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环境污染物与环境效应

[课外阅读]环境污染物与环境效应
[课外阅读]环境污染物与环境效应

[课外阅读]环境污染物与环境效应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pollutant)。这些物质就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浓度高于天然值的有害物质。

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谓之环境效应,并为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如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则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比如噪声、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如湖泊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升高、局部地区发生光化学烟雾、有毒有害固体废气物的填埋造成地下水污染等;

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

为环境生物效应,比如致畸、致癌、致突物质的污染引起畸形和癌症患者增多。

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污染物的迁移: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迁移方式: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

●物理—化学迁移是最重要的迁移形式,它可通过溶解-沉淀、氧化-还原、水解、配位和螯合、吸附—解吸等理化作用实现无机污染物的迁移。

●有机污染物还可通过化学分解、光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作用实现迁移。

●污染物可通过生物体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实现迁移。

●某些污染物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产生放大积累作用,这是生物迁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常常是相伴进行。

●污染物可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等物理过程实现转化;

●可通过光化学氧化、氧化还原和配位络合、水解等化学作用实

现转化;

●也可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等生物作用实现转化。

●污染物可在单独环境要素中迁移和转化,也可超越圈层界限实现多介质迁移、转化而形成循环。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环境保护应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多场辩词

两岸赛:环境保护应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初赛第一场 。 环境保护应以人为本/自然为本(台湾清华/浙师大) 程序发言: 正方一辩: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支起来。现在,请各位给我三分钟,我将带领大家拯救地球。李白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说的什么,说的是唐朝的黄河,而今天的黄河呢,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工厂、家庭废水是这么样地流进孕育我们中华文化五千年的长河之中,在上游地带,滥砍滥牧导致内陆沙漠化严重,滚滚黄沙是这么样的流入黄河之中,到了下游沉积,听说黄河到了下游已经成了陆上河,已经成了悬河。据专家判断,如果这么情形再不改善的话,那么不出十年,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在中国沿海地带,工业发达,是的,工业发达带给人们无比的进步,可是也带来了空气污染问题,空气污染不但伤害人的呼吸系统,更重要的是,它带来酸雨的危机。这么说好了,在某些特定的沿海地区,酸雨的酸正可以跟醋相提并论。酸雨不但侵害了森林,使农作物减产,更侵害了建筑物。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作调查指出:在中国300多个大城市中,有70%以上的城市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了,为什么是因为空气太过污浊了。好,我们再把观点放到国际上来看,在中南美洲地带,人类照样砍伐热带雨林,导致种种严重的后果。如果说:很多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珍贵物种,就这么样地从地球上消失了。砍伐热带雨林,还来一种严重的后果,对人们人类有所影响的,就是温室效应。大家可能会觉得,温度如果上升一两,并没有关系,大家错了。因为,

温度的上升会导致南北两极冰山的融化,而冰山的融化则会使海平面节节升高。根本联合国的调查指出,当海平面只要升高一公尺,有许多低地国家就会消失。像马歇尔群岛,如果海平面上升一公尺的话,它将有80%的土地没入水平面以下。或许,我们再不作点努力的话,那么今天我们站的这个会场里面将会变成一片汪洋。说那多么,我们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人类也就是作为环境的破坏者,那是毋庸置疑的。好,我们回到今天的题目来看,所谓的本是什么,我方认为所谓本是根本,根源。因为我方觉得,要做环境保护要从根源,根本来着手,才是正确的。人类既是环境的破坏者也是环境的保护者,各国元首制订了各种环境公约来保护这些环境。好,根据以上两点,第一点,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第二点,人类有能力来保护环境,因此我方认为环境保护应以人为本,谢谢大家。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评委,大家好。对方在陈词一直告诉大家,环保应该由人去做,可是我们今天谈论的并不是一个谁去做的问题,而是一个怎样做的问题。难道说谁去做就是以谁为本,那么以自然为本是不是让自然去保护自然呢显然对辩题理解有误。回首往昔,当人类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一路战天斗地,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时候,却发现自然已经被我们征服得满目疮痍。今天面对着环保这样一个关系着人类未来命运的系统工程,如果我们依然身陷自我中心而不能自拔,那环保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南辕北辙。首先以人为本的环保观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它意味着人是一切的尺度,人是一切利益的中心,而自然只是实现人的目的工具和手段,这必然导致是工具理性的谬误。其次以人为本的环保观在实践中是无效的,人总是要分为不同的民族、国家、利益集团,以人为标准,并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标准。几十年全球环保运动表明,在以人为本的环保观下,环保只能是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局部好转,全局恶化。今天我方认为环保应以自然为本,即环保应以维护整个生态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0(理论24,实验16) 学分:2.5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实验)。 中文简介: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技术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环境意义,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土壤污染及污染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土壤的修复等内容。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地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作为自然体、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的“环境土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反应行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土壤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以及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化途径、有效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法,为学好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农业环境生态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学习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利用环境土壤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的基本形成过程,正确认识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环境功能,理解、掌握土壤圈元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掌握土壤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类型,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了解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学生讲授等,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讲授与提问、引导和自学、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物、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手段等有机结合,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图像、动画和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辩论赛材料 保护环境以自然为本

电子1104班辩论赛 反方问题稿 作者: 第 1 页 共 1 页 2011年10月8日 1. 人类是由自然创造的,那么为什么在保护自然环境的时候还要以人为本而非以自然为本? 2. 保护环境的最终目标不就是返回最初的自然状态吗?那么为什么还要以人为本? 3. 人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经常强调以人为本,总是要先发展经济等与人息息相关的东西然后 才能开始着手保护环境,这是否体现了人类的自私? 4. 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类的经济等内容,这样就会影响环境保护的进度和效果。 5. 如果以人为本的进行环境保护,那么就应该首先发展人类的经济,可是这样的话不就会更 加严重的破坏自然环境吗?这明显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初衷背道而驰。 6. 保护环境应该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不应该先发展经济和技术,然后再治理环境。如 果那样的话,会有更多的人成为环境问题的受害者,又会有更多的珍稀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这难道是保护环境所应该做的吗?保护环境本来就应该是人类发展的初期就进行的,但是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现在人类认识到这一点了,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不应该一发展经济等接口继续拖延。 7. 连某些动物都能自觉的保护环境,那么人类还有什么理由要要以发展自身经济等接口来拖 延保护环境的进程呢?为什么还要以人为本呢? 8. 保护环境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现在还是有不少的企业在违规排放污染物、违规 砍伐森林等等做一些对环境保护极为不利的事情,它们这样的生产活动不就是为了一些经济利益吗?不就是为了发展经济吗?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们的行为不就是在“以人为本”吗?这难道就是保护环境?还是在毁灭环境? 9. 电视上的公益广告常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然而日本现在仍然每年出海捕鲸,其 目的就是食用而非科研,而食用鲸类不就是对人文传统的关怀吗?这样的以人为本严重的糟蹋的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各种濒危野生动物,这难道就是环境保护吗? 10. 以人为本的发展会使得工业生产等活动变得更加发达,这样就需要更多的石油、煤炭等很 难再生的能源,并且排放出大量的CO 2。排放CO 2本身并不是破坏环境,但是过多的排放CO 2就会导致温室效应并引发一系列的严重问题。而如果要以人为本的保护环境这样的问题肯定无法避免,这样不就失去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意义了吗? 11. 在人类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一直在被破坏,其原因就是人类的自私,只为发展 自身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那么现在,当我们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的时候却仍然喊着以人为本的口号,这不就是为人类的自私找的借口吗? 12. 保护环境本身就保护自然,以自然为本还有什么可争辩的呢? 13. 其实,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人类就开始不自觉的破坏着周围的自然环境,但是和其他的 生物一样,当时对环境的破坏是微不足道的,是自然完全有能力恢复的。然而现在,人类的环境的破坏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其原因就是发展的结果。经过了这么多年以人为本的发展,现在是不是也应该放弃这一观点,而以自然为本的保护呢? 14. 对方辩友始终认为保护环境应该以人为本,那么如果要以人为本的开展环保活动,那么以 人为本的环保能有多大的可行性?我想,其最终的结果肯定很难达到保护环境的标准。 15. 前段时间,我国部分地区曾经出现“马路上种树”的荒唐事件,其原因就是个别领导为了 获得良好的政绩,在马路上撒上泥土并用支架固定一些数目,提高当地的植被覆盖率,迎接上级的检查。宁可斥资在马路上“种树”,也不愿真正的退耕还林,这不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所造成的吗?

空间环境工程学复习题

2016年《空间环境工程学》复习题 1、简述《空间环境工程学》的内涵及研究的内容 研究空间环境及其效应与航天器的相互作用,减缓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性能、寿命及可靠性影响,提高航天器环境耐受能力的一门工程学科。 环境获取与分析、环境适应性设计与防护、环境试验评价与验证、环境模拟技术、环境工程管理 地球轨道空间环境包括那些环境因素?(回答时可不写括号中内容) 压力(真空)、温度、粒子辐射(太阳宇宙射线、银河宇宙射线、地球俘获带)、太阳电磁辐射、等离子体(磁层等离子体、电离层等离子体)、引力场、磁场、微流星体与空间碎片、中性大气(原子氧) 3、简述什么是真空环境,它的单位及如何划分真空区域? “真空”是指在给定空间内低于一个大气压力的气体状态,也就是该空间内气体分子密度低于该地区大气压分子密度。 真空度通常用压强表示。国际单位通常用Pa(帕)表示,1Pa 为1m2面积上作用1N的力,即:1Pa= 1N/ m2 真空区划分为如下区段: 低真空:105~102Pa 中真空:102~10-1Pa 高真空:10-1~10-5Pa 超高真空:<10-5 Pa 4、什么是分子自由程,如何计算单一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一个分子与其它分子每连续两次碰撞走过的路程,称作自由程。处于平衡态下,大量自由程的统计平均值,叫平均自由程。 单一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由下式计算: ( = (3.107(10-24T) / p(2(m) 式中:T------气体热力学温度(k) p------气体压力(Pa) (------气体分子直径(m) 5、什么是流导、分子流、粘滞流和中间流? 流导:在等温条件下,气体通过导管和孔流动时,其流量与导管的两规定截面或孔的两侧的平均压力差之比。 粘滞流: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远小于导管最小截面尺寸的流态。粘滞流可以是层流或滞流。分子流: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远大于导管截面最大尺寸的流态。 中间流:在层流和分子流之间状态下气体流过导管的流动。 6、什么是空间冷黑背景,为什么叫做“热沉”? 宇宙空间辐射能量极少,并且没有反射辐射,可以认为是4K的黑体,形成冷黑背景。 在这样极端低温的环境下,航天器表面辐射的能量被宇宙空间完全吸收,没有任何反射,所以称作“热沉”。 7、地球轨道航天器表面热辐射来自哪些部分? 太阳直接辐射、地球反照、地球红外辐射。 8、什么是空间碎片,空间碎片按尺寸是如何分类的,空间碎片的4个研究内容是什么。 空间碎片是人类遗留在空间的人造废弃物。通常包括完成任务的火箭箭体、卫星本体、执行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即指环境变得不清洁、污浊、肮脏或其他方面的不洁净的状态。一种状态由洁净变污浊的过程叫污染。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赃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5)矿山废水、废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唐朝诗人杜甫赞美大自然的名句。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经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一.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污染严重时,生物在形态特征、生存数量等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下面分别讲述环境污染在酸雨、有害化学药品、重金属和水体富营养化四个方面对生物的危害。 1.酸雨对生物的危害酸雨使土壤和河流酸化,并且经过河流汇入湖泊,导致湖泊酸化。湖泊酸化以后不仅使生长在湖中和湖边的植物死亡,而且威胁着湖内鱼、虾和贝类的生存,从而破坏湖泊中的食物链,最终可以使湖泊变成“死湖”。酸雨还直接危害陆生植物的叶和芽,使农作物和树木死亡。现在,酸雨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将燃烧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因此,今后酸雨造成的危害有可能更加严重。我国是世界上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的国家之一,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酸雨。例如,我国西南某地区,1982年的三个月内就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pH为3.6~4.6,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早在19世纪中叶,人们就注意到地衣和苔藓植物不能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存活,烟囱附近的植物叶片往往出现病斑。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发现,这些现象都与该地区的大气污染有关,并且可以利用一些植物来监测某个地区大气污染的状况。不同的植物对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不同。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比较高时,紫花苜蓿、向日葵等的叶片就会很快褪绿,或者叶脉间出现褐色斑块,严重时叶片逐渐坏死。这些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敏感,可以用来监测大气污染的状况,叫做大气污染指示植物。 2.有害化学药品对生物的危害农药是一类常见的有害化学药品。人们在利用农药杀灭病菌和害虫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造成危害。许多农药是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生物体吸收以后,会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远远超过在外界环境中的含量,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例如,几十年前DDT作为一种高效农药,曾经广泛用于防治害虫。美国某地曾经使用DDT防治湖内的孑孓,使湖水中残存有DDT,而浮游动物体内DDT的含量则达到湖水的一万多倍。小鱼吃浮游动物,大鱼又吃小鱼,致使DDT在这些大鱼体内的含量竟高达湖水的八百多万倍。 3.重金属对生物的危害有些重金属如Mn、Cu、Zn等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

空间环境第四章

第四章空间等离子体 在地球空间环境中,能量低于100keV(千电子伏)的带电粒子构成空间等离子体。因其相对于宇宙线和地球辐射带的粒子(通称为高能粒子)能量要低,故有时又称为低能粒子。它不仅受空间磁场(参见第3章)控制,还受空间电场(参见第3章)支配。按其能量或温度的不同,又可分为高温等离子体(≥10eV)和冷等离子体(<10eV)两类。 空间等离子体是航天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充满着整个日地空间,其主要分区如图4.1所示。 图4.1 近地空间等离子体主要分区。 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是等离子体研究的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空间等离子体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对运行其中的航天器系统的主要影响有:1) 高温等离子体引起航天器的高充电/放电,可引起航天器系统工作异常;2) 高密度冷等离子体(电离层等离子体)引起高电压太阳阵电流泄漏及弧光放电造成电源功率损耗,影响电源效率;3) 引起大的高电压系统的重要的离子曳力而影响轨道正常运行;4) 引起传播效应,影响通信及测控等系统的正常工作。为了人类活动需要和确保航天器系统的安全、有效,必须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及其与航天器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给出预报。空间等离子体环境已是构成航天器充电设

计指南或标准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航天活动所需要的重要环境。 在研究方法上,有宏观的磁流体力学方法和微观动力论方法两类,具体研究方法的选用取决放研究对象的时间与空间尺度。 由于空间等离子体涉及能量、密度、分布的不同,所处不同区域其它空间环境因素(如电场、磁场、中性粒子、性状等)亦不一样,它涉及很多复杂的运动学及动力学过程,我们只从掌握背景情况的角度出发,给出简况介绍并辅以必要的图表示例。 §4.1 基本的等离子体特征参数和几个重要现象 §4.1.1 德拜长度与准中性 等离子体中一个带电粒子在周围产生的电位,由放有其它带电粒子影响,不是点电荷的库仑中位,而是德拜电位: 2/12/???? ??=?=-e n T r e CONST V e e D r D κλλ λD 就是德拜长度(Debye length ),是德拜电位被屏蔽的距离,也称德拜半径。要求德拜球内有足够多的粒子,即要等离子体参数13>>=D N g λ(N 为等离子体密度),此时等离子体近似无碰撞等离子体。 准中性(quasi-neutrality ),是在远大于德拜长度的区域内,等离子体体系保持近似中性的特性。 §4.1.2 等离子体频率(plasma frequency ) 它是描述等离子体固有振荡的频率,表征等离子体集体效应发生的时间尺度。 电子等离子体频率(electron plasma frequency ) 在视等离子体中离子相对电子为固定不动仅提供正电荷背景的条件下,局地等离子体非电中性致振荡频率, 2/12)/(e e pe m e n =ω 式中e 为电子电荷,m e 为电子质量,n e 为电子数密度。 离子等离子体频率(ion plasma frequency ) 视电子为均匀背景下产生的等离子体,离子振荡频率, 2/12)/(i i pi m Nq =ω 式中q i 为离子电荷,m i 为离子质量,N 为离子数密度。 §4.1.3 能量和温度 能量是描述粒子运动状态的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叫能通量(energy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摘要:土壤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问题,笔者收集了我国大量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得出了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也相当严峻的结论。土壤污染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并危害人体健康。我国土壤污染危害巨大,污染程度在加剧,但污染防治基础相当薄弱。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的分析,揭示土壤污染防治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切实保护土壤资源及加强土壤保护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土壤污染;污染现状;重金属; 污水灌溉 ; 固体废弃物; 有机农药 1 引言 目前大陆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受矿区污染土地达200万公顷,石油污染土地约50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约5万公顷,“工业三废”污染耕地近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达330多万公顷。土壤污染使全国农业粮食减产已超过1300万吨,因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他类型的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估计。由于污染,土壤的营养功能,净化功能,缓冲功能和有机体的支持功能正在丧失。土壤是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综合性自然资源。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加强研究,采取措施,切实阻止土壤污染继续扩大的趋势,清除被称为“化学定时炸弹”的土壤污染。 2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2.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逐年扩大。根据农业部环保监测系统对全国24个省市,320个严重污染区约548万公顷土壤调查发现,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对全国粮食调查发现,重金属Pb,Cd,Hg,As超标率占10%。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大多数微生物不能使之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2.1.1 随着大气沉降进入土壤的重金属

以自然为本是环保的宗旨

以自然为本是环保的宗旨 主席、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大家好!在讨论环境保护应该以人或是以自然为本之前,请先容许我方理清一个观念,那就是环保是什么?环保的理念在于长远的发展,环保的核心在于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保的目标在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两个目标中,前者是以自然状态为最终作用对象,而后者则由自然条件直接决定。因此,环保的核心,即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应以自然为宗旨。 我方认为以自然为本是环保的宗旨,基于如下2点原因: 第一,人类存在的根源是自然。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因为人类有了智慧,所以显得特别,所以我们双方才能在此辩论,但是,就生命的本质来说,人类只是大自然众多物种中的其中之一,是依附于大自然而生,得益于大自然而活,不应该凌驾、脱离于自然之上。我们流淌的血液来源于大自然奔腾的山河,我们跳动的脉搏源于大自然喷涌的岩浆,我们畅游的思绪源于大自然广袤的山林。春天的暖阳是大自然倾注的温情,而秋天的麦穗则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同时,正因为人类存在的根源是自然,所以人类才能够感受自然,于是梭罗才能在瓦尔登湖畔享受孤独,放飞思绪,于是法布尔才能投身于昆虫的世界尊重生命,热爱自然。而以人为本的环保观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它意味着人是一切的尺度,人是一切利益的中心,自然只是实现人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但是,自然哪里是工具啊!它是我们人类灵魂的栖息,是人类生之所往,是人类死之所安。我方所坚持的环保,是保护包括人和其他物种在内的自然,不光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更是在保障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自然权利。以自然为本理念,相比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客观、更全面、更平衡、

更健康。 第二,环保的最终目标是自然 环保是人的生存需要与自然环境不可调和的产物。而人类的短视、贪欲和实用主义常常是在助纣为虐。纵观历史,人类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当工业文明的凯歌奏响之时,当人类的欲望无节制膨胀之时,大自然就成了“一切属于人,一切为了人”的人本主义的第一牺牲品。虽然恩格斯很早就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但是,人类依然执迷不悟。这导致了我国的沙漠化急剧发展,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而森林面积比例更是只有16.55%。环保的目标在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事实证明以人为本的宗旨无法达成这样的目标。因此,以自然为本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是为避免重蹈覆辙而对环保目标中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践行。 以自然为本是把整个系统内的平衡和稳定作为我们解决问题和观察问题的立足点。以自然为本不是要求人们不吃不穿不喝,而是要求人适当地限制自我欲望和需求,在遵循自然的同时兼顾人类发展,将人的生存控制在自然平衡所能协调的范围之内,由此避免以人为本所经常陷入的“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恶性循环。人类因为短视而使不可再生资源岌岌可危,因为贪欲而使可再生资源入不敷出,因为实用主义而使得污染浪费层出不穷。人类的根源是自然,当人类无节制的掠夺自然的同时,就是在变相扼杀人类与其他物种共同的明天。以自然为本,不仅能保证其他物种的生存,更能达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以自然为本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超越。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第二章污染物控制技术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6.1 土壤污染 (2) 6.1.1 土壤污染的定义 (2) 6.1.2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3) 6.1.3 土壤污染的特点 (5) 6.1.4 土壤污染的危害 (5) 6.2 土壤污染及治理 (6) 6.2.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6) 6.2.2 土壤污染治理 (7) 6.3 修复技术 (9) 6.3.1 热力学修复 (9) 6.3.2 热解吸修复技术 (9) 6.3.3 焚烧法 (10) 6.3.4 土地填埋法 (10) 6.3.5 化学淋洗 (10) 6.3.6 堆肥法 (10) 6.3.7 植物修复 (10) 6.3.8 渗透反应墙 (10) 6.3.9 生物修复 (10)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6.1 土壤污染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处在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被称为土壤圈。土壤圈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固相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矿物质约占土壤固体总重量的90%以上,而有机质约占固体总重量的1%~10%。土壤液相是指土壤中水分及其水溶物。土壤中有无数孔隙充满空气,即土壤气相。典型土壤约有35%的体积是充满空气的孔隙,因而土壤具有疏松的结构。 土壤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土壤作为一项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二是土壤对于外界进入的物质具有同化和代谢能力。由于土壤具有这种功能,所以人们肆意开发土壤资源,同时将土地看作人类废物的垃圾场,而忽略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由于这种原因,人类面临着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以及土壤污染等诸多问题。其中,土壤污染的形势极为严峻。 6.1.1 土壤污染的定义 6.1.1.1 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土壤背景值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成土过程的产物,地球上的不同区域,从岩石成分到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实质上它是各自然成土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的函数。由于成土环境条件仍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特别是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随之不断地增强和扩展,目前已难以找到绝对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因此,现在所获得的土壤背景值也只能是尽可能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数值。 研究土壤背景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之后的组成、数量、形态和分布变化,都需要与背景值比较才能加以分析和判断,所以土壤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污染综合评价的基本依据,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也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另外,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溉、种植业规划,提高农、林、牧、副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环境医学等方面,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是重要的参比数据。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土壤背景值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以及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西南红黄壤等的土壤和农作物的背景值研究。 6.1.1.2 土壤环境容量

2009CB42160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

项目名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 应与控制技术原理 首席科学家:江桂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内容 本项目将在建立POPs快速准确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典型地区POPs污染源、污染特征、排放模式及演变趋势研究;分析POPs在环境和生物中的行为;探讨POPs在环境介质中的界面过程动力学和毒性效应;发展POPs的削减与控制技术。 1)超痕量POPs的快速筛查与生物分析方法 以斯德哥尔摩公约中规定的12种POPs和新POPs为主要目标化合物,建立以GC-MS,HPLC-MS/MS技术为核心的多种联用技术,完善典型POPs的检测方法技术体系。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用于POPs检测的生物分析技术和以多成分免疫传感分析为核心的检测新技术,建立环境中痕量POPs的快速检测方法。研制具有多种POPs分析能力的免疫传感器和阵列传感器。 2) POPs区域污染现状、分布与演变趋势 研究典型流域主要环境介质及河流表层沉积物中二恶英类POPs的污染水平、分布规律和复合污染特征,垂向分布和组成分异特征,揭示其污染变化趋势与演变规律。研究经济高速发展地区POPs的污染特征,从污染源、排放因子、排放强度、排放规律及控制因素等方面研究和表征POPs污染源排放模式和特征。探索POPs污染物的运移和循环规律,阐明POPs在环境体系中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 POPs界面过程与跨介质环境行为 研究POPs的生物可接近性和生物可利用性、过程及环境调控影响;界面过程中手性POPs的对映体选择性;环境界面POPs的跨介质迁移转化机制:揭示界面条件下POPs的生物可接近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差异;证实界面过程中手性POPs的生物对映体选择性差异;阐明植物根/土壤、根/土壤溶液微界面中POPs 的跨介质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土壤介质特性如有机碳或溶解有机碳对POPs跨机制迁移转化的影响;探索土壤/土壤溶液界面POPs的锁定机理及其对非生物降解的影响。 4)POPs污染物的生物转移、累积与放大 研究新POPs在生物体内的降解和代谢,重点研究高溴代PBDEs在生物体内的脱溴降解,探讨POPs的生物降解和代谢途径;分析POPs在不同营养级别水生和陆生生物中的传递与放大;研究和发展分子同位素等技术手段用于示踪POPs在不同生物链中的迁移过程;通过三维分子模拟技术研究PBDEs等POPs 在生物体内与相关代谢酶的结合过程,预测POPs的结构与其体内代谢有效性的定量关系;探讨溶解有机质(DOM)对水体中PCBs和PBDEs等POP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环境保护应以自然为本

人是主体,是环境保护的实施者 1、保护环境的行为是人发出的,但此行为是以“以自然为本”为指导思想的。 2、环境是被保护者,环境自身的规律是行为准则。 3、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人去做就是以人为本,我就不知道对方辩友的本:人去做的定义从何而来。我们说发展经济以教育为本,难道不要人去做了要“教育”这个东西去做?要教育去发展经济? 4、今天对方对于本的解释是以什么为本就是什么去做显然是错误的呀!对方辩友连“本”都没有弄清,还怎么和我们谈今天的辩题呀?请对方辩友重新立论谢谢。 5、对方辩友要明确,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围绕自然来发挥 6、珠三角人为地去保护自然,结果反而造成了“绿色污染”。为什么有人去保护反而达到了相反的效果呢? 7、自然没有主观意识,所以保护环境由人来做,也只能由人来做。所以人的主体性不能作为以人为本的论据。 谢谢主持人、评委、各位辩友、可爱的网友大家早上好! 首先我方指出对方观点的错误,对方观点存在明显的狭隘性。“以人为本”,就是把整个自然的利益仅仅看作人这个“类”的利益,而忽视其他种类的利益来谈环境保护,最终只能是有美好的愿望而已。人对自然的疯狂掠夺,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功利性的态度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实现也不利于人类真正价值的实现。 我方的观点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以自然为本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不仅是指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一切物质,还包括支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环境保护是一门有关防止自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使之适合人类劳动和生活的工作。 所谓的本是什么,我方认为所谓本是根本,根源。 所谓以自然为本是指人类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其环境保护要取得成效必须首先尊重自然内在价值,遵循自然规律,兼顾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不否认人类的价值,不否认以人为本。但在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上,

电子效应对有机的影响.doc1

电子效应对有机的影响 摘要:机化合物是一个由原子或原子团组成的整体。这些原子和原子团是互相影响的。这些影响主要是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本文综述了电子效应中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关键词:原子团电子效应空间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 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原子或原子团组成的,这些原子和原子团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本文主要讨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一、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的定义 1、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 2、共轭效应: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二、产生原因 诱导效应是由于一个共价键的价电子对在两原子间的不对称状态(键的极性状态),或由于一个成键原子带有电荷所引起。一个共价键价电子对的不对称共用状态是由这两个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引起的。例如在氯乙烷分子中由于氯的电负性比碳大,Cl─C键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并由此使相邻碳-碳键本来应是对称共用的电子对也往氯原子方向偏移,使碳-氢键已偏向碳原子的不对称共用电子对向碳原子进一步偏移。 共轭效应是由于分子中存在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键他们之间间隔 三,它们对于有机的影响 1、诱导效应对有机的影响 ①诱导效应对碳碳双键加成的影响碳碳双键的加成一般情况是亲电加成。当具 有不同诱导效应的原子或原子团连在双键碳原子上时,对双键加成速度大小和方向都 有显著影响:当连有具有十I效应的基团时,双键电子云密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当 连有具有一I效应的基团时,双键上电子云密度减少,反应速度减小。(见表一)。 可能,而将进行亲核加成。

土壤环境安全及其污染防治对策

近20年来,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呈加剧趋势,其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呈现“压缩型”和“爆发性”的态势。一般认为,土壤污染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影响土壤的利用功能的现象。因此土壤污染往往被称为“化学定时炸弹”,其后果是对农作物的产量或品质造成了影响,通过食物链、饮水、呼吸或直接接触等多种途径,危害动物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土壤一旦遭到污染,极难恢复,即使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有可能被降解,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在土壤中完全消失,而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则完全是不可逆的。所以说,土壤安全值得特别关注。 我国土壤污染的特点 污染物增多,复合型污染出现 目前,我国土壤有机污染的基本情况不清,特别是对土壤中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及危害效应了解甚微。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目前国际公布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12种,它们是: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毒杀芬、七氯、DDT、六氯苯、氯丹、灭蚁灵、多氯联苯、二 英、多氯二代苯并呋喃。许多国家都公布了本国优先控制或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单。1975年欧共体公布的“黑名单”和“灰名单”有八大类;1996年美国公布了129种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单;1980年德国公布了120种水中有害物质名单;1993年我国也公布了52种优先控制的有毒化学品名单。 农药助剂 指在农药制剂中除有效成份以外的各种辅助物质。其种类较多,按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溶剂、乳化剂、助溶剂、湿润剂、分散剂、稳定剂、填充剂等。在各种农药制剂中,有效成分都在20%~70%之间,各种助剂约占制剂总量的50%以上。助剂随农药的施用进入环境,其总量也是较大的。用作农药助剂的许多化学物质已成为美国、俄罗斯、日本及欧盟环境优先污染物。这类化学物质大量长期施入土壤后的环境效应和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没有引起重视。 城市污泥和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随着城市污泥和污水向农业环境转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累积污染效应已不容忽视。中国城市污泥中主要有机污染物的种类有:多环芳烃(PAHs)(多环芳烃是由2个或2个以上的苯环以不同方式聚合而成的一组化合物,其中许多化合物具有致癌性)、二甲酸酯(Pes)、多氯代二苯并二 英/呋喃(PCDD/Fs)、多氯联苯(PCBs)、氯苯(CBs)、氯酚(CPs)、其他有机污染物(如短链卤代脂肪族化合物、线型烷基苯磺酸盐(LAS)、烷基酚、2,4-D、狄氏剂、DDT、芳香胺和烷基胺、硝基苯类、胺类、卤代烃类、醚类等)。 畜禽有机废弃物中的兽药残留 随着畜禽有机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兽药残留有机物最终将进入土壤,成为新的土壤有机污染物。其中对人体影响较大的兽药及药物添加剂主要是抗生素类。  林玉锁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土壤污染控制工程试卷答案

POPs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收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土壤的自净作用: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改变,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危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共降解(共代谢)是指微生物利用一种容易降解的物质作为支持生长的营养基质,而同时降解另一种物质。土壤原位修复:在不破坏土壤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污染土壤不经搅动或移动,在原位和易残留部位进行的修复。生物修复:利用特定的生物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环境污染物,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微生物矿化: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1、土壤污染: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加到土壤中,使某种有害成分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污染类型: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2.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吸收(1)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吸收与它们的亲水性有关(2)有机物按照亲水性来分:亲水性和憎水性(3)污染物的吸收:植物吸收、动物吸收。3、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基本容量:若以土壤环境标准作为土壤环境容量的最大容许极限值,则该土壤环境容量的计算值,便是土壤环境标准值减去背景值,即上诉土壤环境的基本容量。静容量:土壤环境基准减去土壤背景值。动容量:净容量加上这部分土壤的净化量。 4、微生物共降解(共代谢): ①共降解是指微生物利用一种容易降解的物质作为支持生长的营养基质,而同时降解另一种物质。②前一种物质通常成为第一基质,后者成为第二基质或共降解基质,往往是难降解的污染物。③共降解主要特点:A利用第一基质作为碳和能量的来源,用于本身的生长和维护,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作为第二基质被微生物降解;B作为第二基质的污染物与第一营养基 质之间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C产物不能作为营养;D是需能反映,能量自第一基质。④共降解途径对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非常重要⑤难降解和持久性。5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①生活垃圾的堆肥化处理②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发电③生活垃圾的热解处理④生活垃圾的厌氧消化技术⑤生活垃圾的蚯蚓处理技术6固体废物“三化”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7、我国肥料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理,养分施用不平衡③地区间施肥不平衡④有机物料收集利用率低下⑤农民施肥技术仍然较低9、何为菌根?菌根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菌根是植物根系和真菌形成的一种共生体。修复机理:①菌根与土壤的交互作用形成了菌根际。②根际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利用菌根根际的作用可提高生物修复的效率。10.生物反应器种类:泥浆生物反应器固定膜生物反应器转鼓式反应器厌氧—好氧反应器生物反应器修复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将土壤中有害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无机物质,降解过程由改变土壤的理化条件来完成,也可接种特殊驯化与构建的工程微生物提高降解效率。 论述 一.放射性的来源:①天然来源②人为来源:核工业过程的排放物、核爆炸的沉淀物、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土壤放射性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与土壤胶体的结合而一起移动。锶以吸附和解吸迁移性大,铯移动性很小吸附牢固不易解析。对生物的危害:放射性辐照造成生长发育和生殖异常遗传变异、生命周期缩短、癌变等,辐照剂量过大可导致死亡。土壤放射性污染物的特点:1持续产生危害作用、2没有任何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有效的破坏这些元素、3具有潜伏期。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 -水界面的 吸附与解析,以及它们在土壤腐殖物质的 吸附与解析行为。机制:离子交换、氢键、 电荷转移、共价键、范德华力、配体交换、 硫水吸附和分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 降解和代谢;降解:有机污染物由于受到 各种因素的作用而逐渐分解,转变为无毒 物质的过程。有机污染物降解主要包括生 物降解、化学降解和光解三种形式代谢: 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酶类及其他物质 作用,发生变化,进行消化和排泄的过程。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和积累(1) 残留:有机污染物残存于生物体、农产品 和环境中的亲体及其具有毒理学意义的 杂志、代谢转化产物和反应物等所有衍生 物的总称。积累:指有机污染物保持其分 子完整性,以及通过在环境中运输和分 配,维持其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的能力。 (2)按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可以划分为:结合态、轭合态和游离态。 论述稀土元素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利弊:利 ①稀土作为良好的调节剂,可以提高植物 生理活性②稀土作为一种很好的生理激 活剂,能促进动物食入的营养得以充分的 利用和吸收,在生物体内能起到多种调节 作用③随稀土产品不断的与高科技相结 合,“稀土转光膜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推 广,有效的解决了紫外线一直植物生长这 一疑难问题。弊①降低了土壤消除酚类有 机物的能力,加重酚类化合物在土壤中的 残留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炭有抑制作 用 12.多环芳烃的结构:指含有一个以上苯 环以稠环形相连的芳香化合物。菲、荧蒽、 苯井(a)芘。 14.PAHs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 迁移转化:(1)溶解与迁移:环越多, 越难溶。(2)挥发与迁移:随苯环增多 而降低,萘以及其取代物。(3)降解与 积累:双环和三环易被生物降解,四环五 环和六环难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消 失主要有:挥发作用、非生物降解和生物 降解。对土壤污染的途径及其降解(1) 途径:固废的燃烧(2)降解:物理法、 化学法和生物降解法。生物降解法包括好 氧生物降解、厌氧生物降解、连续好氧- 厌氧生物降解。 农药污染土壤的途径:1 将农药直接施入 土壤或以拌种、浸种和毒谷等形式施入土 壤 2向作物喷洒农药时,农药直接落到 地面上或附着在作物上,经风吹雨淋落入 土壤 3 大气中悬浮的农药颗粒或以气态 形式存在,经雨水溶解和淋失,最后落在 地面上 4死亡动植物残体或灌溉水将农 药带入土壤 影响土壤中农药污染的因素:农药在土壤 中的移动性和降解 农药土壤中的降解生物降解、非生物降解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1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农药对 土壤硝化和氨化作用的影响 3农药对土 壤呼吸作用的影响 4土壤中的农药对农 作物的影响包含土壤中农药对农作物生 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 降低农产品质量两方面。 POPs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 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 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极地 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 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收或少受人类活动 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 其含量。 土壤的自净作用: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 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 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改变,活性、 毒性降低的过程。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 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 他有危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调节植物、昆 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来源于生物、其他天 然物质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 制剂。共降解(共代谢)是指微生物利用 一种容易降解的物质作为支持生长的营 养基质,而同时降解另一种物质。土壤原 位修复:在不破坏土壤基本结构的情况 下,污染土壤不经搅动或移动,在原位和 易残留部位进行的修复。生物修复:利用 特定的生物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环境 污染物,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 生物措施。微生物矿化:有机物被微生物 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1、土壤污染: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 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加到土壤中,使 某种有害成分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 量,而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污 染类型: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 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2.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吸收(1)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吸收与它们 的亲水性有关(2)有机物按照亲水性来 分:亲水性和憎水性(3)污染物的吸收: 植物吸收、动物吸收。3、土壤环境容量: 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 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基本容量:若以 土壤环境标准作为土壤环境容量的最大 容许极限值,则该土壤环境容量的计算 值,便是土壤环境标准值减去背景值,即 上诉土壤环境的基本容量。静容量:土壤 环境基准减去土壤背景值。动容量:净容 量加上这部分土壤的净化量。 4、微生物共降解(共代谢): ①共降解是指微生物利用一种容易降解 的物质作为支持生长的营养基质,而同时 降解另一种物质。②前一种物质通常成为 第一基质,后者成为第二基质或共降解基 质,往往是难降解的污染物。③共降解主 要特点:A利用第一基质作为碳和能量的 来源,用于本身的生长和维护,难降解的 有机污染物作为第二基质被微生物降解; B作为第二基质的污染物与第一营养基 质之间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C产物不能 作为营养;D是需能反映,能量自第一基 质。④共降解途径对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的生物降解非常重要⑤难降解和持久性。 5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①生活垃圾的 堆肥化处理②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发电 ③生活垃圾的热解处理④生活垃圾的厌 氧消化技术⑤生活垃圾的蚯蚓处理技术 6固体废物“三化”原则:减量化、资源 化、无害化。7、我国肥料使用中存在的 问题 理,养分施用不平衡③地区间施肥不平衡 ④有机物料收集利用率低下⑤农民施肥 技术仍然较低9、何为菌根?菌根对重金 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菌根是植物根系 和真菌形成的一种共生体。修复机理:① 菌根与土壤的交互作用形成了菌根际。② 根际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重金属在土壤- 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利 用菌根根际的作用可提高生物修复的效 率。10.生物反应器种类:泥浆生物反应 器固定膜生物反应器转鼓式反应器厌 氧—好氧反应器 生物反应器修复基本原 理:是利用微生物将土壤中有害有机污染 物降解为无害的无机物质,降解过程由改 变土壤的理化条件来完成,也可接种特殊 驯化与构建的工程微生物提高降解效率。 论述 一.放射性的来源:①天然来源②人为来 源:核工业过程的排放物、核爆炸的沉淀 物、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土壤放射性污 染物的迁移转化: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与 土壤胶体的结合而一起移动。锶以吸附和 解吸迁移性大,铯移动性很小吸附牢固不 易解析。对生物的危害:放射性辐照造成 生长发育和生殖异常遗传变异、生命周期 缩短、癌变等,辐照剂量过大可导致死亡。 土壤放射性污染物的特点:1持续产生危 害作用、2没有任何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有 效的破坏这些元素、3具有潜伏期。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 -水界面的 吸附与解析,以及它们在土壤腐殖物质的 吸附与解析行为。机制:离子交换、氢键、 电荷转移、共价键、范德华力、配体交换、 硫水吸附和分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 降解和代谢;降解:有机污染物由于受到 各种因素的作用而逐渐分解,转变为无毒 物质的过程。有机污染物降解主要包括生 物降解、化学降解和光解三种形式代谢: 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酶类及其他物质 作用,发生变化,进行消化和排泄的过程。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和积累(1) 残留:有机污染物残存于生物体、农产品 和环境中的亲体及其具有毒理学意义的 杂志、代谢转化产物和反应物等所有衍生 物的总称。积累:指有机污染物保持其分 子完整性,以及通过在环境中运输和分 配,维持其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的能力。 (2)按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可以划分为:结合态、轭合态和游离态。 论述稀土元素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利弊:利 ①稀土作为良好的调节剂,可以提高植物 生理活性②稀土作为一种很好的生理激 活剂,能促进动物食入的营养得以充分的 利用和吸收,在生物体内能起到多种调节 作用③随稀土产品不断的与高科技相结 合,“稀土转光膜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推 广,有效的解决了紫外线一直植物生长这 一疑难问题。弊①降低了土壤消除酚类有 机物的能力,加重酚类化合物在土壤中的 残留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炭有抑制作 用 12.多环芳烃的结构:指含有一个以上苯 环以稠环形相连的芳香化合物。菲、荧蒽、 苯井(a)芘。 14.PAHs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 迁移转化:(1)溶解与迁移:环越多, 越难溶。(2)挥发与迁移:随苯环增多 而降低,萘以及其取代物。(3)降解与 积累:双环和三环易被生物降解,四环五 环和六环难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消 失主要有:挥发作用、非生物降解和生物 降解。对土壤污染的途径及其降解(1) 途径:固废的燃烧(2)降解:物理法、 化学法和生物降解法。生物降解法包括好 氧生物降解、厌氧生物降解、连续好氧- 厌氧生物降解。 农药污染土壤的途径:1 将农药直接施入 土壤或以拌种、浸种和毒谷等形式施入土 壤 2向作物喷洒农药时,农药直接落到 地面上或附着在作物上,经风吹雨淋落入 土壤 3 大气中悬浮的农药颗粒或以气态 形式存在,经雨水溶解和淋失,最后落在 地面上 4死亡动植物残体或灌溉水将农 药带入土壤 影响土壤中农药污染的因素:农药在土壤 中的移动性和降解 农药土壤中的降解生物降解、非生物降解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1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农药对 土壤硝化和氨化作用的影响 3农药对土 壤呼吸作用的影响 4土壤中的农药对农 作物的影响包含土壤中农药对农作物生 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 降低农产品质量两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