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致病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侵入机体的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传染或感染。

在感染过程中,病原菌及其代谢产物(毒素、酶等)对机体组织造成损害,或产生生理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传染病。

细菌能否侵入机体引起感染,决定于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防御能力。

细菌能引起疾病的性质,称为致病性或病原性。

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为致病菌或病原菌。

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强弱、进入机体的数量,以及是否是侵入机体的适当门户和部位有密切的关系。

细菌的毒力是指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

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菌(包括条件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能力,侵入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主要包括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类。

(1)菌体表面结构:主要包括荚膜及其他表面物质。

荚膜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有些细菌表面有类似荚膜的物质(比荚膜要薄),如微荚膜、Vi抗原、K抗原等,都具有抗吞噬、抵抗抗体和补体的作用。

(2)菌毛:多种革兰阴性菌具有菌毛,通过其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而粘附定居在黏膜表面,有助于细菌侵入。

(3)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与致病性有关的胞外酶,分泌到菌体周围,可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

主要的侵袭性酶有:1)血浆凝固酶:其作用是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使血浆发生凝固。

凝固物沉积在菌体表面或病灶周围,保护细菌不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杀灭。

2)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其可分解结缔组织中起粘合作用的透明质酸,使细胞间隙扩大,通透性增加,因而有利于细菌及其毒素向周围及深层扩散。

3)链激酶: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激活血浆溶纤维蛋白酶原为纤维蛋白酶,从而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使细菌易于扩散。

4)胶原酶:是一种蛋白分解酶,可分解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蛋白,促使细菌在组织间扩散。

5)脱氧核糖核酸酶:能水解组织细胞坏死时释放的DNA,使粘稠的脓汁变稀,有利于细菌扩散。

6)其他可溶性物质:杀白细胞素,能杀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溶血素,能溶解细胞膜,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巨噬细胞、神经细胞等多种细胞均有细胞毒作用。

2.毒素:细菌的毒素是病原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按其来源、化学性质和毒性作用等不同,可分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还有一些细菌释放的蛋白和酶也有类似毒素的作用。

(1)外毒素是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外毒素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但少数革兰阴性菌也能产生。

外毒素的毒性较强,大多为多肽,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组织细胞有高度选择性,并能引起特殊的病变和症状。

外毒素的化学性质为蛋白质,不耐热、易被热(56℃~60℃,20min~2h)破坏,性质不稳定,易被酸和消化酶灭活。

外毒素具有特异的组织亲和性,选择性作用于靶组织,而引起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

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在0.3%~0.4%甲醛液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可使其脱毒,而仍保留外毒素的免疫原性,称类毒素。

类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毒素。

(2)内毒素是许多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成分(脂多糖),只有当细菌死亡、破裂、菌体自溶,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细菌才释放出来。

各种细菌内毒素成分基本相同,是由脂质A、非特异核心多糖和菌体特异性多糖(O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

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

内毒素的性质稳定、耐热,需加热160℃经2~4h,或用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min 才灭活。

内毒素抗原性弱,不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内毒素LPS能刺激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IL-1、IL-6、TNF-α等。

少量内毒素诱生这些细胞因子,可致发热、微血管扩张、炎症反应等免疫保护性应答,若内毒素大量释放常导致高热、低血压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由于所有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脂多糖结构成分基本相同,故引起的毒性作用大致类同。

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对组织细胞无严格的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大致相同,其主要生物学活性如下:①致热作用;②白细胞增多;③感染性休克;
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3)其他毒性蛋白和酶某些细菌产生溶血素能使血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溶血环,如链球菌溶血素S,大肠埃希菌产生的α溶血素、β溶血素,葡萄球
菌和链球菌等产生的杀白细胞素,能损伤和破坏中性粒细胞,导致感染中白细胞数量减少。

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有关。

还有链激酶、链道酶、血浆凝固酶等,均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