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鲈 鱼( .
lú
) )
②房檩 ( .
lǐn
) ) ) )
③潭柘 寺( zhè . ⑤廿 四桥( . ⑦潜 意识( .
④驯 鸽( xùn . ⑥普陀 寺( . ⑧平平仄 仄( .
tuó
niàn ) qián )
zè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沌(dù n) 饨(tú n) 忳(tú n)
【活动说明】模仿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 飞花令”的节目环节设置一个关键字的“秋”比赛 方式。
本体
北国的秋
黄酒
白干 喻 馍馍 大蟹
稀饭 鲈鱼
黄犬
体
骆驼
清香后劲足 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向往
故 都 的 秋
记叙 分写(3~12段)
观秋色:清 槐树落蕊 秋蝉哀鸣 听秋声:静 品味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描写结合,加以 主观感受的抒发,渲染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2、 为什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景会呈现出 “清”“静”“悲凉”的特点?
这主要是由郁达夫的个人遭际和社会风云决定的。 (1)个人遭际:自小体弱多病、幼年丧父、中年丧子,颠沛 流离,命运多舛。 (2)社会风云:政治腐败、政局动荡、民生凋敝,读书人无 所依托,居无定所。 (3)深入分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 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郁 达夫观故都的秋,秋皆着上郁达夫悲伤的主观色彩,当郁达夫的 个人生命和宇宙生命融为一体时,以秋来观郁达夫,郁达夫的情 中也带上了秋的寂寞色彩,这样便达到了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 境界。
4.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要写“都市闲人”, 以及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5.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6.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 秋,但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1、作者是怎样体现故都秋的“ 槐 树
秋 景
果
奇 景
蝉
啼
院
清 晨
秋
雨
唱
落
蕊
图
槐树落蕊
“微细” 静 “柔软” 清 “细腻” “清闲” 悲凉 “落寞”
描写角度:视觉 触觉
秋蝉哀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 悲凉)
描写角度:听觉
秋雨话凉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 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 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触觉、视觉)
6、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 的结合点是什么? 7、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1.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能否改成“北平的秋”?
(1)“北平的秋”:与作者所表达的忧时伤国的深 沉情感不相吻合。 (2)“故都”:①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和“一• 二八”事变相继发生之后,“故都”更能折射出作者的 悲凉思绪,表达对国家的深深隐忧,表达他“位卑未敢 忘忧国”的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②“故都”含有更丰 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
5.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运用中国古典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 手法,创造意象真切典型、情味含蓄隽永的“意境”。 (2)在正面写景抒情之外,运用侧面烘托、对比联想、议 论深化的表现手法开拓和升华意境的思想情感内涵。另外, 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表现力强 。 (3)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似淡实腴,修辞自然而讲究 。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整句,但整散结合,形成了既 典雅又洒脱的风格。
分 析
1、谋篇布局 2、句段作用
1.语言
关键词:形容词、动词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 排比、对偶\反问、设问\\ 反复、对比、通感、双关、用典、列锦
诗 歌 散 文 小 说 赏 析
2.技巧 鉴 赏
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写作特色
表达方式
抒情:直抒胸臆、融情于景 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视听触味嗅、远近、俯仰\细节
2.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 的一句话来回答)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 得悲凉。
3.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分别 是哪几幅?
五幅:秋晨小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
4、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 处是什么?
听读课文,思考:
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和作者在散文中体现 出来的基本感情。
讨论
1、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能否改成“北平的秋”? 2、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 话来回答) 3、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什么? 4、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分别是哪几 幅? 5、结尾13段写什么?怎么写的?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碧云天,黄叶地,西 风紧,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 离人泪。 王实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 天涯
白 居 易
分析
1、谋篇布局 抓住线索: 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行动、情感)④事物 理清思路: 总-分-总,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 概括大意: 人、事、景、物、情、理 2、句段作用
内容上:①对形象(对比、衬托、渲染、烘托,突出人物性格) ②对主题(充实内容,暗示、点明、突出主题)。 结构上:文首(点题、总起,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作铺垫) 文中(承上启下、推动情节;陡生波澜 、引人入胜) 文末(总结照应前文;留下空白、引人深思); 标题(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点明主旨, 吸引读者,作线索贯穿全文)
(1)总括了北国秋清、静、悲凉和南国秋慢、润、淡 的特点。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3)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5、结尾13段写什么?怎么写的?
(1)写了南国和北国的秋的不同。 (2)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 比。
南国的秋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资 阳 中 学 凌 彬
1.不同凡响的文人。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 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 组织成立“创造社”。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 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 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2.坚贞不屈的烈士。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 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 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开展抗日救 亡宣传活动,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 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并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 亡难友、爱国华侨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 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 革命烈士。
4.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要写“都市闲 人”,以及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写都市闲人的原因:①这些“都市闲人”,他们穿着很厚的青 布单衣或夹袄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② 除了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以外,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自己 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愿望。 议论的作用: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与“故都 ”题旨暗合。作者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 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的珍爱,这些议论集中体 现了这种珍爱之情。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 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间,郁达夫用了相 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 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 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 月离杭赴福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 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同时花了许多时 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 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 ,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主 要收获,他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 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 的散文——《故都的秋》。
枫 浔 叶 阳 荻 江 花 头 秋 夜 瑟 送 瑟 客 。 ,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 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 秋》。
结构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想像、联想\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点面结合\ 虚实、正侧、抑扬 景物→ 营造意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感 事物→特征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人物→特征(性格品质、思想情感) →作者思想情感
3.形象
讨论:
1、作者是怎样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的? 2.为什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景会呈现出 清”“静”“悲 凉”的特点?
6.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 悲秋,但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 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秋’,这故都的秋味”,文章的最后“秋天,这北国的秋天, 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 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 和眷念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 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文章总的感 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混沌 馄饨 忳忳
蝉(chá n) 禅(shà n) 惮(dà n)
秋蝉 禅让 忌惮
缀(zhuì ) 啜(chuò ) 掇(duō)
连缀 啜泣 掇拾
椽(chuá n)
椽子 掾(yuà n) 掾属 喙(huì ) 不容置喙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落寞: 寂寞、冷落。
(2)颓废: 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秋日胜果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 黄颜色的时......”“淡绿微黄”,视觉上 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1、作者是怎样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
(1)观秋色(清):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色调是冷的。 (2)听秋声(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 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以动衬静, 更显清静。 (3)品秋味(悲凉):“细数”“静对”,“只能感出一点点极 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 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有悠闲、惬意,有眷念、向往,更 有孤独、忧伤。
(3)隽永: (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4)秋士: 古时指到了暮年仍然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5)潜意识: 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 理活动。 (6)疏疏落落: 稀疏零落。文中指秋草凋敝、零落。
一、分析:理清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 、秋味。 二、鉴赏: 1、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景驭情、 以景显情的写法。 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 3、品味本文清新质朴、典雅蕴藉的散文语言,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赞美
总写(13~14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眷恋
6.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 “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形”: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 图。 “神”: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 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清”“静”“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