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随着全球经济的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联系日益紧密。而我国经济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面临的是我国产业结构亟待升级问题,因此我国要不断利用开放条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重要的是重视“二次创新”,提高引进技术的有效性,促使技术进步,最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进步,狭义上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产业结构,即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主要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等。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1.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长期任务。其中技术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内在动因。在现代经济中,技术进步与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技术动因反映了技术进步与创新对产业结构演变的作用和影响。
技术进步与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技术进步与创新使生产力提高,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分工;技术进步与创新使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力发生转移,使产业结构产生变化。所有这些作用和影响会使产业内部的生产要素构成不断高级化,使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
2.技术进步的途径
技术进步的途径有两个:第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所需的自有资金。政府要不断完善投资管理制度,使得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形成“提高效益一资金积累一技术创新一提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创新中的资金问题。第二,技术转移。曼斯菲尔德认为,国际间技术转移分为垂直转移和水平转移。垂直转移是指把甲国关于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到乙国的应用科学中或者把甲国应用科学应用的乙国
的生产领域。水平转移是指把甲国已经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应用到乙国的生产领域,包括物质转移、技术和人才转移、设计转移。一国要得到国外先进技术可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从国外进口新产品、仿制;从国外购买专利权、设计,在国内生产;接受国外援助,派人出国学习;从外资企业学习新技术;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建立创新机构、促进技术创新,必要时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等。
技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时间里,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上的一切权力和责任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央政府。任何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都是以中央政府的政策取向和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建国初期,为了迅速稳定国内局势和对付可能爆发的世界范围的战争,中央政府在生产力布局的目标取向上,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并因此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上采取了均衡布局和均衡发展的战略。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计划。20世纪50年代中国主要依靠引进前苏联的技术和装备;70年代中后期,又主要靠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装备;改革开放以来,按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经济的指导方针,在80年代和9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成套装备的引进,对促进中国能源冶金、石油化工、化学纤维、化肥、航空、机械、电子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纵观中国工业结构的升级和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多数新工业行业的建立和工业新产品的生产,大都是通过技术引进和成套设备进口而实现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通过技术引进和进口成套生产装备来完成的,这在当时条件下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从而形成在中国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企业的技术进步都不是由企业进行的自主行为,而是由政府作为一种外生的力量通过权力与压力方式楔入经济之中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从未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这样一种被动模式与尴尬局面。在这样一种机制之中,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现象频现成为中国经济的必然产物,现在我们所面临的产业结构的问题也多由此而产生。
同时,过去由于受“两个平行经济理论”的影响,实行以经济发展速度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国过去工业发展所走过的路子,而由此产生的产业结构失
调,扩大再生产的外延化,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严重并模式化。但是,由于“短缺经济”的现实和对外封闭,不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对比,而使这些问题并未显现出来。通过外延的方式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达到产业技术进步的目的,则是计划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手段。以进口成套生产装备形式的技术引进在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起了根本性的作用,并因此而形成政府主导型的企业进步机制,即由政府来计划产业技术进步的全过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GDP年均9%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同一时期的世界奇迹。但是,中国产业结构长期存在的三个问题至今仅仅得到缓解,并没有根本解决。其一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中国中部与东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93.5%,西部与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97.3%;其二是企业规模过小,数量多,规模效益差,全国大中型企业2万余个,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2‰,且专业化水平低,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严重,例如在机械工业中全能工厂约占机械工业企业总数的80%;其三是现有生产能力闲置严重,相当一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已超出了市场的需求,开工严重不足,同时,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且利用率低。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表明,全国有900多种工业品生产能力不足,如大、中型拖拉机60.6%,小型拖拉机65.9%,钢材62.0%,内燃机43.9%;一些日用消费品的生产能力更是大量闲置,开工严重不足,利用率过低,如胶卷13.3%,胶片25.5%,彩电46.1%,家用洗衣机43.4%,电话单机51.4%,自行车54.5%。2/3以上企业反映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与此同时,产成品积压严重,拖欠严重,大量企业重复于低档产品的过度竞争。经过中央政府多年努力,结构调整虽有重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跨入新世纪后几年来的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上述困境。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有社会和技术两个基本的动因:一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体现出的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人的需要层次的变化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化即社会动因;二是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变革等技术进步而直接实现的对原有的产业部门的改造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建立所导致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即技术动因。在现代经济中,技术进步与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社会动因和技术动因从两个方面反映了技术进步与创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