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左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莫莱特带给鲁迅一封信,指出因为左联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 倾向阻碍了更大范围的反帝反封建联合阵线的形成,建议予以解 散。这其实是王明给萧三施加压力的结果。 对于左联的问题,鲁迅也很清楚,但仍是不支持解散的。但他通 过胡风将信转交周扬时也没多说什么。 后来征集意见时,鲁迅表示‚左联是左翼作家的一面旗帜‛,不 同意解散,于是解散的事被暂时搁置。
倾机会主义错误。
之后,又先后发生了左联成员廖沫沙和田汉化名写文章攻 击鲁迅的事件。
“自由人”与“第三种人”论战
叭儿之类,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确 是口是心非的所谓“战友”,因为防 不胜防。例如绍伯之流,我至今还不 明白他是什么意思。为了防后方,我 就得横站,不能正对敌人,而且瞻前 顾后,格外费力。身体不好,倒是年
从历史来看‚第三种人‛的
后来历程,抗战爆发后,杜 衡奔赴香港,后来加入国民 党,进入《中央日报》社; 杨邨人被组织派往洪湖苏区 工作,后因根据地失陷而逃 往汉口,叛党变节。这一结 果恰恰表明了在当时的斗争 环境下,‚第三种人‛是很 难超然、很难超阶级的。
左联的解散
1935 年冬,作为左联驻国际作家联盟代表的萧三委托国际友人
左联后的左翼文艺组织
左联解散后,在周扬、茅盾等人的主持下,建立起比左联参与
面更大的文艺家协会。但鲁迅以‚非我能力所及‛婉拒。 鲁迅领衔其他未加入文艺家协会的作家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 言》,但却没有成立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 徐懋庸给鲁迅寄了一封长信,认为这是鲁迅受胡风、巴金等‚小
大之处就是革命文学的‚发明权‛。
后来两社虽然冰释前嫌,但仍未解决他们同鲁迅的龃龉。
“革命文学”论战
在‚革命文学‛论战中也有不少人把‚革命文学‛当成一
种时髦,宣称自己‚转换方向‛‚成为最进步的无产阶级作
家‛,同时也故作姿态的去批判‚落后‛的鲁迅,如过去写 言情小说的作家张资平之流。
“革命文学”论战
左联的筹建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做了一些及时的总结和批评。
左联选出了13人的执委会和7人的常委会,通过了成立更
多左翼文艺机构等十七项提案 。左联内部事实上是集体领
导,但大家都认可鲁迅的旗手、盟主地位。
左联的筹建
1930 年 9 月 18 日,北方左联也宣告成立,其发展对象多为
大学生。中学教师即大学助教中热爱文艺者,以及一些进步
,还可以争取,而且这也是自己的任务。茅盾当时也讲‚排斥小
资产阶级作家,左联就不能发展‛。
“自由人”与“第三种人”论战
‚第三种人‛中不少与 左联有着很深交往,甚至 是参加过左联的‘’同人 ‛,他们也曾翻译左联的 文艺著作,宣称拥护马主 义文艺理论,但当无产阶 级文学迅速发展时,他们 又被分化出来。
“自由人”与“第三种人”论战
“造成一条战线”
1926年底鲁迅正是因为郭沫若的邀请才来到中山大学,当
时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如成仿吾、郁达夫等也都到了广州。鲁
迅行前在给许广平的信中专门写到‚与创造社联合起来,造 成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
郭沫若因随师北伐未能与鲁迅见面,但当时创造社的‚三
驾马车‛之一成仿吾当时邀请了鲁迅共同签署《中国文学家 对英国智识阶级及一般民众宣言》,鲁迅是创造社成员之外 唯一的署名者。当时鲁迅与创造社成员有着相当融洽的关系 。
“革命文学”论战
28年郭沫若化名杜荃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欲孽》直接卷入
,认为鲁迅是连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都不曾把握的封建遗老,
认为鲁迅与现代世界是隔膜的,斥之为‚封建欲孽‛‚二重 反革命‛‚法西斯蒂‛。
“革命文学”论战
28年3月太阳社的钱杏邨发表《死去了的阿Q时代》,太阳
社也加入对鲁迅的围攻。
因为对鲁迅、矛盾等人的批判,创造社与太阳社形成了一 种‚联合阵线‛的姿态,但二者之间也有互相指责,分歧最
这场论战毫于疑问地极大震动和刺激了二十年代末的中
国文坛,因大革命失败后而沉寂的左翼文化运动也随之重新
崛起,在此过程中,创造社、太阳社的一批年轻共产党员表 现出了十分可嘉的的革命热情,但他们也难免在激情中夹杂
着偏激的情绪,于是鲁迅、矛盾等文坛‚老人‛便成了批判
的对象。 瞿秋白后来评价说,无产阶级的文艺,往往经过革命的小 资产积极作家的转变,而开始形成起来……一方面有其重要 的革命意义,另一方面难免产生一种由小资产阶级急性病和 幼稚病所产生的偏向。
左联的筹建
1928年12月成立了‚中国著作者协会‛,但后来没有实际
活动便自行涣散了。
1929年初,创造社因国民党文化围剿被迫解散。太阳社成 员以党员为主,不利于统一战线,故也自动解散。
1929年10月潘汉年、冯雪峰、夏衍等二十一名党员在一家
咖啡馆进行了左联第一次筹备会议,起草了发起人名单及纲 领。 1930年2月潘汉年、鲁迅等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1930年3月2日左联于中华艺术大学正式成立。
鲁迅与左联
——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阵线概观
历史背景
1925年鲁迅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进步学生而被免除教育部公职; 1926年段祺瑞政府“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下《记念刘和珍君》,因遭 追捕,赴厦门大学任教,同年12月应邀前往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历史背景
1927年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29日,鲁迅因营救进步学生无果 愤而辞职。9月离开广州赶赴上海。
“革命文学”论战的结束
从创造社、太阳社最初对鲁的攻击到后来的联合结成左
联,是中共一次有组织的行动,当时去推进这一行动的就是
潘汉年和冯雪峰等人。作为创造社早期的重要成员,潘率先 发表《文艺通信——普罗文学题材问题》,公开批判了创造
社的教条主义,这为建立左联在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他
一面公开发文扫清思想障碍,一面找人谈话,做他们的思想 工作,讲团结鲁迅的意义。冯雪峰当时去找鲁迅沟通,鲁完 全同意创立左联,并也认同这个名字。后来左联的筹备、正 式宣告成立都顺利进行。
左联初期的各种活动
1.革命文学创作、演讲
2.扩展教育界、电影界等领域的工作
3.夺取各种舆论阵地 取得《申报》副刊《自由谈》的领导权 4.文艺大众化讨论及大众语运动
左联五烈士
1931 年 1 月 17 日,认为六届四中全会的选举不合手续的 26
名党员成立‚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在东方饭店举行扩大 会议,殊不知因为叛徒出卖整个会场已被 50多名便衣警探 包围。众人开完会撤退时全都被捕,当场抓了29人,当晚 和第二天又抓了12人。 2 月 7 日深夜至 8 日凌晨,这一批政治犯中的 23 人在龙华警 备司令部被秘密处死,其中的柔石、殷夫(又名白莽)、 胡也频、冯铿和李求实(又名李伟森)原是‚左联‛的成
教授。之后各地又陆续成立了一些左联的辐射组织。
“左”的路线下的左联
1930年5月李立三与鲁迅进行了会面,但两人谈的并不愉
快,李立三认为革命高涨期即将到来,鲁迅则坚持‚壕堑战
‛,认为应当做长期艰苦的打算。 鲁迅对于当时左联一些‚左‛的做法有所不满,并表示了
对‚从左边上来,从右边下去‛的担心。
瞿秋白接任之后‚左‛的情况有所改观。 蒋光慈、郁达夫被开除出党后左联内部积蓄已久的宗派主 义、关门主义的弊端开始显露。不少人开始认识到‚革命的 小资产阶级的文学家,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同盟者‛。
“革命文学”论战
这场论战毫于疑问地极大震动和刺激了二十年代末的中
国文坛,因大革命失败后而沉寂的左翼文化运动也随之重新
崛起,在此过程中,创造社、太阳社的一批年轻共产党员表 现出了十分可嘉的的革命热情,但他们也难免在激情中夹杂
着偏激的情绪,于是鲁迅、矛盾等文坛‚老人‛便成了批判
的对象。 瞿秋白后来评价说,无产阶级的文艺,往往经过革命的小 资产积极作家的转变,而开始形成起来……一方面有其重要 的革命意义,另一方面难免产生一种由小资产阶级急性病和 幼稚病所产生的偏向。
“革命文学”论战
郭曾通过郑光奇等联系鲁迅合作,鲁也同意了,并建议
恢复《创造周刊》作为共同园地。但恰在此时,成仿吾从日
本带来了‚无产阶级文学‛,当时成认为《创造周刊》已经 不够革命了,应该另起炉灶,他把在这一点以及对鲁的看法
带给了创造社的其他人,最终他们将《创造周刊》改为《文
化批判》,单方面终止了和鲁的联合,并开始以‚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地观点来批判鲁。郭在《离沪之前》中认为以鲁 为主要撰稿人的《语丝》‚反动空气弥漫‛。从此,鲁与创 造社诸君子关于‚革命文学‛的论战拉开了序幕。
至上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泥沼。也有人直接给他
扣帽子。
“自由人”与“第三种人”论战
1933年,鲁迅遭到了以周扬为首的一帮左联成员的攻击。事 情起因于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的论争。鲁迅给周扬写了 一封公开信《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反对以辱骂的方式 去进行思想战斗。在此信发表后三个月,《现代月刊》上发 表了署名首甲、方萌、郭冰若、丘东平 4 人的文章《对鲁迅 先生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有言》,指wenku.baidu.com鲁迅犯了右
“自由人”与“第三种人”论战
瞿秋白、周扬等都撰文都杜加以回应,杜于是又出了三篇文章回
应:《‚第三种人‛的出路》《答舒月先生》以及《论文学上的 干涉主义》,杜认为文学作品可以有其正好政治目的,但不能因 这政治目的而牺牲真实,违背艺术家的良心。他强烈批判左翼文 艺‚用狭窄的理论来限制作家的自由‛,并且拒绝中立的作家和 中立的作品,‚不很革命就是不革命,而不是革命就是反革命‛ ,他还引用马克思和海涅,论证二人都允许‚第三种人‛的存在 冯雪峰对其观点有所同情,认为‚第三种人‛确有很多不是敌人
“革命文学”论战
1928年有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随后有成仿吾
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
文学》,均将矛头直接指向鲁。鲁于是对除了郁达夫外的创 造社诸君子均无好感。鲁以《‚醉眼‛中的朦胧》与《我的
态度气量和年纪》回应,批判对方的无理取闹和宗派主义,
并指出对方在理论上难以找到支持,便开始人身攻击,为了 攻击而攻击的荒唐行径。
,对胡进行批判,维护‚国防文学‛口号。
“两个口号”论争
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
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讲到‚大战斗都是为 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这是左翼文学界在 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 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 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员,他们就被称为‚左联五烈士‛。鲁迅为此事专门作文
《为了忘却的纪念》。
“自由人”与“第三种人”论战
1931年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提出‚将艺术堕落为政
治的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胡自称‚无党无派的自由 人‛。认为知识分子不是阶级和政党的工具,而应当站在自 由独立的立场。 冯雪峰、瞿秋白、周扬、胡风、鲁迅等先后参加了这场被 称为‚文艺自由论辩‛的论争,左翼理论家严肃指出:胡由 于将创作自由和无产阶级文学党性原则置于根本对立地位, 因而使自己的理论陷入了‚虚伪的客观主义‛‚变相的艺术
龄关系,和他们不相干,不过有时我
确也有愤慨,觉得枉费许多气力,用 在正经事上,成绩可以好得多。 ( 《
致杨霁云》)
“自由人”与“第三种人”论战
杜衡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中认为胡秋原的理
论是一种自由主义的非功利的创作理论,而左翼文坛则持一种目 前主义的功利主义的创作理论,两者立场不同,争论也不会有什 么结果。他指摘左翼文坛只要行动,不要理论;只要革命,不要 文学;只要煽动,不要艺术。他将‚第三种人‛定义为在‚智识 阶级的自由人‛和‚不自由的、有党派‛的阶级争着文坛霸权的 时候,夹在中间最吃苦的第三种人。杜指责左翼作家‚左而不作 ‛:不勇于欺骗的作家,既不敢拿出他们所有的东西,而别人所 要的他又拿不出,所以只能搁笔,因而吃苦。因为做了忠实的左 翼作家之后,他便觉得与其作而不左,倒还不如左而不作。
常委会最终还时决定解散,36年初左联于无声无息中结束其使命
“两个口号”论争
自从35年中共中央文化委员会被破坏后,便与党组织失去了联
系,周扬在德国书店的《巴黎救国时报》上看到了党中央的《八 一宣言》,于是就根据宣言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 鲁迅、李雪峰等认为这个口号来自于苏联,不适合中国,因为它 没有体现阶级立场。于是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 胡风没有和太多同志商量就于 36 年 6月发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 求什么》,正式拉开‚两个口号‛论争的序幕。 徐懋庸以《‚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为题比较了两个口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