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中国大学排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个中国大学排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
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以下简称“评估所”)从2000年底开始研究、筹备学科评估工作,即通过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的各个一级学科的整体水平进行排名。

2001年3月起草了《学科评估方案(讨论稿)》,通讯咨询了近300名各学科专家的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修改,于2001年7月在秦皇岛、10月在贵阳两次召开专家会议,邀请了部分高校的研究生院院长、学位办主任、部分学科专家研究探讨。

专家们一致认为:学科评估是不同学校同一学科之间的比较,可比性强,将是今后评估的发展方向。

专家们就评估对象、评估指标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学科评估的方案。

评估所于2002年4月20日启动了学科评估试点工作。

2002年9月,试点工作基本结束,评估结果发布在《中国研究生》等媒体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实践证明,学科评估试点工作是成功的。

评估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各学科排名是客观、公正的,基本上反映出了各学科整体水平高低的实际情况。

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评估所于2003年7月开展了第二次学科评估工作。

第二次学科评估工作于2003年12月结束。

评估所今后将周期性地进行此项工作。

经过深入研究与讨论,综合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学科评估的周期暂定为3年,即每3年对现有一级学科(除军事学门类外)进行一轮评估。

每次评估完成后,将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对指标体系、评估技术等进行修改。

根据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评估方案,使评估更加公正、科学。

学科评估的目的及原则
1.促进学科建设,推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的国际竞争力;
2.宣传学科建设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扩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影响,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3.引入竞争,激发活力,使各个学科点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明确建设目标;
4.为社会人才流动,学生求学和就业提供有关信息;
5.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学科评估的原则是科学客观,严谨规范,公正合理,公开透明。

学科评估的方法
学科评估通过采集客观数据和学术声誉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客观数据来源于各学位授予单位填报并认可的基本数据表,以及教育部“211工程”办公室、教育部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公共信息源。

学术声誉来源于同行专家反馈的调查信息。

将客观数据和学术声誉调查结果按照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处理,即将客观数据进行(60,100)线性变换,得到每个参评学科点的各项指标得分,结合学术声誉指标得分,根据指标体系权重集,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每个学科点的综合得分,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名。

二、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
一、排行榜阅读提示
1、关于评价指标体系:2004年8月,也就是在2004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发布两个月后,网大向国内230所大学的学校管理部门发出调查信,征询对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的意见。

研究组根据反馈结果,今年在具体计算过程尝试对个别指标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试算,比较结果后,我们对2005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算法未做任何改变。

从1999年到2004年,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的评价系统每年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调整,今年是第一次与上年相比,没有任何改变。

评价系统的稳定,可能更准确地比较各校名次变化。

2、截止2005年6月10日,全国一共700所本科普通高校,排除以下暂未能获得足够数据的6所,一共694所院校参与排行。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类院校翘楚,特别着重培养研究生以上层次人才,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关系极其密切,但很多数据如科研成果无法单独地确切统计。

南方医科大学2004-8 第一军医大学划转地方
成都医学院2004 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划转地方
吉林医药学院2004 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划转地方
上海政法学院2004-9 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与上海大学法学院合并组建
黑河学院2004-5 齐齐哈尔黑河分校更名组建
3、2005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合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本年度排行榜对此暂不作归并处理,仍对这两所大学分列排名。

4、国防科工委属下的7所大学,"学术成果"论文数乘以1.2系数,以平衡
这些学校因某些成果不能公开发表对得分的影响。

这7所学校是: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5、2005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的最终结果为:清华大学荣登"综合排行榜"榜首,北京大学位居第二,南京大学第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四、复旦大学第五。

11个院校分类排行榜的第1名为:综合类院校:清华大学;理工类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农林类院校:中国农业大学;医药类院校: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师范类院校:北京师范大学;语言类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财经类院校:上海财经大学;政法类院校:外交学院;体育类院校:北京体育大学;艺术类院校: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类院校:中央民族大学。

从声誉、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物资资源等6项一级评价指标情况来看,清华大学2005年获得"学术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和"物资资源"4项第一,"学术资源"一项桂冠落入北京大学,"声誉"第一名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摘取。

二、2005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
三、声誉调查
2005年,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研究组,向2471位专家和学者寄出了函件,请他们给大学的声誉打分,479人回函,回复率为19.4%,2004年的回复率为19%,今年与去年大体相当。

专家构成分布如下:
声誉调查表中列出的大学为2004年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中综合排名前110名(含并列)的学校,加上4所专家推荐学校。

专家根据对大学的了解打出主观印象分,网大在调查信中建议他们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中的一项或多项:
(1) 2004年以来,该校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表现;
(2) 2004年以来,报考该校的高中毕业生的质量,即该校在中学生中的号召力;
(3) 2004年以来,该校毕业生工作成绩和表现。

四、计算原则和计算方法
计算原则:为了使指标体系中各项评价能够合并,以计算每所院校总得分,
我们采取对每分项指标排名计算相对分、最后将各项相对分加权相加的原则。

计算相对分的过程,就是分项数据或计算结果标准化到[0-100]区间的过程:每项指标中,数据或计算结果数值最高的院校,在该项最终得分为100分,其它院校在该项的得分为其数据或计算结果数值除以最高数值的相对百分数。

每项指标均按照此原则,逐一计算,标准化过程在下文表述中不再每处特别强调。

如下对各项指标计算方法进行重点说明,供各界专家、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批评指正。

(一)关于"录取新生质量"得分的计算
新生质量采用2003年各院校录取新生的高考平均分数据(不是录取分数线)进行计算。

由于各省高考计分方法不一,有些省采用标准分,有些省采用原始分,因此在排名时,我们首先在每一个省对各院校排名,因为每个省考生的评分标准是统一的。

按照高考成绩统计口径,我们将考生分为三个类:文史类和理工类和综合类(不分科)。

文史类包括的专业为: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和外语类;理工类包括的专业为: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管理学。

每所院校在三科录取考生的表现都要考虑。

因此,录取新生质量的计算,就是首先分科各省打分,然后分科各省表现综合起来计算院校分科全国排名,最后将院校各分科在全国的表现综合起来,每一步累加都是使用相关录取人数作加权平均。

计算公式如下:
(1)单科各省排名
每省单科录取考生高考平均分最高分的院校得分为100分,排第一名,其
它院校该单科该省得分为其录取考生平均分与第一名院校考生平均分的相对分。

公式如下:
(2)单科全国排名
各院校的分科各省排名得分,按照各省单科招生人数加权累加求算平均值,公式如下:
计算结果要标准化。

(3)全国综合排名
各院校单科全国得分,按各科全国录取人数加权求算平均值,公式如下:
计算结果要标准化。

(二)关于"科研经费"得分的计算
总的原则是按科技、社科分别排行算分,然后根据各院校科技、社科活动人员在总人员中的比例加权合并两科得分。

计算要考虑总量和人均指标。

分析如下:
(1) 科技和社科"科研经费"得分最高的院校都得100分,这样就使科技与社科经费相当;
(2) 总量与人均科研经费最高得分都为100分,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平衡两科科研经费,还可以避免部分规模很小、但人均经费很高的院校得分太高,因为
总经费可以反映院校的科研实力,同时也可以反映院校在多学科研究、群体合作方面可能具有的优势;
(3) 在计算科技、社科科研经费得分时,人均得到的相对分和总量得到的相对分的权重都为
50%,这种权重分配是专家从人均图书和总图书量给予的权重中得到的启发。

(4) 考虑到不同院校科技、社科科研活动人员的构成比例不同,在计算各院校科研经费的合并得分时,用科技、社科人员的比例进行调整。

这样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各院校科研的总体水平。

科技活动人员数据选择的是科技活动总人员,而非研究发展人员,因为考虑到院校中教学人员与研究发展人员的难以分割性。

社科活动人员数据选择的是人文社科活动总人员。

计算公式如下:
(1) 总量科研经费得分
(2) 人均科研经费得分
(3) 科研经费得分
(三)关于"学术成果"得分的计算
学术成果的计算方法类似"科研经费",将学术成果按科技、社科分成两大类分别计算,然后按两类活动人员加权合并。

计算要考虑总量和人均指标。

分类办法:SCI、EI归入科技类,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CSSCI归入社科类。

采用这个方法计算,解决了科技与人文社科成果无法比较的难题,能更客观地反映不同类型的院校的学术成果在综合序列中的位置。

计算公式如下:
(1) 科技成果与社科成果
(2) 总量学术成果得分
(3) 人均学术成果经费得分
(4) 学术成果得分
国防科工委属下的7所院校,"学术成果"数据(各类发表或被引用文章数)首先乘以系数1.2修正,再用于计算,以平衡这些院校因某些学术成果不能公开发表导致的潜在评估损失。

(四)关于"声誉"分平衡
因为声誉调查问卷设计技术因素,不可能将所有几百所院校全都列入名单。

对于未列入声誉调查名单的院校,我们将参照其它指标表现给出弥补的声誉分,再计算总得分。

折算的声誉分未在榜单中明显列出。

很显然,列入声誉调查名单未必就获得额外优势,如果院校声誉不够高,参与调查反而拖累最终总得分表现。

反过来,即使未列入声誉调查,只要院校本身其他项表现好,折算出来的声誉分也超过某些参与调查的院校。

(五)关于"物资资源"项下图书一项的计算
图书一项同时采用总图书量和生均图书量两项,然后各占50%相加。

在人均之外增加总图书量,是考虑到总图书数量意味着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利用图书的机会,这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六)关于"学生人数"的折算
计算学术资源(均值)、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师生比、生均图书量、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时,学生人数均按照折合全日制本专科人数计算。

计算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时,研究生数同样按层次(博士生/硕士生)折合成全日制本专科等效人数,再与全校学生数求算比例。

(七)关于"专任教师数"的选取
有附属医院的院校,在计算教师人数时不包括附属医院的非教学人员。

少部分院校在上报教育部的统计资料过程中,专任教师数据有低估倾向,已参照不同来源资料进行特别验证和校正。

(八)关于"师生比"的界限
考虑到一些院校本身特点(如艺术类院校)、或生源不足,师/生比特别高,在计算该项得分时,给师生比设定最高值为1/11。

即如果师生比超过1/11,按照1/11计算。

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
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
(一)一级指标
本评价以各大学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排名的唯一衡量标准,因此,首先需要界定大学对社会贡献了什么。

1、大学对社会贡献了高级专门人才
1998年,全国共毕业研究生4.7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4.35万人(不含党校、军校毕业的研究生),占当年全国毕业研究生的92.55%。

同一年,全国共毕业本专科生195.40万人,其中各类大学毕业163.53万人,自学高考毕业本专科生31.87万人。

各类大学毕业的本专科生占当年全国本专科毕业生的83.69%。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是由大学贡献的。

2、大学对社会贡献了优质科研成果
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1998年卷统计,在该库收录的中国作者发表的
75819篇论文中,有45788篇是中国各大学发表的,占该库收录的中国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总数的60.39%。

据《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在该索引收录的1998年中国作者发表的60413篇论文中,有31001篇是中国各大学发表的,占该库收录论文总数的51.32%。

据教育部科技司统计,在1997年全国146项获得自然科学奖或国家发明奖的科研成果中,高校获得75项,占51.37%。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半数以上是大学贡献的。

3、大学对社会的其它贡献缺乏数据支持
一般认为,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外,大学还以直接为社会服务等方式对社会做出贡献。

大学服务社会等通常指学校通过专利转让、技术转让、校有科技企业直接产出或带动周边地区科技经济发展等方式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然而专利转让、技术转让中的专利、技术,本质上仍然是科研成果,区别仅在于专利转让、技术转让具有排他性,而其它科研成果可以不具排他性。

中国各大学含股份公司在内的校有科技产业年营业额约130亿元,仅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79533亿元的0.16%,在全国经济活动中的比重太低,难以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而带动周边地区科技经济发展,至今还没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

可见,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对中国社会有巨大贡献,这两项功能足以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

服务社会等功能因一部分与科学研究重叠,其它部分又不足以影响社会而难以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并列。

换句话说,如果中国的大学停止人才培养或停止科学研究,中国社会将立即进入灾难;而如果中国高校产业停止营业,其市场份额将在一夜之间被其他企业填补,对中国社会毫无影响。

因此,本评价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为中国大学评价的一级指标,服务社会(包括大学科技园建设等可有可无的功能)暂不评价。

(二)一级指标权重分配。

据统计,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40.72万人,扣除这些教师从事科研的工作量,实际从事教学的专任教师折合人数为28.15万人。

当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16.88万人(自然科学138556人,社会科学30204人)。

在专任教师按学生人数定编、科研人员按科研工作量定编的现状下,教学科研的人员投入与教学科研的产出成正比。

1998年中国普通高校实际从事教学的专任教师与当年从事科研的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人数之比是28.15:16.88,百分比为62.51%:37.49%。

由此可以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人才培养:0.6251,科学研究:0.3749。

(三)确定二级指标及其权重
在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大学评价体系中,二级指标应涵盖一级指标的主要产出项;即涵盖从博士后培养直至专科生培养的人才培养主要层次,涵盖从论文直至国家级奖的科研成果主要表现形式和附加形式。

符合以上条件的二级指标有:
人才培养5项:博士后培养、博士培养、硕士培养、本科生培养、专科生培养。

该5项二级指标占本评价总得分的62.51%。

科学研究18项:自然科学11项:在美国《Science》英国《Nature》发表的论文、被SCI、EI、ISTP、CSCD收录的论文、被SCI、CSCD收录的论文引用的论文或著作、科技专著、专利授权、国家级奖、省部级奖。

社会科学7项:被SSCI、AHCI、ISSHP、CSSCI收录的论文、社科专著、国家级奖、省部级奖。

该18项二级指标占本评价总得分的37.49%。

按投入的人数比例计算,自然科
学138556人占30.78%,社会科学30204人占6.71%。

为了准确地确定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本课题组曾于1997年1月~6月进行了高教评估领域本世纪国内最大规模的专家咨询。

专家资格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经3轮4448人次的专家讨论,最终确定了各项科研成果的权重。

本次评价增加的人才培养指标权重和新增的科研成果指标权重比照1997年原有科研成果权重确定。

专家意见征询过程见《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节录)》,各项二级指标权重见《中国大学评价--1998》。

几点说明:
(一)本评价将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医药科学、农业科学以及其它由教育部科技司统计汇总的学科统称为自然科学;将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其它由教育部社科司统计汇总的学科统称为社会科学。

(二)本课题组没有收集到完整的各大学博士后出站人数,故本次评价仅对总得分前10名的大学计算了博士后得分。

(三)囿于清华大学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对该校按工科类大学排名,按综合类大学的难度系数计算科学研究得分。

(四)各大学生源质量及排名是对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大学录取的约60万本科生高考成绩逐个统计的结果,其中标准分和原始分、理科分和文科分、3+2和3+1都已经折算。

(五)燕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抚顺石油学院等大学数据不全,未作评价。

将各大学各项指标的数据、权重代入评价公式,即得到中国590所本科大
学和422所专科大学的最终评价。

评价结果在utop . com . cn网站独家发表。

四、中国校友会2006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一、评价指标介绍
中国校友会2006中国大学排行榜在评价指标设计方面大胆创新,创造性地把高校毕业生中"党政类、企业经营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的杰出人才作为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这在我国大学评价领域尚属首次。

随着我国各种高校家重点建设项目实施,高校能否赢得国家的重点支持和建设已直接影响到高校在招生、毕业生就业和赢得社会投资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为此增加"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副部级高校、设有研究生院"等指标评价国家对高校的重视程度。

在反映高校学术声誉指标方面,引入"2002年~2004年教育部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高水平学科数"作为评价高校学术水平的指标。

中国校友会2006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权重
二、计算方法
1、三级评价指标得分的计算。

计算公式:上榜高校的三级评价指标得分=100 ×∑(各三级评价指标参数×系数) / MAX( ∑(各三级评价指标参数×系数))
2、一/二级评价指标得分的计算。

计算公式:上榜高校的二级评价指标得分=100 ×∑(各三级评价指标得分×权重) / MAX ( ∑(各三级评价指标得分×权重) )
计算公式:上榜高校的一级评价指标得分= 100 ×∑各二级评价指标得分/ MAX ( ∑各二级评价指标得分)
3、综合排名得分的计算。

计算公式:上榜高校的最终综合排名得分=100 ×∑( 三级评价指标得分×权重) / MAX ( ∑(三级评价指标得分×权重) )
三、评分依据和数据来源
主要通过有关政府教育部门、网络媒体和高校网站等渠道获得的数据对本排行榜中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评分。

由于在数据的整理调查过程中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数据可能存在疏漏之处,欢迎指出榜中可能存在的疏漏并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以确保本排行榜的公信力。

四、特别说明
本排行榜仅供参考,任何人因使用本排行榜数据进行各种活动所造成的后果与我们无关。

五、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青年报)中国高校
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与权重(重点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