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教学目标]

1.比较分析学生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异同;

2.区分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类别,并能进行归因分析;

3.掌握失范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并能具体加以应用;

4.认识“重要他人”的概念,据此分析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以及所接受的影响;

5.从提高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状态;

6.从建构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生活角度,反思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归因分析及其理论解释;教学难点是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以学校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另一类是邻里、社区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任何一类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都可以从学生现实生活环境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中找到原因。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学校生活:是教育者(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生活。具有其他社会生活所不能比拟的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生活并非他们惟一的生活世界,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并与学校生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一)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家庭生活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相比,它是一种建立在父母对子女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之上的,具有亲情权威、深厚情感的特殊个别化的生活。家庭生活表现出来的基础性、持久性给学生的影响是相当独特和重要的,家庭生活中存在的教育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

但是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也有相当的负面作用,如父母对孩子的过分重视,使孩子承受着期望的重压,心理负担过重;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造成孩子的任性、不利于他们个性的正常发展;破裂家庭中父母的紧张关系往往会给孩子以感情上的打击,使他们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断,导致个性的畸形发展。此外,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家庭生活气氛不好、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家长言行不当等,都是家庭生活的局限性体现。同时,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影响并不是

固定不变的。

显然,学生的家庭生活更多地偏于“感性与感情”、“自由与放松”、“个体性与特殊性”等方面,而学校生活则突出了“理性与理智”、“强制与限制”、“社会性与一致性”等方面。而二者最大的差别是强制性。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这种强制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强制与同龄学生共同生活;二是强制遵守家庭中所没有的行为规则;三是强制把学习活动与游戏及娱乐活动截然分开;四是学生不断地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各种评价。

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这种差异性,首先要求学校生活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师尊敬和信赖的基础上,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其次,在制度化的学校管理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的个体生活得到积极的关注;第三,学校生活必须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发挥家庭生活的教育优势。

(二)学生的同辈群体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同辈群体: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型、发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较自发地形成的群体。主要指非正式群体。

学生同辈群体生活的主要特征是有相同的心理需要、明显的情感色彩、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及其自然形成的权威人物。对于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影响甚至会超过家庭与学校。同辈群体对其成员具有“保护功能”与“发展功能”,同时它对儿童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民主平等”、“互助合作”、“自由表达”等是同辈群体生活的显著特点;而相对应的学校生活的特点是“权威与不平等”、“互相竞争”、“有限表达”等。学校要注意区分同辈群体的性质,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融入正规的学校生活中,克服学校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营造良好的学生生活环境。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尽管属于间接的生活环境,但由于社会文化活动的广泛性、灵活性、多元性,以及其活动形式方面的丰富、感官、煽情等特点,而相对应的学校生活则偏于古板、严肃、抽象与理性,特别是当学校生活更多地强调学习活动时,这种对比尤为明显。其结果往往使学生感受到校外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各种影响。

(四)学生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题

一方面,由于学生直接面对着三重社会生活环境,而它们之间各有一套价值、规范、期待、行为方式,因而在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如何协调与适应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常常会与学校生活中所经历的发生矛盾、冲突甚至对立,这就使得学生的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发展面对各种适应的困难。

面对这种生活环境的差异,一种认识是把学校生活理想化,认为学校生活一切都是健全的、合理的,进而排斥其他社会生活对儿童的影响,把儿童封闭于校园之内,学校则成了教育的孤岛;另一种认识则是看到了现代学校制度化生活的负面,认为学校生活单调压抑,封闭刻板,妨碍了学生的发展,总相信外面的生活很精彩,却在不知不觉中放任学生自我发展,使儿童迷失在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中。对此,协调好学生学校生活和其他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及其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总体而言,学生对各种生活环境的适应存在两大类型:良好的适应与不良的适应。当学生出现不良适应时,在心理上可能表现出烦燥、焦虑、压抑、挫败感等多种心理问题,在行为上则往往表现为学生的各种失范行为。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其主要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