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第二章进气道)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三、超音速进气道
1、气动设计原理 利用激波的性质,设计为多波系结构, 即先利用损失小的斜激波,逐步将高超 音流滞止为低超音流,再利用一道弱的 正激波将超音流滞止为亚音流。 减小因激波引起的总压损失 波系结构
7
来流M数=2.0
正激波
激波波系
波后M数
0.577
0.72 0.72
一道斜激波 正激波
5
激波的性质
共性
强压缩波:经激波后静参数突变,总压下降 波前M数越高,激波越强,参数变化越剧烈
个性
经正激波,波后M<1;经斜激波,波后一般仍为M>1。 对相同超音速来流,经正激波的总压损失大于斜激波 来流M1=1.5 正激波:s=0.92 M2=0.7 斜激波: (楔形物=108’,=57), s=0.986,M2=1.107 对于斜激波,越大, 越大,激波越强,损失越大 经正激波,气流方向不变;经斜激波气流向波面转折 相交与反射
15
4、超音速进气道特性
(2)结尾正激波位于 喉道(临界状态)
(3)结尾正激波被吸向 后移(超临界状态) 总压损失加大 嗡鸣
(4)结尾正激波被推出 口外(亚临界状态) 亚音溢流阻力加大 喘振
16
4、超音速进气道特性
17
5、调节
轴对称
移动中心锥体
二元
调节楔角板角度 外罩角度 放气门 辅助进气门
18
2、流动模型
K p0*A0q(0) K p0*1A01q(01)
T0*
T0*1
流量系数
大小决定于飞行M数
A0 q(01)
Baidu Nhomakorabea
和发动机工作状态
A01 q(0)
0 <<
为适应 的变化,减少分离,具有钝圆形唇口。
2
V0
3
三、 超音速进气道
4
激波
产生:超音速气流受到压缩产生的强压 缩波
内凹壁面 楔形物和锥形物 流向高压区 分类:正激波、斜激波、弓形波
二道斜激波 正激波
楔板角1=2044 正激波
楔板角1=1036 楔板角2=1239 结尾正激波
1.16 0.868 1.617 1.12 0.8965
0.87 0.866 0.996 0.98 0.926 0.947 0.9982
8
F15 超音速进气道
9
2、基本类型
轴对称
二元(矩形)
10
3、工作原理
19
超音亚音:全部在 口外完成;
外阻较大。
13
混压式超音进气道
超音亚音:介乎于 前两者之间; 外罩平直,外阻小; 结尾正激波可自动调 节,工作稳定; 起动较容易。
14
4、超音速进气道特性
(1)斜波系角度变化 交点不再位于唇口 低超音速飞行,激 波交点前移,超音 溢流阻力加大。 高超音速飞行,激 波交点后移,激波 损失加大。
第四节 进气道
一、功能、设计要求
1、功能 引入空气
高亚音或超音速飞行时 减速 2、设计要求 损失小(内流、外阻) 工作稳定性好 高流通能力 出口流场尽量均匀
温度畸变 压力畸变
3、位置 亚音飞机:短舱、尾部等 超音飞机:头部、机身两侧
、翼根、腹部等。
4、分类 亚音 超音
1
二、亚音进气道
1、结构形式 皮托管式
Ma>1Ma<1 收敛—扩张
dAA(Ma2
1)
dV V
三种类型 混压式 外压式 内压式
11
内压式超音进气道
➢ 超音亚音:全部在口内完成; ➢ 理想状况:总压损失小 ➢ 因起动问题,较少实用。
12
外压式超音进气道
超音气流经过2道斜 激波后,气流速度减 小,压力提高,再经 过一道位于进口处的 正激波降为亚音流, 在口内的扩张通道内 进一步减速增压;
三、超音速进气道
1、气动设计原理 利用激波的性质,设计为多波系结构, 即先利用损失小的斜激波,逐步将高超 音流滞止为低超音流,再利用一道弱的 正激波将超音流滞止为亚音流。 减小因激波引起的总压损失 波系结构
7
来流M数=2.0
正激波
激波波系
波后M数
0.577
0.72 0.72
一道斜激波 正激波
5
激波的性质
共性
强压缩波:经激波后静参数突变,总压下降 波前M数越高,激波越强,参数变化越剧烈
个性
经正激波,波后M<1;经斜激波,波后一般仍为M>1。 对相同超音速来流,经正激波的总压损失大于斜激波 来流M1=1.5 正激波:s=0.92 M2=0.7 斜激波: (楔形物=108’,=57), s=0.986,M2=1.107 对于斜激波,越大, 越大,激波越强,损失越大 经正激波,气流方向不变;经斜激波气流向波面转折 相交与反射
15
4、超音速进气道特性
(2)结尾正激波位于 喉道(临界状态)
(3)结尾正激波被吸向 后移(超临界状态) 总压损失加大 嗡鸣
(4)结尾正激波被推出 口外(亚临界状态) 亚音溢流阻力加大 喘振
16
4、超音速进气道特性
17
5、调节
轴对称
移动中心锥体
二元
调节楔角板角度 外罩角度 放气门 辅助进气门
18
2、流动模型
K p0*A0q(0) K p0*1A01q(01)
T0*
T0*1
流量系数
大小决定于飞行M数
A0 q(01)
Baidu Nhomakorabea
和发动机工作状态
A01 q(0)
0 <<
为适应 的变化,减少分离,具有钝圆形唇口。
2
V0
3
三、 超音速进气道
4
激波
产生:超音速气流受到压缩产生的强压 缩波
内凹壁面 楔形物和锥形物 流向高压区 分类:正激波、斜激波、弓形波
二道斜激波 正激波
楔板角1=2044 正激波
楔板角1=1036 楔板角2=1239 结尾正激波
1.16 0.868 1.617 1.12 0.8965
0.87 0.866 0.996 0.98 0.926 0.947 0.9982
8
F15 超音速进气道
9
2、基本类型
轴对称
二元(矩形)
10
3、工作原理
19
超音亚音:全部在 口外完成;
外阻较大。
13
混压式超音进气道
超音亚音:介乎于 前两者之间; 外罩平直,外阻小; 结尾正激波可自动调 节,工作稳定; 起动较容易。
14
4、超音速进气道特性
(1)斜波系角度变化 交点不再位于唇口 低超音速飞行,激 波交点前移,超音 溢流阻力加大。 高超音速飞行,激 波交点后移,激波 损失加大。
第四节 进气道
一、功能、设计要求
1、功能 引入空气
高亚音或超音速飞行时 减速 2、设计要求 损失小(内流、外阻) 工作稳定性好 高流通能力 出口流场尽量均匀
温度畸变 压力畸变
3、位置 亚音飞机:短舱、尾部等 超音飞机:头部、机身两侧
、翼根、腹部等。
4、分类 亚音 超音
1
二、亚音进气道
1、结构形式 皮托管式
Ma>1Ma<1 收敛—扩张
dAA(Ma2
1)
dV V
三种类型 混压式 外压式 内压式
11
内压式超音进气道
➢ 超音亚音:全部在口内完成; ➢ 理想状况:总压损失小 ➢ 因起动问题,较少实用。
12
外压式超音进气道
超音气流经过2道斜 激波后,气流速度减 小,压力提高,再经 过一道位于进口处的 正激波降为亚音流, 在口内的扩张通道内 进一步减速增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