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嫁歌小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哭嫁歌小议
作者:谭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
摘要: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土家族人在传承了巴人歌舞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很多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歌,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土家族的“哭嫁歌”。

“哭嫁歌”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活形象,善用各种修辞,善用典故、俗语和方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哭嫁歌》是千百年来土家族妇女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是极有民族特色的土家族文学样式。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
作者简介:谭熙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籍贯:重庆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065-02
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主要生活在西南的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万。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的巴人。

而巴人的历史更加久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

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土家族形成了深厚历史文化,而民歌正是其中的代表。

一、土家族民歌的历史与渊源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土家族主要聚居在山区,“山多、土多,对外交通不便,这种地理环境,养成了土家族朴实大方、热情奔放、吃苦耐劳、乐天安命的性格。

土家族人更多的是……通过民歌来宣泄情感。

”[1]土家族善于用歌舞来表达和抒发心内的情感,而民歌更是其中的代表。

土家族民歌具有深厚的渊源,《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这里所说的“歌舞以凌殷人”的,就是帮助武王伐纣的巴人。

作为巴人后裔的土家族,在继承先祖能歌善舞的传统下,更是将民歌作为自己抒情言志的手段,将其融入到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土家族民歌种类繁多,《中国歌谣集成编辑方案》中的分类,土家族民歌基本上都具有。

民歌广泛存在于土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数量庞大,内容十分丰富。

有民歌为证:“土家山寨山歌多,远近闻名山歌窝,一天到晚歌不断,这山唱来那山和。

”民歌又可以分为劳动歌、情歌等,比较特别的是哭嫁歌、闹丧歌等。

二、哭嫁歌
土家族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其具有代表性的类型主要有:哭嫁歌、丧鼓歌、情歌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土家族的《哭嫁歌》。

(一)哭嫁歌的由来
哭嫁是流行于土家族的一种婚礼习俗,即在姑娘出嫁之前的十天或半月以及出嫁当天,新娘与母亲,婶婶,姑母等每晚伴对哭。

主要内容为姑娘倾述骨肉亲情,表达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等。

哭嫁歌即是哭嫁过程中所吟唱的歌谣。

“土家人似乎特别舍不得生离,哭嫁不哭丧是其习俗之一。

所以在男婚女嫁的大喜日子里,土家人要唱一整套哭嫁歌谣。

其主要内容有开声、哭父母、哭兄弟姐妹、哭从新、哭祖宗、哭上轿等。

都是表达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的,其情哀婉。

”[2]
哭嫁歌的最初由来,与土家族的“抢婚”习俗有一定的联系,古时的“抢婚”属于强迫行为,“往往是强势人家抢弱势人家的姑娘,因此,被抢的女子往往哭号求救,这可能是哭嫁产生的最初原因”[3]。

(二)哭嫁歌的内容
哭嫁歌的内容主要分为:《开声》、《哭别亲人》、《哭别爹娘》、《哭别哥嫂》、《哭别姊妹》等。

表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此类哭嫁歌在整个哭嫁歌中占较大比重,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重庆土家族民歌选集》为例,其中共收录哭嫁歌20首。

其中此类内容,就有7首,占此书整个哭嫁歌的百分之三十五。

新婚之时,新娘要离别养育自己的父母,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和陌生的人开始生活。

所以新娘内心感到十分不舍,充满了对自己父母的依恋之情:
红花开时离枝去,爹娘养我枉操心/一尺五寸养育我,受了几多冷和饥/在娘怀中三年滚,头发操白多少根/大河涨水小河翻,小河岸上栽牡丹/牡丹红了多少朵,老了我娘心一颗/
——《哭别爹娘》
新娘想到了父母为了养育自己而受的苦处,不由得心中悲戚;同时用红花、牡丹做比,既生动形象,又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留念。

2.表达对其他亲人的留念
除了对父母的感激,新娘面对她的“三亲六戚”,也是依依不舍的。

此类哭嫁歌数量也较多,在《重庆土家族民歌选》中,有7首,占此书整个哭嫁歌的百分之三十五。

3.对媒人的哭骂
哭嫁歌中非常特别的内容是对媒人的咒骂,这主要是因为在封建包办婚姻中,媒人起到了穿针引线的角色。

新娘无力反抗婚姻,只能将满腔的怨恨发泄到媒人的身上。

可以说对媒人的咒骂就是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控诉。

4.其他
哭嫁歌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例如对男尊女卑思想的谴责、对工匠手艺的赞叹等等。

总之,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来唱,充分体现了土家族妇女的智慧。

(三)哭嫁歌的形式和步骤
哭嫁歌的形式多样,有对唱,独唱,合唱等。

土家族哭嫁歌的顺序主要有以下几步:
哭嫁歌的第一部分序歌《开声》,是整个哭嫁活动的开端。

开声的时间一般是在出嫁前一个月左右便开始。

开声的第一嗓须由族中德高望重的女性长辈来担任。

第二部分进行的时间是在出嫁的前一个晚上。

此时族中的未婚女子皆要来陪哭。

第三部分由媒人的到来而开始,新娘一见媒人,不由得大声斥骂。

第四部分正式进入了婚礼,新娘在其兄的陪伴下,向娘家的亲友敬酒。

然后新娘需要上妆,即“开脸”,这“是这个层次的重场内容,开脸,又叫上头,用麻线
挽成绳套伸缩以除去新娘脸上的毫毛,再剔除少许眉毛,并将头发上梳、打成粑粑髻,上头标志少女生括的结束与少妇生活的开始”[4]之后要穿上男方送来的红色衣裙,新娘一边挣扎,一边哭泣。

第五部分,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新娘在上轿之前还要进行一番哭诉作为整个哭嫁活动的结束。

(四)哭嫁歌的艺术特征
哭嫁歌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善用夸张比兴等修辞手法
土家族哭嫁歌为了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常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兴,夸张等。

以《哭别亲人》一首为例,全篇一共27句,58行。

比兴一共用了21处,平均1.28句,2.76行就有一处比兴,频率非常高。

除了每句开头的“某月栽花……”以外,其中还有很多处,例如:“风也吹来叶也动,娘生女儿独成空。

”,“有情有义长江水,无情无义枉为人。

”等。

同样,夸张也是《哭嫁歌》常用的手法,全篇共用了7次,平均3句,8.29行就有一处夸张,例如:“冬月栽花未出头,栽到黄河水倒流。

”,“你若盘得男儿命,千斤担子替你挑”。

除此之外,排比等修辞手法也是《哭嫁歌》中经常运用的。

2.典故、俗语以及土家族方言的运用
《出嫁歌》的创作主体,主要是土家族的劳动妇女,在创作中主要以口语为主,常常在其中融入大量的典故,俗语以及方言,形成了《哭嫁歌》独特的语言风格。

例如在《母女哭别》中,女儿唱到:“我的苦娘哟,盘得你女儿身高背大,……只得盘,是你一个儿,……盘得三千屋空捞捞的哟。

”“我脚踩升子底,从今天就贱起。

”在这一段中,“盘”就是土家族方言,意为养育的意思;“空捞捞”则是日常生活中的俗语;“脚踩升子底”是土家族独特的习俗,是指姑娘在出嫁走出娘家门的时候要踩“升子”,取其谐音,意为“生子”。

《母女哭别》一共只有十句,而其中的典故、俗语、方言就出现了多次,由此可见《哭嫁歌》的语言具有土家族独特的民族特色。

三、结论
“哭嫁歌”在传承了巴人“巴歌”的传统的基础上,土家族人在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元素。

“哭嫁歌”的内容丰富多彩。

“因此,哭嫁歌不仅作为土家族优秀的抒情长诗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作为独特的民族风俗画卷具有多层面的历史文化内涵。

”[5]
总之,土家族哭嫁歌艺术风格独特、民族特色鲜明,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土家族的文学、民俗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哭嫁歌是一部土家族风味极浓的优秀抒情长诗,是千百年来土家族妇女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是极有民族特色的土家族文学样式。

在整个土家族文学史中,哭嫁歌是价值颇高的辉煌一章。

可以这样评价说,假如不了解哭嫁歌,就不能真正了解土家族文学。

”[6]
参考文献:
[1] 丁世忠.比较文学视阈中的水族双歌与土家族民歌[J].文艺争鸣,2008.(7).
[2] 黄洁.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初探[J].民族文学研究,2001.(2).
[3] 佘翠华. 试析土家族哭嫁歌[J].咸宁学院学报,2008.(4).
[4] [6] 土家族文学史[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P237.P246
[5] 曹毅. 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P2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