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景德镇的陶瓷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景德镇的陶瓷产业
2010-1-29 22:24:38
在英文中,中国、陶瓷、昌南(景德镇的旧名)是同一个单词。由此可见,景德镇在陶瓷产业中的高度地位。可以说,景德镇是瓷器的代名词;可以说,景德镇是与国齐名的城市。
千百年来,歌咏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华美诗篇俯首可拾,感人肺腑:“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佳瓷动四方。”
“帆日日敝江来,陶舍重重倚岸开。”
这些美丽的诗篇忠实记录了千年瓷都景德镇往昔的繁荣和在陶瓷行业的高度地位。
据说在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珍藏着600多本描写景德镇陶瓷的书籍,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目前我国有300多年历史的品牌尚存10个,千年品牌则只有景德镇!这个品牌至今令许多西方人垂涎三尺。
但是,这个光彩夺目的品牌出现了危机,有的陶瓷产区已公然“问鼎周室”,众多媒体对她颇多非议,景德镇品牌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
让我们来对她作一次理性的探索:
要了解现在的景德镇,不能不先简单的回顾一下她的历史。
一、源远流长,名高天下
景德镇最早称新平镇,据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据此作最保守的估计:景德镇从东汉就开始产陶瓷了,至少也有1700年以上的历史,比起其他陶瓷产区来,历史更为悠久。
除了历史悠久以外,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持续高速的发展。江西万年出土的陶片有10000年的历史,山东后李文化的陶器有8000年的历史,陕西仰韶文化的陶器有6000年的历史,但这些地方没有象景德镇这样持续高速的发展。景德镇在东汉生产陶器后,在南北朝的陈朝时候就开始生产瓷器,相差不过300年左右。有些地方生产陶器的历史比景德镇更为悠久,但生产瓷器最早的应该是景德镇。而且早在陈朝的时候就开始名扬于世。陈朝皇帝陈叔宝要景德镇生产陶瓷柱础进贡建造宫室。其后的隋朝也要景德镇进贡陶瓷狮象大兽“奉于显仁宫”,到了唐朝,景德镇还出了两个陶瓷品牌,一个叫霍窑、一个叫陶窑。陶窑的瓷器载入关中,引起轰动,被人们称为“假玉器”;霍窑的瓷器“莹缜如玉”,两家陶瓷均向皇宫进贡,到了宋真宗景德年间,当时还名为昌南镇的陶瓷业又为朝廷进贡了一批瓷器、器底均书“景德年制”字样,这批陶瓷“光致茂美”影响很大,因此“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并沿用至今。同时,景德镇也不断吸纳北方陶瓷艺人加盟,在几百年的时间中集众家所长,从而使一个重要的陶瓷产区,成为一个举世公认的世界级瓷都。从元朝开始,朝廷在景德镇设立瓷局,明清两朝均在景德镇设置御窑直到民国共和。明朝开始有“至精至美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的说法,清朝康乾盛世景德镇
瓷业达到巅峰;花色品种丰富多彩,巧夺天工。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使景德镇人引以自豪的陶瓷美术绘画大师“珠山八友”。其中王大凡还在1919年巴拿马国际工艺品竞赛会上获得奖状和
金质奖章,并引起轰动。景德镇解放后的第7天,国务院即将当时隶属于浮梁县管辖的景德镇跃升为地级市——景德镇市。1953年又升格为省辖市,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我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景德镇是其中唯一一个以工业特色而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的陶瓷屡获殊荣,业绩骄人,独占风流!
在上述历史中,有两个方面还得提醒人们注意,一是自南北朝开始,朝廷就长期在景德镇征调瓷器,直至解放后的“主席用瓷”也是在景德镇生产的。之所以如此,显然是由于这里的瓷器代表了最高水平。但有些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是没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景德镇的陶瓷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行于九城,施及外洋”。清朝前期,由于景德镇陶瓷的大量出口,甚至使得世界贸易的天平都产生了倾斜,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大量的白银像流水一样淌进了中国的腰包,了解这些历史,对于客观地认识评价今天的景德镇陶瓷产区很有意义。
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为什么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历史呢?
首先,这是由于它“水土宜陶”,瓷土资源异常丰富。坯料、釉料、耐火材料应有尽有,几乎可以称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土质优良,景德镇的高岭土早就成了优质瓷土的代名词。高
岭土的发现和利用,也是景德镇人民对世界陶瓷产业作出的宝贵贡献。景德镇境内河流较多,并汇集市区。既满足了工业用水,也为原燃料、陶瓷的运输提供了便利(景德镇的昌江可以通达鄱阳湖直至长江,便于向广大区域辐射),景德镇人民还广泛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水车、水碓)来进行瓷矿石的破碎工作,节省了大量人力。第三,景德镇为丘陵山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当地和周边各县有丰富的松树、柏树、杉树及各种杂木,生产陶瓷需要大量的能源,清代时期的大窑,一窑瓷器要用500担窑柴,合25000公斤重,没有十分丰富的森林资源,就没有往昔景德镇陶瓷业的繁荣。第四,景德镇四面环山,地处长江以南的丛山僻壤,外围又有鄱阳湖、洞庭湖作为屏障,因此几乎千年没有战火。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人占领了南昌、九江等地,但只派了飞机到景德镇扔了两颗炸弹就走了。宋代及其以前,景德镇只不过是一个重要的陶瓷产区而已,绝不可能称为瓷都。而宋元时期,我国北方战火频繁,北方的陶瓷艺人为了逃避战火,纷纷南迁,首选之地就是景德镇。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广纳陶业精英,因封闭而发达繁荣,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随着宋元时期北方战火不断,景德镇登上了瓷都的宝座,此起而彼伏,北窑遂微。当北方陶瓷艺人“战士阵前半生死”时,景德镇则“美人帐下犹歌舞”,因祸得福。这种因封闭而造就的繁荣,又为她今天的滑坡埋下了思想性、心理性的祸根。
繁荣史如此、衰落史和现状如何呢?
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景德镇陶瓷业经历了几次衰落和危机。这种衰落史也源远流长,是由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造成的。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频频侵犯中国,清政府被迫连续同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随着《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陆续向列强支付了高额赔款,这些赔款又通过苛捐杂税摊派到人民身上,景德镇作为工业重镇,自然长期要遭到高额盘剥,因此一路下滑。《马关条约》以后,列强可以在中国直接开办工厂,通过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和廉价的中国原料、劳动力,生产出大量商品,倾销到中国市场,景德镇传统的手工业方式的陶瓷生产本来就斗不过机械化的陶瓷生产,税收也比洋瓷高得多,民国时期大约是洋货的3倍多,因此,景德镇的瓷业江河日下。规模、质地日益下滑,陷入到粗制滥造的泥潭之中。民国期间,虽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几番努力,亦有成效,但无法改变大局,景德镇人手捧着金饭碗在苦苦挣扎。
周恩来说过:“景德镇是块金字招牌”,邓小平也说过:“瓷器就是景德镇的名气大”。解放以后,拥有巨大无形资产的景德镇适逢计划经济体制,犹如枯木逢春,重新焕发了生机,合作社、公私合营,国家投资方式使景德镇有了一批规模化的陶瓷企业,全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轻工部陶研所等科教研单位也落户景德镇,景瓷生产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