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空气质量指数,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能认识不同的天气符号,读懂天气预报。

2.能依据空气质量指数判断空气质量的优劣。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故事导入:教师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的故事,激发学生们了解天气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自主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描述天气状况,教师注意他们的用词,例如:“今天”、“昨天”、“白天”、“晚上”等时间用词以及“刮风”、“下雨”、“闷热”、“气温高”等用语。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天气?
学生归纳: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3.教师提醒:我们常听说的“雾、霾、浮尘、扬沙、冰雹”等属于天气现象。

4.学生读课本P47页第二自然段内容,了解气候的概念。

学生归纳结论:人们通常用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天气平均状况来描述气候,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5.学生完成P47页活动1,强化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P47页活动答案:
1.描述天气的是(②③),描述气候的是(①④)。

2.(1)A:天气与交通的关系。

B: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C:天气与农业的关系。

D: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学习活动二了解天气预报,学会通过识别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
1.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4,了解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

(1)说一说:卫星图中的绿色、蓝色与白色分别表示什么?
(2)想一想:云的颜色越白,反映了什么天气现象?
卫星云图中的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

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可能是阴雨区。

2.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5,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师提示:①注意风矢图的识别,在风矢图中,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级别,天气预报图中表示风向和风力的符号一般都是用带尾羽的箭头符号来表示的,箭头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3根尾羽表示的是6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②注意地图册P14页“霾”“冻雨”“台风”等书本上没有的天气符号。

3.学生完成课本P50页活动2。

学会依据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

读课本P51页图3.7,分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搞清我国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对应关系。

2.依据图中的污染指数判断北京、太原、西安、银川、兰州等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3.展开讨论:
(1)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人为活动会影响到空气质量?(焚烧秸秆、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等)
(2)为提高空气质量献计献策。

(例如:植树造林、修建森林公园、控制生产和生活中污染物排放等)
【拓展探究】
1.讨论天气预报中森林火警反映了什么样的天气状况?(干燥、高温、有风)天气预报中的穿衣指数主要是提醒我们关注天气中的什么因素?(气温)
2.沙尘暴、雾霾、PM2.5等是目前老百姓非常关注的话题,请在网上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学会绘制气温曲线,掌握气温曲线图的阅读技巧。

2.利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运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气温曲线图的判读技巧。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话题导入:由天气预报中新增加的穿衣指数说起,让学生认识到气候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所以,了解气温变化的有关知识十分必要。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气温的变化
【自主探究】
1.学生依据切身的感受独立思考:我们应如何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
2.针对学生众说纷纭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53页内容,作出小结:人们了解气温一般关注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3.学生读P53页图3.10及有关文字内容,了解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日平均气温:把一天四次(2时、8时、14时、20时)测得的气温值相加,再除以4,就得到当天的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把一月中的日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当月的天数,就是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把一年中的月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12,就是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

4.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分析气温变化的重要手段,学生要独立完成课本P54页活动1。

学会利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

1.学生分组读图3.11,完成以下任务:
看一看:
(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2)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学生观察到的规律是: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学生读课本P53页图3.12中的文字说明,完成以下任务:
(1)看一看:一年中,北半球气温什么是时候最高?什么时候最低?
(2)想一想:①同一区域同一时间,海洋与陆地情况是否一样?②同一时间,南北半球是否一样?
学生归纳: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正好相反,一年中,陆地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3.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55页活动2,再合作检查。

P55页活动课答案:1.略。

2.(1)最热月气温为22℃,对应月份是7月。

(2)最冷月气温为1.5℃对应月份是1月。

(3)气温年较差为20.5℃。

(4)年平均气温大约13℃。

【拓展探究】
1.学生讨论:能不能通过气温曲线的形状直观地判断出气温差大小?
教师点拨:气温曲线的弯曲度越大,说明温差越大。

2.想一想:如果某城市位于南半球,其气温曲线图是什么样的?
教师点拨: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

因为一年中,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3.网上查询:为什么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不一致?
教师点拨:原因是陆地受热快,放热也快,所以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温度高,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温度低。

陆地冬季温差比海洋大,海洋冬夏温差小。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2课时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1.学会读等温线图。

2.利用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认识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技巧。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设问导入:利用气温曲线图可以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

那么要了解气温的空间分布,我们又应该使用什么手段呢?由此引入等温线。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气温的分布
【自主探究】
1.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图阅读的要领,想一想怎么阅读等温线。

教师点拨:等温线图与等高线图都属于等值线图,其制作原理类似,特征类似。

2.学生读课本P55页图3.16,思考:我们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可以分析某个区域气温分布的哪些信息?
学生归纳:
(1)依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可以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

例: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温差。

(2)依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判读气温差异的大小。

例: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

(3)依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可以判读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例:中心气温低,表示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4)依据等温距(即任意两条相邻等温线的数值差),可以估算某一地点的温度值范围。

3.学生读课本P56页图3.18,完成图中的活动,认识气温随海拔垂直变化的规律。

教师点拨: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C。

【合作探究】
1.同桌同学合作,读课本P56页,图3.17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全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1)教师先引导学生从图上读取以下信息:
①图中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呈现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大致与纬线平行。

②图中20°C等温线,-10°C等温线大约在什么位置?
学生回答:20°C等温线在南、北回归线附近;-10°C等温线在南北极圈附近。

③南北半球,哪一个半球的等温线更平直?同一条等温线经过海洋和陆地的时候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南半球的等温线更平直。

一般来讲,海洋上等温线平直,陆地上等温线弯曲。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世界平均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点拨:
①赤道附近气温高,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②年均气温高于20°C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C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内。

③陆地上气温的分布比海洋复杂。

2.学生分组合作,读课本P57页图3.19和图3.20,完成活动1、2、3。

教师点拨:
(1)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到高纬逐渐降低。

(2)1月等温线密集,表明温差大,7月等温线比较稀疏,表明温差小。

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等温线密集且弯曲程度较大,原因是北半球陆地集中。

(3)北半球同纬度地区,1月海洋气温高于陆地,7月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南半球则相反。

【拓展探究】
探讨等温线的判读技巧,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依据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判断气温分布的变化?
结论: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如果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2.如何依据陆地上等温线的闭合特征及等温线的疏密特征判断地形特征?
结论:高温中心往往是盆地,低温中心往往是山顶。

等温线稀疏,地形平缓;等温线密集,地形坡度陡。

3.如何依据东西延伸的等温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判定等温线图所在区域的半球位置?
结论: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增,表明位于南半球,反之,位于北半球。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认识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2.认识降水量的空间变化。

【教学重难点】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变化。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情景导入: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自主探究】认识降水的变化
1.学生读课本P58页内容。

思考:(1)什么是降水?(2)“降雨”就是“降水”的说法对不对?
学生归纳:
①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②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学生完成P59页活动,学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读降水量柱状图的技巧。

教师点拨:判读降水柱状图时,要注意获取以下信息:
(1)判读降水量最多的月份,降水量最少的月份;(2)估算年降水总量;(3)归纳降水与季节变化的关系;(4)结合气温曲线图,衡量水热配置状况。

3.教师小结:依据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将降水的变化分为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

【合作探究】
1.学生结合等高线、等温线特征,讨论等降水量线的特征。

教师点拨:由于都属于等值线,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学生分组合作,解读课本P60页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

读图要求了解以下信息:
(1)从图中表示降水量多少的颜色渐变规律看,降水随纬度变化的情况怎样?
(2)从降水的海陆分布看,降水分布有什么变化?
(3)图中降水量最多的地点与最少的地点分别在哪儿?
3.学生归纳降水的全球分布规律,教师作小结:
①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③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④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拓展探究】
1.学生完成课本P61页活动1、2、3。

课本P61页活动答案:
(1)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概在1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超过2000毫米。

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000毫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下。

(3)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体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

2.学生网上查询有关资料,了解为什么世界的“雨极”与“干极”分别是乞拉朋齐和阿塔卡马沙漠?
教师点拨: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是乞拉朋齐位于山地、丘陵的迎风坡位置,来自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遇地形阻挡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阿塔卡马沙漠成为世界干极的原因不需学生掌握,只需知道其东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处于背风坡即可。

3.学生讨论为什么非洲的赤道沿线西部降水多,东部降水少?
教师点拨: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非洲的赤道沿线西侧是刚果盆地,海拔低,降水多,东侧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高,降水相对较少。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1课时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目标】
1.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2.学会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中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3.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教学难点】
利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归纳气候特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导入:多媒体展示几幅不同气候条件的自然景观图片,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自然景观的差异。

由此
引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世界气候。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自主探究】掌握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归纳一个地方气候特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认识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2.教师点评说明: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差异很大。

3.学生读P62页第一段文字内容,读后,归纳以下认识:
(1)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导致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2)由此可见,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

4.教师点拨:解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是分析气候特征的重要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63页活动,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的技巧。

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读图3.25)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师问:根据图3.25中的气温曲线,可知该地最冷月均温在多少度以上?
生答:10℃以上。

师问:最冷月均温在10℃以上,那么冬季是温和还是寒冷呢?
生答:温和。

师问:该地最热月均温在多少度以上?
生答:23℃以上。

师问:月均温在23℃以上,是温和还是炎热呢?
生答:炎热。

师小结:根据该地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月均温,综合得出该地气温特点:冬季温和,夏季炎热。

师问:根据图3.25中的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该地哪几个月降水量多,哪几个月降水量少?
生答:该地降水量12、1、2月多,6、7、8月少。

师小结:由此得出该地的降水特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师问:根据前面分析该地的气温特点和降水特点,可以综合得出该地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呢?
生答: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师小结:通过对图 3.25的分析,我们应该明白分析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分别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别得出该地的气温特征和降水特征,然后把气温和降水特征综合起来,就是该地的气候特征。

学生活动2:按照图3.25提示的方法,读图3.26,分别得出A地和B地的气候特征,并比较它们的差异。

师小结:通过读图3.26得出:A地终年温和多雨,B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由此看出,温带的大陆东岸和西岸的气候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6.教师可再补充两个图强化训练。

例: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合作探究】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1.学生读课本P65页图3.28中的图例,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

完成课本P65页活动的表格。

内容如下:
2.学生读课本P65页图
3.28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分组合作完成活动2中的表格。

内容如下:
3.学生分组合作,对照课本附录(二)上的世界地形图,完成以下任务:
(1)读出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主要地区: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

(2)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的地区: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3)热带草原主要分布的地区: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的巴西高原。

【拓展探究】
1.教师多媒体呈现世界气候类型图,学生读地图册P20—21页内容,分组合作,归纳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对应的自然景观。

制成表格如下:
2.对照地图册气候类型图,比较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教师点拨:以北半球为例,三种气候类型在气温方面都是四季分明,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

温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降水方面,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少雨,雨热同期;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3.想一想:南半球的温带范围内气候类型图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老师点拨:由于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因此南半球温带范围内气候类型图上气温与降水的峰值或谷值的变化与北半球在月份上相反。

4.想一想: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教师点拨: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平均海拔高的高原山地。

例如:我国的青藏高原,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和北美的落基山脉南美的安第斯山脉附近。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2课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全球气候的变化。

【教学难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像导入:多媒体展示非洲刚果盆地热带雨林的自然景观图片以及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景观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赤道附近能同时看到森林、草原、冰川三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及气候与人类活动
【合作探究】
1.学生阅读课本P66页文字内容,归纳出下面知识:
一个地方的气候受该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讨论1:纬度位置是如何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
学生将讨论结果填入下面表格中:
讨论2:观察中纬度地带,海陆位置不同,是如何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呢?
学生将讨论结果填入下面表格中:
讨论3:读课本P56页图3.18及P67页图3.30,分析地形是如何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呢?
学生将讨论结果填入下面表格。

3.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课本P66 — 67页活动1、2、3。

P66-67活动答案:
1.(1)地形:海拔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纬度位置:海南岛纬度低,位于热带;黑龙江北部纬度高,位于寒温带;
(3)海陆位置:塔里木盆地距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燥;北京距海较近,水汽容易到达,气候相对湿润。

2.A、B两地的差异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的差异:A地全年炎热,B地终年严寒;A地全年多雨,B地终年少雨。

气温的差异主要是纬度位置的影响:A地位于赤道,纬度低,温度高;B地位于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

降水的差异主要是海陆位置的影响:A地位于赤道,水汽充足;B地位于南极大陆,水汽难以到达。

3.A坡降水多。

4.教师小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用图表形式展示如下:
【拓展探究】
1.学生可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68页活动,认识气候与人们的关系。

教师点拨:雨热同期的气候最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P68页活动答案: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影响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

(2)在我国南方一些雨量充沛的地区,往往人口稠密,一旦发生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大,所以灾害比较严重。

而在沙漠地区,无人居住,少雨或无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会造成损失,所以没有旱灾。

2.学生网上查询有关气候变暖的资料,了解全球气候恶化的状况,增强环保意识。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