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线上的京色音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越边境线上的京色音声

作者:张灿张倩芸

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5期

【摘要】1980年到2015年,围绕京族这一西南沿海沿边的族群音乐事项产生了约150篇学术研究成果。以此为据,文章对有关广西京族音乐文化研究的中文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试图厘清学界对广西京族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并对近三十五年来京族音乐的学术书写本身进行不同层面的表述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京族;音乐文化;中文文献;文献综述;学术表述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在我国得到蓬勃的发展,偏居广西北部湾海岸—偶沿边京族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至今已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学科理论建设,学界在聚焦汉族和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视角延伸和拓展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而中越跨界京族在全球化的浪潮及对文化多样性需求之中成为“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呈现出诸多地域性特点。基于此,对有关广西京族音乐文化研究的中文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试图厘清学界对广西京族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使之能为跨界京族音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一、广西京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的基础数据分析

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编写并陆续出版了《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系列丛书》,其中《京族独弦琴艺术》、《京族哈节》两本书籍对京族器乐和民俗“哈节”作了全面表述和文化阐释,为三十几年来的京族音乐文化研究进行历史意义的总结。基于此,本文通过“中国知网”(http:∥/)这一数字出版平台,以1980-2015年为时间跨度,在检索栏内输入“京族民间文化”、“京族音乐”、“京族民歌”、“哈节”、“独弦琴”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收集到公开发表有关广西京族音乐文化事项的文献共计153篇(见附录1),以此作为量的依据。其中学术期刊论文146篇,博士毕业论文2篇,硕士毕业论文5篇。从质方面而言,参阅的文献从文本的书写和内容的表达上均倾向于京族音乐事项的文本性描述、学术性说明或诠释。除此之外,在中国知网的平台笔者还查询到有部分涉及京族音乐事项相关内容的中文文献,因其研究对象和主体非京族音乐文化事项,故不在本文分析、归纳范畴之内。

二、广西京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的归纳与分析

纵观上述收集到的有关京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的成果数据,笔者拟从研究对象的音乐文化事项类型的分类方式进行阐述,但受学科体系、文献撰写方式等因素影响,如有不妥,方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广西京族音乐文化的综述类文献

杨秀昭、何洪的《京族音乐调式论》是一篇在音乐领域研究较早的文章,它从京族乐器独弦琴曲和民间歌曲两大类分析了京族音乐的调式特点。文章提出京族音乐调式主要有宫、商、徵、羽四种,在这四种调式的基础上进行频繁多变的调式扩张,如同音列扩张、同主音扩张、不同音列、不同主音的扩张、中立变化等。庞国权的《浅析京族音乐的结构和特点》将京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三类,并分类分析曲调提出京族音乐的基本特点是:“第一,曲调婉转缠绵,波音较多,多属单乐段结构;第二,音阶调式以徽调式为主,宫、羽调式次之;第三,节拍多样,没有一首曲子只用单一拍子贯穿的,最少也有两种以上节拍交替出现,第四;唱法方面,男歌手用真声,女歌手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演唱。行腔喜用鼻音和轻唱。”陈丽琴的《京族民间文艺与自然生态》主要分析了京族民间文艺的生成、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关联,并认为:“京族民间口承文艺,无论是传说、故事、歌谣、俗语,其题材、内容、曲调或风格都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是京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培育出来的艺术奇葩。”

(二)广西京族民间歌曲的研究文献

在此类研究文献内容多体现在对京族民间“歌圩”、民歌分类、演唱特点、艺术特色及文化生态等方面。如:张永东的《京族歌堂》描述:“京族开歌堂,没有固定日子,只要大家同意,即可开。京族歌堂场所不固定,按大家约定,有用京族语唱的“京歌”,也有用汉语唱的“白话”山歌。”杨盛龙的《京家歌潮漫三岛》也写道:“京族人爱唱歌,在生产劳动中唱,在日常生活中唱,可谓逢事必歌,节日里更是歌不离口。一般是男女即兴时唱,一问一答,内容丰富,有山歌、情歌、渔歌、风俗歌、长篇叙事歌、宗教歌等。歌的调子有三十多种,花腔悠长,旋律低缓,多以幽稚深沉的独弦琴伴奏。”卢克刚的《京族民歌研究》从“京族民歌的题材内容”、“京族民歌的体裁形式”、“京族民歌音乐形态”三个方面来总结分析京族民歌,并按体裁区分,将京族民歌划分为海歌、风俗礼仪歌、舞歌、儿歌与摇儿歌、叙事说唱小调等五种类型。黄志豪《论中国京族民歌中的即兴文化》从京族民歌的即兴特征,阐述京族民歌自由演唱度强。“京族民歌装饰音的大量运用,形成了特定独特的声腔,即兴性在‘应声’、‘吟腔’、‘尾声腔’等形式下,演唱者的自由发挥性增强,可以运用多种装饰音对骨干音发生变化。”邓如金的《京族民歌的艺术特色》总结了京族民歌的节奏特点为一短一长,且以前短后长为多见;基本歌腔多为分解和弦构成,旋律进行强调四五度跳进和五声性级进;调式特点为微调式、宫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以及调式交替。广西民族大学魏素娟的硕士毕业论文《京族民歌的生态研究》,论文从“京族地区的自然生态与民歌的种类、艺术特征”,“京族地区的文化生态与民歌”,“京族民歌的现状及传承、保护”三个方面人手,将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京族民歌的题材、体裁、结构、曲调、唱法等活生生地展现出来,同时指出:由于经济发展的冲击,京族民歌正面临“流失甚至消亡”的危险。此外,这类文章还有:毛艳《京族民歌研究》、沈嘉《京族民歌的演唱特色》、陈丽琴《民俗传统:京族民歌传承的文化生态》等。

(三)广西京族民间乐器的研究文献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相关研究文献丰硕,多从独弦琴的源流、音声特点、形制改良、演奏技法、文化传承等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如张灿《京族独弦琴源流新考》一文引经据典讨论京族独弦琴源于何时何地用历时性的视角阐述了广西京族独弦琴艺术的流传脉络。卢克刚、杨秀昭、何洪的《独弦琴的发音原理及其二声部探》从“独弦琴的发音原理”、“一根弦上弹出两个声部”、“低声部的产生规律”、“兩个声部的音程关系及旋律进行”四个方面论证独弦琴的发音原理及依附主旋律而产生的低声部的二声部音效。黄志豪的《独弦琴的形制与改良》从“竹制独弦琴”、“木制独弦琴”、“电声独弦琴”、“琴身与电声一体化独弦琴”等描述四种乐器形制特点,并从“乐器形制改良”、“创作曲目”、“乐器改良中的代表型人物”三个方面阐述独弦琴改良的发展与展望。黄全的《京族独弦琴的制造和演奏》从“弹琴姿势”、“右手握挑棒的姿势”、“弹奏方法(正弹法,反弹法,刮奏,击奏,点奏,其它奏法)”、“摇杆音的产生”、“独弦琴的游弦”等五个方面详细描述了独弦琴的演奏技法。此外,同类文章还有:宋唐《京族独弦琴考察与研究》、何洪《独弦琴与京族民歌关系考》、黄志豪《民间乐器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族独弦琴的“活态传承”》等。

(四)广西京族“哈节”歌舞的研究文献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

“京族三岛”各地时间先后不一,澫尾岛是农历六月初十,巫头、山心两岛是农历八月初十。“哈”即京语中“歌”或“唱歌”的意思。“唱哈”是一种京族传统的民间歌唱形式,过去由两女一男表演,即一唱一和一伴奏,现在仅有女性表演。“哈节”的祭祀仪式在哈亭举行,仪程包括:“迎神、祭神、入席宴饮与听哈、送神”。每个仪程都穿插有固定的祭祀歌舞,其基本类型有:《进酒舞》、《进香舞》、《花棍舞》、《灯舞》。歌舞由“桃姑”(哈妹)表演,舞蹈伴奏分为打击乐(大锣、小鼓、小锣、钱、木鱼、竹板等)和民歌伴唱两种。京族民间传统歌舞依附于“哈节”祭祀仪式之中,且这类文献研究视角多从“哈节”民俗祭祀出发,故笔者暂且称京族“哈节”歌舞,以求全面表达。卢克刚的《京族唱哈祭仪及其音乐研究》从“唱喻祭祀缘起诸说”、“唱哈祭祀程序概貌”、“唱哈祭祀内容综述”、“唱哈祭祀音乐分析”四个方面对京族民间传说与“唱哈”风俗形成的传统精神文化的表象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的仪程及祝词、历史故事等七类唱词内容与“锣鼓乐、哈歌、舞歌”三类音乐作了全面考察论述。张小春、秦贺的《广西京族哈节舞蹈研究》以舞蹈本体为出发点,从“哈节舞蹈的生态环境”、“哈节舞蹈的情感意蕴”、“哈节舞蹈的动作特点”、“哈节舞蹈的审美风格”四个方面阐述了京族哈节舞蹈的动作特点与审美风格。同时提出:“地理环境与民族心理,造就了柔美含蓄的哈节舞蹈,表现在以直立为体态,以抡指、绕臂、轻盈步伐为特点,以微颤、划圆为律动的手舞足蹈之上。”此外,这类文献还有:廖世雄、韦文忠、旭泉《谈京族哈节舞蹈》、刘建平《京族唱哈节初探》等。

(五)有关京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研究文献

传承与流变是探索新的京族音乐传承思路和保护方法的主题,是当代社会发展与文化观念变迁视域下的重大挑战。陈丽琴的《民俗传统:京族民歌传承的文化生态》从生产习俗、节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