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建设的新型运营和管理模式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数字城市宏观经济学视角
2. 1 数字城市是现代城市功能完善的必要手段 ,具有公共 物品属性 就具体形式与手段来看 ,城市数字化所依赖的基础 是各种不同类型 、不同功能的信息系统 ,这些信息系统所提供 的服务具有强烈的公共物品特性 :这些信息系统具有高度的共 享性 ,可以实现多元信息的开放式共享 。而且 ,以此为基础 ,会 极大地拓展私人交易的范围 ,如虚拟社区的形成 ,以及促进交 易功能效率的改善 ,最终增进消费者福利 。这符合福利经济学 对社会效益的界定标准 ,因此 ,这些信息系统的社会收益 —成 本比效应明显 ,具有显著的公共品特性 。 2. 2 政策注解 :寻求国家政策的支持 公共品的提供 ,必须 有公共支出等支持的条件 ,才能够实现供求的均衡 。由于公共 品存在的特性 ,使得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公共品的需求满足问 题 。因为公共品的消费中存在着“搭便车”( Free - rider) 问题 。 对数字城市的建设而言 ,由于该系统也应该具有高度的覆盖 率 ,面向城市的所有公众主体 ,如果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 ,客 观上就存在着搭便车问题 。因此 ,数字城市的建设要克服这个
情报杂志 2008 年第 3 期 J o u r n al of Inf o r m a ti o n N o . 3 ,2008
·改革与发展·
数字城市建设的新型运营和管理模式 3
The Ne w Management Typ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City on the Economic Analysis
从国内外城市发展模式来看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必须经历 一个政府管理转变到市场经营的过程 ,现阶段中国的大中型城 市更适合政府主导下产业化经营模式 。 31212 是数字城市发展本身的需求 。数字城市内含的规 模性 (技术运用与资本投入的规模要求) 与系统性 (数字城市是 以物理介质为基础的一个庞大信息与制度系统) 要求其实现产 业化 ,以确定数字城市与其他关联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 便于制定该产业的市场准入标准 ,以及评估其最终产生的效 益 。数字城市效益的获得必须考虑市场的贡献 ,数字城市将为 政府 、企业 、社会 、个人的交易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 ,从而降低 社会成本 。数字城市的建设将为信息产品的要素市场 、产品市 场提供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为企业家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平台 , 企业的介入将为信息消费品市场的形成做出贡献 [3 ] 。 3. 3 数字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应具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思路
矛盾 ,必须依赖于各级政府的公共资源配置 ,包括资本 、信息与 制度等类型的资源 。
2. 2. 1 政府的资金支持 : 公共支出 。资本是数字城市建 设的必备资源 ,也就是其必要条件之一 。由于存在较高的资金 起点 ,私人资本不具备完全的进入条件 ,因此 ,由政府主导的资 本投入 ,可以更有效率地组织起规模庞大的系统建设 。
3. 1. 1 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角度的看法 :数字城市是服 务产业中的重要基础 。作为服务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数字城 市的信息系统和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交织关系 ,和服务 业内部其他领域 ,特别是给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发展空 间 ,将推动数据与信息采集 、加工产业化 、信息技术产业化 、信 息设备产业化和信息服务产业化的全面进步 。同时 ,与第二产 业中加工工业 ,甚至和第一产业之间均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效 应 。而且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类型产业生产经营与管理过程中 的普及 ,数字城市所提供的信息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没有 产业化 ,数字城市工程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 。
3 数字城市的产业经济学视角
3. 1 数字城市的产业经济学理论解析 数字城市的物理基 础是各类型信息系统的集合 ,在此基础上 ,建立城市各种类型 主体之间的新型信息处理关系 ,以至于产生这些主体间新的关 系形态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数字城市属于经济运行的中观层 次 ,即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 。因此 ,其在一定程 度上符合产业的范畴 。产业经济学从产业结构 、产业关联和产 业组织角度 ,分别阐明产业的市场结构安排 、各产业的投入产 出关系 ,以及产业内部行为关系等基本原理 。这些基本原理同 样适用于对数字城市的分析 。
城市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也是当前 城市发展的新主题和新动力 。建设数字城市是实现城市信息 化的重要体现 。建设数字城市就是积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 充分采集 、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数据信息资源 ,建立面向政府 、 企业 、社区与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应用系统和政策法规 保障体系 ,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规划 、建设 、管理和服 务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和保障 。数字城市建设将有力地推动 我国城市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1 ] 。
1 数字城市微观经济学视角
1. 1 数字城市的供求因素分析 1. 1. 1 数字城市服务的需求因素 :对数字城市所提供服
务的需求具有很高的弹性值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升 ,城市化 水平的深化 ,在国民收入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 、快速增加的 条件下 ,对数字城市所提供服务的需求的弹性值呈现正向变 动 ,而且 ,潜在需求的释放会呈现加速趋势 [2 ] 。
2. 2. 2 政府对资源配置的组织与影响 :参与信息资源的 分配组织活动 ,充分利用政府在信息资源获得与处理上的优 势 ,改进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的市场 中 ,仅有市场价格的杠杆调节是不够的 。由于市场信号的发出 与被生产者接受均有滞后的过程 ,故会产生市场价格的失真与 滞后反应 ,结果导致产量的调整不能符合需求的变化 。
基金项目 :中国城市发展基金项目“数字城市与电子政务”(编号 :101200301) 。 作者简介 :程 娟 ,女 ,1966 年生 ,副研究馆员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124
J o ur n al of Inf o r m a ti o n No . 3 ,2008 情报杂志 2008 年第 3 期
对于政府职能的合理界定 ,其基本原则是在功能导向条件 下 ,政府从市场和企业能够经营的领域逐步退出 。政府要经营 的对象 ,就是前面所分析的市场无法实现的城市功能 。从国外 的经验来看 ,英国政府从 1984 年开始 ,以电信产业为开端 ,相 继对煤气 、自来水 、铁路运输等主要基础设施产业进行了重大 的政府管制体制改革 。虽然各基础设施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 不同 ,但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就是重新调整政府与企 业之间的关系 ,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把原来由政府直接 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政企关系 ,调整为政府调控市场 、市场引 导企业的间接调控关系 。同理 ,作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数字城 市的建设 ,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撑 ,更需要科学的决策程序 、严格 的制度规定 ,以及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加以配合 。与国外数字
首先 ,来自于社会公众对数字城市服务的需要 。随着经济 水平的发展与收入的提升 ,城市公众对都市生活的质量要求迅 速提高 ,因而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弹性值大为增加 ,在对信息的 可得性 、获取的及时性 、便利性等方面的要求迅速提升 。
其次 ,来自于城市管理的需要 。其Hale Waihona Puke Baidu包涵两方面的因素 : 第一个因素是为了改进城市管理水平 。高效率的信息搜集与 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是现代城市管理的物质技术条件 ,比如 在城市交通 、能源供给 、物流渠道 ,危机处理等方面 ,都需要与 之匹配的信息管理手段 。第二个因素来自于城市管理透明度 的增强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问 题 ,现代社会对政府管理的透明度要求远远强于非信息时代 。
31211 是城市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进入到工业化阶段及 后工业化阶段 ,随着城市现代化层次的日益提升 ,城市的产业
化经营不可避免 。在此背景条件下 ,数字城市也应实行产业化 经营 ,在数字城市的建设 、运营管理等方面实现产业的规模化 与产业链的完整性 。
城市经营有着多种发展模式 ,国外主要模式中英国是私有 化 ,法国是特许经营 ,德国是直接管理 、委托经营 ;美国尽管是 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也经历一个从政府管理转变到市场经 营的过程 ;而智利 、东南亚这些国家 ,由于在发展中缺少资金 , 开始起步时就采取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比如以 BO T 等方式吸 引社会资本 ,投到基础设施上来 。国内主要模式有上海模式 ———政府主导型 、浙江模式 ———市场主导型 、成都模式 ———放 弃审批制 。政府主导型是政府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比较强的 一种模式 。市场主导型特点是企业的运作更有效率 ,因此让企 业在基础设施里面起主导性的作用 ,政府在其中起引导作用 , 提供政策支持和信用支持 。放弃审批制是双方具有平等的法 律地位 ,共同建设一个集行政 、商务 、金融 、商贸 、文化 、体育 、生 态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 。
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高技术与高资本门槛 ,使得其具有内在 的垄断性 。而且 ,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 ,这种垄断应属于自然 垄断 。因此 ,数字城市以及相关产业的市场范式应该是不完全 垄断竞争 。采用这种市场结构范式的安排 ,既可避免因完全垄 断所造成的效率低下 、投资回收期长 、利润低等问题 ,又能够避 免过度竞争而导致的“市场失灵”。 3. 2 数字城市产业化经营的必然性
———基于经济学的分析
程 娟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武汉 430056)
摘 要 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 ,认为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政府与企业共同组成城市的管理主体是最佳的管理机制 ,并建 立了数字城市的新型管理模式及保障机制 。 关键词 数字城市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管理模式
3. 1. 2 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 :不完全垄断竞争是数字城 市作为产业经营的最佳市场结构范式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转型的过程中 ,原来由计划所控制的资源配置权力逐渐转化为 垄断权力 ,形成行政性垄断 ,造成竞争与进入的壁垒 ;而对市场 化过程中的企业行为的规制 ,又缺乏经验 。打破行政性垄断 ,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规则 ,需研究借鉴现代产业组织理 论 ,尤其是规制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般而言 ,政府解决市 场经济下的自然垄断难题有三种选择 ,即国有化 、规制和鼓励 竞争 。
31311 经营数字城市 :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 。首先 , 经营城市是功能导向的 。这一点实际上决定了政府的职能和 职能创新 。这意味着政府在经营城市时 ,必须着眼于城市功能 的形成 、发挥和提升 ,明确哪些是可以由市场来运作的 ,哪些是 市场无能为力 、必须由政府来操作的 。政府还必须明确哪些是 现有的政府职能够做到的 ,哪些是需要进行政府职能创新来实 现的 。这一点对我国的一些城市政府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在城 市发展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中 ,可能有相当部分服务于新的 城市功能定位的政府职能在目前是欠缺的 。
1. 1. 2 数字城市的供给因素 :数字城市信息化服务的供 给相对有限 。数字城市服务能力的形成 ,客观上存在诸多限制 性因素 ,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供给能力的形成 。一般而言 具有很高的门槛标准 :一是需要技术创新 ,二是需要大量资本
的投入 。数字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的 实现有赖于计算机技术 、无线网络技术 、信息化技术等数字技 术 ,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而不断完善 。另外 ,城市信息化的 投入规模巨大 ,主要集中于相关资本品的购置与配套 ,如信息 技术专用设备 、为专用设备配套的设施 、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 等等 。也就是说 ,数字城市技术条件的形成需要克服资本的障 碍。 1. 2 数字城市所提供服务供求之间矛盾的困境 :供给有限 , 而需求无限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数字城市服务能力的形成 , 存在着供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 。就总体而言 ,在相同条件下 , 对数字城市服务需求的增长快于数字城市实际供给能力的增 加 ,导致供给不足的问题 。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 ,这是因为数字 城市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而产生这一矛盾 。
2. 1 数字城市是现代城市功能完善的必要手段 ,具有公共 物品属性 就具体形式与手段来看 ,城市数字化所依赖的基础 是各种不同类型 、不同功能的信息系统 ,这些信息系统所提供 的服务具有强烈的公共物品特性 :这些信息系统具有高度的共 享性 ,可以实现多元信息的开放式共享 。而且 ,以此为基础 ,会 极大地拓展私人交易的范围 ,如虚拟社区的形成 ,以及促进交 易功能效率的改善 ,最终增进消费者福利 。这符合福利经济学 对社会效益的界定标准 ,因此 ,这些信息系统的社会收益 —成 本比效应明显 ,具有显著的公共品特性 。 2. 2 政策注解 :寻求国家政策的支持 公共品的提供 ,必须 有公共支出等支持的条件 ,才能够实现供求的均衡 。由于公共 品存在的特性 ,使得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公共品的需求满足问 题 。因为公共品的消费中存在着“搭便车”( Free - rider) 问题 。 对数字城市的建设而言 ,由于该系统也应该具有高度的覆盖 率 ,面向城市的所有公众主体 ,如果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 ,客 观上就存在着搭便车问题 。因此 ,数字城市的建设要克服这个
情报杂志 2008 年第 3 期 J o u r n al of Inf o r m a ti o n N o . 3 ,2008
·改革与发展·
数字城市建设的新型运营和管理模式 3
The Ne w Management Typ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City on the Economic Analysis
从国内外城市发展模式来看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必须经历 一个政府管理转变到市场经营的过程 ,现阶段中国的大中型城 市更适合政府主导下产业化经营模式 。 31212 是数字城市发展本身的需求 。数字城市内含的规 模性 (技术运用与资本投入的规模要求) 与系统性 (数字城市是 以物理介质为基础的一个庞大信息与制度系统) 要求其实现产 业化 ,以确定数字城市与其他关联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 便于制定该产业的市场准入标准 ,以及评估其最终产生的效 益 。数字城市效益的获得必须考虑市场的贡献 ,数字城市将为 政府 、企业 、社会 、个人的交易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 ,从而降低 社会成本 。数字城市的建设将为信息产品的要素市场 、产品市 场提供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为企业家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平台 , 企业的介入将为信息消费品市场的形成做出贡献 [3 ] 。 3. 3 数字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应具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思路
矛盾 ,必须依赖于各级政府的公共资源配置 ,包括资本 、信息与 制度等类型的资源 。
2. 2. 1 政府的资金支持 : 公共支出 。资本是数字城市建 设的必备资源 ,也就是其必要条件之一 。由于存在较高的资金 起点 ,私人资本不具备完全的进入条件 ,因此 ,由政府主导的资 本投入 ,可以更有效率地组织起规模庞大的系统建设 。
3. 1. 1 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角度的看法 :数字城市是服 务产业中的重要基础 。作为服务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数字城 市的信息系统和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交织关系 ,和服务 业内部其他领域 ,特别是给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发展空 间 ,将推动数据与信息采集 、加工产业化 、信息技术产业化 、信 息设备产业化和信息服务产业化的全面进步 。同时 ,与第二产 业中加工工业 ,甚至和第一产业之间均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效 应 。而且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类型产业生产经营与管理过程中 的普及 ,数字城市所提供的信息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没有 产业化 ,数字城市工程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 。
3 数字城市的产业经济学视角
3. 1 数字城市的产业经济学理论解析 数字城市的物理基 础是各类型信息系统的集合 ,在此基础上 ,建立城市各种类型 主体之间的新型信息处理关系 ,以至于产生这些主体间新的关 系形态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数字城市属于经济运行的中观层 次 ,即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 。因此 ,其在一定程 度上符合产业的范畴 。产业经济学从产业结构 、产业关联和产 业组织角度 ,分别阐明产业的市场结构安排 、各产业的投入产 出关系 ,以及产业内部行为关系等基本原理 。这些基本原理同 样适用于对数字城市的分析 。
城市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也是当前 城市发展的新主题和新动力 。建设数字城市是实现城市信息 化的重要体现 。建设数字城市就是积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 充分采集 、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数据信息资源 ,建立面向政府 、 企业 、社区与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应用系统和政策法规 保障体系 ,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规划 、建设 、管理和服 务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和保障 。数字城市建设将有力地推动 我国城市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1 ] 。
1 数字城市微观经济学视角
1. 1 数字城市的供求因素分析 1. 1. 1 数字城市服务的需求因素 :对数字城市所提供服
务的需求具有很高的弹性值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升 ,城市化 水平的深化 ,在国民收入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 、快速增加的 条件下 ,对数字城市所提供服务的需求的弹性值呈现正向变 动 ,而且 ,潜在需求的释放会呈现加速趋势 [2 ] 。
2. 2. 2 政府对资源配置的组织与影响 :参与信息资源的 分配组织活动 ,充分利用政府在信息资源获得与处理上的优 势 ,改进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的市场 中 ,仅有市场价格的杠杆调节是不够的 。由于市场信号的发出 与被生产者接受均有滞后的过程 ,故会产生市场价格的失真与 滞后反应 ,结果导致产量的调整不能符合需求的变化 。
基金项目 :中国城市发展基金项目“数字城市与电子政务”(编号 :101200301) 。 作者简介 :程 娟 ,女 ,1966 年生 ,副研究馆员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124
J o ur n al of Inf o r m a ti o n No . 3 ,2008 情报杂志 2008 年第 3 期
对于政府职能的合理界定 ,其基本原则是在功能导向条件 下 ,政府从市场和企业能够经营的领域逐步退出 。政府要经营 的对象 ,就是前面所分析的市场无法实现的城市功能 。从国外 的经验来看 ,英国政府从 1984 年开始 ,以电信产业为开端 ,相 继对煤气 、自来水 、铁路运输等主要基础设施产业进行了重大 的政府管制体制改革 。虽然各基础设施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 不同 ,但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就是重新调整政府与企 业之间的关系 ,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把原来由政府直接 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政企关系 ,调整为政府调控市场 、市场引 导企业的间接调控关系 。同理 ,作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数字城 市的建设 ,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撑 ,更需要科学的决策程序 、严格 的制度规定 ,以及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加以配合 。与国外数字
首先 ,来自于社会公众对数字城市服务的需要 。随着经济 水平的发展与收入的提升 ,城市公众对都市生活的质量要求迅 速提高 ,因而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弹性值大为增加 ,在对信息的 可得性 、获取的及时性 、便利性等方面的要求迅速提升 。
其次 ,来自于城市管理的需要 。其Hale Waihona Puke Baidu包涵两方面的因素 : 第一个因素是为了改进城市管理水平 。高效率的信息搜集与 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是现代城市管理的物质技术条件 ,比如 在城市交通 、能源供给 、物流渠道 ,危机处理等方面 ,都需要与 之匹配的信息管理手段 。第二个因素来自于城市管理透明度 的增强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问 题 ,现代社会对政府管理的透明度要求远远强于非信息时代 。
31211 是城市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进入到工业化阶段及 后工业化阶段 ,随着城市现代化层次的日益提升 ,城市的产业
化经营不可避免 。在此背景条件下 ,数字城市也应实行产业化 经营 ,在数字城市的建设 、运营管理等方面实现产业的规模化 与产业链的完整性 。
城市经营有着多种发展模式 ,国外主要模式中英国是私有 化 ,法国是特许经营 ,德国是直接管理 、委托经营 ;美国尽管是 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也经历一个从政府管理转变到市场经 营的过程 ;而智利 、东南亚这些国家 ,由于在发展中缺少资金 , 开始起步时就采取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比如以 BO T 等方式吸 引社会资本 ,投到基础设施上来 。国内主要模式有上海模式 ———政府主导型 、浙江模式 ———市场主导型 、成都模式 ———放 弃审批制 。政府主导型是政府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比较强的 一种模式 。市场主导型特点是企业的运作更有效率 ,因此让企 业在基础设施里面起主导性的作用 ,政府在其中起引导作用 , 提供政策支持和信用支持 。放弃审批制是双方具有平等的法 律地位 ,共同建设一个集行政 、商务 、金融 、商贸 、文化 、体育 、生 态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 。
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高技术与高资本门槛 ,使得其具有内在 的垄断性 。而且 ,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 ,这种垄断应属于自然 垄断 。因此 ,数字城市以及相关产业的市场范式应该是不完全 垄断竞争 。采用这种市场结构范式的安排 ,既可避免因完全垄 断所造成的效率低下 、投资回收期长 、利润低等问题 ,又能够避 免过度竞争而导致的“市场失灵”。 3. 2 数字城市产业化经营的必然性
———基于经济学的分析
程 娟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武汉 430056)
摘 要 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 ,认为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政府与企业共同组成城市的管理主体是最佳的管理机制 ,并建 立了数字城市的新型管理模式及保障机制 。 关键词 数字城市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管理模式
3. 1. 2 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 :不完全垄断竞争是数字城 市作为产业经营的最佳市场结构范式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转型的过程中 ,原来由计划所控制的资源配置权力逐渐转化为 垄断权力 ,形成行政性垄断 ,造成竞争与进入的壁垒 ;而对市场 化过程中的企业行为的规制 ,又缺乏经验 。打破行政性垄断 ,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规则 ,需研究借鉴现代产业组织理 论 ,尤其是规制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般而言 ,政府解决市 场经济下的自然垄断难题有三种选择 ,即国有化 、规制和鼓励 竞争 。
31311 经营数字城市 :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 。首先 , 经营城市是功能导向的 。这一点实际上决定了政府的职能和 职能创新 。这意味着政府在经营城市时 ,必须着眼于城市功能 的形成 、发挥和提升 ,明确哪些是可以由市场来运作的 ,哪些是 市场无能为力 、必须由政府来操作的 。政府还必须明确哪些是 现有的政府职能够做到的 ,哪些是需要进行政府职能创新来实 现的 。这一点对我国的一些城市政府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在城 市发展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中 ,可能有相当部分服务于新的 城市功能定位的政府职能在目前是欠缺的 。
1. 1. 2 数字城市的供给因素 :数字城市信息化服务的供 给相对有限 。数字城市服务能力的形成 ,客观上存在诸多限制 性因素 ,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供给能力的形成 。一般而言 具有很高的门槛标准 :一是需要技术创新 ,二是需要大量资本
的投入 。数字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的 实现有赖于计算机技术 、无线网络技术 、信息化技术等数字技 术 ,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而不断完善 。另外 ,城市信息化的 投入规模巨大 ,主要集中于相关资本品的购置与配套 ,如信息 技术专用设备 、为专用设备配套的设施 、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 等等 。也就是说 ,数字城市技术条件的形成需要克服资本的障 碍。 1. 2 数字城市所提供服务供求之间矛盾的困境 :供给有限 , 而需求无限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数字城市服务能力的形成 , 存在着供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 。就总体而言 ,在相同条件下 , 对数字城市服务需求的增长快于数字城市实际供给能力的增 加 ,导致供给不足的问题 。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 ,这是因为数字 城市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而产生这一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