP/IP的5层模型和OSI的对应关系按功能划分
1.3 小结
各个教材的编写者的考虑角度不一样,这些层次划分及对应关系不尽相同。 其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大量的相关通信协议,通常这些协议按其内容及作用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1983年,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组织提出了OSI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七层模型,也就是著名的ISO 7498标准。 该标准中,提出计算机网络将通信过程抽象组织为大约7层: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以及物理层。
02
端到端设计原则
参考阅读: J. Saltzer, D. Reed, D. Clark: "End-to-End arguments in System Design"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ystems (TOCS), Volume 2 , Issue 4 (November 1984)
能完全由底层实现 如在端设备上或端
输中潜在的安全问题。 设备到网络底层的
同样的端设备也不是 传输过程中发生的
完全信任底层的加密 错误是不能够被网
随着Unix系统在科研中的成功使用,TCP/IP协议也渐渐成为Unix主机操作 系统的标准网络协议。
Internet是由ARPANET发展起来的,ARPANET发展于70年代初,它最初使用的是 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协议。
鉴于TCP/IP协议具有跨平台、开放、可以连接不同网络的特性,ARPANET的开发 人员对TCP/IP协议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将它作为ARPANET的通信规范,规定连入 ARPANET的所有计算机都必须采用TCP/IP协议。随着ARPANET逐渐发展成为 Internet,TCP/IP协议就成为Internet的标准连接协议。
但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遇 到诸多难以控制的风险
文件本身出错
通信传输过程出错
接收过程出错
数据包完整性的度量以 及其他一些未知的错误
• 针对这些隐患所采取的底层功能如 文件拷贝,超时重传,错误校验, 崩溃重试等方法不能完全有效。
• 例如:
应用层的程序不一定完全正确,这样 就导致了底层的工作量会很大,而且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 网际层对应OSI模型的网络层 • 运输层对应OSI模型的运输层 • 应用层则对应OSI模型的上面三层
(即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1.2 分层体系-----比较
四层架构模型
网络通信教材《Internetworking WithTCP/IP》中,未考虑TCP/IP分层和ISO 模型的对应关系,仅仅提及了TCP/IP协议架构是个四层协议系统。
2.1端到端观点
与实现所需要的较大的全局代 价相比,在网络底层实现功能 往往是冗余的、几乎没有价值 的。
任何应用对功能的需求都是有 特指的,因此不可能存在一种 底层的功能满足所有的上层应 用需求。
作者以文件传输过程来分析端到端网络设计的合理性,文件 传输过程如左图所示,可以分为5步:
• 从硬盘中提取文件 • 将文件拆分为传输协议规定的数据包 • 传输 • 接收数据包 • 将数据写入硬盘。
1.2 分层体系-----比较
五层架构模型
《Data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
TCP/IP协议架构: 物理层、链路层、 网络层、传输层、 应用层
• 前四层和OSI的模型对应; • 应用层这对应OSI的会话层、
表示层和应用层。
1.2 分层体系-----比较
五层架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