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_以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潮南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问题
从常规的人口统计指标衡量,现状潮南区城镇化人口规模偏小,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

完全按非农人口比例计算的潮南区城镇化水平仅有15.3%;按住城人口计(全区现居住在城镇中心区的人口合计),这个比例仅有23.3%;按五普口径统计的比例为 26.4%。

均远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31.34%和珠三角的平均水平52.7%,也低于汕头市各区城镇化水平。

城镇建设档次不高、居住质量差、城中村现象及安全隐患突出,对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造成巨大压力。

市政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健全,无法满足城镇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基础设施与市政设施的缺乏成为吸引农民进城发展的瓶颈。

低水平的城镇化对区域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已严重威胁着潮南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问题
城乡建设点多面广,单个聚落规模小,潮南区人口密度大(1951人/平方公里),现状区域包括了11个镇(街道)、154个行政村,300—350个自然村或聚落点,平均不到3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村(聚落),北部的平原区村镇建设更加密集,各村镇建设沿交通干线部分的已经首尾相连,形成独特的村镇若即若离的连绵区(带)景观。

但单个的各村镇建设用地规模普遍偏小,11个镇(街道)中有4个镇的城镇人口小于1万人,占城镇总数的1/3。

峡山街道建成区面积也只有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只有3.1万人;而城镇人口最少的镇(红场)只有3000人,建成区面积0.23平方公里。

各城镇村之间的产业发展和建设形态,彼此联系并不密切,人流物流往来规模不大,缺乏横向联系。

各村镇的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更多地从本身的利益出发,土地开发处于自由式发展状态,导致全区
的用地功能布局混乱。

各村镇沿交通干道建设,形成了明显的“马路经济”现象,村镇发展的用地形态呈现明显的道路指向性特征。

(三)城镇化推进与产业发展水平的协调问题 1.经济大镇是城镇化“小镇”
各镇城镇化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情况并不相符,经济强镇城镇化水平不高,经济较弱的镇反而城镇化水平较高。

这表现了潮南区各镇城镇化与产业的联系密切性不够,当地产业(工业)的发展对其城镇化进程的带动作用不大。

2.潮南区整体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潮南区目前的人均GDP接近800美元(6146元),根据钱纳里的“发展模型”及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规律,工业化率与城镇化水平分别应达到33.1%与60.1%左右,但目前工业增加值占总GDP的49.04%,城镇化水平却只达到15.26%。

大大超过国际上通用的两者差距一般在十至二十个百分点的标准。

城镇化滞后带来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非城镇化的工业化”与“非城镇化的非农化”问题突出,前者表现为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经济效益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后者表现为非农人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导致大量人口聚居滞留在农村地区而城镇规模不足,严重影响城镇规模效益和服务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有关城镇化制度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

该制度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核心,包括商品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及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这些系列制度在今天无疑成为城镇化的绊脚石。

目前潮南区在户籍管理、土地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和投融资政策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平台,已不能很好适应城乡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要素集聚的要求,阻
姚永华
广东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以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为例
碍了城镇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推进。

加速推进城镇化,创新制度系列势在必行。

二、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实现城镇化的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范畴,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破除每一个制约因素并使之协调促进,将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水资源面临短缺与污染加剧的重大挑战
1.水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整个潮南区基本属于练江流域,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地表水资源量只有520 立方米/人,仅为广东省平均水平的1/5左右,全国平均水平的1/4。

近年来,由于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使河流水质超标,已无法作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水源;本地地下水含氟过量,亦不能作为饮用水源,且数量有限,这进一步加剧了潮南区用水紧张的局面。

目前潮南区除部分工业用水取自地下水源以外,其余生产、生活用水全部依靠区内的大小水库提供水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区内需水量将进一步增多,水库水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2.河水污染严重,城乡环境恶化
近十几年来,随着人口和工业企业的增加,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剧增,河水水质日益恶化。

潮南区家庭作坊式的私营工业企业甚多,这类企业基本没有环卫配套设施,且布局分散;在潮南区现有工业企业中,针织、漂染、印染、造纸等污染性较大的企业占有一定比重,污水处理设施普遍存在处理能力不足、工艺落后等问题,另有一些企业逃避环保监管,擅自闲置治理设施,超标偷排废水;居住区环卫设施缺乏,尚未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部分地区居民向河道倾倒垃圾,大量生活污水、粪便未经任何处理被直接排入河涌;凡此种种,增加了水质污染负荷,造成练江及其支流普遍遭受严重污染,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恶化。

(二)可利用土地日益紧张,城乡建设与农地保护矛盾尖锐
潮南区的农业用地占有比例大,2001年耕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6.5%,耕地中的农田保护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5.8%,占耕地面积的97.3%。

国家对耕地及农田保护区的法律保护,限制了城乡建设用地的发展,不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城乡建设与农地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

潮南新区的建立,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建设,使城乡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大,农村劳动力富余 潮南区庞大的人口基数,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潮南区城镇化将面临着基数庞大的农村人口转移的巨大推力与城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吸纳有限的矛盾。

尽管已有相当部分农村劳动力剥离在乡镇企业,但这些乡镇企业大多数生产方式、管理水平、技术能力低下,很难对城镇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从而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众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至城镇和大、中城市,而素质的低下和城镇人口吸纳能力的不足,又使这种转移难以实现,导致了有限的转移不畅或造成城镇低水平的扩张。

这种人口需求方和供给方各自的特点和缺陷的存在,也将严重阻碍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经济发展弱质导致结构偏差,城镇化动力不足
从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三者关系看,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支配力量,也是城镇化的动力源。

潮南区城镇化发展缓慢,其障碍之一就是经济因素导致动力不强。

根据对潮南区实际情况的分析,改革开放后,潮南区经济技术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再加上人多地少的因素,潮南区存在大量富余农业劳动力,呈现出“无限供给”的形势,近期内无法消化。

因此,现在分析城镇化动力机制已无须劳动力供给短缺的“农村推力”问题,造成城镇化水平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潮南区经济发展的弱质,产业发展的滞后,把人口从农村吸引到城市的“拉力”不强。

自改革开放以来,潮南区非农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其非农经济发展质量并不高。

多数工业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方式落后,技术层次、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布局分散,各企业间联动能力较低,严重地影响了企业规模经济和工业区集聚经济的发挥,导致各种配套设施难以建设,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不能有效地刺激相关服务行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因而阻滞了城镇化进程。

(五)制度因素阻滞了潮南区城镇化进程
市场经济要求各种要素自由流动。

城镇因具有集
聚效应,使人口和非农产业自然向城镇集中。

如果各种要素处于固化状态,就会造成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脱节,从而使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不同步。

长期以来,潮南区户籍制度限制了城乡人口流动,对城镇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也是潮南区经济强镇城镇化水平不强的原因之一。

另外,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也是乡村居民进城的牵制力。

尽管出现了重工重商轻农,农业疏于耕作而撂荒的现象,但土地仍是当地农民最后的生活保障,农民不愿意放弃自己对土地的权利与眷恋,大都“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如何保证农民身份改变的情况下,解决农民拥有的与土地所连带的利益、以及生活保障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体制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条件,而社会可持续发展才是目的。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1.制定合理的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指导生态城市建设
根据发展的事实表明,我国的许多问题都要依靠城镇化来解决,而由于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长短期利益矛盾等因素影响决定了“生态城市”是我国比较好的选择。

通过制定合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城市内涵发展,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注重城市生态化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在深究现状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规划,并通过经济杠杆调控土地利用、产业聚集、环保等工作。

2.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高度重视城镇之间更大的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工作,完善污水管网的建设,加快建设区域内污水处理厂。

合理划分并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组群之间的生态隔离空间,避免城市建设继续连绵无序生长。

搞好城市绿化和美化,实现城镇净化、绿化、美化、效能化。

(二)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欠发达地区不仅要走工业化的道路,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广东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和人地关系矛盾十分突出的欠发达地区而言,新型工业化是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

新型工业化强调工业的发展是一种内涵型的工业增长,强调空间的集聚效应以及规模效应,强调工业企业的质量,强调技术含量、信息含量等的工业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数量的无限增长;因此必须结合本地的实际,既要引进各类工业企业,同时又要努力提高工业的层次,发展新型工业。

传统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道路过分强调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污染的发展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环境治理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道路应该摆脱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促进城镇化发展。

(三)构建合理的区域城镇发展建设空间
加快发展中心区,以现代化为目标,提高中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重点培育若干中心镇的建设,提高投资效益,以形成合理有序的城镇规模体系和充分发挥这些中心镇的区域带动作用。

强化区域协调的手段和措施,形成良好的整体协调发展战略,以促进城镇间在基础设施、市政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合理进行区域内城镇的功能分工,实现区域发展中的资源和设施共享,减少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四)建立有效的区域空间管治机制
对现有空间格局进行整理,强化区域土地(空间)的利用模式的引导控制。

通过抬高门槛和政策倾斜,控制分散的发展建设格局,引导各生产向中心集聚。

具体来说也就是空间发展要注意避免“遍地开花”的局面,进行有选择地集聚,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重点发展,控制一般乡镇和村庄的任意扩张,鼓励乡村工业向重点城镇集聚,提高城镇的基础设施水平。

对于一些外延发展过快、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城镇,重点应放在用地整治和环境质量的提高上,采取适当的法规措施,预留足够的开敞空间用地和城镇发展备用地,控制建设用地的随意蔓延;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五)加快体制创新,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
根本保障
1.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政策
建立完备的土地储备和土地交易制度,由政府统一管理。

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逐步形成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建设公正、公平、公开的土地招标、拍卖有形市场,加强土地资产管理,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土地使用权市场建设,完善地价管理制度和土地税费体系,提高土地资产效益。

2.改革和完善户籍管理制度
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逐步放开对城镇人口迁移和农转非的控制,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村居民进入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并真正成为城市人口。

农民在城镇只要有固定的住房,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就可以在城镇落户。

对于迁入城镇的居民,应当在就业、医疗、上学、入托、保险等方面,享有与原居民同等的权利。

同时要改革不适应城镇化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撤村委会改居委会,实行社区管理体制。

3.完善和创新社会保障制度 要逐渐通过制度设计扩大保障面,逐步将进城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

建立面向所有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吸收进入城镇就业5年以上的农民合同工参加养老保险;为已经进城落户并将承包土地一次性出让的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4.改革和健全其它制度
改革城镇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城镇全面发展的职能管理制度;深化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和农业投资体制改革,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转移和集中,保证农业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避免因农业承受力弱而拖城镇化后腿;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用事业经营机制,实现城市建设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

参考文献:
1.陈烈,汕头市潮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2004
2.高怀世 郭锦墉,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4
作者单位:汕头市潮阳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又是曾经建国的帝王之都。

代表人物有南燕国的开国皇帝慕容德与名相寇淮、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与词人李清照等。

在此轴线上,以浮雕为文化的表现形式,设置多个浮雕墙围合的空间,展示青州丰富多彩的名人文化。

生态景观轴:从花键广场,大手笔大弧线画过广场西部空间,是体现广场海螺形主体形态的线条。

以地方园林景观花木装点此生态景观轴,体现生态思想与环境保护的要求。

七、结语:注重文化渊源的城市广场设计
青州是一个历史文化特别丰厚的地方,青州拥有我国馆藏文物最多的县级博物馆。

在青州“海螺”广场设计中,我们以“海螺”的形态进行总平面布局,以表现其“海岱明珠”的地域性特征。

在文化表达上,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黑陶文化”、“名人文化”和“花键文化”为主题,反映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特殊个性,并与现代青州人民精神文明生活相联系,同时还表现出对当地生物资源的重视。

宏观上,海螺广场设计与城市区位、风景区关系相协调;微观上,与原有地形地势相结合,力求减少对基地环境进行过多的损害。

“历史地理好比来龙,而面对的未来发展与遐想好比去脉(吴良镛语)。

”在我院已经完成的十多项城市广场设计中,我们一贯主张广场功能的综合性与广场文化的地方性。

从历史与地理上寻求根源,表达一种有别于他人且不能为他人所模仿的本土文化。

“功利性”是当前设计界的通病之一,成为塑造城市景观精品的严重障碍。

但规划设计师有责任为社会谋取最高利益。

设计师要勇于思考、勤于探索,不可成为巧于“抄袭”的设计高手,不要拿出放之四海皆可的构图。

对每一个具体的地方而言,城市广场的设计都要寻求有别于他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点,要能够展示城市本土文化风采。

参考文献
1.吴良镛。

 借“名画”之余辉 点江山之异彩——济南“鹊华历史文化公园”刍议[J]。

中国园林,2006/1
2.朱玲松,等。

南湖明月,飞鸟寻根——浙江开化县城明月广场规划创意[J]。

小城镇建设,2004/12
作者单位:浙江东华规划建筑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上接2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