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课前阅读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小学语文课前阅读的重要性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面临着师激情演绎,生无动于衷,师不断灌输,生挥笔疾书的现象。

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的工具性课程,怎样切实有效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呢?笔者认为教师指导下的课前阅读让阅读走在课堂的前沿,帮助学生构建认知体系、积淀情感因子、发展能力层次,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前阅读;构建认知体系;积淀情感因子;发展能力层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1]而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是与理论相悖的,学生难以理解语文材料,跟随着教师的步子进入课堂。

常常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而学生面无表情甚至机械地附和,没有自己独特的主观体验的现象。

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最终常常是以讲代思,以教代学,导致语文教学陷入师讲生听、师讲生记得怪圈。

那么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该如何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1]的位置转换,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呢?
语文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的工具性课程。

[1]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语文课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积累课”。

课前阅读正是实现积累的有效途径。

课前阅读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而是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前看课文选段的相关课外资料的阅读。

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但课前阅读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外独立阅读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前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前阅读能够构建学生的认知体系
小学生受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认知方式的影响,获得信息的渠道较为狭窄,而且也无法将自己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有效的认知,这些主观以及客观的因素导致小学生的知识体系无法有效建构起来。

正是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学生也无法有效的对新知识进行认知,旧知和新知之间的“价位落差”便会出现一种“负压”现象,学生的认知间不能有效流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障碍。

[2]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博览群书的学生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

[3]而课前阅读能够积聚学生的有效认知,帮助学生构建认知体系。

以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为例,鲁迅先生既是我国的文坛巨匠,又是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帜,编者借助文质兼美的课文,让学生了解、认识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但是学生是只知鲁迅其名,不知鲁迅之知识,这就造成了学习本组课文的难点。

教师在教授本组课文之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前阅读,引导学生搜集并阅读与鲁迅有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等,大量的课前阅读能够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鲁迅的认知,更好地调动相关认知来理解鲁迅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表面的意思学生通过多读,立刻就能明白,对于这个句子中的关键词“黑洞洞”、“碰壁”的含义,就必须要求学生对于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鲁迅其人有所了解。

通过课前阅读学生就能够将自己原本就已经建构起来的认知体系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之中。

鲁迅先生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鲁迅先生深受民主思潮以及爱国精神的影响,积极地投身与中国的民主斗争,因此受到当时反动势力的迫害。

课堂实践证明,课前阅读有利于学生增加知识储备,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课前阅读能够积淀学生的情感因子
叶圣陶曾说过:“作者胸中有境,入境始于亲;作者思有路,遵路始斯真。

”[4]语文的教学同样存在着“入境”的问题。

语文教材的选编都是出在名优作家之手,并将其改编或者截取片段的文章,很多课文所反映的内容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的认知世界是脱轨的。

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努力地为他们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但由于学生缺乏情感基础,无论教师怎样的讲解,只是无动于衷,无法进入课文的角色。

如何帮助学生积淀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它是一个由少到多不断积累的过程。

正如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情感的积淀是一个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过程。

而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1]而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

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前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充分激活他们的内在情感体验。

[5]
以五年级下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为例,本文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

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对于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大都停留在美丽漂亮,能说会道,并不能真正感受这位人物。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学生只能呼其名,不识其人。

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中更多王熙凤的相关选段,以读促进学生认识王熙凤,积淀对王熙凤的个人情感,那么课堂上王熙凤的形象就不会单一平面的,而是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能够知道课文从王熙凤的出场、肖像、言行三个方面来表现她的性格特征。

通过对王熙凤的出场和众姑娘的比较看出她的身份特殊,地位很高,更可以看出她性格的泼辣。

透过服饰看出她对占有财富的欲望,有着贪婪、俗气的性格,通过容貌中特别的"三角眼""吊梢眉"写出她绝非安分、善良之辈,而是刁钻、狡黠之人。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画龙点睛地表现了她的威势及笑里藏刀的阴险性格。

通过她的语言可以看出王熙凤哭笑随时可变,却全无真情在其中,一心只想讨贾母欢心:阿谀拍马、逢场作戏。

节选课文通过这三方面的人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精明能干、专权显胜、阴险狡黠而又善于阿谀奉承、逢场作戏的王熙凤形象。

课前阅读通过以读促知,以读促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淀了情感因子,为课堂上人物形象的感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前阅读能够发展学生的能力层次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时指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把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6]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概莫能外,都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

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课前阅读是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阅读能力即学生从读物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

通俗地说,语文阅读能力是指一种从书面语言或其他书面符号中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知文章语言符号,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7]这种不仅仅
要求阅读者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阅读者的理解性思维能力及体验感悟能力更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8]
以六年级上册的《最后一头战象》为例,能理清课文是按照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辞去的时间顺序,体会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还只是对学生提出的较低的要求,而体会并学习本文具体、细致的描写方法,并能运用于写作,是需要学生更高的能力层次。

动物小说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生接触到的有很多。

如丰子恺的《白鹅》、老舍的《猫》、布封的《松鼠》等等,这些文章与本课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在上新课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动物世界进行探秘,阅读相关书籍,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动物形态。

由于学生大量的课前阅读,积累了很多的直观材料,就能比较出新课与之前阅读过的文章的异同,就能归纳出本组动物小说的写作特点,注重通过事例来体现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以旁观者的角度阐述动物真实的情感。

教师指导下的课前阅读还能将课堂的能力延伸拓展开来,让学生能够运用于今后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中。

课前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的一种良好手段和策略。

只有认识到课前阅读的重要性,积极地实践并落实,既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在认知、情感、能力全面发展之中,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素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陈志平.潘振琴.重视学生课前的积累性阅读[J].现代教学,2002,(1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N].重庆晚报数字报,2013,(11).
[5]薛梅.加强有效阅读激活内在情感——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情感[J].文理导航(下旬),2013,(11).
[6]程汉杰.自能阅读[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7]崔海峰.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素结构、层次及其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8]夏正江.试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