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2-000-03
摘要从历史的角度看,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尽管进入近代以后,武术的技术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技击应该始终是武术发展的价值前提。
可是在当今的竞技舞台上,不管是与技击貌合神离的套路运动,抑或戴上护具的散手运动,都给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打上了一个问号。
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对传统武术的汲取。
只有这样,武术才能在历史的交叉点上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关键词武术特征现状发展
武术运动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体育项目。
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竞技和健身价值,深受不同文化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对培养青少年优秀的道德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这个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究会上所作出的对武术的文字定义,既阐明了武术的体育性质,又表述了武术的民族特点。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体现为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特点。
在长期
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武术始终是围绕”武”的价值和规律发展的,它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和技艺,这也是它能在历史长河中屡经厄运而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所在。
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近来武术运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武术的发展越来越偏离”武”的传统价值和规律,从而走入一条越发狭窄的小胡同,这不能不给这个吸吮了数千年文化乳汁的民族体育项目健康发展带来妨碍。
同时,也引起了海内外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一)哲理性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
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
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事一……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
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
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如
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
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
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
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
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
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对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珈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
(二)技击性
武术核心是技击性。
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外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
如太极拳以捧、捋、挤、按、挒、肘为主要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五拳;长拳以踢、打、摔、拿为四击;八卦掌以推、托、带、领、搬、拦、锁、扣为八法。
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
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
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
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
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
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
武术的技击方法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注目和吸取。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中国武术的竞技特征,作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为国际武坛有识之士所认同。
(三)健身性
人们从事武术练习,一般来说,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主要目的。
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
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
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
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例如,太及拳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阴阳合为太极的阴阳学说的原理,极为强调“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蓄而后发”等要求,实际上都是阴阳法则在不
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以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平衡而固本培元,延年益寿。
形意五拳则是根据人的脏腑与五行相配的五行学说,认为崩拳其气发于肝,可练肝;炮拳其气发于心,可练心;横拳其气发于脾,可练脾;劈拳其气发于腑,可练肺;钻拳其气发于肾,可练肾。
近几年来站桩练习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养生功,就是以“经脉者,所以行血而营阴阳,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
”的经络学说为生理学依据的,经常练习此功,亦能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延缓衰老的健身目的。
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任务。
武术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
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娱乐性
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
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
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
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
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日渐减少,而以武术的
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
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
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
因此,中国武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为期不远。
二、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思考
所谓本质特征,是指事物概念所反映出的该事物内在规定性的外在表现。
尽管从近代起,武术已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集中反映为武术是一种以格斗技击为本质特征的技击方式或仅是一种“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身体活动。
关于这个问题,不妨从武术的形成、发展来加以考察,也许更能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在古代,人们进行攻防格斗,主要使用短兵相接的技击技术,无论是军旅武艺活动中的大规模阵战拼杀,还是少数人之间进行的”两两相当”技击格斗,主要通过训练来掌握这一类技术技能,并用之于实战。
这既是当时习武的价值体现,也是习武的主要目的。
因
此,无论是进行身体直接对抗的格斗训练,还是练习既具有民族色彩,又能满足传授、记忆、训练的需要而产生的武术套路,以及围绕这两种形式而存在的各种训练手段和各种练功方法,大体上都是紧紧围绕这个目的而展开而发展的。
有的学者往往会引用明代军事家戚继光斥套路武术为花法,“无预于大战”的批评,认为武术的套路本来就并非实用的,从而提出武术与技击的分异。
事实上,只要把戚继光的评语前后综合起来分析,不难看出,戚继光批评套路武术为花法,“此艺不甚预于兵”,是基于军事阵战角度,实际在戚继光的武术观中,他从来没有否认套路武术在“两两相当”单打独斗中的技击价值,反而明确提出,套路武术“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
随着火器的出现,武术的技击功能在军事舞台上的价值也随之减弱,技击格杀成了近代军事战争中的一种小小补充,而武术本身也纳入了近代体育的洪流之中,其技术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至现代,更是形成了以专业队为主体的竞技武术体系。
但从历史看,决不能因此就否认技击性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这个逻辑前提,也不能由于专业队为主体的竞技武术在社会上的影响,而忽视整个社会对武术的文化认定和价值取向。
三、武术本质特征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武术现状
中华武术,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的在中国内地流传,也伸展到海外各地,凡是有华裔落脚的地方上都植下了根,公开或秘密地承传和延续,彰显出中华武术坚韧的生命力,是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的。
大凡一种文化生存的价值,能否流传百世,成为人人所敬爱的精品,除了有健全的传播方式以外,最重要是它的本质与真理,对每个不同时代都有强大的适应力,才是延续与发扬的生命力。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经历数千年的生活体验,从生活的奋斗中累积下来的文化特色,因而历久不衰,受到民间的极力维护和弘扬。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新体育》、《体育文丛》等刊物上,曾围绕武术的性质、发展方向等展开了一场理论大讨论,不少学者一致指出,技击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发展武术“必须保存武术固有的风格特点”。
令人不无遗憾的是学者们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建国以来,武术运动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武术本质特征所要求的技击性却大大削弱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武术运动的良性持续发展,出现了一些令人值得深思的倾向。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武术运动是以套路形式展现在竞技舞台上的。
以动作规格为主要评分标准的竞技比赛杠杆,使武术以功架练习为手段,以技击实用为主旨的目标追求发生了倾斜,竞技武术体现的仅仅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精神征服,也就是说是对观赏者而言的一种审美效应。
而这种竞赛套路往往是由创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演练者的具体条件来进行编排的。
在编排过程中一般不会考虑技击应用的必备条件,它脱离了实用价值的客观性和随机性。
在演练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所谓”技击意识”,也带有浓厚的主观性、表演性,这种演练意识与真正的技击意识只能是貌合神离。
在套路的训练方法上,竞技武术以争分夺牌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所
以与传统的讲究格杀实用,并注重多种练功方法的传统训练方法发生变异而显得单一。
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中国武术历来所追求的主体目标和本质特征正在渐渐淡化,正在远离我们而去。
谈到这里,也许有的人会以近十多年来开展的散手运动为例而认为、目前不正是在大力开展武术的散手运动吗?散手运动的开展,确是对以往单一以套路为主的武术运动的一种突破,给中国的武术运动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也可以看作是以前武术运动在发展到某一阶段对武术本质特征的一种回归。
散手武术包含着踢、打、摔、拿等动作的运用,有着丰富多彩的技法和招数;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的散手缺少能够体现这些具有武术特征的技术,不少散手选手甚至连武术基本功也没练过,他们的武术技术基础一般都比较差,难于在散手中运用武术招数,这样就容易将中华武术混同于一般的搏击术,失去武术固有的本质特征。
目前,竞技武术中套路和散手运动两种形式并存,但它们都没有很好地保持武术的本质特征。
套路越来越趋向于“技巧加体操”,散手也快要成为“自由搏击”;但套路却没有体操高难、优美,散手也没有跆拳道凶猛、厉害,这样下去,难保武术不失去其精华和魅力,更谈不上弘扬武术,走向世界。
四、武术的发展走向
武术要发展,首先必须继承其本质特征,不断吸取传统武术的营养来充实自身,保留武术固有的风格和特色。
因此有必要组织专家
研究如何在现行的套路比赛和散手比赛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对于这项工作,一是要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办,不能再迟缓;二是在步骤上项目改造要采用渐进法,要稳妥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这项工作,使之能充分体现武术的特色。
攻防技击乃武术的本质或灵魂,套路的编排应以攻防动作为基本特征,以各种搏击技巧、手法或招数为内容去串编,套路是散手技术的基础,如果撇开套路基本功不练,一味只习蛮力,练散打,犹如空中楼阁。
在散手运动中,也并非只有拳打脚踢,像少林拳中的童子拜佛、八卦掌中的白蛇吐信、太极拳中的手挥琵琶等等这些技法一旦在格斗中使用得当,其攻击威力和效果远在拳脚之上,所以练套路者,应该加强格斗技术的实战练习;练散手者,多进行套路演练,套路和散手二者要互相渗透交融在一起;只有这样,武术的本质特征才能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才能使现代武术不负“功夫”之称。
国际武联技术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发展武术运动,确立了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方向为“高、难、美、新”,制定了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同时国际武联制定了反兴奋剂条例,在世界锦标赛上进行了兴奋剂检测并与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签署了协议,以适应和符合奥林匹克精神。
发展中国武术,可以引用精武体育会的教育制度作为参考。
采取不分派别,吸其精华,整理编册成一套有系统的资料,分级传授。
把武术引进各类学校,使学生自小培养起爱护文化的精神。
定期主
办武术研讨会,交流会,交换心得。
设立奖励方式褒扬对武术有贡献的运动员、教练与热心武术推动者。
筹募武术发展基金,以培训更多教练人才。
不助长只为比赛而练武的不健康风气。
所谓知易行难,要建立传统武术系统化的推展,并非三言两语,一朝半夕所能办到,但是知难而不行,却是难上加难。
只要武术界同人抱定坚强的意志,强化文化的归宿感,诚心诚意,抛弃成见,异中求同,深信在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原则下,必然会使传统武术发展,探讨出可行之道,开创更美好的前景。
五、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的措施:(一)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
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
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都离不开教育。
要想使中国武术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
我国虽已从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开健全,甚至落空。
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
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化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
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
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
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
(二)切实做好国内各项基础工作
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
我们要认真贯彻原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努力做到“武术技术要规范化、武术理论要科学化、武术活动要社会化”。
(三)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
套路演练、技术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
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形式的同时,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
在武术散手、推手等对抗性项目中,许多武术格斗的技击方法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后应在技术传统化、规则合理化,器材服装民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奥运会或世界运动会的竞赛项目。
武术套路形式的今后发展,则应努力做到:动作套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竞赛制度化。
(四)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一个推广过程。
今后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多种层次,大力推广中国武术。
例如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队
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
历史的中国从未像今天与世界走得如此之近,她不仅在当代连续创造了十几年的经济奇迹,更以其众志成城之心,让超过13亿的人们,团结在神圣的五环旗下,以中国历史久远的文化才智丰富奥运会的博大内涵,武术这朵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如果绽放在它最应盛开的归处—奥运会上,它必将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代表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统一,闪耀在这座生命的星球之上!
参考文献:
[1] 昌沧,王友唐.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再思考[m].1998.9.
[2] 陈立新.套路说.我姓武[j].中华武术.1998.3.
[3] 杨啸原.国外武术市场的现状及其成因综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
[4] 韩雪.中西体育文化交融与21世纪传统武术的发展[j].山东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1).
[5]. 田麦久.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6] 蔡纲.中国武术在阿拉伯地区的发展现状及推广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